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查取证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05 03:39:00

导语:稽查取证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稽查取证调研报告

一、当前税务稽查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

税务案件证据是确认税收违法事实的依据,也是影响税务行政诉讼胜败的关键。近年来,稽查取证工作得到逐步重视和规范,但仍与依法行政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税务稽查取证工作缺乏系统性的法律法规。有关规定都散见于《税收征管法》、《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或规章之中,客观上造成了稽查人员在取证中缺乏系统完备的法律规章可循。

部分稽查人员对依法稽查、依法取证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够。重稽查成果、轻稽查取证;重直接证据的收集、轻间接证据的收集;重违法事实证据的收集、轻税收违法手段证据的收集;重涉税证据的收集、轻处罚裁量运用证据的收集等“四重四轻”现象在日常稽查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缺乏一套权威性、规范性的的取证方法和科学标准。部分稽查人员对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掌握不够,对各种违法事实应收集哪些证据才能充分证实违法事实的存在、采用何种程序取证才是合法的、所收集的证据材料该如何处理才是规范有效的等心中没底,造成不敢、不会取证。

取证方法单一,取证手段呆板。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1条把证据形式分成7类:物证、书证、视听资料、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就目前看,稽查查办案件收集的证据资料仍然主要是各种书证复制件和询问笔录,较少收集和运用物证、视听材料、鉴定结论和现场笔录等证据。特别是对录音、录像、拍照、电子数据等视听资料的取得、制作、使用、保管等缺乏了解,不敢也不会用这类证据。

取证的保障力度受限,导致“无效证据”大量存在。税务稽查人员调查取证的方式只能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而采取法律、法规授权以外的方式取得的证据是无效的。当前,法律赋予稽查部门的税收检查权有限,在保障取证工作方面有相当的局限性。在一些案件稽查中,按法律、法规的授权方式进行,很难取得证据,而采取法律、法规授权以外的方式取得的证据又是无效的。因此,一些税务稽查人员在取证上下的功夫虽多,但成效受限。

二、统一认识,促进证据收集和审查工作的逐步规范

针对国税稽查工作的难点,常州市国税局一方面加强教育引导,统一思想认识,牢固确立“办铁案”的理念,要求在税务稽查中必须依靠充分、有力、规范的证据准确认定税收违法事实。另一方面立足实际运用,规范工作标准,结合基层实际,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对省局下发的《税务违法行为处理适用依据及取证要求》所列举的税务违法行为和主要证据作进一步补充和细化,制定出台了《常州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取证要求及规程》,为检查和审理人员收集及审查证据提供了较为全面、具体的指导依据,促进了证据收集和审查工作的逐步规范。

(一)明确常见的税务违法行为的证据类型和取证标准,准确把握充分取证的关键要素。《常州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取证要求及规程》对税务系统内部当下常见的税务违法行为所依赖的证据的种类、形式和取证方法进行了统一明确,明确了基本操作规范,以便稽查人员在遇到具体情况时进行判断和处理。

(二)进一步丰富运用证据形式,全面收集相互印证的多种类型证据。常州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取证明确要求,首先应重视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收集。既要注意收集企业账簿、凭证、会计记录等以及通过检查生产经营场所、货物存放地等获取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直接证据,也要注意收集涉税案件证人证言、涉税案件当事人和涉税案件被害人陈述以及税务机关为案件所做的鉴定、证明,第三者举报时所提供并能核实的资料等间接证据。另外,勘验笔录、现场笔录及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的原件是原始证据,可以作为直接证据使用,也应收集和充分运用。

(三)进一步拓展创新思路,探索取证手段方式的多样化。常州市国税局明确要求稽查人员应用足应用好《征管法》及相关法律赋予的执法手段,如《征管法》中新增加的可对个人存款帐户查询、在税务稽查中可以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对欠税单位不当处置债权和资产可以根据《合同法》行使撤消权和代位权等法律赋予税务机关的调查取证方式。并不断突破原有经验化、程式化的框架,在工作思路和手段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拓展。

(四)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逐步提高稽查人员的取证水平。为了增强税务稽查人员的证据意识,使检查人员充分认识到依法取证对于依法治税的重要意义,常州市国税局加强了相关人员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学习,要求稽查人员熟悉和掌握行政案件证据的最佳证据规则,增强依法获取证据的针对性和敏锐性,做到遵循法律程序和职权条件来进行收集和运用证据。同时,他们还十分重视对取证思路的引导,要求检查人员与审理人员之间要定期开展案例交流,对具有行业特点或面上指导性的调查取证思路应适当进行理论提升,举一反三、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具体问题。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使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积极探索,拓展手段,形成严密完备的证据链

