强基行动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05 08:20:00

导语:强基行动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强基行动调研报告

市委组织部:

按照渭组通(2007)157号文件要求,我们组织部内干部利用一周时间,分四组深入到全县24个乡镇和90多个村,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统计表、召开座谈会、实地调查等形式,围绕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物质基础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目前现状及存在问题

1、党员队伍建设方面。截止**年底,我县共有农村党员17527名,农民党员有12723名,农民党员中35岁以下的有1217名,36岁至45岁的有2836名,46至59岁的有6000名,60岁以上的有2423名。35岁以下农民党员仅占总数的9%,60岁以上农民党员占总数的20%多。党员的年龄结构较以前有所改变,但党员年龄偏大问题仍然存在。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基上都进城务工,35岁以下党员发展源头不足,发展空间逐渐缩小。另一方面,随着高考逐年扩招,不同层次的社会办学规模增加,加之部分农村党支部书记“排挤、压制”优秀农村青年,使得农村党员发展对象年轻化和知识化受到很大限制,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有一定困难。我县农民党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20名,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党员3300多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党员9199名,占党员总数的75%多,农村党员的文化结构比例失调问题突出。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趋利性、竞争性和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得个别党员利己主义和拜金思想严重,个别农村党员理想信念淡漠,党员观念弱化的问题依旧存在。据统计,我县23128名党员中,能模范发挥先锋作用的占44%,能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较好地发挥先锋作用的占51%,不能发挥先锋作用混同于一般群众的占4%,存在严重问题的占1%。

2、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目前,我县共有村级干部1550多人(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计生专干、副书记和副主任),大专以文化程度的有9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600多人,初中及以下的有800多人,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337名村党支部书记中,35岁以下的16人,36岁至55岁的270多人,55岁以上的有40多人,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村支部书记中98名有农业以外的致富项目,80%以上达到了“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导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标准。如白庙乡小元村支部书记杨耀盈根据山区实际,带领群众积极发展花椒产业,使山区群众很快摆脱了贫困。同时,面对村里剩余劳动力多的现象,领办起了石渣厂,解决了村上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群众收入;底店乡达破村支部书记王转社,上任后,多方筹资,上下协调,彻底改变了该村几十年来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在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选拔渠道窄。当前农村后备干部队伍萎缩、青黄不接问题较为突出,具有较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复员军人或因条件艰苦不想回家、或因政策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不到位,导致村级事务无人愿干、无人肯干的局面,农村干部“人难选、人难留”问题突出。二是农村干部的培训机会少,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快,农村各方面条件差,农村干部缺乏正规的、系统的、针对性的培训。三是农村干部待遇低,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额度有限,农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村干部经济待遇得不到落实,离任后生活没有保障。四是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政策系统性、配套性和规范性还很不完善。

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我们根据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实际,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突出柿果、奶畜、瓜菜、粮食等四大基地建设,孕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北部山区林果区、山前洪积扇粮食林果区、南部川塬粮食与设施生态农业区、中东部奶肉畜牧区的“四区”农业发展格局。在村级党组织设置方面,积极探索“支部+协会”的村级组织设置方式,把党组织建立在农业产业链、专业协会和各种联合体上,把党员分散到各类产业中,使协会成了党组织为群众办事的新载体,成为党员发挥作用的新舞台,扩大了党组织在农村新经济组织中的覆盖面,解决了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难和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问题。目前,全县共建立甜瓜、生猪养殖、石材加工、柿子、花炮、奶牛等各类协会20多个,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在村级班子选配上,我们围绕强村富民这一长远目标,重点从“致富能人、群众信得过的人和年轻有为的人”中考察村干部人选,并在选举中充分尊重民意,村党支部书记严格按照“两推一选”的方式产生,村委会主任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从而使一批有知识、懂科学、观念新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几年来,我们先后从“致富能人、群众信得过的人和年轻有为的人”中选拔村干部183人,使全县村支部书记平均年龄下降到45.7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到了40.8%;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下降到46.2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1.3%,村级班子的“三力”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共有10个村“两委”班子不协调,主要原因是个别村宗派势力干涉村务工作;少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具体职责不明确;部分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在个人利益问题上矛盾突出。

