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联动机制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04 04:54:00

导语:略论联动机制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略论联动机制调研报告

对基层税务机关而言,最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依法加强税源管理,最大限度地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税收征收率。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各级税务机关税源管理的组织形式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实践中不断丰富。税源管理联动机制,以税收分析为管理工作的起始点和回归点,以税收分析指导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纳税评估为税务稽查提供有效案源,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结果反馈于税收分析。这一税源管理的创新机制,从税源管理流程整体优化、管理资源全面整合出发,突出了税收分析的指导作用,增强了税源管理的科学性;强化了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提高了税源管理的实效性。

一、充分认识联动机制在税源管理中的作用

推进税源联动管理,目的在于解决现实税源管理问题,挖掘管理潜力,通过税收分析查找问题,税源监控发现问题,纳税评估解决问题,税务稽查堵塞问题。

(一)推进税源联动管理是落实科学管理、促进依法治税的具体体现。依法治税是税源管理的根本准则,推进依法治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加深对税源管理内在规律的认识,在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税源管理机制;以科学的精神,借鉴先进的管理思想,从管理机制上建立完善工作制度,推进工作落实;以科学的办法,有效堵塞管理漏洞,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具体到日常税源管理工作,税务机关内部有着明确的职能分工,有着规范的操作规程,也有着严格的质量要求,但在系统内部、职能部门、上下层级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推进上仍显不足。推进税源联动管理,在内部各职能环节“动”起来的基础上,以“联”的方式,各职能环节的工作质量相互验证、完成任务相互促进,环节互动、整体联动,建立了科学的税源管理组织体系、流程设计和目标管理体系。

(二)推进税源联动管理是集聚管理要素、增强管理合力的必然选择。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是税源管理的主要职能环节,工作各有侧重,方法不尽相同。税收分析的作用在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宏观分析、微观分析入手,揭示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税源监控的作用在于加强基础管理,全面掌握纳税人各类动态的、静态的涉税信息,从源头上规范纳税行为;纳税评估通过案头分析、约谈说明、实地核查等工作步骤,解决一般性的税收违章问题,发挥以评促查、以评促管的作用;税务稽查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为目标,以打击各类涉税违法为重点,发挥税务稽查的威慑作用。推进税源联动管理,按照目标一致、工作协同和实效管理的要求,发挥税收分析的指导作用,税源监控的基础作用,纳税评估的查纠作用和税务稽查的保障作用,突破了职能管理的局限性,形成了“一体化”的税源管理格局。

(三)推进税源联动管理是加强分工协作,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措施。联动管理机制实现了税源管理从职能导向型向流程导向型的转变。职能导向型管理的局限性在于强调职能分工,工作联系与协调主要通过行政组织体系来推进,从业务操作层面割裂了税源管理业务流程。流程导向型管理的优越性在于强调职能划分,更重视职能整合,所有职能工作都成为联动“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不论什么部门、什么岗位的干部,工作不努力,就会被倒逼着前进;工作有缺陷,就会被倒逼着查纠;工作有过错,就会被倒逼着追究。在税源管理职能明确划分、职责明确定位的情况下,推进税源联动管理,职能工作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税源管理工作的集约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技能,履行好岗位职责和义务,达到税源管理工作的最佳状态。

二、推进税源联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在探索建立“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多个环节协调运作,多个税种联动管理”工作格局过程中,各地税务机关以联动管理为抓手,在提升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机制,整合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对照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联动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既有职能环节“动”上的问题,更有流程管理“联”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收分析能力不强,税收分析大而化之,从统计数据到分析数据,发现不了问题,指导不了工作;二是干部管理能力不强,税源监控深度不够,不会管、不善管,不能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税源;评估、检查的突破能力不强,一次不到位的评估、检查造成了对纳税人偷逃税的变相保护;三是联动整合不够到位,在内部,部分干部未能从税源管理的全局考虑问题,做好工作,对上下环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全面、深入、及时地揭示,工作合力有待加强;在外部,信息交换、案件移送、协税护税等工作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严重制约了税源联动管理上层次、上水平。分析问题的成因,主要有:

