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精细化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05 03:27:00
导语:税源精细化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家税务总局谢旭人局长在全国首次强化税源管理工作专业会议讲话时强调指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进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粗放式管理,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经济决定税源,税源决定税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收工作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如果不能及时掌握税源的发展变化趋势,不能把潜在的税源转化为现实的税收入,税收征管工作就会出现极大的盲目性,精细化管理是当前税源管理的必然选择。本文拟结合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就税源精细化管理谈一点初浅的想法。
一、税源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1、提高执法水平。税收执法水平如何,主要在于执法管理。如果执法工作能做到细致入微,保证每个环节的合法性、合理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差错,也就可以提高执法能力,促进税收执法水平的不断提高。
2、提高征收效率。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及执法水平的提高,规范纳税人的纳税行为,规范征税的程序,规范征、纳行为,提高税源管理的有效性,切实堵塞漏洞,使纳税人依法及时足额申报税款,提高征收的效率和税款的入库率。
3、提高征管质量。精细化管理是将税收征管的质量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精细化管理就要以税源管理为核心,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纳税评估等环节加强管理,实行过程控制,环环约束,真正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
4、提高税法遵从度。通过精细化管理,对征纳双方的要求更加细致严格,这样有利于提高征纳双方规范执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力度,提高税法的遵从度。
二、税源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一)明确税源精细化管理的重点
税源精细化管理不是而且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和管理对象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明确税源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实施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断提高税源精细化管理水平。当前,要抓住以下三个管理重点:
1、加强城区税源管理和大企业以及重点税源管理。要适应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现实状况,将税源管理的重点向城区税源转移,向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和产业链转移。大企业和重点税源是一个地方的支柱税源,对大企业的管理一直是各级国税机关的难点。要从目前的以收入预测分析为主的管理向税源规律把握及税基控制转变,特别是对这些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生产经营管理规律和财务核算模式等,要做深入研究和掌握,并从税源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和办法,以切实提高税收收入质量和税源管理质量。
2、深化分类管理和实行属地管理相结合。实行属地管理是落实税源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管理到户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税务管理员的职责和责任。但要管深、管细,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抓不住重点,也难以将税收工作做细,所以说分类管理是税源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当前的分类管理应在总结以往分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纳税人规模和行业作为分类的主要标准,从宏观分析地区产业链和行业规律、微观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和涉税信息变动规律入手,按照不同类别纳税人的特点,提炼把握每一类、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个纳税人的税收征管规律,科学确定管理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监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申报纳税情况。
3、加强征管薄弱环节管理和针对性专业管理相结合。按照“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深化税源精细化管理就必须加强和改进税收分析工作,及时发现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管理的措施,通过精细化管理,堵塞漏洞,整顿秩序,使宏观税负、行业税负和纳税人实际税负日趋合理,申报准确性逐步提高。对增值税的管理要针对近年来各地查出的大案要案暴露出管理上的突出问题,重点加强对农副产品收购、废旧物资经营两类特殊企业和民政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商贸企业、涉外企业等行业切实搞好对专用发票以及货运发票、海关完税凭证、废旧物资发票和农副产品发票等抵扣审核和小规模纳税人管理。
(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
税收管理员是新时期从事税源管理的主体力量,建立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是强化税源管理、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的主要抓手。在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1、优化税收管理员配置。按照“抓大、控中、促小”的原则,综合考虑当地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分布、税收管理员数量和素质高低等因素优化配置税收管理员。要逐步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力量,将熟悉税收政策法规、企业财务管理、熟练掌握纳税评估的人才充实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要根据行业管理需要合理调整中小企业管理力量,适度配备个体税收管理力量。要通过对税收管理员配置结构的优化,使税收管理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管理力量和税收收入相匹配,改变目前20%的人员管理80%税源的不合理配置状况,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2、明确税收管理员主要职责。考虑目前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难以集中精力搞好税源监控的实际,对其职责应做必要调整。税收管理员的职责在具体落实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解,必要时也可以将税收管理员进行优化组合,以确保管理的实效和管理职责的进一步落实。
3、加强税收管理员管理。要将能级管理和岗位轮换引入对税收管理员的管理,赋予相应权力,明确管理责任,强化监督考核,使其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形成活力,在解决“淡化责任”问题的同时,防止专管员制度下“权力寻租”问题的发生。要将重点放在关键性指标的过程控制和工作目标的合理设定上面,通过量化目标的引导带动相关方式和手段的运用,使税收管理员更加注重工作的本质和实效。
(三)积极开展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税源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手段,是税源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是新时期强化以税源监控管理为中心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的客观要求。
