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经营模式调研

时间:2022-09-05 10:44:00

导语:南通经营模式调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南通经营模式调研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南通外向型经济呈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已由传统的服装、纺织和机械制造业发展为电力、纺织、服装、机械、化学纤维、电子等多种行业共存的多元化格局。到2005年底,在南通实际开业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达到2257户,它们在南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05年入库两税和所得税达31.24亿元,占南通国税收入的35.97%。为了了解跨国公司在南通投资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这些企业具体的运作模式对税收的影响,以期探寻更加有效的适应新的国际税收管理需求的管理对策,维护国家权益,我们特组织了这次对部分跨国公司在南通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

这次调查主要选取了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在南通投资举办的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可以对比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经营期达3年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共20户,其中,世界500强投资的企业10户,投资总额大多在1000万美元以上,涉及船舶制造、电子、化学纤维等行业,外国投资者主要来自欧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调查的20户企业2005年入库税款15176万元,占全市涉外税收收入的5%。调查年度为2003年至2005年。中外合资企业7户,外商独资企业13户。其中,造船企业1户,机电企业1户,光盘制造企业1户,饲料企业2户,化学纤维企业3户,电子企业4户,皮革制造加工企业4户,化工企业4户。20户企业总投资额为149165万美元,户均投资额7458万美元,总注册资本93834万美元,户均注册资本4692万美元,其中外方注册资本81940万美元,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为87.32%,户均外方注册资本4097万美元。20户企业中18户企业有外方派遣的高级管理人员参与管理。2005年度盈利户16户,实现销售额和利润额分别为830695万元和55669万元,占2005年度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盈利户实现销售额5898503万元的14.08%和实现利润额588704万元的9.46%;亏损户4户,全年销售额191683万元,亏损15355万元,销售额和亏损额分别占全市亏损户1344024万元销售额的14.26%和亏损额115586万元的13.28%。

二、被调查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

为了使信息有效快捷的在不同层级上流动,使上级更直接掌握下级的情况,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组织结构的安排方面尽量使之扁平化,这样可以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便于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这次在调查的20户企业中,中方控股的企业只有1户,中外方持股比例相同的企业有1户,另18户为外方绝对控股。由于大部分企业为外方控股,因而,企业实际运作模式就不可避免地纳入跨国公司内部运作系统。从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及知识产权运用等方面来看,企业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境内集团统一采购原材料,南通公司负责生产并自行销售,同时向境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这类企业由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公司负责在中国统一采购原材料,采购的厂家、价格由中国投资公司决定,然后由厂家直接向南通公司供应,南通公司自行生产产品并销售,同时按照协议规定的标准向境外总公司支付特许权使用费。

2、境外总公司提供技术,境内成立专门的销售公司,南通公司只负责生产。这种模式的企业多为集团公司拥有专有技术,在技术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南通公司使用集团公司的技术,并按照要求生产产品。进口原材料多从境外关联公司采购,产品内销由专门的销售公司负责,南通公司须向境外总公司支付特许权使用费。

3、境外总公司提供技术,南通公司负责生产,部分或全部原材料从关联公司采购,部分或全部产品销售给境外关联公司。此运作方式与第二种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专门的销售公司负责销售。企业所用的核心技术由境外总公司向南通公司提供,南通公司按照协议的标准向境外总公司支付技术使用费。

4、集团统一采购,南通公司生产,(部分)产品的销售价格由集团公司统一制定,(部分)产品销售给关联企业。原材料由集团统一采购供应给南通公司,南通公司负责生产,部分产品价格由集团统一制定,部分产品销售给关联公司。在这种运作方式下,南通公司不向境外总公司支付任何特许权使用费,但有的公司向境外关联公司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支付佣金。

5、南通公司自行采购、生产,产品出口给境外关联方。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境外集团公司控制着企业产品的境外销售权,而不是像其他企业通过材料采购、技术使用、商标使用等方式从企业获取利益。

6、原材料从境外关联公司采购,南通公司负责生产,产品出口给境外关联公司。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境外集团公司控制着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的境外销售价格,南通公司既不需要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又不需要支付佣金,集团公司一般通过产品的转让定价从企业获取利益。

跨国公司通过上述几种运作模式使南通公司的利润在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为进行调节,或者将利润转移至国外,或者转移至其在中国的控制中心,如北京、上海等地。

三、经营业绩指标分析

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们对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采用相应的指标进行了分析。