(一)税源管理机制的影响。既定的管理机制对有效组织税源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税源管理机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和资源配置,与联动管理、整体优化的要求相比,现阶段,税源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一是管理机构(岗位)设置上,各级税务机关自上而下设置了众多的层级管理岗位,赋予了内部行政、业务管理职责,越是基层干部,承担的管理事项越多,不可避免地挤占了税源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税源管理流程设计过繁,职能划分过细,控制“节点”过多,一方面加强了对干部执法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内部衔接的难度,容易造成管理力量的内耗,对税源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二是人员配备上,部分基层税务机关基于全局工作权重的考虑,在管理人员数量、能力、结构配备上有所侧重。在推行分类管理、集中管理过程中,一般地说,对重点税源集中区、基层管理分局(局)所在地的地区,管理力量配备较强,管理工作集约化程度较高,而对一般税源、零散税源,投入的管理力量和精力相对不足,管不住、管不严、管不深、管不透现象也比较突出。三是资源配置上,有向市、县主城区,经济开发区等税源集中区集聚的倾向,在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配置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干部管理能力的影响。税源联动管理对干部的管理思想、工作技能、岗位责任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客观地讲,部分干部的现有能力不能适应工作要求。一是管理思想亟待更新。很多干部缺乏对经济运行规律、税收管理规律的研究和掌握,“人管机器”、“机器管人”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对辖区内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跟踪管理、现场管理工作不到位、不深入,坐等纳税人上门申报,处理工作流,导致大量税源在纳税人生产过程、流转环节被隐匿、转移,加大了事后查处的难度和执法责任上的风险。二是工作技能亟待提高。一些干部对税收政策、财经法规一知半解,机械地按照管理工作流程开展税源管理工作,一方面,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纳税人各类涉税信息,导致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对已有的各类涉税信息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水平,造成信息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有些干部思想上不思进取,工作上得过且过,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基层干部,没有职务、荣誉追求,甘愿从事一些辅助性的管理工作,加大了基层干部人力资源配置的难度。三是管理责任亟待加强。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收入实绩,轻管理质量;重收入进度,轻管理效率等问题。征管质量考核、年度综合考评失之于宽,失之于泛,考核(评)不严格,奖惩不到位,奖优罚劣的干部管理机制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导致一些税务人员在岗不尽职、爱岗不敬业,失职、渎职、违法乱纪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收入任务计划管理的影响。组织收入是各级税务机关的中心工作任务,各级税务机关既有自上而下的收入计划,更有各级地方政府下达的财政预算税收收入计划,且一般要高于税务机关下达的计划指标,并以行政的力量督促税务机关去完成。实际工作中,长期以完成税收收入计划为主要目的来指导税源管理工作,势必会造成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在申报税源充沛时,日常税源管理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甚至于留一手、放一码;而申报税源停滞时,则思想上骤然紧张,管理上四处出击,执法上严处,甚至于寅吃卯粮、违规征税,满足了地方财政预算平衡,破坏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的工作原则。

(四)纳税人税收遵从度的影响。纳税人的税收遵从,不论是自觉行为,还是慑于税法尊严的遵从行为,对于优良的税收管理秩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经过各级税务机关多年来深入持久的税收宣传,绝大多数纳税人能够自觉地遵从税法,履行纳税义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化,经济主体中私有成份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私有性质所固有的追求利润最大化本质属性,一些不法纳税人千方百计地打国家税收的主意,有的借税收筹划的名义规避税收,有的采取各种手法隐瞒收入、所得偷逃税款,有的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拉拢、腐蚀税务干部,获取不正当的税收利益。这类纳税人数量虽少,但是危害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直接加大了税源管理、干部管理的风险和难度。

(五)社会法治环境的影响。税收作为国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运行、调节收入分配的最主要手段,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社会法治环境对税收管理,尤其是税源基础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是税收管理有赖于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营造“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二是税源管理工作面广量大,税收专业管理难以全面监控,需要社会各界积极提供有价值的涉税信息,尤其是不法纳税人偷逃税的信息和线索;三是偷税与反偷税的斗争,需要国家相关执法部门的大力配合,提高执法刚性,加大打击力度;等等。现阶段,社会法治环境不断优化,但也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在税收管理上,部分社会公众对税收工作的关心不够,群众性协税护税基础较为薄弱,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人视不法纳税人偷逃税为能事,缺乏主人翁意识;部分执法机关不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支持税收执法,基层税务机关普遍存在着案件查处难、移送难、执行难等难题,且长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弱化了税收执法的刚性;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收入的规模与增长速度,下达了不切合税源实际的收入任务;还有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过程中,过多地以税收优惠吸引投资,造成了一些纳税人在税收上的投机行为,利用各地税收优惠政策的差异,人为调节、转移税收,谋取不正当的税收利益,等等。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影响到我们的税收管理工作。