1、明确工作分工。县以上国税机关主要侧重税源总量和税负变化的宏观分析与监控,分析宏观税负、地区税负、行业税负及其变化规律,定期税负情况,同时建立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为基层单位开展纳税评估提供依据。基层税源管理单位和税收管理员是纳税评估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具体负责对所辖纳税人实施行业和个案评估。一些重点税源大户或跨区域的、复杂的、重要事项评估也可拿到上一级国税机关组织专门的人员来做。
2、拓展评估范围。要将目前以增值税评估为主拓展到多税种的评估,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重点分析企业生产、销售、库存情况,进销项税额及相关费用核算情况,相关财务指标横向、纵向比对情况,增值税专用发票及四小票开具和抵扣税款情况等;对小规模纳税人,重点分析企业销售收入真实性,当期申报的横向、纵向对比差异性,分析其能耗、物耗及相关指标合理性;对所得税则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核算其税负率、税前费用列支水平,并参照同行业企业所得税税负,核定相关企业所得税额;对其他税种的评估也要结合各个税种管理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评估办法。纳税评估是针对某一户纳税人申报缴纳税款总体情况的综合分析评价,既要避免对同一纳税人按不同税种多头重复评估,也要避免人为地把同一纳税人申报缴纳的不同税种评估割裂开来,要在评估分析其主要税种缴纳情况时,注重分析与其他税种的关联性;要注重与地税部门的工作联系,必要时可对同一纳税人实施联合评估。
3、拓宽信息渠道。要在充分占有税务登记信息、生产经营信息、财务核算信息、资金流转信息、纳税申报信息、税款征收信息和发票管理信息等纳税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的基础上,特别重视外部信息(不为纳税人所控制的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建立与工商、地税、银行、财政、海关、审计、外汇管理、统计、技术监督、交通、电力、行业主管部门等部门的数据交换与互联互通机制,并将信息采集与数据评析和纳税评估的需要紧密结合,注重采集关键信息和有用信息,提高信息采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注重人机结合。将行业管理指标、税负指标、管理预警指标和其他指标充实到“一户式”查询系统中去,逐步建立科学实用的税源管理电子档案库,并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和工作要求进行动态维护,为纳税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要在依托信息化的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管理经验的灵活运用,切不可过分依赖信息化手段、过分注重评估的程序和形式而束缚了手脚,将评估搞成高科技工程或繁琐工程,使税收管理员望尘莫及,从而失去了开展评估的本意。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
随着经济税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税收征管对象财务核算的无纸化,结算手段的电子化,税源分布领域的扩大,纳税人偷、逃、骗税手段越来越强的隐蔽性及高科技化,税收管理员整体业务偏低等种种因素加大了税源管理的难度。
1、加强税源监控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各级税务机关应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分步实施的方针,加强税源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力度。应努力完成多元化申报、多方式缴库、无纸化征收,将所有涉税事务与环节尽可能纳入计算机管理工作,以减少各种手工操作的随意性等等;在实际工作中还必须加快实施税收信息“一户式”存储,实现税务机关内部的信息共享,提高税源监控管理的电子化率。同时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整合征管软件,努力实现各子系统间的信息联网,尽快实现征管软件中工商税务数据的比对功能。
2、促进税控装置的广泛使用。在商贸领域,应促使纳税人依法使用税控收款机如实开具发票,记录经营数据;对条件成熟,仍拒不使用的,要加大管理和处罚的力度。各地税务部门应通力协作,明确国、地税推广税控收款机的界限划分;还应定期做好税控收款机的数据采集工作,并将其作为对纳税人计算税额的主要依据。规定加油站必须使用税控加油机,并及时为其更新软件,提升技术含量和稳定程度,方便操作和使用。
3、注重发挥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是建立重点税源信息库。每月征期过后,根据各类涉税信息指标,结合实地查核的情况,逐户分析重点税源企业的市场经营、资金运营、税款缴纳以及缓、欠税情况,参照同行业、同规模纳税企业的税负情况和本企业上年同期或上月份的税收收入和税负水平,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编制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情况说明材料;(2)、是对中小企业,要通过计算机处理,将每户企业的纳税申报及缓、欠税情况与测定的同类业户平均税负水平进行分析和对比,以有效监控中小纳税企业的税源变化;(3)、是通过与工商、国、地税之间、技术监督等部门的联网,利用计算机网络查找户数差异,有效监控新开业、变更及停复业情况;(4)、是利用计算机定期产生纳税申报异常业户清单和未及时缴纳税款业户清单,据此对企业进行跟踪分析和催报催缴;(5)、是利用计算机产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存根联和抵扣联数据,对增值税申报资料进行交叉稽查,减少申报异常等问题的发生。
三、税源精细化管理的考核
要将税源精细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必然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考评机制做后盾,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税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一)实施数字化考核,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应按照《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管理制度的要求,不断重组税收业务流程,通过岗位合并细化并量化岗位责任。应对日常工作中每项税源监控管理业务的作业过程、作业时限和作业质量应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每位税源管理者的工作时间、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进行分类统计,并参照效率系数、难易度系数、责任系数、满意度系数进行量化计分,做出综合性评价。在定期工作考核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征管系统调取影响税源管理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如税务登记率、当期申报率、逾期申报处罚率、入库率等,实现计算机自动生成工作绩效考核结果,提高税源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当然,考核指标的确定应以人为本,体现善意的管理理念。
(二)完善“两权监督”,建立税收执法预警机制。在充分落实税收执法权与税务行政管理权监督的基础上,适时根据不断变化的执法状况,进一步细化“两权”监督的具体内容与方法,减少监督的盲点、弱点。要用机制的约束力来规范与监控税收管理的过程,在对税收执法岗位分类的基础上,按类设置税收预警指标,如税务登记率、纳税申报率、滞纳金加收率等,达到一定比例的,及时下发预警指令并由税收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负责检查落实。同时对税收执法业绩好的干部予以表彰和奖励,以调动全员规范执法的能动性;重点开展对县市局、行业以及征收方式、检查处罚、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管理等专项评估,从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三)严格责任考核,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在统一考核标准,明确考核依据的基础上,严格责任考核,逐步形成上级追究下级,基层追究税收管理员的两级税收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并明确每种执法过错行为的经济惩戒标准和行政处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