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区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23 04:25:00

导语:科技强区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技强区调研报告

**年以来,**区通过大力实施“双高”工程和“双优”战略,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工程技术中心,全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主要成绩与社会效益:

(一)全社会科技进步显著,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和全省市前列。据全省科技进步权威统计:**年**区科技综合实力和科技进步水平综合评价双双跃居全省第二,**年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又从36位跃居到第9位。**区列入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科技局荣获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同时荣获了全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先进集体、全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年,**区又列入第一批省科技强区。

(二)高新产业总量激增,高新技术产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每年均保持在50%左右的速度递增。到**年末,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销售和利税分别为324.2亿元、316.5亿元和47.8亿元,其中产值与**年相比增幅达到188%,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比**年相比增长了256%。

(三)科技带动作用凸现,全区产业结构调整迈出可喜步伐。**年底,**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现了“双超”,即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百亿,产业利润超服装业,迈出了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区工业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年,**区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4.1%,而**年上半年**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已达到19.5%,提高了5.4个百分点。在**年到**年新增的全区工业生产总值600亿元中,高新技术产业贡献了近200亿元,占全部新增工业生产总值的33.3%。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其产品产值占全区同类工业企业产业的比重由**年时的30.7%上升到了39.8%,提升了9.1个百分点,新增总量中占到了45%左右。

(四)优势产业强势发展,高新技术规模化发展特色明显。目前,**区的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两个优势行业一直保持全省领先地位,产值规模约占全区高新技术产值的80%左右,并拥有“新型计量仪表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上半年共实现产值15.9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10%。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尽管目前产值不大,但增长势头良好,涌现了食用激素、TBA检测试剂盒等一大批支柱性产品,有望进一步改善**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五)科技提升竞争力,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再上台阶。**年至今,**区共实施国家级和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26项,其中国家级各类计划项目59项,共获得国家、省市级项目经费支持3500多万元。同时,**区专利授权数量明显增加,**年至今,全区共获得各类授权专利1042件,平均年均增长为15%,其中发明专利的授权量达到了50件,预计到**年底时,发明专利年均可在20件以上,为历史最好水平。全区专利授权总量历年来位居全省前列。

(六)科技促进农业“双增”,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区农业经济结构有了一定提升。近三年来,共认定区级以上各类农业科技计划92项,引进培育农业新品种600多项,扶持培育市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家,区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4家。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全区基本形成了水产品、果蔬、草竹材等主要特产的加工技术体系。

二、推动科技进步的主要做法

(一)优化科技政策法规,加大考核和资金投入,努力形成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甬鄞党〔**〕1号)、《关于**年工业经济若干意见》(鄞政发〔**〕8号)、《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工业、科技、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甬鄞党〔**〕1号)等政策,同时又配套出台了《宁波市**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开发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宁波市**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宁波市**区专利示范和试点企业认定办法》等一系列实施细则,极大地完善了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实现工作实绩与全年岗位目标考核相挂钩,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十佳科技创新人才”等评比,激励先进。此外,科技投入的力度也逐年加大。三年来全区财政累计科技投入达到1.3多亿元(其中科技三项经费8500万元),财政科技投入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年3.12%增长到**年的3.54%。在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下,广大企业的研发投入也不断增加,近3年已累计引导带动企业投入12.32亿元。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实施“双高”工程,重点突出“双五”工程,即奖励和扶持5家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5家高新技术苗子企业。同时明确目标,把培育各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区75家区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为**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支柱性贡献,其实现的产品产值占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40%左右。同时宜科科技成功上市,三星、杉杉科技园投入使用,海太机械组建企业研究院等,呈现百花齐放局面。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动态管理,实行优胜劣汰。进一步完善了高新技术促进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通过新政策说明会、考察科研院所等活动,促进企业发展。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面向机械、服装等传统优势行业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奥克斯、雅戈尔等2家企业被评为**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全国首批),广博集团、音王电子等50多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省市级和区级信息化(CAD/CAM/CIMS)应用工程示范企业。

(三)着力建设工程中心,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提升企业和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到目前为止,**区已拥有区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0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分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2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23家。这些工程技术中心正逐渐成为企业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据统计,目前区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已有建筑面积40000多平方米,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近1000件(套),专业技术人员750多名,其中有高级职称或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员近200名,共获得授权专利200多项;承担各类科技项目200多项,成为全区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

(四)坚持横向合作,依托高校院所,努力引进高新技术成果、研发机构和人才。区政府先后与“二院九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兰化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兵科院宁波分院、四川大学)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二站二基地二中心”,即浙江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区基地”、“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宁波重点转移基地”和“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宁波分中心”、“中科院兰化所(宁波)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每年组织“请进来”和“走出去”活动,**年又重点突出了同在甬科研院所,特别是高教园区的合作,促成了“科技助理兵科院行”、“专家进企业、机关挂职”等活动。

