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区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13 07:10:00

导语:东昌府区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东昌府区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调研报告

东昌府区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

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区乡村人口持续不断地大规模流向城市,这对于将堆积在土地上的众多人口解放出来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出现了我区乡村发展人才“空心化”的困境,为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区研究室组织人员对我区乡村人才“空心化”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乡村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村级班子建设情况。1、村干部配备情况。东昌府区辖8镇、2乡、8个街道办事处,958个行政村。全区共有农村党支部858个,农村党员16749人。村委会主任和村党委支部书记攻961人,一人兼比例达88%,其中,妇女13名。少数民族4名。初中及以下学历542名;高中及以上学历419名(其中大专18名),占43.6%。35岁以下149名,占15.5%;36至45岁432名;46至60岁362名;60岁以上18名。“两委”成员2717名,交叉任职率达84%。其中,妇女38名,初中及以下学历1687名;高中及以上学历944名(其中大专83名,本科3名),占35%;35岁以下306名,占11%;36至45岁1180名;46至60岁1171名;60岁以上60名。2、村干部的工资、福利及落实情况。2005年以前,农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的工资由乡镇(街道)发放,个别存在发放不及时,不足额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区委2005年出台了《关于规范村级干部工资发放的暂行办法》,06年召开了全区农村干部工资发放工作专题会议,规范了农村干部的工资发放渠道和程序。规定,全区村级干部工资实行专户储存,定时发放。每年年初,乡镇(街道)统一上报所辖行政村干部工资标准及领取工资人数,区财政局根据上报的村干部工资情况,从各乡镇办事处村级转移支付中按季度预留,建立乡镇办事处农村干部工资专户,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每年12月初,区财政将各乡镇办事处预留的村干部工资一次性拨付到各乡镇办事处财所。乡镇财所将村干部工资存入当地金融部门,按村干部花名册在银行设立工资帐户,直接将村干部工资划入存折,保证了村级干部工资发放的及时、足额、到位。

(二)劳动力转移情况。东昌府区现有总人口101.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62.5万人,农村劳动力37.87万人。目前,全区转移到外地的劳动力为18.5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人口总量的49%,其年龄结构为:16至35周岁的为12.2万人,36至50周岁的为5.2万人,50周岁以上的为1.17万人。文化层次结构为:大专学历的5571人,中专学历的14856人,高中学历的12999人,初中学历的129990人,小学学历的22284人。

(三)乡村劳动力缺口严重。

(四)

二、存在“空心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观念解放不够。由于受传统人才观念、“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少农村基层人才缺乏扎根基层的思想,认为在基层实现不了人生价值,想方设法“跳农门、入城门”、“弃技从政”,造成人才错位、倒流和浪费。同时,基层党政部门存在“重招商引资,轻人才引进”的思想,影响了农村人才开发。

(二)人才机制不活。由于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人才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出现了人才短缺、闲置和浪费现象,影响了现有农村基层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如有的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没有什么联系,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主要精力是完成招商引资等任务。

(三)人才政策不配套。农村实用人才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对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不少部门也制定了扶持政策,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落实难和不规范操作现象。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信息服务、资金贷款、项目引进、新技术推广等问题应有政策倾斜。

(四)人才开发经费投入不足。财政缺少农村基层人才建设专项经费,使农村基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在经费上常常捉襟见肘,高新精的农业科技难以全面推广和有效实施。乡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待遇偏低。

三、东昌府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一)加强领导,建立人才管理机制。强化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领导。东昌府区党委、政府切实负担起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任,分别在区、乡(镇)党委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把农村基层人才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对涉及农村多个领域、多个行业的基层人才实现了统一管理,形成了一套综合管理体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落实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发展规划、管理、开发等重大事项,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东昌府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通知》(东昌办发[2001]39号):1、在各乡镇办事处建立劳动保障服务中心,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明确了工作职责。2、各乡镇办事处成立劳务输出领导机构,明确一名副书记负责,及时研究解决劳务输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3、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宣传。4、实行劳务输出任务目标管理,制定详细的劳务输出考核计分标准,年终按考核实际得分对前三名给予奖励。

(二)突出重点,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区委以加大农村干部选拔力度为重点,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后进班子整顿工作的实施方案》,注意选拔“经济能人”当支部书记,采取“内选”、“外引”、“下派”的办法,通过“两推一选”的程序推选党支部书记51名,目前我区村班子得到了有效转化,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结合实际,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区委指导各基层党委普遍建立健全了党员的学习日制度、“”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修改完善了对乡镇(街道)的党建工作考核细则,把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落实党员教育培训计划的情况纳入到对基层党委的重点目标考核。按照依托党校抓普及、依托部门抓帮促、依托高校抓提高的思路,以及分层培训原则,区委制定了对科级党员领导干部、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培训计划,启动了农村后备干部“千人培训”工程,培训农村党员干部5000多人次,集中宣讲指导40多场次,做到了将集中教育、经常性教育和分层教育相结合,为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党员思想上的先进性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激发活力,探索人才激励与使用机制。在保证农村干部工资发放的基础上,本着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想法,在全区农村全面推行了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2005年评选出四星级以上农村支部书记266名,2006年评选出四星级以上支部书记268名,区委两年拿出近40万元为四星级以上支部书记发放津贴,使广大农村支部书记看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差不一样,增强了他们干事创业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今年区委准备拿出12万元,为评选出的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办理人身、财产保险,进一步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

(二)健全人才市场,统筹城乡就业。进一步发挥区人才市场的带动辐射功能,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基层人才。要发挥乡镇劳动保障所、各类农村协会等的信息服务作用,建立健全集配置、交流、培训、开发等功能于一体,与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贯通的农村基层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配置农村基层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村基层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要建立完善农村基层人才信息库,根据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建立档案,统一保存,分类管理,分类考核,便于他们能及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

(三)优化环境,聚集人才。一是优化人才“硬”环境。要加快发展乡镇经济,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创事业平台,增强乡村对各类人才特别是农村人才的聚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二是优化人才“软”环境。各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好务,努力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共同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对农村实用人才在开发农业产业上,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的支持。二是在政治待遇上给予肯定。对年纪轻、文化素质高、技能技术过硬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加强锻炼,带领村民致富。三是荣誉上激励。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先争优”、“农村十佳优秀实用人才”等创评活动,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开展每年一次的奖励表彰大会,授予荣誉证书,增强其荣誉感。

“空心化”提醒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全面的认识,在加大农村基础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还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让更多外出的农民“归巢”,提高现有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同时开发具有潜力的后备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