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办理情况的回顾与浅析

时间:2022-07-18 05:01:00

导语:市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办理情况的回顾与浅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办理情况的回顾与浅析

几年来,吉林市人事局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妥善办理人事争议仲裁案件,为推进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案件办理的基本情况与主要问题

吉林市自*年成立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以来,共接待来访咨询和处理各类案件约2,700多件次。其中,通过开庭审理并下达裁决文书293件;调解解决了133件;下达不予受理决定文书76件;协助各县(市)处理了25件;接待来访和解答各类政策性问题咨询约2,200多件次。从处理的各类案件性质看,反映的突出问题是辞职辞退、履行聘用合同、买断工龄、福利待遇及事业单位改革遗留问题等。

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我们认真坚持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绳的原则;及时、公平、公正的原则;当事人在仲裁活动中地位一律平等的原则;仲裁机构独立办案的原则。并紧紧抓住立案、审理、裁决三个重要环节,做到了事实清楚、程序合法、手续完备、运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适当。

回顾办理的各类案件,虽然总结了一些经验,摸索了一些办案规律,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突出有以下“六多”:

(一)从案件本身来说,存在着“两多”

一是民告官的案件多。由于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加之发生人事争议时,不是按人事管理政策和程序妥善处理,主观随意性大,被处理人员的问题经历几届班子,都以历史遗留问题或上届班子的事情不愿管等而得不到解决。所以,造成民告官的案件较多。据统计,在裁决的293件案件中,约有260多件是民告官的案件,占办案总数的89%。

二是用人单位不执行裁决结果的多。据统计,大约有60%的案件,不能得到用人单位有效的执行。很多案件经“两审”以后,申请人的问题仍得不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全额拨款单位发生的人事争议,执行裁决结果难度更大。其主要原因,从主观上讲,是用人单位不想解决申请人的问题,找各种理由不予落实或不完全落实,迫使申请人通过“一审”或“二审”强制执行。甚至有个别案件,经法院强制执行,也非常困难。从客观上讲,没有编制、没有经费来源,没有岗位安置就业也是难以执行的主要原因。

(二)从用人单位来说,也存在着“两多”

一是用人单位不配合的多。在很多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办理中,用人单位对当事人申请人事仲裁和仲裁机构的仲裁要求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是,不按时答辩;不提交相关文书和证据;不愿意以被告身份到庭或委派普通工作人员到庭,敷衍了事,说不清楚案情。一旦裁决结果对单位不利以后,单位的领导才引起重视,找有关领导进行行政干预,希望仲裁机构重审或给予关照,忽视了仲裁机构的法律地位。

二是超时效的案件多。《吉林省人事争议仲裁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超过期间申请仲裁,仲裁机构有权不予受理”。而事实上,人事争议案件不同于其它案件,由争议发生到申请人申请人事仲裁,往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一般情况下都是经多次与单位交涉无果、维权无助和需要与单位扯破脸皮的情况下才申请人事仲裁的。这种交涉的过程少则几个月以上,多则十年八年。若按照《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仲裁机构基本没有或很少有案件处理,都可以超时效为由,一推了之。

(三)从仲裁机关来说,还存在着“两多”

一是难以受理的案件多。多数发生人事争议的当事人来自近年来改制、破产、经济效益不好的差额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还有的是提前办理了退休,有的是实行了买断工龄,有的是按行业政策规定兑现待遇。这类群体案件,在经历有关部门和政府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情况下,提出申请。希望人事仲裁机构解决。虽然申请人申请的理由有一定的道理,但仲裁机构难以受理经政府接待处理过的这类群体案件,只能采取说服的办法,让申请人通过其它渠道去解决。

二是不按程序立案、审理、裁决人事争议案件的多。虽然吉林市大多数县(市)区都建立了相应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人员,但按程序立案、审理、裁决处理人事争议案件的很少,多数县(市)区或习惯于采取惯用的行政手段,不愿通过简便、快捷、有效的仲裁程序去解决或对于符合申请人事仲裁的当事人,或多数以仲裁时效已超的理由予以驳回,不是按照《关于人事争议仲裁申请时效问题的通知》吉人仲办字(*)6号精神积极受案,妥善处理。

二、几点粗浅建议对策

妥善办理人事争议案件,是做好人事争议案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事争议仲裁的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去展开,失去了这一点,就失去了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存在的重要意义。结合吉林市工作实践,现就妥善办理人事争议案件,不断开创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新局面,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人事争议工作的领导。加强对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的领导,首先要认真解决认识问题,重点是要解决“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真正认识到人事争议仲裁在维护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把仲裁工作重点放在抓落实上,具体说就是要建立相应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按照立案、审理、裁决的工作程序办理各类案件,充分发挥仲裁机构的职能作用。

(二)要进一步总结办案经验,完善办案程序。针对目前办案难的实际,应结合本地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开展办案工作。要按地域妥善地及时、公平、公正处理管辖区域内的人事争议案件。要针对各县(市)区人员少、兼职多、审理案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有些案件需要在本地回避审理等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市与县(市)区联合办案和委托办案的经验,协助、引导和督促各县(市)区掌握按程序处理各类人事争议案件。要在审理和裁决案件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裁决文书的科学性、司法的适用性和形式的规范性。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各类文书的收集、整理与归档立卷工作。

(三)要进一步强化案件执行,加强有关问题的研究。首先,要加强对预防人事争议案件发生的研究。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从而使各单位的人事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从根本上解决单位与职工的管理关系问题,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人事争议仲裁案件的发生。其次,要加强对人事争议仲裁结果执行难问题的研究。要对人事争议案件和劳动争议案件尤其是法院办案衔接等问题进行认真探索研究,更好地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13号规定,积极主动与当地法院沟通协调,密切合作;要探索研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因受编制和资金渠道限制而导致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采取相应措施,共同研究案件执行难的解决途径,确保案件有效执行,从而进一步维护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和裁决结果的准确性、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