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机制构建社区党建新格局的若干思考报告

时间:2022-07-13 03:55:00

导语:建立长效机制构建社区党建新格局的若干思考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立长效机制构建社区党建新格局的若干思考报告

城市社区是建设和谐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社区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各级必须从全局上谋划,从长效机制上入手,着眼于解决关键性制约因素,才能真正建立社区党建新格局。

一、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形成强大合力

健全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是做好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是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关心支持社区党建工作的有效措施。贺国强同志在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加强街道、社区党的建设,责任主要在市、区(市、县)两级党委。为此,必须明确市、区(县、市)两级党委书记、分管书记、组织部长抓社区党建工作的主要责任,形成书记亲自抓、分管书记重点抓、组织部长直接抓、分管部长具体抓的社区党建工作领导格局。区(县、市)一级应成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街道成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成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充分调动和运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形成党建共抓、文明共创、资源共享、社区共建的良好氛围。采用“领导办点、单位联点、干部驻点”的办法,以点带面,强化区(县、市)级领导及各部门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协调和帮促。对街道建立单独的考核体系,把街道党工委从传统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不再过多地参与经济工作,切实转变到履行领导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职责上来。积极适应“条块结合、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将城区街道党委全部改建为党工委,并赋予其相应职责。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担负起领导职责,并支持和保证他们依法、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

二、创新党建激励机制,激发工作动力

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抓好社区党建工作。一是深入开展“五个好”街道、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采用“三级联创”的办法,深入开展“五个好”街道、社区党组织创建活动,明确创建的具体目标要求和考核办法,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考核城区和街道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二是实行党建工作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体系的一项具体措施。“五个好”街道、社区党组织是一种大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各街道、社区的特点,进一步细化、量化,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过程管理,硬化目标考评,建立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对目标严格考核,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以经济手段为主,其他手段为辅,激励和鞭策社区干部干事创业。对于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的,增加办公经费,增加工资补贴,推荐为各类先进或聘任为街道领导干部;对完不成工作目标的,不增加或减少办公经费及工资补贴,并通报批评,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可启动免职或罢免程序。三是抓好正反两种典型。每个街道要建立一到两个高标准的社区党建工作示范点,按照“提供党建经验、作出小康示范、成为省市模范、走在全国前列”的工作标准,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全面建设小康模范社区,发挥好典型示范引导、辐射带动效应。同时,抓好后进社区党组织的整治和重点帮促,找准症结,尽快扭转党建工作瘫痪、半瘫痪的被动落后局面,恢复党的正常工作。

三、健全保障机制,筑牢工作基础

当前,一些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了“流亡政府”,没有基本的办公场所和活动设施;许多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低得可怜,不得不靠第二职业养家糊口;社区工作者成了“护税协税员”、“经济创收员”、“统计报表员”、“会议捧场员”等等,工作忙乱无章。究其原因,首先是投入不足,投入体制未理顺;其次是一些基层党委、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把社区当作自己的“腿”,随意向社区摊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上级组织必须为他们把好“三道关”,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一是把好投入关。投入不足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关键。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参与的社区建设多元投资体制。各级政府要把社区建设所需资金列入当地社会事业发展计划,把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生活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纳入财政预算,由市、区(市、县)两级财政分级承担。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拓宽社会投资渠道。福彩、体彩基金要制定规划,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会各界捐赠(助)的资金,可设立社区建设基金,专款专用。认真落实“费随事转”的原则。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社区协助的行政工作,有财政专项经费的,要按一定比例将工作经费补助给社区。没有专项经费的,也要给具体承办工作的社区工作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市、区(县、市)在党费方面也应给予倾斜,按照一定的标准为社区党组织提供活动经费,或者将社区只管党员交纳的党费全部返还社区,用于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的补充开支。

二是把好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关。各地要把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建设总体规划,作为城市改造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到规划中有位置、建设上有项目、资金上有保证。新建住宅小区(含旧城区连片改造的居民区)的社区办公和综合服务用房,要按每千户居民不低于15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配置,由政府从土地出让金(或基础设施配套费)中统筹解决,做到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监督检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老城区居民区要通过新建、改造、调剂现有设施等办法,使社区办公和综合服务用房达到150平方米以上。社区办公和综合服务用房属于公益性用房,辖区政府和房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按规定使用。

三是把好社区工作“减负”关。一些地方习惯于把社区当成政府的下级单位,遇到需要社区协助的事情总是以行政命令下达。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些地方的社区目前约有几十个条口的数百项事务要完成,使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行政化倾向愈发严重。建立“工作进社区”准入制度已势在必行。这一制度可让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在“做”与“不做”上有依据,说“不”时有底气。市、区(市、县)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要社区承办或配合的,事先应向区(市、县)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申报(未成立领导小组的应向组织部门、民政部门申报),并与街道党(工)委协商,经批准同意后方可实施。社区居民委员会对不属于职责范围,未经社区工作申报准入的,有权拒绝办理。

四、创新党员管理机制,解决社区党员“管理难”问题

大量“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大批退休、下岗、失业和跨区域跨行业的流动党员转移到社区,大批党员的工作地或生活地在社区,社区党员呈现出了数量大、构成复杂、难以集中活动、难以管理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必须细化党组织网络和党员管理方式,达到党员管理在社区的“无缝隙覆盖”。