(五)加快建设科技中心、狠抓科技中介服务,优化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发展环境。目前,历时2年多,占地44亩,一期总投资1亿多元,总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科技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极大地完善和优化了**区科技发展环境。科技孵化器全面启动。经过层层筛选后,确定22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同时还邀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咨询中心宁波办事处落户科技中心,为全区广大企业提供专利方面的专业服务。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把科技孵化器建成省内各县(市、区)中一流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基地。同时为解决中小企业在信息技术交流及科技创新服务方面的迫切需求,重点加强**科技开发中心、区高新技术促进会和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区分市场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到目前为止,累计完成上网企业701家,网上技术难题587项,达成签约项目188项,合同成交金额共计21640.2万元,并连续二年被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评为网上技术市场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

(六)加快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年至今,**区共列入或实施市级以上科研攻关或推广等项目35个,其中列入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11个,其中“美国黑星家属奶牛引进与推广”等被列为科技部重点项目。迄今为止,**区经审批成立的各类农业科研机构21家,其中市级机构2家。**年至今,共引进各类农业新品种100多项,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赴福建、云南等省农科院参观学习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七)狠抓科普宣传,全面提升科技意识,努力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蓬勃开展,组织召开了“首届青少年科技节”、“科普活动月”等系列活动,深入实施普网工程,出台了《**区“计算机网络知识普及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区财政专门为“普网工程”下拨专项经费30万元,作为“普网工程”宣传发动经费和培训教学配套经费。全区共有14703人参加了“普网工程”培训。基层科普单位创建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下应街道和五乡镇被评为市级科普镇,下应湾底村被评为省级科普村,华液、海太相继成立了企业科协。

尽管在近年来,**区的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增长不快。从财政投入来看,目前,**区的本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仍然偏低。从企业科技投入来看,近年来**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总额占全部销售收入一直保持在1%左右,远远低于全省1.3%的平均水平,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企业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还不强。**区企业的市场开拓创新能力、生产要素组织能力很强。但大多数企业还局限于低水平模仿更新和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十分薄弱。创新型人才资源供给不足,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研发人才仍然十分紧缺。科技中介服务功能不全,投融资体系尚待完善。企业信息化水平尚薄弱,大面积应用还有待推进等。

三、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区”的战略对策

(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主体建设,切实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培育技术创新源头,强化“**创造力”。化大力气培育几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地位的研发机构,使其成为产业领先的重要保障;加快重点骨干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支持建设国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争建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引导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争在三五年内,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通过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颇具竞争的科技事业,使科技人才真正实现创业在**,发展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企业专利工作,引导和服务企业充分运行专利技术和专利保护拓展市场。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做好镇乡电子政务考核工作。

(二)要进一步加强集群建设,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壮大特色产业。通过国家级、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发展工作和各级苗子的培育,通过开展“双五”工程、重点科技项目支持等一系列措施,争取使高新技术产业真正成为**区经济的主导产业、拳头产业、第一产业。进一步加快“2+3”工程建设,即大力培育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二大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重点扶持电子信息(包括IT产品、软件与通讯产品)、生物(包括海洋生物)与医药、节能环保等三大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加强对新型计量仪表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各镇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指导,做足特色文章,形成优势产业。

(三)要进一步用好现有平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目前几大工业园区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招商引资工作,但在园区规划、项目选择上与**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园区高新产业特色不明显。因此下一步将加大项目的选择和把关,加大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形成以明州、望春二大省级工业园区,包括滨海工业区和创业投资中心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导向上突出科技产品产业带,明确主题,各有侧重,形成有鲜明特色的高新产业聚集地,使其成为区别**区与其它兄弟县(市、区)产业经济的重要特征,更好地实现**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目标。

(四)要进一步推进战略合作,切实解决发展中的技术依托问题。重点围绕建有全面科技合作关系的“二院九校”,组织企业与其进行技术对接,推进企研双方建立战略化合作伙伴。接轨“长三角”经济科技圈,加大与浙江大学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力度,积极探索新的科技合作模式。利用区域优势,加快与本地高校,特别是高教园区内高校的紧密合作,推进技术创新本地化。在合作方式上,实现从引进为主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的转变。在合作目标上,建立一批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政府引导的行业服务类的工程技术中心,为整个行业的技术提升提供平台。在合作范围上,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向“研发国际化、市场全球化”模式转变。

(五)要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农,全面促进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在农业科技方面,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农业科技洽谈会,在新品种引进、良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业、精品农业等方面加强科技攻关,促进人才、资金等要素向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靠拢,使科技成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和力量。在科普工作方面,要围绕“进社区、进学校、进家族”进行新突破,加快建立社会化科普工作协作机制,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大科普格局。

(六)是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全面优化高新产业发展环境。高水平高起点地做好《十一五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与企业技术创新推进规划》、《**年-2009年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贯彻执行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科技强区”建设。推进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加快建设网上技术市场企业技术难题数据库和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供给数据库,提高科研成果交易和转化能力。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咨询、科技评估、技术中介、信息服务等各类科技公共服务机构。尽快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继续加大对镇(乡、街道)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力度,把科技工作作为衡量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做到“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加强创新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科技工作和高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榜样示范和新人新事,使创新创业产业化成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