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创新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23 04:33:00

导语:海洋经济创新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海洋经济创新调研报告

一、建设的背景和目的意义

(一)建设的背景

**正在全面迈入海洋经济新时代。近几年来,**市海洋资源的潜在优势正在转变为海洋经济的现实优势,发展势头强劲。**在我省乃至全国的海洋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十分广阔。**年**海洋经济总产出超过402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为143亿元,占**市GDP比重达到68%,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海洋水产品出口额占全省的80%以上,占全国水产品出口创汇额的9.5%。近年来,**水产品销售、利税和出口创汇额名列全国前列。临港工业实现总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34%,船舶修造业是**最有基础做大、做强的港口工业龙头,今后几年增长速度每年要保持在60%以上,到**年造船能力要达到150万吨。

(二)建立浙江海洋科技开发平台的必要性

1.建立浙江海洋科技开发平台是海洋生物资源深度开发和合理的需要

进一步发挥海洋优势,开拓创新,注重特色,以海洋高新园区为先导、以海产品加工科技企业为主体,以海产科研院所、高校为依托,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海产科技成果,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海产高新技术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和综合集成,切实加强海产品精深加工中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培植和引导一批具有活力的海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促进适销对路产品的开发,不断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建立浙江海洋科技开发平台,加强水产精深加工和海洋药物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对加快建设**市乃至全省水产加工先进制造基地、提升**市乃至全省水产加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发展海洋经济,十分必要。

2.建立浙江海洋科技开发平台是发展船舶工业的需要

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的战略决策,并把打造船舶先进修造业基地作为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的重中之重来抓。2003年省委和省政府明确指出了“**重点发展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修理、远洋及出口船舶制造,以外向型发展为目标,形成大中小配套的、修造并举的船舶式业体系”。经过10-1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及长三角国际航运中心需要的,结构优化、组织高效、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产业布局,使浙江省船舶工业成为国内十分重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船舶修理中心和特种船舶制造基地。

二、产业基础

(一)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发展现状

**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产加工基地。经过近几年的长足发展,已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年全市海产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15亿元(占全省50%),占工业总产值42.3%;出口19万吨(占全省50%以上),创汇6.17亿美元(占全省50%以上),占全省90%以上。**市海产加工企业具有日冷冻6000余吨、次冷藏12万吨的生产能力,拥有200多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80余万吨,产品朝多样化、系列化、高值化方向发展。销售市场已覆盖国内20多个省市,及49个国家、地区。

(二)船舶工业发展现状

**年,全省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84.4亿元,带动的相关产值在500亿元至600亿元,总体跻身于国内船舶工业四强行列,列上海、江苏、辽宁之后。**年,浙江大约有500多家造船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76家左右。

**市和浙江省船舶修造业虽然发展迅速,其技术水平特别造船技术水平上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船舶制造局限在中小吨位、附加值低的常规船型为多;船舶设计水平相对落后,所设计的船越来越重,航行性能和经济性能得不到保证,优秀的设计产品率较低;传统的造船模式为主;管理水平比较低以及船舶设备国产化水平不高

三、产业发展中问题及科技需求

(一)海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问题及科技需求

1.企业海产加工现代化水平急待提高

海产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还需加强,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和海产加工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全省海产加工企业1000多家,其中**市海产加工企业有700余家,有70%是规模以下的小企业,科研投入总量偏少,企业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精深加工技术与生产工艺水平急待提高。这些企业管理相对薄弱,专业技术人才较少。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较低,产品单一,尤其是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抵御国外技术壁垒能力差。海产加工业显露出产品质量标准偏低、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的弱点,高附加值产品少,海洋药物生产就更少。这在相当程度上严重困扰着浙江省和**市传统海洋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2.科技资源分散,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源要素整合有待加强

浙江省和**市海产业社会科研资源综合集成度低,科研条件、硬件设施有待改善,对科研开发能力的提高造成一定影响。涉海企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发展水平与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人才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海洋产业高级技术人才及复合型的管理人才缺乏,急需的海产生物、精细化工等专业人才也相对较短缺,科技人才引进不力,流失严重。目前**市各科研单位和专业实验室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状况,导致科技人才和一些设备利用率不高、资金浪费现象;在一些科研项目的承担上,各单位之间很少进行相互协作、相互交流、联合攻关,这种相互封闭也阻碍了**市整体加工科技水平的提高。形不成规模效应,难形成一个“龙头”型的重点科研实验平台。

3.海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海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正成为影响海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制约因素,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花大力进行研究和控制。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国际化,出口产品受发达国家的“绿色技术壁垒”挑战更加严峻。建立符合国际要求的海产品标准体系,实现从海产品原料、加工、包装到销售全过程的安全与质量控制。提高我省海产品标准化,促进海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

4.高新技术创新不足,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产品少

浙江省及**市海产业高新技术的总体规模小、产业链短、配套条件和资源共享性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独立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不多,产品的科技含量整体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品较少,称得上拳头产品而又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更少,其中多数属于小项目、小产品。海洋功能食品、海洋药物的产业化开发依然很少,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关的技术和海洋中生物的功能成分的研究。

5.应对国际市场变化能力不高。

浙江省及**市海产品生产和加工行业总体上与国际市场信息沟通不够,对国外市场瞬息万变的行情反应不敏锐,很难掌握生产与贸易的主动权,造成许多企业盲目生产、损失严重。**市海产品加工贸易方面的人才严重匮乏,缺少掌握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技术及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人才,导致整个行业素质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船舶修造产业发展中问题及科技需求

