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23 04:44:00

导语:建设科技创新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围绕实施“一号工程”,建设“天堂硅谷”,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一中心任务,以“创新、服务”为导向,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夯实科技合作平台,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农业和社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年,**市实施国家、省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251项,实施重大科技合作项目85项,争取国家、省科技资金9796万元;引进“大院大所”创新载体40家,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34家,高新技术企业664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孵化面积34.4万平方米,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673.52亿元,同比增长了41.7%。**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被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城市。**年浙江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市科技进步指标及综合科技实力在全省地市中保持第一位。

**期间,是**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五大战略”,引领“和谐创业”,加快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科技创系体系建设的基础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和特征

1.“五大战略”明确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方向和重点

**市积极实施“五大战略”,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明确了方向。开放带动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大气开放海纳百川;工业兴市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要服务于环**湾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城市化发展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为建设大都市、新天堂注入新鲜动力;环境立市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服务于生态市建设;旅游西进战略要求科技创新体系为1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体系的产业发展重点是建设“两港五区”(新药港、信息港、**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教园区、临平工业区、江东工业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特色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发展信息产业、医药产业以及环保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打造环**湾产业带中心区。

2.“和谐创业”突出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气质和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以具有时代特征、又有本地化特点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文化力,是决定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市九届党代会提出的“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人文精神,**年又适时地提出“和谐创业”的新概念,反映了新世纪**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大气开放、精致和谐”概括了**的人文精神,“和谐创业”体现了**的发展环境,这就决定了**科技创新体系的气质风格。即**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是一个开放、兼容的系统,是一个立足于长三角区域互动合作的系统,是一个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系统,是一个设计精巧、内涵丰富的系统。

3.集成创新资源夯实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

**是浙江省技术创新的研发、扩散中心,具有较好的知识生产基础和技术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的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目前,**有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30多所高等院校,信息产业部五十二研究所等50多所部省属科研机构;几乎所有在浙江工作的“两院”院士,占全省90%以上的教授、研究员,重点实验室(基地)和重大科技装备集中在**;全省80%以上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完成。根据**年R&D调查的数据,在杭的科研机构数量(包括企业办科研机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以及科技经费支出和R&D经费支出分别占全省的29%、42%、46%和47%。

4.科技合作交流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平台

**市积极推进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年以来,**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组织实施学校与企业合作的“5112工程”、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121工程”高新成果转化工程;开展市属高校市级重点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鼓励各区、县(市)引进大院、大所共建创新载体;名院、名校、名城联手举办“**科技合作周”,精心组织“西湖论坛”;浙江大学引进美国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来杭建立了**华大基因研究发展中心暨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南方基地、中科院电子辅助设计(EDA)**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在余杭区建立浙江先进制造研究所;诺基亚、三星、西门子等著名跨国公司在杭建立研发中心。**市高标准建设“大学城”,支持浙江大学在杭建设浙江大学科技园区,支持在杭省属高校建设浙江省大学科技园等,进一步壮大了**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技术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在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5.自主研发开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可喜局面

**市企业非常重视R&D投入,加大力度建设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在机构内部形成了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充分尊重人才发挥其积极性,形成了技术创新的良好局面。同时,**市科技、经济部门和各区、县(市)联手,大力推进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建设国家、省、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企业主创新能力,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批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如万向国家技术中心的综合研发能力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第2名。**年,**市企业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建立市级以上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34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84家。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进入新世纪,**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存在问题和不足包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贮备不足。**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4.63%,在省内倒数第二;发明专利总80%集中在高校。企业科技投入比重偏低。**年我市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1.15%,落后于金华、嘉兴。**年规模以上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比例仅5.4%,低于全省6%的平均水平。人才资源增幅偏低。**年人才资源增长比例为16.07%,仅列全省第8。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这条主线,充分挖掘**科技资源优势,加强创新集成,提高创新能力,建设以创新管理、创新研发、创新产业化、创新服务和创新保障等5个系统为架构,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与浙江省和长三角相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奋斗目标

至**期末2010年,**市科技创新体系将达到以下具体奋斗目标:

1.科技创新研发实力有显著的增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从664家发展到1000家以上,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从318家增加到600家以上,引进大院名校的创新载体和研发中心达10家以上。

2.科技创新产业化示范取得明显实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从676亿元增长到1600亿元以上,占工业比重从16.6%提升到20%以上。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网络日益完善。科技孵化器形成网络化,孵化总面积从34.4万平方米发展到10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公共创新研发平台和服务平台30个以上。

4.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形成有力支撑。全社会科技投入显著增加,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14%提高到4%;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从4%提高到5%;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从56万人增加到100万人以上。

5.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和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国家级和省级科技立项项目和获奖项目大幅度增加。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从**年的5932件和2831件,发展到10000件和5000件以上。全市的综合科技实力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和省内领先水平。

三、**科技创新体系的框架

**市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在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背景下,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依托,地区历史文化为纽带,以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为主导,以经济发展为主线、创新创业为主题,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资、介、外等创新要素资源正确定位、有效集聚、互动、开放的网络体系。