(一)获利能力指标分析

1、销售收入。2003年至2005年三年销售收入连续上升的企业有17家,另有1家企业2004年下降,2家2005年下降。2003年总销售收入652973万元,2004年为789568万元,2005年为1022378万元。企业总体销售收入在增加,2005年增幅为29%,2004年的增幅为21%。

2、利润额。盈利企业2003年利润总额为54399万元,2004年为54053万元,2005年为55669万元。在20家企业中有10家连续3年盈利,有2家连续3年亏损。2003年盈利面为65%,2004年为75%,2005年为85%,盈利面呈逐年上升之势。

3、销售毛利率。我们将被调查企业2005年的销售毛利率在40%到50%之间1户,20%到30%之间2户,10%到20%之间10户,0%到10%之间5户,0%到-10%之间2户。大部分企业的毛利率集中在10%到20%之间。

4、销售利润率。在销售毛利的基础上扣除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及非正常收支,反映了企业实际的综合管理水平和获利水平。2005年调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情况:大于15%的1户,15—10%的3户,10—5%的7户,5%—0的5户,小于0的4户。大部分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在0到10%之间。

5、资产报酬率。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利用资产的程度和效率,也说明资产增值保值的情况,越高越好。2005年调查企业的资产报酬率情况:大于20%的1户,20—10%的5户,10%—0的11户,小于0的3户。资产报酬率多数企业集中在0到10%之间。

(二)偿债能力指标

1、流动比率。一般认为该指标2:1较合理,既达到一定的安全性,又充分利用了资金。过低意味着企业短期支付能力不足,缺乏应有的安全性;过高则意味着资金没有充分利用。2005年调查企业情况:大于2:1的2户,等于2:1的2户,小于2:1的16户,大部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并不理想。

2、速动比率。它是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更为严格的测试,由于扣除了一般占50%的存货,所以一般认为1:1较为合理。2005年调查企业情况:大于1:1的3户,等于1:1的3户,小于1:1的14户,大部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差,较为合理的只有3户。

(三)营运能力指标

1、应收账款周转率。该比率越高,应收账款平均收账期越短,表明企业在应收账款上资金越少,同时在财务分析中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也就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大于10%的7户,10—5%的4户,5—1%的9户,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收账速度较快,收账时间短。

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越高表明存货积压少,企业存货管理水平越高。大于10%的5户,10—5%的8户,5—1%的7户,有四分之一的企业存货周转率快,存货管理较好。

通过上面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将所调查的企业,按照业绩分成四个档次:好的4户,較好的6户,一般的6户,差的4户。

四、集团内关联交易的分析

1、材料采购。调查户中有15家涉及从境外关联方采购,7家涉及从境内关联方统一采购,大多数企业既涉及关联方又涉及非关联方的材料采购。采购价格由集团统一制订,南通公司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价格,而不是独立采购。

2、产品销售。在调查的20户企业中,涉及出口业务的有17户,2003年总出口收入375414万元,2004年为428095万元,2005年为663557万元,逐年增加。除了2户企业出口业务是非关联交易外,其余15家都有关联交易,所有或部分产品出口给境外关联公司,再由关联方在境外销售。在调查的20户企业中,出口企业占85%,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的60%,说明跨国公司的产品销售对象主要为国外消费者,他们更多地把中国当作其产品制造基地。

3、提供劳务。主要集中在销售佣金和境内管理费收取方面。20家被调查企业2003年至2005年向境内外关联方支付的佣金和管理费超过4987万元。在境内收取管理费的企业大多是在境内设立统一的投资公司或管理公司的跨国集团。

4、知识产权费。该项目包括技术使用费、技术提成费和商标使用费等。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关联交易额最大的就是知识产权使用费,有8家企业涉及该项内容。有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有按照生产数量定额计提的,有按销售额和固定金额双重标准计提的。2003年跨国公司从20户调查的企业提取知识产权使用费为2743万元,2004年为4928万元,2005年为5356万元,三年总计提取13027万元。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企业在免税年度不支付技术使用费,在进入征税年度后突然与总公司签订技术使用合同,支付相关费用,避税目的十分明显。

5、费用分摊。在调查中发现,跨国公司往往在中国境内如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设立投资公司,并投资多家企业,投资公司往往既是境内所有投资企业的管理中心,财务结算中心、又是采购、销售中心,此中心为其所有投资企业提供行政管理、财务管理、采购、销售等各项服务,每年管理中心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只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费用分别划入各家,费用分摊的合理性有待作进一步考证。

