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
时间:2022-07-15 08:18:00
导语: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我国处在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市场化、城市化、现代化相互激荡,交互推进,正在引起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与此同时,企业纷纷改制,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造成流动人员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流动人员中的党员数量日益增加。部分流动党员组织关系不落实、教育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突出,部分“无家可归”的党员缺乏归属感,党员意识淡薄,先锋模范作用出现弱化。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流动党员的管理力度薄弱,覆盖面不广
一是对流动党员的查找力度不大。一方面,有些改制企业单位党组织在移交党员时,对移交对象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不清楚,社区工作人员如果不认真核对,想办法查找,就会造成明明党员已经转入,而开展活动时却找不到人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很多社区辖区范围广,党员多,由于办公场地未做必要宣传,使得想转组织关系的党员找不到党组织;有的社区所辖单位繁杂,未能摸排属地归口单位,使得所属党组织、党员基数不清。
二是对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不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破产企业下岗党员下岗后一直没有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原单位也没有组织他们过组织生活,加之自身家庭困难,下岗后一直对组织和单位心中充满怨气,更不用说主动到社区报到和登记,他们便将一肚子怨气发泄到上门登记的社区干部头上,话语尖酸刻薄,有的甚至连门都不让进。诸多流动党员对社区工作的不理解,造成社区工作人员产生着不想管、不愿管、不好管的思想。
三是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方法不多。由于流动党员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社会现象,没有可借鉴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加之流入党员无隶属关系、流出党员无联系方式,给社区工作造成“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结果。此外,社区工作人员人少事多,缺乏足够的精力。有些社区,虽然为流动党员建立了党支部,但是由于组成人员无正常收入、无固定工作,他们为生计四处奔波,无暇对其他党员实施管理,更谈不上开展活动,造成“人来就管,不来不管”的现象,未能体现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流动党员的教育缺乏好的方式方法
一是流动党员的党员意识不强。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淡薄,发展意识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党员不能严格按照党章要求自己,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有的甚至思想蜕变,腐化堕落或自暴自弃。
二是流动党员的教育方式不新。有的地方党组织未分清流动党员的类别,采取同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党员认为学习无非是读读书、看看报,失去兴趣;有的地方党组织未摸清流动党员的生活状况,一味要求参学率、出勤率,使得下岗失业党员及生活困难党员更加有思想情绪。
三是流动党员的活动设施不全。有的社区缺乏应有的党员活动阵地,给开展经常性的活动带来困难。有的新建党支部无办公用房和办公经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二、为流动党员“安家”的主要作法
在2005年开展的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为了奠定工作基础,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扎实开展,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我区全面组织实施了党员“安家工程”,通过“找、查、追”等多种途径,共为4596名党员安了“家”,占需“安家”党员总数的97.3%;新建党组织80个,其中,党委5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70个。
通过实施党员“安家工程”,我们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安家”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流动”的状态,让党员有党组织归属,定期参加组织生活。在实施党员“安家工程”工作中,我们采取多措并举,通过“两找两建”(即“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建立党组织、建强党组织”),为党员建“家”;理顺组织关系,让党员有“家”;畅通联系渠道,让党员回“家”;解决实际问题,让党员想“家”。
第一,在“找”党员上“动真格”。我们把“安家工程”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工作,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对辖区单位进行地毯式查找。
一是千方百计“找”。为了使“安家工程”真正落到实处,我们按“五三二”的标准千方百计“找”党员。“五”即“五找”,就是对“三无”(无地址、无联系方式、无音讯)党员通过找邻居、找亲属、找朋友、找同事、找原单位,多方进行查找联系;“三”即“三公开”,就是在“两找”工作中向全体党员发放一封公开信,公开社区党组织名称及办公地点,公开党组织负责人、联系人的电话。“二”即“两个务必”,就是每个党支部务必要对所辖的企业单位、每个居住区上门查找,务必要把所有移交来的党员按名册全部找到。
二是千辛万苦“查”。我们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组织社区干部对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市场、门店等进行像人口普查一样的拉网式排查。在排查过程中,坚持做到“四查”,即对移交的党员,认真核查到每个单位、查找到每个住处、查实每一条联络信息、查准每个党员基本状况。
三是千难万难“追”。流动党员是“安家工程”中最不好掌握和查找的对象,他们有的是因离退休随子女居住,有的是因辞职和下海经商,而与原来的党组织失去联系,还有部分党员由于没有将党组织关系移交到社区,查找起来没有依据,工作开展起来十分困难。为此,我们要求各级党组织克服困难,一“追”到底。各社区干部都在辖区内所有楼栋和门店张贴党员“安家工程”告知书,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店(厂、场),让辖区内所有党员知晓和了解归属对象及报到地点。
第二,在“建”组织上“操真心”。“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党员找到了,没有相应的党组织开展活动,找到的党员仍旧像一盘散沙,“安家”就没有意义。对于流动党员,我们因人、因地制宜,合理组建党组织,从而把党员集中起来,发挥他们的作用。