三、对优化税源联动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税源管理工作基础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特点,要求各级国税机关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责任意识,以更加进取的精神、科学的办法、务实的作风,分析问题,研究对策,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联动管理的整体效应。

(一)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激发全员参与税源联动管理的工作热情。要把联动管理的组织能力作为检验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把管理职能落实能力作为在加强税源管理中检验干部、识别干部、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准,扎实推进税源联动管理工作。

1、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市、县税务机关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担任税源联动管理领导小组组长,承担起直接的领导责任。“一把手”要抓好面上联动管理的组织领导,定期召开联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分析研究问题,制定工作决策,同时,要抓好事关全局的重点税源地区,主要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管理工作,建立起个人的“管理责任区”,深入管理一线,把握税源动态,切不可坐听报告,当“甩手掌柜”。一个单位税源联动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取决于主要负责同志的认知程度和组织水平。

2、建立精干的联动工作办公室。市、县税务机关要抽调责任心强、政策业务水平高的同志,专职从事联动管理组织工作。在税源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履行好指挥部、参谋部、作战部的职能。要挑选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基层分局领导、业务骨干作为联络员参与联动管理组织工作。按照统一信息采集、统一项目分析、统一数据口径、统一平台的工作规范,抓好联动管理的具体组织、实施、调研和督办工作。

3、机关职能部门发挥骨干作用。各级税务机关职能部门在税源管理中有着重要的组织、指导、督查工作职责,要将职能管理融入到联动管理之中。机关职能部门要认真研究上级领导讲话、会议、文件精神,把握精神实质,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工作方案。各项职能工作事项,由各级税源联动管理办公室进行有机整合,确定工作优先级,统一联动管理工作任务。

4、细化各层级的工作职责。深化税源管理是全体干部共同的责任,每一个部门、岗位、干部在税源管理中都担当着一定的角色,人人都要找准在联动管理中的位置。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分管工作首先要“联”起来,牢固树立全局意识、中心意识,围绕中心工作推进职能工作事项。基层分局的分局长、副分局长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到税源管理工作之中,当好“指挥员”,更当好“指战员”,参加工作编组,负责重点工作。全体干部要按照分层分级管理的要求,围绕联动工作计划和方案,统一接受联动工作任务,按照规定的要求、时限、途径完成各自的任务,上报工作结果,接受督查指导。

(二)着力提高职能管理工作水平,夯实税源联动管理工作基础。在联动管理机制下,税源职能管理工作质效,影响着其它职能环节的工作,也影响着税源整体管理水平。税源联动管理工作成效要通过职能管理作用的发挥来实现。

1、发挥税收分析的指导作用。通过税收分析启动、指导、评价联动管理工作,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税源管理工作。以宏观税负、行业税负和重点税源企业微观税负分析为重点,及时掌握税源分布、结构和变动情况,把握税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以税收弹性分析、关联分析为手段,处理好组织收入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重点解决好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申报中的异常情况以及税款征收中的问题,增强税源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以解决税源管理面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目标,对照分阶段、分事项税源联动管理工作方案,动态评价各个职能工作环节的质量与效率,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2、发挥税源监控的基础作用。要按照管理工作流程,把管理工作事项、标准、时限、责任等要求落实到责任区管理员,建立起管户巡查、信息采集、税法宣传、政策咨询、纳税服务相融合的管理工作操作规范。责任区管理员最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监控税源,通过日常管理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包括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产(进)销量、成本、费用、能耗、物耗等各类与税收相关的数据信息。加强出口退税管理,注重征税与退税部门的工作衔接,防范出口骗税;加强各类发票管理,以票控税,从源头上堵塞管理漏洞;加强废旧物资经营和使用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民政福利企业等税收风险点管理,最大限度地化解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

3、发挥纳税评估的查纠作用。纳税评估是解决申报不实、管理遗漏、税负偏低等一般性税源管理问题的有效手段,是查找稽查案源线索的主要途径。市、县局要抽调精干人员,组成评估工作小组,以行业性评估、各税种联合评估为主要形式,深入开展案头评估、实地评估、解剖性评估工作,通过对纳税人生产经营能力、投入产出关系、评估指标预警值对比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判断,核查纳税申报的真实性。评估必须提交评估报告,提出明确的处理处罚意见,要坚决杜绝出于收入目的,“协商”评税行为;要严格执行评估移送稽查管理办法,规范移送行为,防止人为划短评估时间段,拆分评估税款,规避移送案件行为,发挥以评促查、以评促管、以评促收的作用。