五、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经营特点及对税收的影响

1、转让定价的普遍性。在调查的20家企业中,有19家存在集团内部关联交易,有些企业几乎每一种类型的交易都有。这就说明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已经成为极其普遍的现象,在20户调查企业2005年关联交易中,产品销售607447万元,知识产权6080万元,佣金及管理费1387万元,可见涉及金额之大,从而也说明境内外商投资企业受境外跨国集团公司的控制程度。

2、境内关联交易增加。集团内跨国关联交易已经司空见惯,东道国税务当局也将跨国利润转移作为反避税的重点,而在一国境内的关联交易往往不如境外交易那样得到“重视”。这次调查发现,在境内关联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主要是产品销售,20户企业2003年-2005年境内关联交易产品销售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05574万元、129297万元和132467万元。

3、无形资产交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有形货物交易。技术、特许权使用费交易额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产品交易额的增长速度。20户企业2004年全部出口额比2003年增长了14%,而2004年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比2003年增长了80%;2005年全部出口额比2004年增长了55%,而2005年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比2004年增长了56%。这说明有形贸易的交易逐渐被无形贸易代替,知识和技术含量在交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给实施转让定价调查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

4、交易手段的多样化。进口材料、出口产品、技术转让、集团内劳务、融通资金、费用分摊等各种交易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一切服从集团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多种交易并存的情况下,将一种交易划分为货物交易还是知识产权交易,或者是其他形式变得越来越不容易,给税收管理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如境外总公司向境内公司无偿提供技术,然后境内公司再以出口产品补偿技术使用费,那么出口产品的价格中就包含技术使用费,在调整时应按照货物交易还是按照技术交易进行调整就不容易区分。

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行为给我国经济和税收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和后果。首先,使利润在国与国之间不公平的分配,使国内公司获取的利润转移至境外,不仅使境内公司实际经营情况扭曲,而且使国家税款流失。这次调查的20户企业每年向境外关联公司支付的费用之高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其次,境内利润转移,使地区之间税收收入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称,使发达地区更加发达,影响利润转出地方税收任务的完成,如许多跨国公司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投资公司或管理公司,将利润转移至该地区,这样对其他地区税收收入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存在利润未转出国境的情况下的税款流失问题。因为我国对增值税尚未实行普遍征收,消费税只在生产环节征收,因此,大多数涉及消费税的企业成立销售公司,以出厂低价方式逃避消费税。

这次调查的20户企业2005年度销售额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盈利户销售额的17.33%,而实现利润额却只占盈利户实现利润额的6.85%,从这一点亦可以看出,跨国公司集团内部利润的转移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值得各级部门重视。

六、管理对策设想和建议

针对跨国公司关联交易的特点及集团运作模式,结合我国税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设想和建议。

(一)完善反避税的立法,使反避税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我国反避税工作开展得较晚,法律法规较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已势在必行,反避税立法也不例外。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1、进一步明确纳税人的举证义务,使税务机关在反避税调查中能掌握更多的信息。在反避税调查中,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纳税人掌握转让定价的全部信息,而税务机关只是能了解到关联交易一方的情况,具体的环节和细节并不清楚,只能依靠被调查对象提供,而被调查人往往以各种理由少提供或不提供资料,使税务机关处于被动局面。因此,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明确纳税人的反举证义务,迫使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主动积极的配合。

2、对避税处以罚款。目前,在我国理论界仍然存在避税合法和非法之争,但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已经相继在税法中设立了对避税进行处罚的条款,美国规定,可以对补税额处以最高40%的罚款,以打击纳税人的避税行为。我国只是补税不罚款,威慑力不强使得纳税人认为避税风险小。

(二)加强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全国目前专职反避税人员只有300人左右,与避税企业数量相比,显得人员太少,人力不足。而专职反避税的机构也只在深圳、大连等地设立,其余地区只是设立一些部门而已,没有专门的机构,使得反避税工作无法得到保证。再者,在跨国公司中有专门的税务专家为其服务,他们有专业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全面的信息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精心的策划,而我们税务人员与他们相比在知识、经验、工具、信息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必须在反避税的人才培养上加大投入,培养出掌握法律、税务、会计、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术的高级人才与跨国公司的税务专家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