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两新建侨镇经济维护归难侨合法权益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21 03:55:00
导语:振兴两新建侨镇经济维护归难侨合法权益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年,我市杨村、潼湖华侨农场改革工作在省华侨农场改革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市、县(区)两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两个华侨农场的共同努力,两个华侨农场已先后完成改制工作并移交给所在地的博罗县及惠城区管理。至此,长期困扰我市两个华侨农场的体制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为新建侨镇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着新建镇的发展,如何保障和维护归难侨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我市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认为,应该紧紧抓住改制后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树立“兴镇为侨”的理念,通过加快侨镇经济发展,使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促使归难侨尽快脱贫奔康。这既是维护归难侨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和有效途径,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局面的需要,还直接关系到我国对外政治影响和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问题。下面,我就改制后两镇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如何振兴新建侨镇经济、维护归难侨合法权益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和意见:
一、改制后两镇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制虽然给两侨镇注入了活力,但不可能立刻改变两侨镇落后的经济状况。目前,归难侨总体生活贫困、生产条件艰苦的问题仍非常突出,有的甚至出现返贫现象,主要表现为“七难”。
一是生活困难。两个侨镇的归难侨总体收入不高,生活水平普遍低于周边乡镇居民的平均水平。以杨侨镇为例,该镇70%的归难侨家庭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贫困人员数量多、比重大。据统计,杨侨、潼侨镇贫困归难侨所占比例分别高达70%和34%,这些生活贫困的归难侨过去常年依靠政府救济,已成为一个明显的弱势群体。
二是就业难。两侨镇现有归难侨总体文化水平低,而且年老体弱病者居多。华侨农场改制后,大部分归难侨原来承包的田地被征收,外出务工又因年龄、技能的限制,以致失业率居高不下,加剧了归难侨的贫困状况。
三是住房难。大多数归难侨居住的房屋是六七十年代国家为接侨突击兴建的三合土低矮平房,时隔三十多年,不少侨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墙体变形、地基下沉等情况而成为二类甚至是一类危房。经调查,两侨镇急待改造的危房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此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直接威胁到归难侨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饮水难。两个侨镇除中心区及个别办事处能用上自来水外,大部分归难侨仍依靠打井取水,其中不少的浅水井或手摇井水质无法保证,影响了当地归难侨的身体健康,因为有的生活用水严重污染,致使有的归难侨恶性疾病高发。另外,在干旱季节,有的地区经常闹水荒,严重影响归难侨的生产生活。
五是行路难。两侨镇现有道路硬底率偏低,多为泥土路,维修养护又跟不上,路况较差,一到雨天更是泥泞难行,不仅给广大归难侨的生活带来不便,还严重制约了两侨镇的经济发展。
六是就医难。原两个华侨农场改制后,合作医疗被取消,加上医疗方面长期投入不足,医疗条件差,不少归难侨有病无法及时治疗,积小病为大病,出现了因贫而病,因病返贫的现象。
七是子女读书难。由于归难侨缺少经济收入,仅能维持温饱,无力承担子女入学的重担,其子女失学、辍学情况比较普遍。
二、造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市两个侨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归难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首先,旧式体制制约农场的发展。改制前华侨农场实行“政企合一、事企合一”的旧管理体制,农场既是企业单位,又是事业单位。诸如文教卫生、公安保卫、计划生育等政府行政性事务和社会性事务均由农场大包大揽,而且得不到地方政府相应的服务和政策扶持,长期制约着农场的发展,影响农场的潜力和优势的发挥,一度出现积弱难返的现象,造成两个新建侨镇起点低、基础差的先天不足。
其次,思想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归难侨习惯于依靠政府的帮扶和救济,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思想观念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华侨农场体制变革的新形势。在对待个人今后生存出路问题时,表现出发展思路不清、自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这些思想、观念上的陈旧成为制约归难侨自力更生、奔康致富的一大根源。
第三,基础设施底子薄。一直以来,华侨农场尽管得到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照顾和扶持,但对其投入资金较少,难以满足农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撤场设镇后,虽然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但供水、供电设施不足、道路交通不便、农田水利设施破旧等矛盾短期内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成为两个新建侨镇后续发展的软肋,拖延了归难侨脱贫致富的步伐。
第四,土地权属纠纷多。我市原杨村、潼湖华侨农场建场时的用地都是由行政划拨或并入自然村,界址较为模糊,造成土地争议纠纷时有发生,仅杨侨镇有争议的土地面积就超过8000亩,使归难侨赖以生存发展的农田土地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三、振兴社会经济,维护归难侨合法权益
在撤场设镇改制过程中,要切实维护好两新建侨镇归难侨合法权益,关键要坚持用发展的战略,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镇领导的思想,提高领导的执政能力,致力解决归难侨面临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当前,要按照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求,积极破解加快侨镇发展的历史新课题,努力克服改革过渡期所引起的“阵痛”,不断深化侨镇内部改革,拓宽发展的思路,利用侨的优势,利用当地较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壮大侨镇的经济实力,具体可以采取七项措施。