4、发挥税务稽查的保障作用。一要提高选案的准确性。选准案源是提高稽查效能的前提。要积极地从税收分析排查、纳税评估移送、计算机随机选案中确定检查对象。注重对重点、典型企业的解剖性检查,发现税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总结经验,迅速推进相同或相近行业的税收检查。二要注重检查的规范性。检查环节是税务稽查的核心环节,也是稽查工作发生不廉行为的“高发区”。要加强检查预案研究,确定检点;全面推行“定式”检查,对全部检查事项实行“表列式”管理,固定证据,明确责任;适时组织开展抽复查,严肃查处检查人员瞒案不报、查多报少、避重就轻等行为。要严格执行检查工作日报告制度(也可二、三日一周期),防止久查不决、久拖不结,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查补税款,必须提交稽查报告,坚决杜绝“协商”补税行为。三要提高审理的精确度。严格执行三级审理工作制度,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市、县局审理委员会集体审定。加大实地审理工作力度,检验检查工作的质量,加大对检查环节的监督。四要保证执行的到位率。强化执限意识,重视部门协作,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措施、保全措施、强制手段开展执行工作,巩固稽查工作成果。要大力推进行业稽查,培养既熟悉一个或多个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又掌握稽查技能的专业干部队伍,不断提高案件突破能力和办案质量,以行业主查制推进日常稽查工作。各级稽查局必须下达查补收入任务数,强化检查人员的工作责任,但要坚持“打击型”稽查的工作方向,以严厉打击偷税、骗税等违法犯罪活动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发挥以查促收职能。要强化稽查建议制度,所有稽查案件暴露的问题,都必须对照《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分类标准进行归集,深入研究问题性质、法律责任和加强管理的对策,发挥其在税源联动管理中的重要反馈和以查促管作用。

5、发挥联动机制的深化作用。体现在:一是抓住重点,抓住影响税源管理全局性、阶段性的重点问题,推进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职能工作的落实;二是破解难题,对事关全局、制约或困惑税源管理的一些难点问题,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管理问题,从更高的层面,开展深度的分析研究,提出管理对策;三是放大“亮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总结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固化为管理制度和办法,更加有效地指导税源管理工作;四是拉长“短板”,通过工作督查、联动管理检验,发现某一职能部门或工作环节工作的不足,从主客观两方面认真排查问题根源,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三)认真研究优化税源管理的方式方法,着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税源联动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拓展管理内涵,释放机制活力。

1、坚持务实管理,以阶段性“战役”推进税源联动管理。坚持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解决问题,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整顿规范,实践证明是一个成功的办法。要通过分地区分行业宏观税负、重点税源企业微观税负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案例解剖分析,找准区域、行业、重点企业税源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主攻方向。要针对区域经济的特点、税源管理的重点,按照重点税源重点管,以重点的人管;异常税源优先管,以异常的办法管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年度、季度、月度联动管理工作重点。对列为重点监控对象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出现税负异常情况的,市局、县局要以“派工单”形式,责成相关管理单位组织管理巡查、纳税评估,提交工作报告,对不能解决问题或者合理解释税负异常情况的,适时组织重点解剖检查,彻底搞清问题。

2、坚持科学管理,在税源联动管理工作中体现鲜明的行业特色。推进行业管理,培养精通行业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是提高税源管理水平的现实选择。要严格按照国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规范进行企业认定,准确划分行业类别。要加强行业分析报告研究,采集行业和企业主要产品的平均物耗率、平均能耗率、平均投入产出率、平均资产报酬率、平均销售毛利率、平均成本利润率、平均税负率等通用指标和各行业个性指标,以图表、数据和文字的形式形成行业分析报告,为行业管理和检查提供比对参数。要加大评估模型的研究,抓住行业、企业的创利能力,也就是创税能力,从地区间行业对比中、从历年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报告中,认真测算,确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合理税负预警值控制区间。研究取数不可是一个或几个企业申报数据的简单加权平均。要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各级管理人员、评估人员、稽查人员要真正掌握行业分析报告、评估模型的研究原理,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准确把握关键环节,能够在工作中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在税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行业管理、税种联动管理的特色。

