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23 04:21:00
导语: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全市农业生产明显升温,农业经济增长迅速。**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7021元,同比增长14.6%,出现了少有的增长势头,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一、着眼全局,依靠科技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构建多元化投入体制,不断增加科技投入
重视科技投入,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据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年全市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为205711万元,相当于上年的145%,增长幅度在全省各市中居第二位。全市农业科技经费投入1427.2万元,占科技经费总投入(8749.3万元,不含市级高新专项资金)的16%,其中市级农业科技经费投入414.5万元,占市级科技经费投入(1865.3万元,不含高新专项资金)的22%。同时,企业和社会对科技投入的积极性高涨。**年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50.7%,比全省各市平均高7.3个百分点。
(二)加强科技项目攻关,提高农业科技辐射力
以科技攻关,提升农村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年**市新上国家、省、市农业科技项目91项,其中省级以上37项(重大项目3项),市级53项。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列入省市重大科技专项,水稻新品种选育成效显著,杂交水稻的研究跨出了实质性步伐。市农科院的6个品种(组合)通过浙江省品种考察审查,选育成功新的杂交组合已进入省、市和国家区试,亩产试验最高达725公斤。“六五”以来,育成的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区已累计推广3.5亿多亩。
(三)建设科技载体,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浙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四年来,国家农业园区在土地面积减少3万亩的情况下,农业产值却增加了51%,这主要是科技对经济强有力推动作用的结果。据统计,**年全区(园区)农业总产值1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比**年增长5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75元,比上年长15.2%,比**年增长54.5%,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以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等建设为载体,加强农业科技的集成、示范和成果的转化应用。**年全市新增和扩建29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面积达1.46万亩,同时,基本建成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面积达1.1万亩,已投入资金2.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近0.5个亿,入园企业26家。年经营总额6415万元,实现利税516万元。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场65个。各类载体由纯粮型转向名特优新经济作物为主,涉及几乎所有产业,在全市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促进农业增效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年,全市新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3项,新组织实施星火科技计划项目41项,引进和选育动植物新品种1000多个,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年验收的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显示,项目执行期内产品销售收入累计达22980万元,净利润达2438万元,缴税总额707万元;开发动植物新品种4个,新产品6个,新材料3种,新技术、新工艺6项;建立试验示范区(基地)3个,建立中试线5条,建立试验示范区2900亩,建立生产线12条。项目实施效果明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农民种养积极性高涨,农业基础产业升温。花卉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持续增加,猪、羊等主要畜牧业产量创历史新高,水产养殖业效益回升。**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67.4万亩,增长2%,总产量125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31.9万吨,同比增长3.5%,全市生猪出栏460万头,其中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出栏量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三;果蔬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达到14.6万亩;奶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牛奶产量达到了5698吨,同比增长了50.2%;渔业养殖总面积37.8万亩,其中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占55.3%。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现代生物技术高地
与中科院遗传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合作,增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农业科技企业等为载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架开始形成,农业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为生物技术高地建设奠定了基础。至**年,认定国家星火计划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4家,认定省级农业科技企业13家,认定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4家,认定市级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9家,成为重要的民间科技推广力量,加速了科技推广主体创新,提高了科技服务水平。
(六)以农业标准研究,推动出口加工业发展
加速设施农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出口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国际标准制定等技术攻关,加快农业标准制修订,制定农业生态规划,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年全市已制订各类地方农业标准约300余项,各类设施栽培面积已达20万亩,通过论证的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84个,面积达60万亩,67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提高了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农业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鼓励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营出口,不断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档次,争创名牌,扩大出口创汇。在畜牧、蔬菜等主导行业,提高一批外向型农业企业科技附加值,培育若干家外向型加工出口的“龙头”,促进全市外向型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外向型农业企业科技层次不断提高,**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6亿美元,同比增长11%。
(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科技信息的宣传和普及
科技传播手段的改进和装备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科技普及和信息的传播。**市农村科技(星火)信息网纳入了**科技网的整体建设中,成为其子网站,并与省和各地市农科技(星火)信息网做了相应链接。网上技术市场工作成效明显,**年**网上技术市场市场累计上网企业3956家,新增技术难题1458项,签约成交项目233个,合同金额18776万元,其中农业新增技术难题189项。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媒体每年宣传**科技工作的新闻和专题超过200多篇(次)。**年全市组织科技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219次,参加技术人员931人次,到场农民达10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6.14万份,接受咨询人数达5.3万人次,激发了人们学用科技的热情。
(八)都市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
注重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发展生态产业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农业功能得到拓展,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受到青睐。近年来,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努力向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场所的方向发展,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观光休闲农业悄然兴起。全市建设观光休闲农业园区28个,占地面积2.58万亩,规划投入资金4.86亿元,实际已投资金2.93亿元。从产业看,既有花卉、苗木等种植业的农家乐休闲观光园区,也有垂钩、捕获、水上运动等渔家乐的休闲观光园区,更多的是集种植、养殖、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观光区。
强化技术集成、企业孵化,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多部门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对农业科技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坚持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共同实施原则,由科技、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多部门协调农业科技发展、产业技术集成配套应用、人力资源开发等。各县(市、区)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全面启动,农业招商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市名优特新农产品展销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年全市龙头企业220余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骨干龙头企业1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7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14家。
