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人员配置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04 11:20:00
导语:国税人员配置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年龄结构上,队伍日趋老化,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逐步形成年龄偏大干部多、年轻干部少的“倒三角”型人员分布,出现了年龄断层。
在知识结构上,掌握一般性财税知识的人员比较多,而适应现代税收工作要求的,具有会计、法律、经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材比较少。
在人才层次上,能够满足基本工作需要的人员多,拥有高学历、特殊业务人才少,干部能力仅仅维持在一般的税收工作水平上,研究问题有谋略,思考问题有深度,解决问题有办法的高层次人才明显不足,不能胜任日益复杂的国税工作。
在人才建设上,人才的培养开发尚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人才建设在体制上缺少大胆的探索和积极创新,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循环。
加强人员优化配置是实行税收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当务之急,基层国税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参差不齐的国税干部队伍与科学化、精细化的税收管理工作要求不相适应。落后的税收征管水平没有能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核算全程监控。名目繁多的考核考评机制和体系未能很好地调动一线税收征管人员积极性。缺乏科学的传统性税收管理使基层国税机关出现人浮于事、疲于应付现象。CTAIS2.0征管软件和目前的创新工作要求有待整合发挥精细科学管理效能。
二、基层国税机关优化人员配置的原则
1、要确立“税收经济”观。税收征管水平决定税收收入规模,税务机关加强征管就应坚持依法征税,既保障国家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又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同时又能通过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2、要确立“强基固本”的理念。税源管理是对各税种税基的控管。税源管理要从基本业务、基本制度、基本流程、基本手段和基本信息五方面实施有效监控,通过有效监控,使税收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3、要确立“管理第一”的理念。要将税源管理前移到征收环节之前;将税源管理职能前移并落实到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将税源管理措施前移到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将部分管理工作前移到办税服务厅前台,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关口前移。
4、要确立“精细操作”的理念。要将精细化理念贯穿于税源管理中,抓住“税源、税基、税情、税负”每个细节,追求精于细微,着眼扎实效果。
5、要确立“智能管理”的理念。依靠信息技术,注重工作实践,充分发挥税务人员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人、机结合来强化对税源的科技管理和智能监控。
三、优化人员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干部潜能
1、科学设计业务流程,实行“精细化”管理。
基层国税部门应以“管为基础,源头控制”作为根本,科学设置岗位,合理划分职能。1、建立事前税源监控体系。设立综合职能岗位,实行重点项目管理,延伸税收服务,分类指导办税。在基层国税分局的具体操作中:将重点行业按排分局业务水平比较好,长期从事企业管理且有丰富经验的同志参与管理,分成二组设A、B岗,明确责任,角色轮换;将涉税事宜由征收服务大厅负责受理,借鉴地税部门的经验在社会上招聘懂微机、会操作的待业大学生进行涉税业务的受理和一般工作流程的操作;认定事项的集中调查可以按排过去从事管理岗位由于年龄原因退下来的股长以上的干部担任;违规事项集中评估是否可以通过分局或县局发出预警,对预警指标以下的纳税人由县局、分局列出名单,按违规情节轻重分别采取县局评估和分局评估,分局评估可以由分局长和负责重点企业人员组成评估小组进行评估;一般企业和个体户催报事宜由正式干部、年纪偏大的老同志或长期从事个体税收业务能力差的同志负责,明确指标,考核到人,这些同志在申报期结束后负责工商信息比对、个体停歇业检查、发票协查、各类监控报表催报;征收方式集中合议,由认定事项集中调查人员汇报调查情况、督查部门汇报巡查情况召开分局办公会议进行合议确定征收方式,(比如:所得税征收方式、个体户起征点、未达起征点的确定、一般纳税人的认定等),监查部门可由退居二线的分局领导和现任分管分局长担任。通过八个集中管理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使用。2、规范事中和事后税源监查体系。设立专业性日常稽查岗:充分发挥监控税源的主力作用。设立正常性户籍稽查岗:将所有的纳税人纳入税务人员管理视线内,尽量减少非正常失踪户。设立行业性专项稽查岗:充实专门人才,探索税务稽查新手段、新技术,进行针对性稽查,以查促管。
2、严密税收分析监控,实行“科学化”管理。
要深化税收分析,把“弹性计划、动态管理”的理念融入税收分析工作实践。抓住“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源分析和关联分析”四个环节。弹性分析就是进行增值税与增加值、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的分析,提高税收征管的张力。税负分析就是进行税收总量与地区经济总量对比,工业增值税与工业增加值对比,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总额对比,行业税收与行业经济指标对比等,找出宏观税负层面的问题;进行重点税源企业销售收入与实现税金对比,计税所得额与应纳所得税对比,找出微观税负层面的问题;税源分析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数据,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本、物耗、利润和税负率等指标的分析,对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质量进行评判,了解真实税源状况,判断现实征收率。关联分析就是进行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对进、销项税金的对比分析,国、地税间交通运输业发票开具和抵扣情况的对比分析,以及海关完税凭证、农副产品发票、废旧物资发票等对比分析,通过相关关系的各类税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申报中的异常情况以及税款征收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来进行“五个比较”即:实际税负与法定税负的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宏观税负比较、同行业税负比较、税种税负比较,以及企业税负与所属行业平均税负的比较。通过比较揭示实际税负与法定税负的差异,揭示地区、行业、企业以及税种税负之间的差异和动态变化,在宏观上看问题,在微观上找原因,进行纳税评估,找出征管漏洞,指导面上工作。
3、明晰税源控管层次,实行“扁平化”管理。
在税源层级管理中要注重“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根据区域大小和税源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划分管理范围。“管户与管事”相结合,既要按户管理涉税事务,又要按照管理的业务流程,对纳税人具体税收事项实施有效的控管。“目标考核与税源管理”相结合,加强对税源管理的考核,以税源管理质量的高低作为评判征管质量的主要标准,促进税源细化管理的落实。细化管理对象:按照个体、企业进行分类,建立匹配的业务流程,细化分级、分行业管理。细化管理内容: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税源分析、监控等内容渗透在服务平台中,突出服务的主动性,“常事快办,急事即办,特事特办”。细化管理手段:定期税源分析,对重点税源监控,分行业建立预警值。细化考核指标:认真执行目标管理考核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细化税收征管质量及效率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考评机制,使税源管理效能得到综合考评。
4、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实行“项目化”管理。
通过“项目化管理、实事化落实,过程化监督”来加强税收征收管理。“项目化管理”:就是做到工作有目标,目标管理,责任到人。“实事化落实”:就是做到工作有形式、有内容、有针对性、有实效。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要立足强基、发展、创新、实效确立工作的具体项目,牢牢抓住工作中心,使税收工作以点带面,各个击破,有效展开。“过程化监督”:就是做到工作有始有终,避免随时间推移而虎头蛇尾,以机制保证全程化监督,保证征管工作扎实地展开。要通过过程评议,确定出“立项评审,中期评估,优进平出,总结评优”等激励机制,尤其是通过中期评估,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对确定项目适时进行调整,或根据项目开展情况优进平出,使项目建设始终处于竞争和积极状态。在总结评优阶段,对“项目完成”做出书面总结、报告,使“项目完成”始终处于一定的机制监督之下,有压力、有动力、有成效,极大地提高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