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与经济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05 03:10:00
导语:税收与经济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三年来,**巿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速度,保持了较好的发展趋势。但**年国税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反差现象,具体表现在:GDP增长较快,国税收入增长乏力。**-**年,**巿GDP环比增幅分别为18.40%、22.20%、18.26%,均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也较2001年的11.98%和**年的13.08%有明显回升,体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而同期,国税收入环比增幅分别为27.24%、25.44%和16.17%。**、**年国税收入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同期GDP平均增幅6.06%,但**年低于GDP增幅2.09%。国税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出现了反差。
二、**巿国税税收与经济发展反差的原因剖析
深入剖析**国税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反差现象,既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更有其深刻的经济和政策因素。
(一)历史因素——**年以来**国税收入的超常增长(注:此处税收指国税税收和地税税收)
(1)**-**年,由于因1994分税制改革,1994年争基数,**-1996年保基数,造成经济与税收相背离,经过1997-**年3年才消化基数,也造成了1997-**年的经济和税收的一路走低。
(2)从**-**年间,税收增幅呈现有较规律的“上升-上升-下降-上升-上升-下降”,即以三年为一个小周期,三年有一次波动,呈波浪前进。
**-**年的一波小周期,国家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我市的经济慢慢走出低谷,恢复增长,但由于**-2001年的税收增幅又大于经济的增长,造成**年的增幅调整。
**-**年的一波小周期,由于地方政府和民营资本的双重投资扩张,加上出口年均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我市的经济呈现快速增长,起始于**年的本轮经济增长,在**由于受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年的增幅调整。
从**国税波动周期可以得出两个结果:一是随着税收法制的健全、税收管理的规范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前两年的税收超常增长会导致以后年度的收入增速下降;二是缺乏现实经济基础的超常增长形成了收入的高基数,后期要在这种高基数上实现可持续增长将会困难重重。
(3)**-2001年增值税的增幅快于GDP的增幅,主要增收原因:
一是**年起政策性原因增收2.17亿元;
二是国税部门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征管软件数据大集中,同时开始实施“金税工程二期”,征管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4)**-**年增值税的增幅慢于GDP的增幅,主要原因:
一是从**年起实行免抵调库政策,由于受上级的调库指标制约和调库结算期滞后,部份免抵税源未能及时、足额的转化为入库,导致增值税入库的增幅低于经济增长;
二是从**年起,由于宏观调控,企业竞争加剧等原因,造成企业的微观经营环境欠佳,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而原材料、辅料、燃料、动力等成本上升,**年增值税销项同比增长16.89%,进项抵扣税金同比增长18.43%,导致增值税进销项增幅倒挂1.54个百分点,造成抵扣税金对实际税基的侵蚀,形成增值税入库的增幅低于经济增长;
(二)经济因素——经济税源及经济效益的结构性缺陷
1、经济税源结构分析
国税收入的增长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更取决于经济税源结构。近几年来,**在经济总量上发展较快,但经济结构并不合理,导致了**国税收入的增长乏力。
(1)税源结构失衡、有效税源增量不足,制约了**国税的壮大。首先,表现为“两税”的结构失衡。长期以来,**国税的“两税”构成一直由增值税“独撑”天下,缺乏南京、徐州、盐城等有烟草、汽车等消费税增长的拉动,这是**国税税源结构失衡表现出的明显“短腿”。其次,**国税增值税企业的产品增值空间受限。我市增值税税源主要来自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规模企业的税源积聚,许多制造业企业没有形成终端产品,缺乏以龙头终端产品带动的长产业链效应,产品增值空间受到了限制。靠中小规模企业增值税的自然增长,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我市“两税”增长缓慢局面。第三,**市民政福利、综合资源利用的政策退税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软件、国产设备再投资等政策减免相对规模过小。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减免结构中,民政福利、资源综合利用的减免税数量约占全部增值税收入的8.5%,且高于全省平均数约4-5个百分点。反映了**市产业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影响了对有效税源的贡献。
(2)从行业结构看,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现象己成为影响国税收入增长的直接因素。“十五”以来,**巿总量扩张最大、比重上升最快的行业当属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机械、纺织等传统行业继续在**工业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这些重点税源行业体现了较强的税源集聚效应和税收支撑作用。
正如图表所示:目前**税源仍然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和高耗能行业强势增长牵引,如纺织服装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中、低端产品和加工组装的比例偏高,大多数产品仅局限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部分劳动密集型环节,对全市结构优化升级的拉动能力不强,而且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
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引擎。由于产品的附加值普遍不高,易受影响国计民生的基础生产资料(如棉、油、煤、电、钢铁)和劳动力成本因素的直接制约。这些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导致了国税收入增长乏力。
(3)从产业结构看,二三产业尚未形成合力推进、共同支撑的理想发展格局。
第三产业偏弱成为影响**国税收入增长的又一重要因素。从总量上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滞缓,占GDP比重偏低。**年,**巿第三产业收入GDP占比为34.6%,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人均GDP达到900美元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应在45%左右。而在国税收入中,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20.24%,第三产业国税收入占整个国税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从内部结构上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服务和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仍占据了较大比重,而知识技术型服务行业发育相对不足,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不多,直接为第二产业提供服务的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滞后。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不仅比重偏小、层次偏低、实力偏弱,而且增长方式粗放,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巿第三产业的偏弱构成了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并制约着国税收入的增长。
