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外出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建议报告
时间:2022-07-14 11:58:00
导语:农村外出党员教育管理的调查与建议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党员越来越多。如何加强外出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当前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个新问题。现结合全县农村党员外出的调查情况,对怎样加强外出党员的管理谈点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外出数量多
据调查,全县农村外出党员416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7.8%,其中男性376名,女性40名。25岁以下的9名,25至35岁的144名,36至45岁的154名,46至55岁的83名,55至60岁的26名。因富余劳动力转移的256名,生存环境恶劣外出的34名,家庭贫困外出的75名。
(二)外出范围广
外出党员的流向以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流出省外的221名,流出至省内的195名,分别占外出总数的53%、47%。从事第一产业的15名,从事第二产业的243名,从事第三产业的158名,分别占外出总数的3.6%、58.4%、38%。
(三)外出时间长
外出一年以内的138名,一年至五年的227名,五年以上的51名,分别占外出总数的33.1%、54.6%、12.3%。
二、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去向难掌握
外出党员中,外出前向党组织报告和未向党组织报告的分别占27%、73%,外出后向原党支部汇报思想的只占21%。由于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党员管理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教育管理不严,以致于部分党员“来去自由”,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此外,还有因受灾等原因造成家庭贫困的外出党员,由于情绪低落,对党组织有怨言,逐步疏远了党组织。
(二)活动难开展
外出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就是春节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入的党员不闻不问,多数党员不能参加从业地的党组织过组织生活,与从业地党组织保持联系的只占6%。有的党员怕受约束,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成为“隐性党员”。相当部分外出党员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去挣钱”的心态,外出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没有发挥“双带”作用。由此造成外出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三)管理难到位
多数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外出党员管理措施,致使部分外出员学习活动和思想教育几乎等于空白。在外出的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且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相对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而言,流动党员的管理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外出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外出前,既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后又不向党组织主动汇报思想,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以致于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此外,由于党员目标管理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外出党员都难以落实,致使外出党员疏于管理和监督。特别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要求难以落实。据统计,在外出的党员中,按要求交纳党费的仅占45.4%。如果严格执行党章的规定,多数外出党员就只能按自行脱党处理。但在处置上,基层党组织都心存顾虑,认为处置不合格党员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既不好把握,又容易得罪人,怕被处置党员纠缠不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三、几点建议
(一)深化认识,抓好教育
外出党员多数年富力强,他们在外经风雨、见世面,学到了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管理好这一特殊群体,有利于本地的干部群众更新观念,提高整体素质和致富本领,有利于“双带”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各基层党组织必须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和教育管理中的盲区,克服对外出党员教育管理无关紧要的错误认识和畏难情绪,站在从严治党和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高度,大胆创新,抓好外出党员的教育管理,确保人行千里不断线,冲滩弄潮不脱缰。
根据外出党员务工经商的需要,本着实用、实际、实在的原则,在平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党性党纪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断强化其“党员”意识,从而使党员外出前主动向党组织报告。
(二)建章立制,强化约束
要立足经常性工作,把对外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关措施、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外出党员管理机制。
建立申请报告制度。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外出理由、去向和时间。党支部在接到党员的申请后,要及时找党员谈话,加强对将要外出党员的思想政治、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建立联系制度。党支部要确定一名正式党员对外出党员进行联系,明确职责。要求联系人要通过信件、电话等形式了解外出党员的从业与生活情况,定期通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督促党员主动汇报思想,按期交纳党费,参加从业地的组织生活。
建立组织关系转移制度。对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地点相对固定的党员,可将他们的组织关系转到外出所在地党组织;外出时间在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的,可出具党员证明信,介绍其参加所在地党组织过组织生活。
建立鉴定制度。外出党员在离开流入地之前,要求当地党组织对党员参加流入地党组织过组织生活和所从事职业的情况作出鉴定,并寄回本地党支部。连续在一个地方工作与生活的,要求流入地党组织每半年对流入党员要作出一次鉴定,并寄回本地党支部,作为年终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对流出的预备党员由流入地党组织按季度培养考察,并及时寄回培养考察意见。
(三)创新载体,发挥作用
要把流动党员这支队伍教育好,管理好,组织好,引导好,促使带富一方群众,搞活一方经济,必须寻找活动载体,充分发挥他们在经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就外出党员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可开展“四比四牢记”的评比活动,即“比党性强牢记党员称号、比素质高牢记党纪国法、比收入多牢记文明务工、比贡献大牢记家乡建设”。党组织在每年春节期间,借党员回乡过年之机,召开党员座谈会,向他们介绍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家乡建设情况,同时组织回乡党员汇报当年思想、工作情况,介绍外地先进作法,提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提供党组织参考。教育外出党员“在外不忘家乡,富了不忘乡亲”,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建设。对遵纪守法,对家乡有贡献的外出党员进行表彰,大力宣传外出的优秀党员,促使他们关心支持家乡建设,成为家乡建设的宣传员、信息员、联络员、领航员。对丧失意志、观念淡薄、违法违纪等党员进行批评教育,按不合格党员进行处置,直至党纪处分。
- 上一篇:新乡市考察的见闻与思考报告
- 下一篇:农村基层组织暨精神文明示范点的作法与启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