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医药经济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05 05:23:00

导语:泰州医药经济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泰州医药经济调研报告

地级泰州市组建以后,全市上下在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扶持基础相对薄弱但市场前景广阔的医药企业,近五年来,泰州医药工业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产销规模年均增长50%以上,国税收入年均增长56%以上,税收总量已占全市国税收入的14.2%,对全市经济和税收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泰州医药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不断攀升,已成为泰州工业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和成长性最好的行业之一,泰州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医药产业高地和国内知名的医药产业集聚地。

一、泰州医药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㈠总量指标优势明显。截止2003年底,全市列统医药生产企业已有100余家,涉及药品生产、药品包装、医疗机械等多个门类,2003年全市医药工业产值94.84亿元、销售84.46亿元、利税19.04亿元、利润12.94亿元,分别占全省当年医药工业产值359.5亿元、销售360亿元、利税68.24亿元、利润38.93亿元的26.3%、23.8%、27.9%、33.3%,四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分别比位居第二的苏州市高15%、17%、71%和115%。这在全市六大主体产业中是唯一的。

2003全市27家列统药品生产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统计表(单位:亿元)(略)

㈡骨干企业作用突出。以扬子江药业集团为龙头,加上江山制药、济川制药、苏中药业等四大企业构成了泰州医药板块的主体,四家企业的产品生产集中度占全市的94.01%。其中扬子江药业集团2003年完成销售60.5亿元,利税10.5亿元,入库增值税3.5亿元,连续六年在全国6300多家医药企业中列前五强,去年综合竞争力测评列第一,利税排名居第二;江山制药是全国VC“四强”中的“老大”,也是全国医药工业出口十强企业之一;扬子江、江山、济川三家企业均跻身2003年全省医药十强企业之列;江山制药、济川制药和苏中制药2003年利税均超过1亿元。2003年“四强”企业入库增值税达4.47亿元,比上年增收1.27亿元,入库增值税占全市工业增值税总额的15.8%,增收额占当年全市国税收入增量的24.35%。

四户药品生产企业2003年度主要经济税收指标(略)

㈢重点产品市场扩大。截止去年底,全市共有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医药产品10个,3000万到亿元的产品10个,1000万至3000万的产品27个,8%的重点产品占全市药品销售总额的60%。

㈣技改改制力度增强。近三年来,泰州医药产业共投入技改资金15.8亿元,其中:2003年当年投入6.2亿元,GMP改造投入7.5亿元,扬子江药业三年投入近10亿元;实施了一批国债项目和“双高一优”项目;10家企业进行了资产收购、兼并或重组;今年,扬子江药业城和苏中药业园已先后启动建设。上述举措进一步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了医药产品结构调整。目前,全市98%的药品是从GMP车间生产出来的,产品合格率提高到97%以上。

㈤技术创新初见成效。目前泰州医药企业共有博士后工作站2个,药物研究机构7家,中高级药物研发人才150多人,与全国5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三年全市累计有67个药品剂型通过认证,累计获得新药证书56份,其中一类新药13个,二类新药10个,在全省名列前茅。

二、泰州医药工业面临的形势与发展走势

㈠从国内医药工业发展动态看:截止2003年,全国医药经济已经连续五年保持稳定增长,五年间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4%,实现利润年均增长28.8%,但今年以年,国内医药工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一是受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上半年产销增幅均有所回落;二是医药产业“两极分化”加剧,生产集中度和效益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排前60位的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6000多家企业的32.9%,沿海七省市占全国销售的52%,利润的60%,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成为转移生产和产业聚集的中心;三是重组做强、资本经营成为大势所趋,一批目光深邃的先导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寻找联合、兼并或参股、控股的对象,实现超常规的资源聚集;四是全球排名前20强的跨国医药企业已全部进驻我国设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药品已占国内医院用药的45%左右,国外制药企业还在我国设立了纵多的原创型研发机构,目前仅上海就有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约80家,我国加入WTO以后,进口药品关税将下降10-15个百分点,对“洋药”的高关税壁垒即将消除,国内医药企业必将面临更加强劲的市场竞争;五是国家关于药品价格调整政策的不断出台,整顿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的措施,GMP改造后扩大产能的压力等,导致医药行业必将产生一轮新的“洗牌”。随后国内医药产业将步入新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阶段。

㈡从全省医药工业发展现状看:全省各地医药工业“群雄竞起”的格面基本形成。如苏州市外向型医药工业发展迅猛,葛兰素史克、礼来、普强、碧迪、百特等国际知名的跨国医药公司纷纷落户,已形成两个医药外资企业群,2003年有6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利税前100强,而我市只有3家;无锡市固定资产超过5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已有一家,有3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利税前100强,已经形成新区医药工业园、马山生物医药工业园和惠山生命科技园等三个制药企业密集区;南京市因区位、环境和人材优势,发展基础和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连云港的新医药产业基地发展也十分迅速,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利税前100强,恒瑞、正大天晴、中金等已成为旺盛的经济增长群。

㈢从泰州医药工业运行质态看:在总体形势和经济总量暂居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发展隐忧:一是多数医药企业规模仍然过小、布局过于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竞争实力较弱,与此相关联,一些企业股权结构不甚合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二是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欠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窄,表现为"仿制"品多、老产品多、新产品少;三是利用现有优质资产嫁接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程度较低,全市医药工业利用外资不仅总量较低(数据?),而且水平不高,特别是与大型跨国医药企业的合作仍然是空白;四是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五是受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主要企业产品价格下调、销售增速下滑、税收总量减低的迹象有所显现。

三、泰州医药工业纳税能力估算分析

㈠2003年纳税能力静态分析

1、理论分析(计算推断)

