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管创新思考
时间:2022-09-04 03:28:00
导语:税收征管创新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目前,在现行纳税评估模式下,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数据指标体系亟待完善,选案不准确;二是选案随意性大,纳税评估注重案头静态分析,不利于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三是点对点的个案评估零打碎敲,不能形成合力;四是传统评估强调以机管为核心,以评估软件为载体,束缚了干部手脚,评估工作效率低下;五是评估的主观性较强,缺乏公正性和透明度,不利于干部素质的提高。
针对以上实际存在的问题,泰州市国税局二分局及时调整评估理念,突破原有思维定式,跳出个案评估的框框,确立以行业评估为龙头,带动日常评估的新模式,根据区域行业特点,围绕行业税收负担率、生产经营以及财务管理等状况,依托税收信息,实现日常评估和行业评估有机融合,通过采集并建立科学的指标分析体系,制订评估分析模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对区域内全行业所属企业进行税源监管,实施行业性纳税评估,做到评估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提炼一个行业,将行业纳税评估和税源分析监控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征管效能。2007年,共对452户企业实施纳税评估,入库税款1246.6万元,加收滞纳金22万元,调减留抵税额135万元,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同比增收7170万元、3067万元,增长46.23%、148.37%,企业综合税负由05年的3.92%上升至4.53%。
一、规范流程标准,夯实行业评估基础
1、深入典型调查,整合评估资源。分局抽调2名业务骨干专门成立以税源税负分析为主的行业评估指导小组,由分管局长亲自挂帅,在分局范围内选取同行业中若干典型企业,通过典型调查了解其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投入产出比、能源耗用、工资支出等信息参数,最大限度地掌握纳税人的各种涉税信息,把这些信息与纳税人申报的信息进行比对,围绕一个“准”字,统一标准,确定评估对象。
2、集中联评复审,规范内部监控。在行业评估过程中,分局积极推行了交叉评估、异地评估、多税联评等手段,对于每次行业评估的结果,集中进行复审,统一评估处理标准,公平同行业企业间税收负担,确保环节、程序、内容的准确。定期对评估报告进行汇总分析,将评估中发现的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各责任区,督促整改,实现了对征管质量的内部监督,进一步规范了干部的执法行为。
3、推行绩效奖惩,强化责任落实。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推行了纳税评估绩效奖惩制度,根据企业税负达标率、零负申报下降率、所得税贡献上升率、大要案下降率等相关指标来确定干部的考核分值,进一步明晰了工作职责和考核标准,有效地提高了评估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争先进位意识。
二、强化数据利用,提升行业评估实效
为强化行业管理,拓展税源管理的深度,分局选定船舶制造、羽毛制品、绳网带和房地产四个行业作为主攻方向,旨在通过行业评估,寻求管理规律,形成分局评估特色。
1、开展评估项目化管理,提高评估的深度,变评估“面上出击”为“重点突破”。重点针对造船行业实施项目化管理,制订分局造船行业管理办法,建立税源层级监控体系。一是划分税源监控重点。对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出口企业,其财务核算相对健全,重点监控增值税税基和所得税税基的差异成因分析;对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着重监控是否少报销售、多列进项税金、多转成本、下脚料不申报纳税。二是建立造船行业数据模型。结合业主自报数据情况,在典型调查、摸清行业规律的基础上,分局对相关涉税信息进行了认真分析、测算、对比、提炼,筛选出代表行业规律与企业生产经营关联度密切的信息指标,按照单体船舶钢板耗用量、钢板平均价格、废边料占耗用材料比、船舶加工费、人均工资、工资定额等方面,建立了造船行业评估数据模型。三是加强模型数据利用。针对财务核算不健全的中小造船企业,在评估时采用造船行业数据模型按定额耗用来验证企业申报的销售收入是否真实,通过推算企业生产耗用的钢板量、生产成本、销售收入以及废料,及时与企业申报情况比对。对存在差距比较大的企业,及时开展约谈或者实地检查,掌握企业真实情况。四是狠抓过程管理。结合中小型造船企业的行业特点,制定高港区造船企业产品备查表,明确记载船舶名称或型号、合同号、合同金额、开工时间、生产进度、材料投入比例、开票金额、纳税申报金额、巡查情况等内容,要求纳税人按月作为申报附报资料报主管税务人员备查。通过行业评估项目管理,分局造船行业税负达6.65%,税负达标率100%,行业入库税款总额3641.38万元,同比上升260.79%,分局制作的造船行业纳税评估指南,在全省范围进行了推广。
2、优化评估工作机制,创新评估手段,变评估“就账评估”为“过程控制”。结合港区实际,我们加强了对高风险行业的监管。一是突出对羽毛制品行业的评估。针对农产品收购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还存在企业农产品收购上虚开虚抵、现金收入不入账等问题,我们制定了大额收购实地勘察制度、大额交易结算制度、纳税人收购货物报验制度、责任人审验制度,充分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企业投入、产出、销售的物耗比例,倒算理论税负,强化对农产品收购过程的控制,运行以来,取得了明显效果。二是突出对绳网带行业的评估。绳网带行业是高港区“小而多”的特色产业,我们围绕联动管理狠抓监控分析、预警调研,纳税评估环环联动,重点对40户纳税人开展纳税评估,采集并测算纳税人相关指标信息,建立起了该行业物耗、能耗、存货周转天数等评估指标参数。对该行业低税负的纳税人,分局开展了专项评估活动,有针对地进行集中约谈,从11个方面进行业务辅导,让纳税人自查自纠,对到期未自查自纠或自查明显不符的纳税人及时组织重点检查,共查补税款139.5万元,行业税负由06年3.73%上升至4.72%。
3、推进整体联动评析,拓宽评估领域,变评估“就事论事”为“纵横比对”。在积累经验基础上,拓展行业性评估领域,把全区销售收入前100位和入库税款前100位的企业列入重点监控对象,将纳税人的申报数据与同行业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与纳税人往年数据进行纵向比较,通过采集用电量、工资总额税收负担等20多项指标,建立起“一户式”软件档案,逐月比对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重点疑点,自查自纠,防止了重大偷税案件的发生,面上企业税负由05年的3.92%上升到4.53%。
实践证明,行业性纳税评估产生于工作需要,切合征管实际,由此带来了“三个提高”:一是提高了税收管理绩效。通过日常征管、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的有机结合,增强了税收管理的针对性、实用性,实现了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整个行业的税收征管。二是提高了税收执法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根据行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参数指标和数据模型,把握了同行业间的真实情况,增强了税收信息的可比性,构建了地区间公平税负的执法环境。三是提高了税收监控管理能力。行业性税收管理办法实施以来,提高了各类税收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利用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进行测算、分析、比对,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核实,及时发现疑点,提供预警帮助,夯实了征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