一是对基础较好的及时建立党组织。在征求大多数党员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本着“便于党员生活、便于党员工作、便于党员学习”的原则,建立家属院党支部或楼栋党支部,并选配好那些群众公认威信较高,工作积极性较强的骨干党员担任支部成员。此外,对于流入的党员,各社区在征求党员本人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就近、方便、自愿”的原则,将组织关系转到最近的党支部。
二是对一时选不出人的党支部,由上级党组织成员下派兼任党支部书记,开展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我们对兼职书记进行统一培训,要求他们负责做好“两找”工作;负责培养、选好新的党支部班子。
第三,在“育”党员上“下真功”。随着两找工作的不断深入,党员总数和流动党员还有增加的趋势,我们注意把握时机,根据党员工作性质和年龄文化等层次不同把参学党员分类,有的放矢分类施教。
一是根据工作状态抓教育。对于在岗职工党员,我们重点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教育党员珍惜现在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增强工作热情,提高服务意识;对于外出务工党员,我们把学习教材和学习用品邮寄到他们手中;对于退休党员,我们采取上门服务的形式为他们送去辅导资料,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根据生活状况抓教育。我们将困难党员进行细化,对有一定专长的利用其专长,帮助他发家致富;对踏实肯干的,利用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安排就业;对身有残疾,年老体弱的,帮助申办低保金,解决他们的困难生活。对于破产企业的下岗党员和买断党员,我们重在转变党员的思想观念,讲清楚城市社区化是今后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从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入手抓好教育管理。总之,通过各种途径,让党员感觉到政府的关怀,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党组织对困难党员的凝聚力。
三是根据党员身份抓教育。对于民营企业党员,我们着重从如何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入手,加强教育诱导,支持鼓励他们与困难党员和下岗党员结对子,在技术、就业等方面予以帮扶;对于组织关系不在我区但在此居住的党员,我们一视同仁,真正体现出党组织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从而确保党员的教育管理在辖区内全覆盖,不漏掉一名党员。
四是根据文化水平抓教育。对于不识字的党员,我们一方面动员他们的子女、孙子、孙女,给他们讲解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把学习内容制成磁带,发到他们手中,让他们在家放录音听,解决其学习问题;对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我们通过安排一定的机会请他们讲党史、上党课,让老党员老有所为,也为年轻党员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流动人员中的党员的教育管理,对于提高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使其真正成为党联系、动员、组织流动人员群体的桥梁和纽带,更好地凝聚流动人员为首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对于维护首都社会安定和团结,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保障流动党员权利,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应当强化四项措施。
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扩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覆盖面。按照流动党员工作单位、居住地之间“谁更利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就由谁负责”和“谁摸找、谁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通过将支部建在“两新”组织上、建在楼栋上、建在工程项目上、建在摊群市场上等多种形式,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所有制、行业等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
二是创新活动方式,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要围绕中心创新活动方式,把党组织活动同流动党员的本职工作统一起来。要立足优势,创新活动方式,尝试创建流动党员活动基地等,通过活动方式的创新,有效解决流动党员“活动无场地、缺资金、时间无保证”等实际困难。要立足服务创新活动方式,通过开展流动党员职业技能培训、法律维权讲座,建立流动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方式,帮助流动党员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强党内活动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健全和完善上下贯通的管理机制,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与行业党建、区域党建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各级组织部门和工商部门、流动人口管理部门之间的情况通报制度,建立和规范“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流动情况。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党组织定期访问制度,建立流动党员日常管理台账。
四是创新相关制度,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利条件。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利。一方面,保证他们同流入地党员享有同样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另一方面,使他们享有对本地区本单位事务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为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那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那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那里就有健全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 上一篇:不断增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
- 下一篇:领导在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