二、立足现实,客观分析农村科技问题
(一)科技投入体制有待完善
科技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还滞后于经济发展,科技作为先进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型方面作用还不明显。农业的投入体制在金融、保险、担保等社会性融资渠道方面没有取得有效突破,农业新经济组织(龙头企业)投入力度有待提高,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从近几年的投入情况看,虽然**市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年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达20.57亿元,其中全市财政性科技支出19360万元,比上年增长23.9%,属地方财政当年安排的支出为16785万元,比上年增长33.45%,其中R&D经费支出7.81亿元,比上年增长45.5%,然而,**市科技投入的绝对水平还较低,只有绍兴的60%,宁波的1/2。
(二)农业科技创新不足
农业产业链不长、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安全等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高科技园区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有待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示范、应用上存在问题;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应用速度还不够快;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较少,农业科技创新后劲不足。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不发达。农副产品以出售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加工档次较低,储运能力不强,即使是龙头企业,其经济实力也不强,农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弱。
(三)科技资源整合不够
各级科研机构主体单一、定位不明确。与科研院所合作有待加强,区域协作尚未形成,科研资源浪费严重。高素质人才和科技领头人物缺乏,从事创新研发的一线科技人才的比例与周边地区相比还偏少,从事农业一线的农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整合度还有待提高。近年来,虽然全市人才总量在增长,但由于企业改制和效能建设等影响,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反而有所下降。据市有关部门统计,**年全市人才资源(中专以上)总数为23.6万人,占全省人才资源数的7.69%,比**年的14.2万人净增9.4万人。然而,**年全市地方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47535人,比**年的56837人减少9302人;其中**年全市农业技术人员1497人,比**年的1667人减少170人。**年全市有农技员3万人,农业科技示范户1.1万人,农村种养大户2.3万人,农产品营销人员0.6万人,经技能培训实现农民转移的有3.7万人,农村非农化进程缓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不高。
(四)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适应
农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组织欠缺,产业带建设滞后。农业科技队伍难以适应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需要,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科技人员的指导和服务,不能给农民带来理想的经济收入。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不大,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太少,农业所需的共性科技产业目标不明确、研发重点不突出,成果转化率低。
三、积极创新,合力增强农村科技实力
(一)落实科技强市战略,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环境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不断提高科学指导工作的水平,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活动,进一步深化科技强市战略,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着力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三大平台,不断提高服务“三农”、推进“四化”的能力和水平,为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技工作,形成创建科技强市合力。
(二)加大投入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认真落实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有关规定,加强政府科技投入的金融创新,提高政府科技投入的效率。优化各类专项资金结构,科技三项费用、技术改造专项、支农专项等,提高农业科研经费占市科技三项费用投入中的比重。鼓励引导企业等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科技事业,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政府科技管理制度改革,转变科技管理职能。逐步改变重审批轻管理、重立项轻实施、重项目轻培育的状况。积极调整科技经费投向,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调整各类科技计划结构与功能,改变科技计划之间相互重叠、资源配置效率低的格局,进一步优化科技计划体系,深化科技项目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公开、竞争、择优、实效的原则,完善科技项目追踪问效制,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三)建立区域科技协作机制,构筑现代生物技术高地
推行多元化科技研发体系,密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关系。努力解决农业区域、共性、关键、瓶颈技术,抓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农业高新技术,加速技术跨越,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联合开发,发挥优势,共筑现代生物技术高地。积极发挥市农科院与中科院遗传所共建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中心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利用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基础研究理论、实验材料、实验条件优势与市常规育种优势相结合,促进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基层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使**成为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长三角地区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技术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
(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与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研究,发展产后加工与流通服务业。以工业的方式,商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发展农村。从产业化经营的角度,开发农业,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的全面提升。为此要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培育一批地方优势产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层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增强孵化服务功能,努力形成科技孵化网络体系,提高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开展重点实验室建设试点工作,提高区域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努力开发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坚持农业体制创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都市农业。选择一批重点特色产业,建设集研发、信息、检测、展示、推广、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中心,重点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积极鼓励和扶持科技中介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加快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的增值增效。
(五)强化生态市建设,确保食品安全
抓好农业和生态科技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生态**建设。把依靠科技进步放在生态农业建设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增加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进行科技攻关,为**市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业生态建设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创造了条件,打响安全农产品品牌。积极制订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标准示范基地和标准示范园区,加大农业标准示范、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检测网络,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责任追溯制度。充分了解贸易中“绿色技术壁垒”历史与现状,有目标地大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普及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增收。
- 上一篇:科技创新建设调研报告
- 下一篇:科技创新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