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的报告

时间:2022-07-14 03:15:00

导语:浅谈如何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的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浅谈如何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的报告

当前,某些单位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存在着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和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有的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混乱,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有的个别干部不务正业,有经商和有利益性的活动,不能很好地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存在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缺乏客观的监督和考核依据。谁干得多,谁干得少;谁干得好,谁干得坏;谁干了,谁没干;谁优,谁劣;谁该上,谁该下?缺乏一个客观的科学依据。当然,还有一个领导决心的问题,但有时下了决心,也是没有一个科学的依据,或者担心依据不足而不能服人,得罪人。这是干部队伍建设中长期困扰着的一个大难题。

那么,怎样改变当前干部的工作作风,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应该从建立干部的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入手。

第一、各单位必须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如:考勤制度、工作日记制度、车辆管理制度、接待制度、奖惩制度等。

第二、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对干部进行考核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为保证质量,我们必须在具体工作中避虚戒空,注重实效,决不能走过场,防止那种“你好我好大家好,优秀限比例,称职人人有”的不良现象。组织、人事部门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如何科学地考核干部这一问题,也就是做好考核干部的调查研究工作,上级党委、政府应大力地给予支持,特别是很有必要成立一个干部考核领导小组临时机构,主要是考核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任命的各级干部。也有必要每年统一搞一次述职报告,有的可进行个别了解,做一些听、查、看、访等工作,使各级干部能依法施政。并在纪律方面有一定的约束,出现不称职、不胜任的干部该换就换,该免就免。发现拔尖的干部就应加以提拔,使干部队伍能健康的发展,真正体现出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

为了使考核工作更加行之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对要进行严格考核,并以考核结果作为主要依据,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干部进行奖惩:进修(包括函授、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都要以此作为主要依据,做到能上能下,克服“干多干少--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

考核的方法要符合本单位考核的工作实际情况,要有利于群众监督,尽量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偏差,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考核的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领导与群众相结合。领导主持考核工作,包括制定考核方案,思想动员,召开评议会,听取群众意见,写出评鉴意见,受理申诉。群众参与考核主要体现在派代表参加考核机构,对考核者(包括领导人)的总结或述职报告进行评议,提出自己的见解。对符合考核有关规定的做法提出意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进行考核。有利于打破以往干部考核的封闭性、神秘化做法,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

(二)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即抽象评议与数据测评相结合。定性考核是对干部的德、能、勤、绩从质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定量考核是对各项考核内容进行要素分解,确定每个要素的等级标准,根据要素的等级标准进行考核,综合评定等次。把定性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能使考核结果更具准确性。

(三)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就是向每个干部发放平时工作登记手册,每月填写一次,每个季度一次工作小结,年终一次工作总结,为年度考核提供可靠的依据。

要使干部考核工作能扎扎实实,善始善终,不走过场,就必须树立严谨的考核风范,在考核结果的使用上一定要做到“三挂钩”:一是考核结果与任职挂钩,根据考核情况决定干部的职务升降。使那些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干部脱颖而出;二是考核结果与奖励挂钩。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三是考核结果与惩处挂钩,对年度考核不称职的干部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处理和处罚,如警告、记过、开除等。这样做可鞭策落后,激励先进,对那些有“铁饭碗”思想的干部造成一个紧迫感,迫使他们更好地努力工作,进一步地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许多单位的领导是用增加福利来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如:每到逢年过节发物品、吃宴席等。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做法是不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的,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干部教育观,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背道而驰的。只有认真考核干部并与使用挂钩才能真正调动干部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干部考核的内容主要是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为主。而注重实绩原则不仅在理论上完全符合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而且在干部工作实践上,对于正确地了解使用干部,引导、激励和教育干部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争创业绩,健康成长,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都具有积极作用。

1、依据作用。为什么一些地方和单位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存在着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和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其直接原因,就是缺乏客观依据。

2、导向作用。对干部的评价、使用和奖惩,直接关系到干部的切身利益,影响着人的价值取向。事实告诉我们,任用干部注重实绩所产生的导向作用,好比是一只“无形的手”,如果导向正确,就可通过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中去。如果导向错误,就会诱使干部走歪门邪道,其结果是既贻误了党的事业,也毁了干部本人。

3、激励作用。通过实绩考核,评出考核结果档次,把那些实绩突出的干部真正突出出来,使这些干部有一种成就感和荣誉感;也使其他的干部产生了危机感、紧迫感和压力感,从而增强了整个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实践表明,在干部任用和奖惩上,实行实绩原则,不仅可以在领导干部中产生很大震动,使之见贤思齐,争相仿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而且可以使广大干部群众也从中受到巨大的激励,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4、教育作用。实绩考核对广大干部是一种深刻有效的教育。实绩考核使干部知道什么是实绩,应该做什么或者应该着力做什么,知道组织上怎么考核他的实绩,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实绩观,使他们健康成长。

考核实绩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干部的过程。按照考核程序,首先要本人述职,自己要认真地回顾总结工作,自我评价,肯定成绩,找出不足,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其次,通过民主评议,民意测评等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实际上是接受群众的教育。最后,反馈考核结果和组织上的意见,也是一个可以触及干部思想的教育环节。

综上所述,要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就要建立一个好的工作制度和实绩考核制度。实绩考核犹如一面明镜,可以经常自鉴。这是调动干部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关键所在。当然,对干部的生活、工作上也有必要的关心、支持。然而,那种通过提高福利来激励干部的积极性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这种做法只是短期效益,它会把干部引上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