第一、切实加强镇领导班子建设,确保改制新侨镇的社会稳定,加快侨镇真正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发展的战略眼光,进一步加强对侨镇的政策扶持,切实担负起主要责任,把新建侨镇纳入当地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扶贫攻坚计划。在没有解决好侨镇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前,要充分考虑侨镇的特殊性,保持改制后新建镇的相对稳定,避免因改制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要加强新建镇的镇委、镇府领导班子建设,继续选派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到改制后的镇担任领导,也要继续培养和选拔任用华侨农场原有的基层干部到新建镇的领导岗位。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兴建镇领导干部的相对稳定,使之能更好地带领侨镇广大干部职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步伐。
第二、切实落实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对新建侨镇经济改革和发展给予扶持和政策优惠。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该继续支持、推动侨镇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深化其内部体制改革,强化属地管理,实现政企分开,剥离社会职能,切实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华侨农场改革工作的文件精神。继续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同时省、市给予华侨农场改革的各种优惠政策及配套资金必须及时给予落实及兑现,使改制新建侨镇能尽快摆脱落后状况,使这两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早日走上正轨,尽快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第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侨镇经济。两个侨镇的招商引资工作要凸显“侨”的特色,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归难侨广泛的海外关系众多等优势,发挥侨镇现有土地、劳力资源优势,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参与各类招商引资活动,要加大侨镇招商引资宣传力度,把握粤港合作及深圳、东莞等地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创新思维、多形式、多渠道、因地制宜多方面地招商引资,逐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多元化经济格局。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土地纠纷、盘活现有土地资源,改善投资硬环境。主要抓好:一是在建设资金筹措这一关键问题上,两侨镇既要立足自我,开阔思路,采取以地换资、贷款等可行的措施,通过市场筹集资金,又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政策、资金扶持,还要争取社会热心人士的捐赠,努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在建设项目计划实施安排上,要把握好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集中资金、人力、物力,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努力完善侨镇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三是在解决侨镇土地纠纷问题上,应从维护归难侨切身利益、保证侨镇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及早明晰争议土地的权属,明确侨镇与周边乡镇的界址,防止侵占侨镇土地现象的发生;四是国土、规划部门要主动与侨镇沟通,增加侨镇工业建设用地指标,做好土地盘整工作,为侨镇的后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
第五、深化内部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两个侨镇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创办农业高科技示范区,从而使两个侨镇产品结构从单一的传统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效益化的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一方经济发展,惠及众多归侨难侨。
第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归难侨民生问题。各级政府、社保及医疗卫生部门要按照《惠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惠府[*]72号)、《惠州市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惠府[*]74号)以及《惠州市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的通知》(惠府办[*]31号)的规定,加紧将侨镇纳入地方医疗保险统筹范围,解决好归难侨看病难的问题;对危房改造的问题,有关部门在做好目前归难侨危房情况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要按照原址改建,拆旧建新,建设新村,分期实施的原则,结合改制建镇后的总体规划给予政策支持,危房改造所需要的资金可以采取多渠道筹措的办法,在短期内基本解决归难侨危房改造问题;农场改制后,有关部门一方面要抓好归难侨及其子女就业指导安置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其劳动技能,解决其就业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对归难侨的思想教育,鼓励其转变观念,树立信心,自谋职业寻出路,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资赞助,帮助贫困归难侨子女入学读书,使其失学、辍学率降到最低点。
第七、推动社区侨务工作,全心全意为侨服务。要把两侨镇作为我市社区侨务工作的试点,积极借鉴兄弟城市社区侨务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社区为依托,融入侨务工作内容,整合社区资源,创新为侨服务工作机制,以更好地为归难侨排忧解难,维护好其合法权益。
第八,归难侨要自觉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具体的就是:一是要多学习,学习政治理论,文化和科学知识。通过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更新观念,掌握生产所必需的文化知识和发展经济的科学技能;二是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是要大胆地创新,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生产社会需要、经济效益较高的产品。
新建的杨侨、潼侨两镇是我市安置归难侨的主要基地之一,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单位。在开展两侨镇归难侨维权工作时,既要对此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有充分的认识,又要兼顾其历史特殊性,要树立“兴镇为侨”的理念,以人为本,着重想方设法解决归难侨生产生活中的燃眉之急,把维护归难侨合法权益的工作落到实处。
- 上一篇: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调研报告
- 下一篇: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