(一)改进党组织设置,建立健全“全覆盖”的组织网络。一是坚持“三个同步”,消灭党组织设置“空白点”。即社区规划设置与新城区开发建设相配套,做到发展同步;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同时挂牌,做到工作同步;将原来的居民区调整、新建为社区,对原居民区党组织及时改组,做到调整同步。二是改建一批社区党委,扩大党组织功能。建立社区党委能够进一步增强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整合社区资源的功能,实施党员队伍的分类管理,推进社区党建工作规范化。应选择部分直管党员数量较多、各项工作基础较好的社区进行这方面的试点工作,然后逐步推开。三是努力“把支部建在楼上”、“把党小组建在门栋上”,细化党组织网络。适应新形势下在商务楼宇、居民楼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借鉴“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和做法,将“支部建在楼上”、将“党小组建在门栋上”,以创建“文明商务楼”、“文明居民楼”等为载体,以党小组为最小单元开展党的活动,实现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零距离接触”、“零距离沟通”、“零距离服务”。

(二)实行分类管理,增强工作针对性。一是拓展和强化直管党员的隶属管理。要将国有企业改制后与企业协议解除劳动关系尚未就业的党员,尚未就业的复退军人党员、大中专毕业生党员等无职党员和离退休党员及时有效地纳入社区党组织直接管理,壮大直管党员队伍。根据直管党员的特点和社区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工作岗位,发挥直管党员作用,进而推进非直管党员的管理工作。二是对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建立在职党员社区报到登记制度,推动党员身份进社区;建立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和社区活动制度,推动党员作用发挥进社区;建立在职党员社区表现评价制度,推动党员监督管理进社区。三是对流动党员实行动态管理。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工作极不稳定的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证,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做到知去向、知思想、知现状。四是对“两新”组织中的党员实行多层次管理。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协助社区内“两新”组织建立健全党组织,指导和帮助他们开展好党的工作。对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可采取设立党员联络服务站、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建立群众组织等办法,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五、完善社区服务机制,调整工作重心

服务群众是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居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检验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重点应放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上。在服务内容上,要着眼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特别是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求助和福利服务,协同有关部门,切实帮助特殊困难家庭和流动人员家庭解决就医看病、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社区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领导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责,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新型文明社区。要紧密结合“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健全预防、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的机制。在服务网络上,要建立健全以服务中心为龙头的社区服务体系。从实际出发,抓好以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救助中心、社区文化中心为主体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区(市、县)党政部门应统一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办公“一门式”服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上下贯通、快捷灵敏、覆盖面广的服务信息网络。在组织形式上,要实现社会化、产业化。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和社会中介组织到社区兴办服务项目,加快形成点、线、面相结合,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网络。对具有公益性质、服务居民的政务类、服务类社会组织,要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制定鼓励政策。积极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结对共建活动,建立共驻共建机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优化、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建立协会组织,培育一批志愿者骨干。在方式方法上,要与居民“面对面”、“心连心”。倡导在社区居民之间、公共部门与群众之间实现无距离感的接触和沟通,营造和睦的邻里亲情、和谐的公共秩序、诚信的社会环境。通过召开社区居民“恳谈会”、“议事会”、“市民论坛”,建立社区信访接待室等形式,开辟利益表达渠道,化解社会矛盾。开展“市民节”、“邻里节”、“邻里联谊会”等活动,增进邻里感情,营造和谐的社会基础。开展承诺服务,免费为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党员提供计生服务、推荐就业、协调子女入学、维权等服务,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成立社区服务指导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组建专业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就业援助队和就业促进会等,把社区服务做实、做细、做好。

六、完善选拔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具体工作的承担者,他们的素质决定着社区党建和社区工作的水平。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中还有一些与客观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譬如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队伍结构不够优化、工作思维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等等,制约了社区工作的深入开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拓宽选拔渠道。避免单纯地在现有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内部和直接管理的党员中选人,应多从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从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中选拔优秀人才。

二是改进选拔方式。采取民主选举、竞争上岗、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办法,搭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要重视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不断完善选举办法。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要坚持和完善“两推一选”制度,提高民主公开程度和党员群众的认可程度,把对社区干部的选择权、评判权交给党员群众,从根本上扭转社区干部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问题。对少数缺少社区党组织书记合适人选的,可面向社会公开考选,也可从区(县、市)、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社区任实职。在具备条件的社区,社区居委会应进行直接选举。同时,按法定程序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党组织委员和居委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三是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积极探索实行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快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专业化步伐。区、街道和社区要分别建立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制定鼓励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和办法,促进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动员吸收中青年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优化年龄结构;动员吸收文化水平较高的居民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优化智力结构;动员吸收居民中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入志愿者组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加大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力度。市、区(市、县)党委、政府要把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各级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抓好工作落实,确保三年内把社区工作者普遍轮训一遍,特别是抓好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和新任社区干部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加强作风教育,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城市管理和群众工作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依法办事、服务群众和发展社区事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