以全市列统药品生产企业(27户均为一般纳税人)为对象,按照纳税能力分析的理论方法,以工业增加值扣减净出口和存货增加值,来推算内销产品的增值税税基,按当年实际出口额与现行出口退税率来推算出口退税总额,由此可得出2003年度药品生产企业增值税纳税能力。

根据统计部门资料显示:2003年度,医药制造业列统工业增加值324754.5万元,存货增加值11940.8万元;根据国税部门统计这27户企业净出口价值66781.88万元(按约等于出口销售额计)。由此进行计算:

①内销产品增值税税基=324754.5-11940.8-66781.88=246031.82万元

②以增值税17%的税率作为标准税率,这内销部分纳税能力为

246031.82*17%=41825.41万元

③以13%作为出口退税标准税率,推算出口退税总额为

66781.88*13%=8681.64万元

④推算出2003年度药品生产企业增值税纳税能力为

41825.41+8681.64=50507.05万元

2、实证分析(纳税实绩)

根据国税征管信息系统数据查询显示:2003年度,27户医药行业列统企业共申报应征增值税43232万元,共办理出口退税2924万元。

3、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的对比,医药企业的实际纳税能力(46156万元)虽低于理论纳税能力(50507万元),但两者还是比较接近的,表明在实际征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外部因素,对医药企业的纳税能力产生影响。

㈡泰州医药企业税源走势分析

1、主要企业近五年税收增幅及收入弹性走势分析。

主要企业1999-2003年增值税入库情况(单位:万元)(略)

通过比较主要企业(四户)5年来增值税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比值(即增值税的弹性系数),我们可以看出,医药行业主要企业近年来增值税弹性系数均在2.5以上,远远高于1的标准,表明医药行业增值税的弹性相当大,其增长速度大大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由于该弹性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医药行业增值税的弹性空间正逐步缩小,受内部结构调整、外部宏观调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增长幅度已逐步放缓,趋近于经济增长幅度。

2、2004年1-6月主要药品生产企业销售、税金情况分析

通过2004年1-6月主要药品生产企业销售、税金情况(上表略)可以看出,这四户企业无论实现销售还是实现税金的同比增幅均普遍低于上年同期增幅,滞涨现象已经开始显现。扬子江药业集团增幅趋缓的原因一是抗生素销售额占其全部销售额的比重达45%以上,主产品的降价必然带来销项税额减少,从而直接影响当期应纳税额;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进项税额增加,1-6月申报抵扣进项税额227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32万元,增长23%。济川制药由于该企业产能扩大,截至2003年底该厂所有产品全部通过了GMP认证,2004年已研发4种新产品,加之该厂狠抓营销队伍的建设,在全国设立了178个办事处,销售数量也随之增加。

此外,由于重点企业一些大型技改项目启动较晚,施工时间较长,预计今后三年医药工业销售增速将有所减低,医药行业税收增长对泰州国税增长的贡献度也将有所减弱。

3、药品生产企业增值税税负水平分析

2003年,药品生产列统企业(27户)实现销售53.93亿元,实现增值税应纳税额7.79亿元,总体税负为14.44%。其中主要四户企业的(内销)税负分别为:扬子江药业15.37%,江山制药9.75%,济川制药14.92%,苏中制药14.19%。药品生产企业税负相对较高的原因:一是价格机制的影响,由于现行的国家药品价格管理相对比较宽松,除列入医保的药品实行最高限价(最高限价也有较大利润空间)外,其它药品放开管理,由市场机制调节,目前全行业定价普遍较高;二是抵扣限制较多,由于药品生产企业的研发周期长,研发费用、试验成本以及技术改造投入都很大,却并不能在增值税进项部分抵扣,间接增加税负;三是流通体制的影响,当前药品流通环节的费用较高是普遍现象,高费用带来高价格,因而造成税负居高不下。因此,对我市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在目前药品降价空间十分有限的形势下,如果没有一些配套的改革措施出台,如实现消费型增值税政策、进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鼓励自主技术创新等,税负普遍偏高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较大改变。

四、推进医药工业经济税源可持续较快发展的对策思考

1、推进技术创新,增强发展后劲。国家应加大对医药科技的投入,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制,在科研立项、经费补助、新药审批及固定资产投资上给予必要支持,并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医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重大医药科技课题和国家一、二类新药的资金投入,在制定所得税政策时应考虑合理的税收优惠抵免。政府应积极探索引入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医药产业基金,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共同促进新药科研开发;在招商引资的方向上,应注意把重点放在与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合资合作上。

2、深化改组改制,激发企业活力。要破除一切歧视性和限制性的政策阻隔,通过进一步改革所有制结构,畅通国有资产退出和民营资本进入医药生产企业的渠道,鼓励民资加快进入医药行业,引导有针对性地嫁接利用外资,逐步使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成为泰州医药工业的主体。

3、强化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级。四大医药企业应进一步壮大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行业集中度,政府应运用经济和财政等手段重点扶持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聚合生产要素,加快自身发展;加快发展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抗癌类、生物工程类、维生素类和新型中药制剂等新兴产品,积极推动省、市、企业三者联动,建设以扬子江药业和江山制药为龙头的苏中地区中成药与原料药产业带。

4、转变行政行为,营造发展环境。政府应从科学制定医药工业发展的规划入手,加强对其发展方向的调控与引导,加大医药产品市场制售假冒伪劣行为的的打击与监管力度,营造依法经营、公平竞争的优良环境;国税部门则应以权益性服务为重点,程序性服务为基础,立足于改进政策服务和办税服务,帮助企业合法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资产重组、税收筹划、财务核算、出口退税、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提供优质的政策咨询服务,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针对泰州实际,应积极考虑与有关部门共同建立医药生产企业统计信息监控体系,及时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提供相关的行业政策、科技信息,促进医药行业的健康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