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培养新型农村基层干部问题的研究的报告
时间:2022-07-15 11:35:00
导语:新形势下培养新型农村基层干部问题的研究的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一支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如何培养造就大批优秀的新型农村基层干部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紧迫而又重大的历史任务。
一、培养新型农村基层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方针政策的完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拓荒性的事业,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的综合性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有文化、善经营、会技术、懂法律的新型农村基层干部,没有新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就没有新农村。农村基层干部主要包括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是整个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主力军。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迫切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做生产发展的领路人、生活宽裕的带头人、乡风文明的倡导人、村容整洁的示范人、管理民主的促进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按照“二十字”方针,努力培养“五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1、新型农村基层干部必须是学习型干部。作为农村基层干部首先应该成为学习型的干部,要善于学习、自觉学习、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学习。随着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转变,随着农村基层民主的扩大,农村基层干部必须懂政策、懂市场、懂科技、懂管理、懂法制,这样才能履行好职责,做好本职工作,才能真正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新型农村基层干部必须是致富型干部。新形势下农村干部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带头致富奔小康上,体现在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上。顺应群众意愿,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加快建设新农村,这是时代赋予农村基层干部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如果农村干部没有致富的素质和本领,就会失去说服力,缺少号召力,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就是一句空话。当前,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盼富、求富、致富。农村干部只有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实实在在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才能更好地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凝聚起来,干事创业、带动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3、新型农村基层干部必须是规矩型干部。执行政策水平高,依法办事能力强,这是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农村干部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一定要增强政策观念,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党在农村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真正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农村干部要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律程序办事,使农村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4、新型农村基层干部必须是和谐型干部。一要坚持民主决策。凡是与农民群众相关的事项,都要公开办理程序、办理时间、办理结果;凡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前都要广泛征求意见。二要坚持政务公开。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村务管理中组织领导、引导、监督等作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更加和谐。三要加强农村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平安乡村,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四要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在加快发展中化解矛盾,在化解矛盾中加快发展。
5、新型农村基层干部必须是创业型干部。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带领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需要树立一种艰苦创业精神,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以扎实的作风做好每一项工作,切实改变村庄落后面貌。总之,只有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拓进取,不断提高农村工作水平和能力,才能真正使党的新农村建设思路、政策以及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目前农村基层干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抓好配备选拔工作,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积极建章立制,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方式,为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作用提供有效载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数量上得到了精简,年龄上趋向年轻化,知识和专业结构有了改善。全区现有乡镇干部中,年龄45岁下的占69%,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4%;村干部年龄在45岁下的占67%,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的占33%,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思想观念保守,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一些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发展意识淡薄,满足现状,墨守成规;相当多的村干部任职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培训,缺乏必需的法律、经济、科技等知识,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乡镇干部受师资、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也很难得到系统的教育培训。由于文化基础较弱,知识更新不及时,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全局能力不强,与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缺乏农村实用技术,不能为农民提供迫切需要的信息、技术、项目、市场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依法行政的能力依然偏低,面对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束手无策,力不从心,严重的与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不相适应。
干部作风不实,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一些基层干部不愿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工作浮在面上,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有的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在会议多、文件多、报表多、资料多、事务多;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群众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侵犯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个别干部为政不廉,以权谋私,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专业结构不优,阻碍了农村基层干部整体水平的发挥。目前,村级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乡镇干部中,具有高中及以下的仍占一定比重;村干部有一半以上未接受过初中教育,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极少。基层干部队伍的专业结构远不能适应农村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
后备干部不足,制约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造成农村优秀青年人才外流,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以“老、少、病、残”为主的村庄,使村级组织选人用人的视野和空间受限制,村级领导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凸现。乡镇后备干部也存在进出渠道不宽、不畅的问题。
2、影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原因
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目前,上级对农村基层后备干部的培养不够重视。有的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基层干部,没有从未来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才战略的高度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有的对基层干部缺乏正确的态度,认为基层干部水平低;有的乡镇党委在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上缺乏长远的治本措施和规划,重使用、轻培养,重调整、轻教育,抓一阵、松一阵等问题比较普遍。