(4)其他经济结构缺陷成为影响**国税收入增长的间接因素。
第一,从所有制结构看,民营经济一支独秀,外资经济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随着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改制全面推进,公有制企业数量逐年减少,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主的民营经济、外资经济,正日益成为**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从**年税收收入的经济结构分布看,民营经济一支独秀。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经营规模迅速扩张,为税收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年度全市民营经济纳税户数增长23.16%,销售收入增长29.56%;税收入库40.32亿元,同比增长39.48%,占总税收的比重为61%,成为三大经济结构体中最有活力,最有实实在在的增长动能和潜力的经济结构体,是**税源经济的最主要支撑。但是,外资经济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年与**年相比,外资经济销售收入上升1.22%,税收上升6.38%。占总税收的比重由上年的26.44%下降到24.46%。
第二,从税收规模结构上表现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成为税收贡献的主体和潜力,支柱产业和大企业(集团)尚未真正成为引领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表4《**年税收比例结构情况总表》(略)可以看出,**年税收规模结构呈明显的“两头”特征,97.23%的100万以下的纳税户贡献了国税收入的32.5%,0.59%的500万以上的共274户纳税人贡献了国税收入的43.4%。
现阶段,**经济增长和有效税收贡献主要还是依靠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而支柱产业和大企业(集团)尚未真正成为引领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成为**市国税规模快速扩张的制约瓶颈。从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看,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造和发展,形成了输变电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装备机械、纺织服装等一批具备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重点行业。但是,经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十五”以来**经济发展与周边城市的差距逐步拉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支柱产业及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在这些行业中,只有优势企业,没有形成优势产业,企业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企业集团的数量、规模及支撑作用,都无法与苏州、无锡、南京等城市同日而语。
在公布的“**年江苏纳税百强榜”上,电力、烟草、石化等资源性、垄断性行业企业占纳税百强企业的六成(电力行业有27家企业入围百强、烟草企业有13家入围百强,且百强前4名中烟草占3席,三大卷烟厂年户均缴税34亿元、共计102.3亿元,占全省国税总收入的7%)。**入围有4户。即:**供电公司、烟草公司、武进供电公司、重啤集团天目湖啤酒有限公司。均为两税8000余万元的亿元以下企业,分别位列百强的第77、88、89和96位。无论在重点企业的数量上还是规模方面,**均显落后,甚至不及苏北一些城市。没有超大规模的重点骨干支柱税源的崛起,**市欲在短期内实现国税的快速增量、在全省国税收入的增幅和绝对数排行上“保位争先”,实属不易。
2、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近年来,企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企业所得税呈现高增长态势。企业所得税完成58984万元,完成计划125.50%,同比增长42.14%,增收17486万元。增收主要是新办企业所得税入库比上年净增收1.02亿元,此外房地产业所得税入库2.11亿元,占企业所得税总量的21.38%。涉外所得税入库39709万元,完成计划99.27%,同比增长11.74%,增收4171万元。但是,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可以看出,所得税的增长后劲不足。
(1)企业成本上升快、企业利润率低。
一方面,由于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加剧,生产成本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幅度低于成本上升幅度,形成增值税入库的增幅低于经济增长。这一现象使部分企业在销售额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成本也在逐步增大,盈利空间受到挤压,造成税源萎缩。另一方面,工资成本和社会保障成本上升,带来企业的盈利预期和盈利能力下降。
(2)内资所得税增长快于外资所得税。
**涉外企业“大户”主要为钢铁、工程机械、服装纺织类企业,这类企业由于今年受宏观调控,以及受能源、资源等成本影响和市场的因素冲击最大、影响最为明显,使这些外资重点税源企业的实现利润于入库所得税较之同期,均急剧下降,且外资中的重点企业由于数量少,所占比重大,一旦受影响,直接导致外资所得税增长受限,影响了国税收入。
三、对国税税收与经济发展反差现象的理性思考
1、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构建和谐的有**特色的经济税收结构,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在加快发展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尽快形成内源性自主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提高**国税收入规模和增长速度的根本途径。**的轻纺、机械、机电工业有雄厚基础,要采取更加切实的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以产业升级为目标,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寻求突破,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的有机结合,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培育重点支柱行业和支柱企业,努力提高整个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层次和产出效益。要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优势,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的电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要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的发展,以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国税组织收入占GDP的所占比例。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压缩高能耗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科技、环保型产业,对受国家产业政策扶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要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扶持。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产业属性,清理整顿钻民政福利、综合资源利用优惠政策空子的不符合条件的关联企业,鼓励和培育软件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业和进行国产设备再投资发展的企业加速发展,以更好地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2、集中精力重点攻关,着力打造关键性主导产业,加大对规模重点企业的招商引资和培育力度