与日、韩及国内先进的造船企业相比,在技术上主要表现在精度造船水平、焊接设备和工艺方法等方面比较滞后。近几年来,**市的船舶工业与全省一样,连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但年人均造船吨位、年人均产值和生产效率等三项指标,与国内其他沿海城市相比,还较落后。原因是大多数的船厂自动化程度不高,船舶技术人才匮乏,造船效率低,生产周期过长,成本高,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企业后劲不足、优秀人才难以集聚等一系列问题。**市的船舶设计及修造厂要直接转换造船模式,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更换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但这种投资除了少数几个骨干船厂外、大多数船厂都无法承受。因此,必须从**市的实际出发,分析船舶行业的具体情况,找准这些企业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以提高造船效率、促进全市造船工业的发展。

1.船舶研究设计队伍建设尚须加强

浙江船舶发展一个首要因素是省内尚未形成一支有实力的船舶研究设计队伍。人才靠外地引进,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得到改观,将会成为今后船舶工业加速发展的制约因素,造成直接连锁反应的是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国内外先进企业。

2.船用设备的国产化率及浙江省内供给比例偏低

日本造船的本国设备配套率是97%,韩国在85%以上,我国建造的出口船设备配套的国产化率不到4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浙江的情况大致如此,船舶配套设备基本来自江苏,直接影响浙江船舶工业的带动效应和综合竞争力。大量采购国外配套产品,对船舶工业的价格优势是一种消解。如果配套产业得不到大的发展,造船业将可能被沦为“船壳工业”,船舶配套产业的落后就显得更为紧迫。

3.生产能力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结构不合理

船舶大型化是世界性发展趋势,远洋集装箱船的吨位集中在5000吨级以上,浙江仅有扬帆等少数几家船厂能胜任,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浙江省内船舶企业小而散,集中度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难以参与造船业主要市场上的竞争。且企业规模偏小,规模经济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浙江省船厂数量众多,但平均每个船厂产量不到1万载重吨,约为日本船厂平均规模的1/4,韩国船厂平均规模的1/20。船舶企业规模偏小,已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差距扩大

由于浙江省船舶工业尚未形成合理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使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船舶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缓慢。目前全省船舶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开发能力以及生产制造技术均明显低于先进造船国家。

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思路、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通过整合全省现有海洋开发、研究的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强硬件和相关软件的建设,并引进省外海洋领域的大院名校,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开展源头创新、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共性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海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浙江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需求为导向,以共享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和集成为主线,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整合、开放、引进、提高”的要求,推进浙江省海洋科技开发平台建设。在依托**及省内现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基础上,吸引企业的共同参与,并引进省外的大院名校进行合作共建。

(三)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

1.源头创新、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开发,形成浙江省海洋产业的特色与优势。通过整合海洋科技资源,通过主动设计、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承担实施一批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攻关,突破海洋经济的发展瓶颈,并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海洋产业进行改造,以此开发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浙江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2.技术中试和成果产业化

通过必要的资金、装备条件与技术支持,建立中间性试验的专业试验基地,对海洋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工业化考验,主要对具有市场前景的实验室小试技术成果或产品进行放大试验,确定工艺路线、设备选型及相关技术参数,使其达到工厂化规模生产条件和对引进技术和产品进行小批量生产示范试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提高试验效率和精度,提高产业化成功率。

3.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交流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大院名所,签订长期科技合作协议。同时也不断拓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海洋科技发达国家科技机构开展一些技术合作和交流。可不定期组织一些海洋生物专家来中心进行指导和交流。

五、浙江省海洋科技开发平台建设对策与措施

1.研究院将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来保障良性发展。首先通过良好的政策措施,鼓励科研单位、高校、企业参加研究院建设,按市场经济原则出台有关的激励政策措施,加强参与建设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整合水平,提高凝聚力,不断拓展研究院的发展空间。

2.不断推动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充分考虑技术要素参与分配,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采取技术股份、技术分成、技术奖励等办法,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项目实施中,坚持以研究、示范、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使项目形成的技术、产品尽快占领市场,形成产业。强化平台建设的资金管理,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资金使用的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权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结合研究院各部门的特点,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和管理规范的原则,健全保障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共享监管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形成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3.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发挥研究院和参与建设单位的科技优势,通过人才引进和派出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召开相关的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交流会、利用科技网和学术刊物对外海洋最新成果与技术信息等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我省海洋科技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全省海洋科技发展水平。

4.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的支持,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研究院建设的投入,对向研究院承担的项目进行倾斜。制定相应政策,统筹安排涉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相关科技计划的经费。各研究院参与建设单位为研究院发展积极筹措资金,通过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有效地吸纳社会各类资金,开辟研究院资金筹措的有效途径。

六、主要建议

1.建议省政府优先支持在**建立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年**市海洋经济总产出超过550亿元,占**市GDP比重达到64%,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改变浙江省海洋产业的现状,建立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十分必要和迫切。目前**市已初步建立了由大学、科研所、企业设计中心组成的从研究、设计、制造到人才培养的较为完整的海洋科研体系,并与中国海洋大学等省外大院大所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协作关系,共建了创新载体,**市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雏形。这些科研资源将成为建设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重要的工作基础。

2.建议省市有关部门联合组建成立,并尽快启动浙江省海洋科技开发研究院。研究院立足**,面向全省,以市场为导向,以整合资源和集成为主线,通过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国内外海洋科技人才,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开展源头创新、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共性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海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浙江省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建议由浙江省科技厅和**市人民政府牵头,联合省内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

3.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加大对浙江省海洋科技开发研究院建设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市蓝色产业建设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重大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项目的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