在统一认识,逐步规范的基础上,常州市国税局要求稽查人员从调帐检查开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牢固树立证据意识,依据法律对违法事实的认定,扎扎实实取“铁”证,力求形成一条环环相扣、严密完备的证据链。

(一)查前准备强调针对性

为避免稽查行动打草惊蛇,给违法分子隐匿、销毁、转移有关证据资料的可乘之机。常州市国税局积极引入税务稽查侦查的理念,加大事前线索调查的力度,在强调掌握征管系统信息的同时,通过侧面问讯、电话了解、实地查看等“隐蔽侦察”方式,围绕资金流、物流、“人流”三个重点,千方百计了解企业各类实际情况,着重摸清被查企业的结算方式、经营模式(营销方式)、主要使用何种凭证、企业的实际经营地址、仓库地址、运输方式、提货方式、货物去向等线索,包括从其同行业相关企业了解该被查企业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经销商以及用户等情况,同时掌握如企业实际经营人、出纳、仓库负责人等关键人物或相关人物的信息。在相关情况了解较为透彻的情况下,逐步形成检查思路,确定检查对象和方式,时机条件一旦具备,即可实施快速调帐,确保一击成功不扑空。

(二)时机把握讲求同步性

《常州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取证要求及规程》明确规定:除发票协查案件外,其它案件一旦立案,应果断采取调账检查方法迅速调账。实施调账时,不仅组织分工要快,而且要采取同步控制的方式,对确定的办公地点和生产经营场地一并同时展开检查,兵分几路直插企业的生产经营场地,财务部门、营销部门、统计部门、质监部门、仓库、车间、相关负责人办公室,对有分支机构的企业必须分头同时进行,尽可能地将企业财务核算、经营业务、银行帐号、以及电脑数据等所有相关资料“一网打尽”。在调账检查过程中,当发现有可疑线索,应迅速向有关直接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进行《询问笔录》,及时采集证据。

(三)证据收集力争充分性

常州市国税局将原始凭证的收集列为取证的第一目标,十分重视从仓库明细帐、发货单、送货单、出库单、收款收据、内部结算凭证、生产销售统计资料、经济合同、企业负责人或财务人员记的流水帐、记录生产经营的笔记本,以及企业内部部门间传递的统计资料,从中收集掌握企业货物流转的线索与证据。对那些拒不配合稽查的企业,除不遗余力内查外调,获取大量的第一手直接证据外,还尽可能地利用现场笔录、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银行对账单等达到书证与言证、内部与外部、纸质与电子证据相互印证、交叉比对。

(四)取证手段强化高科技性

随着一些不法分子作案手段的智能化、高科技化,使用传统的方式已经难以顺利完成调查取证的工作。因此,常州市国税局稽查人员积极探索应用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等手段来采集或印证相关证据。去年在对一户干燥设备有限公司查处过程中,稽查人员取得了协查回函确认其未发生销货退货,但该单位法人代表拒不承认,办案人员随即到购货方处采用摄像、拍照等手段固定证据,在铁的证据面前,嫌疑人不得不承认了隐瞒销售收入200多万元的犯罪事实。

(五)取证思路力求创新性

由于涉税违法活动在财务处理和纳税申报上具有越来越强的欺骗性和隐蔽性,瞒进瞒销、账外经营、虚假申报等偷税手段往往隐藏在“健全”的财务制度、“规范”的会计核算下。面对“零证据”,常州市国税局积极拓宽稽查取证思路。依据《征管法》第35条第六款规定: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征管法》实施细则明确了具体核定方法。借鉴这一思路,该局成功实施了对多家公司偷税案的取证。

(六)部门配合做到协同性

常州市国税局积极开展内外两个层面的部门间协作配合,力求多取证、取全证。对内,他们加强与管理分局和各级稽查部门之间的配合,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以及联动机制,形成信息共享、查处合力,调取企业报送到国税机关的申报资料、财务报表、资格申请等涉税资料,完善证据链。对外,继续完善税警协作办案机制,发挥稽查部门涉税专业知识强、税案稽查经验多、力量集中投入大、占有涉税信息全的优势,借助公安机关的执法威慑力、职权优势、技侦手段、治安群防网络,获取关键性证据,突破重大涉税案件。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常州市国税局稽查办案的质量和效能得到了有效提高。2005年,案件退回补正率由以往的30%降为10%。全市抽查76户稽查案卷,合格率达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