3、坚持创新管理,提高税收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数据增值利用能力。计算机是不可或缺的税源管理资源,要充分运用计算机强大的储存、统计、比对分析功能,处理“海量”的税源管理工作任务。要全面实施纳税人涉税信息“一户式”存储管理,根据税源监控需要,在纳税人申报信息基础上,设计信息数据采集的定式表格,对数据采集进行细化和分类。对纳税人申报的静态涉税信息,管理人员不定期进行核实检查;纳税人生产经营动态信息,管理人员定期深入一线实地调查。信息采集必须真实、准确、实时,全面反映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要加快推进预警平台建设,满足税源管理静态数据查询、统计,工作流、工作时限提醒等基本需求,同时,通过设定一些相关监控指标和提醒标志,通过计算机自动处理,使分散的数据信息,集中产生税源管理预警和提示信息,方便各管理层级对税源管理实施动态监控,更好地指导税源管理工作。市、县局要加强税源管理联动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平台开展任务、结果反馈、提交管理建议、工作督查、情况通报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要把预警信息、数据模型、分析成果、管理经验等链接在平台上共享,方便基层和业务部门利用数据信息加强税源管理。

4、坚持协同管理,增强税源联动管理的合力。税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通过内联外延、齐抓共管,集聚各方面的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要自觉接受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对国税工作的领导,依靠党政领导的支持推进税源管理工作,保证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要大力宣传依法诚信纳税的先进典型,曝光偷逃税典型案件,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社会公众税收意识。要加大领导干部服务性调研、基层管理分局(局)税收政策、法规咨询解读工作力度,帮助纳税人提高税收遵从度和办税能力。要加强与工商、公安、银行、质检、海关等部门的配合,对各部门拥有的管理信息,加大交流的范围与层次,加大与税收的关联分析,从中发现税源管理问题。要巩固完善国、地税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换征管信息,及时解决税源管理中出现的各类争议,扎实开展各类联办管理工作。要严格标准,扎实推进纳税信誉等级管理,落实差别的税收管理措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要依法开展委托代征工作,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配套管理措施,提高政府基层组织和市场管理部门参与个体税收征管的积极性。要依法支持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发展,规范中介机构参与经济税收活动行为。

5、坚持长效管理,强化联动工作的督查考核。要认真研究税源管理减负增效办法,整合工作事项,优化工作流程,明晰工作职责、权限、任务、时限、目标等基本职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考评制度。各级税源联动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工作办公室要加强对联动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督查考核,主要的、重点的工作事项要全面推行“项目化”管理,不但要考核结果,同时要关注并考核过程,分时段进行督查考核。督查中,对消极怠工贻误时机、不负责任应付了事、失职渎职造成后果的,要认真严肃地追究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

(四)加强干部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干部税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税源管理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要求高,要立足于现有干部人力资源,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深化税源管理的能力。

1、抓认识,转变思想观念。要从税收使命、工作职责、执法风险、个人职业发展等方面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使干部认识到仅有干好工作的态度和热情,没有干好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管理质量和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执法盲动和草率就会客观存在;管理风险和隐患就会此落彼起,执法责任和追究就会不可避免,促进“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思想转变。

2、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分层分级的教育培训工作格局,结合各地干部状况和培训需求,制订好教育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市、县局要发挥远程网络教育的优势,发挥兼职教员、本单位业务骨干的专长,开展各种形式的互教互学和实战练兵。要把教育培训作为干部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把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情况和实际效果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

3、抓对象,开展全员学习。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和掌握通用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治税的本领;加大理论学习、调查研究工作力度,提高对税源管理面上和主要问题的认知能力,提高税源联动管理组织水平。要突出加强基层干部税源管理技能培训,以税源管理各职能类别专门业务培训为重点,以培养税源管理“专业型”人才为基础、“复合型”人才为方向,推进分级分类教育,对不同的职务、岗位人员确定不同的培训重点,有重点地加强财务会计知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涉外税收管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造就一支各有专长、结构合理,优化组合、工作互补的科学人才梯队。

4、抓管理,保证学习效果。要重视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管理,明确教育培训的计划、目标、内容、方式和责任主体,保证教育培训工作务实、有序地稳步推进。要广泛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攻关小组、课题研究小组等学习团队,结合税源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攻关研究,激发干部立足岗位、施展才华,创业、创新、创优的活力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