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打造工业强市的重要举措,倾全市之力培育数个具有较高知名度、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的支柱产业。要鼓励和扶持能形成终端产品和具有长产业链效应的重点税源群体。一要明确主攻产业和发展方向,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最有效益的项目和企业中去;二要为产业群体的迅速壮大构筑良好的发展平台,对于具备一定比较优势或者已经出现产业集群趋势、有可能发展成长为支柱产业的行业,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培育扶持政策措施,提高这些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扩大产业集聚效应;三要加速培育发展一批名牌优势大企业、大集团,从土地资源、资金、人才等资源上,倾力扶持竞争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企业上规模、创品牌、上档次,逐步形成一批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力争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切实保证**市56家重点骨干企业和“8880”工程的96家重点培育企业,成为国税增长的主要增量源。
3、激活民间资本,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基于民营经济在我市税源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为确保我市经济继续快速前行,可行的政策选择是与苏锡进行错位竞争,在积极发展外资经济的同时,应继续大力发展我市的民营经济,积极落实非公经济36条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涵养税源,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和税收增长点。要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合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性规章体系、消除政策歧视、强化政府服务、加大财税扶持的政策精神,在信贷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真正落实公平、公正、一致的国民待遇,使民营企业放开手脚、解除顾虑,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和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战略把握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引导和扶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利用外资嫁接、参与国有经济置换重组等形式,实现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以集中民力,集结民资,集聚民智,最终促进民富。
4、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的税收的产业结构主要依靠工业单轮驱动,而前两年又强调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在**建设特大城市的过程中,显然仅仅以制造业立市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过多依赖制造业,会导致在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中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而陷入困境。因此,在目前城市“退二进三”中,利用城市中心的规模优势,在进一步提高餐饮、批零贸易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增强地方综合竞争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将促进服务业发展摆在重要地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业。加强服务业发展品牌建设,使之走出**,服务全国。一要着力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着力改变部分服务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过低的状况,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服务业,帮助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促进服务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二要加速培育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行业,按照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力的要求,整合新兴服务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隶属关系之间的资源配置,把信息服务、旅游购物、文化教育、物流配送、社会中介等新兴产业内在地联系起来,逐步形成服务功能多层次、投资结构多样化的新型服务体系;三要在短期内集中突破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业瓶颈,增强公路、铁路、货场、港口、航道、机场的承载能力,提高物流管理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
5、加大有效投入质量,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从最终需求角度看,GDP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组成。“十五”以来,投资率的大幅度上升,为保证我市经济和税收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十五”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4%,这无不与投资需求的拉动有关。正是由于投资的这种双重效应,投资不但影响着当年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以后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保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使投资最大限度的形成有效的经济产出和税源,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基础。
- 上一篇:石化利税调研报告
- 下一篇:国库集中改革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