干部的选拔、管理、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选任机制不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政策的系统性、配套性和规范性还不强。对村干部的推荐、考察和选拔等环节还不是很规范,而且选人渠道较窄,乡村干部的“进”、“出”口不畅,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镇对村干部布置任务多,检查落实少,指导帮助多,有效监督少;村民由于缺少知情权和参与权,无法实施监督;村“两委”内部及相互之间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督制度,也难以实施监督。
环境因素的制约。受自然环境制约大。也受到管理体制的制约。现在乡镇党委的责任越来越大,但乡镇有调控和执法职能的机构大部分收归上级部门管理,乡镇党委权力越来越小。税费改革后,乡镇站所职能发生了变化。由于城乡发展长期不平衡,使“不入农门、跳出农门”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年轻人不愿学农、务农,在农业第一线拼搏的微乎其微。大中专毕业生、军转干部、下派干部“恋城不恋乡”现象,成为选拔优秀年轻农村基层干部的一个较大障碍。
经费不足待遇不高。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干部的收入偏低,村干部误工补贴减少,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的措施乏力,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乡镇干部职级普遍较低,工资不高,而且很多同志没有任何补贴,不少乡镇干部出差、下乡、培训没有差旅费、交通费。乡镇经费困难,影响了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乡村公益事业难以举办。乡村党组织对农民缺乏必要的服务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教育培训针对性不强,力度不大。近年来,总体上来说,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采取了多种形式,强化了教育培训工作。但是,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力度还不够大。在培训内容上,重理论培训的多,重实用技术培训的少;在培训方式上,以会代训的多,专题培训的少;“关在屋里”学的多,“走出去”学得少;在培训师资方面,依靠党校教师授课的多,聘用有经验的实用专家授课的少;在培训经费上,从区级党费留存中支出的多,地方财政支持培训的少。这样导致培训的质量不高、时效性不强,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能得到真正提高。
三、新形势下培养新型农村基层干部的思路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村基层干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全面优化现有农村基层干部为主体、广泛吸纳社会各方优秀人才为主渠道的工作新路子,着力构建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强化领导,整合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是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各级党委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坚持和完善党管党的建设,书记带头抓党的建设的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县市区委书记是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的意识,把培养新型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纳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评的重要内容。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和完善县市区委常委和“四大家”领导“联系点制度”。县市区委领导要坚持每月至少一次深入联系的村调查研究,分析情况,解决问题,要真正做到实蹲点,蹲实点,蹲难点,强化工作指导力度。
二要进一步形成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各负其责。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是领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组织机构,要做好督办检查,指导推进工作。组织部和乡镇党政办公室要切实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并建立工作联系制度,经常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尤其要把计划安排、督促检查、教育培训、集中整顿、宣传典型等工作落到实处。教育、劳动、人事、科技、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充分利用部门资源和行业优势,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各有侧重、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2、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努力加强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新型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前瞻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以提高现有农村干部的素质为主,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对于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严格按照干部选拔任用规定的条件选拔任用干部,拓宽视野,改进方法,把优秀中青年遴选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要把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入党工作同农村年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那些政治上进步,工作上积极,有一定培养前途的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纳入村后备干部队伍视野,进行重点培养。同时,要从退伍军人、务工返乡青年中选择一批政治素质好、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列为村后备干部。
二是大力加强培养管理,促进后备干部健康成长。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后备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知识水平,注重学习沿海地区先进的现代管理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现代管理能力;强化实践锻炼,促进后备干部尽快成长,有计划地对后备干部进行交流和轮岗,使后备干部在多岗位锻炼;加强培养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制度,坚持优胜劣汰,对已经被列入后备干部名单的干部,要逐年进行认真考核,发现新的优秀人才要随时补充,对那些经实践证明不适合继续作为后备干部的,要果断地淘汰。
三是坚持备用结合,真正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领导班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是通过挑选素质较高的人选,加强培养和管理,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适合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备用结合制度,用制度来保证提高备用结合率。有些地方要求在提拔干部进领导班子时,原则上应从后备干部中挑选;各单位呈报审批干部时,凡不属于同级后备干部的人选,要在呈报报告中作出说明。要积极创造条件,及时启用成熟的后备干部,逐步提高后备干部在拟进班子人员中的比例。
3、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努力建立新型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工作长效机制
选拔任用机制。主要实施四项制度。一是竞争上岗制度。各镇街道中层干部、村级专职干部岗位实行公开竞聘。二是任用公示制度。岗位、人员做到事前、事后双重公示,主动接受干部群众监督。三是试用期制度。强化对新提任干部的教育,采用任期跟踪管理、期满考核等办法进行全过程管理,做到能上能下,努力确保干部质量。四是述职评议制度。按照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互评、党内与党外相结合的原则,每年对基层干部进行评议,确定干部评议档次,帮助干部明确努力方向。
教育增能机制。加强学习型干部建设,要进一步规范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建立领导领学、专家讲学、干部述学、群众评学、党组织督学的理论学习制度。整合教育、科技、农业、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教育资源,发挥党校、党员服务中心、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阵地作用,组建师资队伍,实行“菜单式”培训。完善学习培训考核制度,对基层干部的学习态度、理论功底、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工作的能力进行考核。
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村(社区)干部创业服务承诺制,认真开展乡镇(街道)和村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深化乡镇(街道)、村两级党务和政(村)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构建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向社会公示或召开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建立完善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两新”组织、社区(村)主要干部的监督管理。同时,深化民主评议党员、“双服务”民主评议等制度,加强对基层干部考核监督。
工作激励机制。建立和落实定期表彰奖励的工作制度,深化“双联双带”结对帮扶机制,探索建立基层干部报酬与岗位实绩相挂钩的工作制度,完善村干部报酬工薪制和养老社保制。打破传统干部选拔观念,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进一步深化在村、社区干部中公开选拔公务员和镇级领导干部制度,进一步拓展基层干部政治发展空间,做到“有为有位”。
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培养新型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的领导责任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领导职能,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投入机制。
- 上一篇:研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问题
- 下一篇:全民植树造林共建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