**市科技创新体系将包括五大子系统:⑴创新管理系统——指挥和协调创新系统的发展,为创新系统提供规划、管理、绩效评估等服务;⑵创新研发系统——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生产系统,这是创新链中的供给源;⑶创新产业化系统——创新成果的示范及产业化,这是创新链中的终端部分;⑷创新服务系统——为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这是创新链的中间环节和联动枢纽;⑸创新保障系统——包括创新的投入、创新的人才、创新的政策支持三方面。**市科技创新体系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力争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加盟,力争国内外著名企业集团在**设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力争与长三角及国内其他省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有机联系,形成生机勃勃的科技创新系统。

图**市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图

四、十一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

1.科技创新管理系统

加强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领导,建立从市、区(县市)到街道(乡镇)三级科技管理网络。以党政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和科技进步监测为抓手,建立科学的决策与绩效评估体系。

积极调整**市科技计划管理思路,强调计划的公共财政性质和科技创新的目的,着重投向“两大创新、两大建设”,即支持**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共性、关键性、先导型技术的创新,破解**“七大难题”的公益性技术创新;支持技术创新、鼓励科技创业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加快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扶持依靠市场行为无法自行解决,而需要政府主导和引导的创新项目,在计划设置中突出创新创业环境平台建设、科技初创企业和孵化器发展、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社会公益性研究等重点领域。整合资源,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2.科技创新研发系统

以提升**的基础研究和源头性知识生产为目的,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重点支持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支柱产业的知识创新。鼓励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申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知识和技术。深化**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内容和层次,将支持浙江大学培育世界级的研究机构和世界级的学科带头人,作为深化合作的长期战略目标。

重点支持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的研发机构建设,对重点领域进行研究攻关,增强研发实力,如当前**重点推动发展的数字电视、3G等。引进一批高校、大院大所来**设立分支机构,共建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研究所、中试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从而提升**产业科研体系的层次和水平。立足区域互动和长三角科技创新一盘棋的思路,借助上海这个国际大舞台,力争在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城市建设、社会信息化和公共卫生事业等方面建立起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产业科研体系。

以建设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为抓手,继续分期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实施企业技术跨越战略,构筑产业发展优势。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和个人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性,扶持民办科研所的发展,鼓励社会和个人的专利申请和创造发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各类创新活动。

3.科技创新产业化系统

“两港五区”是**工业发展的主要基地,也是科技创新体系初显成效后,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产业化基地。“两港五区”是科技创新体系的载体和依托,对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通过高附加值、渗透性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传统工业高新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改造,积极促成通讯设备制造、软件、汽配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制造业品牌、集聚国际知名制造业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与研发基地,使“两港五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高附加值产品的发源地,为**产业升级提供示范。

4.科技创新服务系统

积极抓好科技创新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作用,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通过发挥政府资源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整合集成**市各类科技资源,构筑一个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公共科技平台。加强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对有机硅、纺织、钢构、光通信等区域特色产业服务的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努力抓好国家孵化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工作,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引导和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结合产业发展创办各类专业孵化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源,加强孵化器的公共服务和孵化平台建设,提升孵化能力,推动孵化器在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大力引进一批骨干科技的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创业在**”科技活动月和**科技合作周作为**科技工作平台的作用,将科技创新服务的功能纳入到其中,使其成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中一个具有**特点和特色的载体。

5.科技创新保障系统

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培育科技人才,优化科技政策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保障建设。继续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科技事业,建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改善城市创业创新环境,吸引行业的优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来**生活创业。贯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举的方针,加快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滚动实施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宣传、贯彻《**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市委、市政府现行科技政策法规,加强科技法制法规建设。落实现有创新支持政策、人才优惠政策等科技政策,真正发展政策支持作用。

五、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创新机制,推进“和谐创业”

充分发挥科教兴市领导小组和高新技术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科技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突出“创新、服务”的要求,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和谐创业”。

2.鼓励知识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专利试点城市建设步伐

大力鼓励知识创新和发明创造。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和品牌战略,进行自主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力度。大力推进专利试点城市步伐。以创建国家专利工作试点城市为载体,以法制政策环境、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信息和服务平台、各级专项资金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健全市、区、产业、企业四级专利工作领导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创新。

3.组织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激活创新体系的创新活动

大力实施“两港”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选择通讯、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等高技术领域,扶持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开展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的攻关,支持一批上规模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关注对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培育,做大做强“两港”优势企业。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大信息化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力度,推进制造业的技术改造。

4.实施初创型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寻找经济增长新亮点

将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作为鼓励和支持科技创业的重要举措,作为市委市政府打造“创业在**”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实施培育工程要注重资源集成,突出培育成效,做好与孵化器建设、科技计划管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相结合。市科技局每年安排科技型初创企业扶植和培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成长性好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拓展科技型初创企业拓宽风险投资渠道,通过投融资洽谈、项目推荐、产权交易、包装上市等途径,促进科技型初创企业与风险资本的对接。

5.积极促进高新区和各类科技园区的发展,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产业化示范作用

高新区及各类科技园区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要继续推动以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的“二次创业”。一是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园区管理体制,防止体制的复归;二是要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推进高新区创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三是推进高新区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增强辐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深化产学研合作水平,提升地区科技创新的原动力

推进产学研合作是提升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继续落实**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技术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城市优势,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大企业来杭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引进填补本地空白的重大科技项目,提高**的科技品位和科研实力,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