4、农村物质基础建设方面。我县337个行政村中,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有209个,有村级积累的村128个,集体经济积累在5万元以下的村114个,5至10万元以上的村6个,10至50万元以上的村4个,50万元以上的村4个,通过调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收取集体土地承包费;二是出租集体现有土地、房屋、农机、水利设施等;三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发展第三产业来增加收入。全县村级经济负债村有84个,各类负债额高达886.4万元。其中,负债1万以下的村有24个,1-5万元的村有28个,5-10万元的村有18个,10-50万元的村有14个。村级干部工资在税费改革前,多以两税返还解决,现在村级干部工资全部由县财政负担,村干部的工资平均为150元左右,大多数村干部反应工资待遇偏低。全县长期无党建工作经费的村有267个,有固定党建工作经费的村有70个,其中,党建工作费在500元以下的村有37个,500元至1000元的村有24个,2000元至3000元的村有9个,党建工作经费主要由村级自筹解决。在村级阵地建设方面,我们于今年5月份已全面完成了首批34个村的建设任务,并全部投入使用,第二批63个村已有29个村完成了主体建设任务,34个村正在建设之中。据统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中,全县共有293.1万元的奖金缺口。

做法及对策

一、完善发展党员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活力

一方面,坚持“双推优选”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办法,加强农村党员发展工作。2003年,我们针对农村党员队伍普遍老化、素质偏低、后继乏人的问题,制定出台了《富平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意见》,制定了《“双推优选”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实施办法》,着力破解农民党员发展难题。“双推优选”即群众推荐、党员推荐,党组织择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该办法的实施,顺应了民意,有效地调动农民入党的积极性。几年来,全县共在农民中“双推优选”入党积极分子5296名,发展党员2381名,其中35岁以下1700名,高中文化程度675名,致富能手1374名,优化了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结构,壮大党在农村的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跟踪培养机制,对于“好苗子”,“主动出击”,重点培养,及时发展。把农村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的优秀人才、复转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纳入党员发展对象之中,要主动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农村党支部要指定专人对他们进行跟踪培养,要求他们在假期的时候回村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培训,定期向党组织进行书面或电话汇报思想和工作状况,还可以定期进行函调或者到其工作所在地了解他们的实际表现,条件确实成熟的可以吸收他们入党,解决农村发展党员难的问题。同时,要不断丰富党员活动载体,切实解决党员党性不强、信念淡漠,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强的问题。

二、强化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村级干部的“双带”能力

一是创新培训方法。充分利用县乡党校进行系统培训,利用农业示范服务基地进行实践性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开放性培训,以党员电化教育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我们以县乡党校为主阵地,以党员电化教育为载体,以“研讨班”、“点菜式”培训等为主要手段,全面加强乡村党员干部的培训,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2003年以来,共举办农村干部研讨班和培训班18期33个班次,播放电教片1200多场次,培训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830多人次、村组干部及农村党员2万多人次,储备农村乡土人才2000余名。二是更新培训内容。以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主题,进一步丰富拓展教育培训内容。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五点:即加强宗旨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提高农村干部理解和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提高农村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强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学习掌握做好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提高农村干部应对突发事件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三是健全投入机制。县乡各级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对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实行财政预算、核拨,逐步建立起了适合农村实际的教育培训体系。

三、状大村级集经济,切实解决农村工作“无钱办事”难题

一是要选好村级班子。通过坚持从经济战线中选人、用人的办法,选好配强村级班子,为村级经济良好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基础。二是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路子。要立足乡情、村情,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的原则,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扶助,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农业规模效应。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强设施建设,制定出台有利于发展的投资环境,吸收外来资金,兴办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县乡政府和银行、信用社等部门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向村级倾斜,鼓励村级兴办企业、招商引资,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扶持和援助。

四、实行村级规范化管理,努力提高村级“两委”运作能力

一是建立协调机制,理顺两委关系。要明确村务管理的主体、权限,细化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二是建立决策机制,促进村科学决策。进一步完善农村村务决策的程序,突出村民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使村级决策程序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三是建立管理机制,促进村务按章办理。规范村集体经济管理、村财务管理,明确管理权限,管理职责,做到民主公开,使村务管理由“暗箱操作”变为“透明运作”,从“无序”管理转变到“按规”办事。四是建立监督机制,保证村务有序运行。进一步落实好村务民主监督机制,实行村干部任期承诺和践诺制,让村干部接受党员、村民的监督和评价,落实好对村干部的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把村干部置身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促使他们按章办事,廉洁奉公,从源头上防止村干部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五是建立健全村级干部激励机制。要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两个方面多为村干部考虑,积极探索符合条件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担任乡镇领导的办法和途径,使村级干部在政治上有所盼;在经济待遇方面,要把村级干部工资纳入县财政预算,逐步落实村级干部养老、医疗等方面待遇,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干事业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