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时间:2022-07-13 10:51:00
导语: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启发思维,借鉴先进经验,完成我区新农村课题研究和政策的起草,区体改办(政研室)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于4月14日—16日组织干部职工,到成都市温江、郫县、锦江等地进行考察学习。最大的启示是:创新,敲开了成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门。
一、创新观念和思维,突出新农村建设特色
创新新农村建设思路。坚持城乡统筹、一体规划,结合区域条件推动城市规划向农村扩展。温江在规划新农村时分为三大类型:城镇型,即位于城市规划区内、有产业支撑、已实现土地流转和农民集中居住的,按照“三集中”和城市社区标准建设;独立型,即仍以一产业为主、离城较远的,主要实行环境整治和功能配套,引导土地流转和产业聚集;集镇型,即位于城市规划区外的边缘、产业基础没有完全形成、城市化条件不成熟的,不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聚集,重点加快产业培育、推进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突出新农村建设特色。坚持找准依托点因地制宜,区别实际采取不同政策措施,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农村。成都市休闲旅游业根据地区特色,分别给予支持和引导,打造成六大类型:花果观赏型、避暑休闲型、花园客栈型、养殖科普型、农事体验型和川西民居型。郫县依托友爱镇农科村的区位优势、文化底蕴和花卉苗木产业支撑,打造以产业为主、以服务业为配套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温江依托当地民居特色,建设别墅型农民新村,依托“国色天香”项目,打造“花乡民居”等,体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特色。
二、创新体制和机制,突破新农村建设瓶颈
加强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建设新农村,在建设新农村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两者统筹协调推进。温江、郫县等地均由城乡一体化工作办公室负责新农村建设政策调研、督促协调,整合各方力量,节约行政资源,有效避免了城乡一体化工作和新农村建设“两张皮”现象。
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郫县采取“县镇联手,多元共建”思路,采取政府引导性投入、经营业主按比例投入、BT方式等途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逐步形成多元投资共建的良性机制。温江借中国第六届花博会之机,采取争取各级政府投入、民间资本和企业独资、联合投资等方式,加大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建设力度,使温江的道路建设提前了近10年。
改革农村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元化管理。郫县计划在2006年全部完成户籍“村改居”,实现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对郫县户籍由农村户口改为“居民户口”的,其本人在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予以保留。
探索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温江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探索出三种模式:一是城郊服务模式,按照“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组织结构,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折价入股组建公司,实行规模化经营,并大力发展村级服务组织,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二是生态资源模式,主要依靠生态资源和花卉产业,发展生态型“农家乐”,逐步扩展为都市生态旅游度假村。三是项目配套模式,即对靠近产业化项目、工业园区的村,探索村集体资产(含土地)的股份制改造,兴办企业或经济实体,试行折股量化,股随人转,建立“村企合一”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方式。
三、创新政策支持方式,提供新农村建设保障
加大财政直接支持,保证新农村基本建设。温江和郫县通过规范性文件明确,财政每年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增长幅度要高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建立财政支持农村的稳定增长机制。温江还专门制定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从2006年起,五年内对各镇财政收入超收的地方留成部分,由区财政以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补助,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由区财政按比例给予经费补助。还对道路、水利、农村社区、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分别按标准给予财政直接补贴。郫县规定每年财政投入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投入比例不低于当年新型社区建设总投入的40%。
加强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成都大力倡导拆院并院,将农民宅基地、林盘地、河滩地置换集中并整治,增加有效土地面积,按股量化到人,进行土地流转。温江鼓励和引导村(社区)集体成立土地流转(托管)机构,并由区财政补贴1万元、镇(街)补贴5000元作为启动资金;设立土地流转风险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对100亩以上流转项目的不可抗风险给予一定保障;实行农业用地集中经营补贴,对流转规模100亩以上的业主,每亩每年由区财政给予300元补贴,连补三年。郫县对旧村改造经批准的宅基地整理项目按复垦面积1:1置换建设用地指标,可办企业;村改居后,原集体土地经批准可确认为国有土地,并按相应标准补偿安置。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农民进城和集中居住。温江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三大举措”深化农民向城镇集中。一是实施宅基地使用权置换安置定销房制度。置换面积人均35平方米(不足的按35平方米计算)以内,按每平方米320元标准进行“一对一”住房安置;人均35-50平方米的按成本价置换;超过50平方米的按市场价置换。二是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制度。对长期从事非农产业且主要收入来源为非农产业的农民,按自愿原则,分城市规划区内和区外不同情况,鼓励其以承包地经营权换社保。三是鼓励农民集中居住。对农民自愿永久放弃宅基地使用权、购买商品房的,当地镇参照安置房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偿、搬家费、6个月过渡期补助和一次性奖励,对集中居住的农民实行水、电、气、物管等,财政给予补贴。
四、几点建议
结合考察学习的启示,认真分析我区的比较优势和差距,就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新农村。一是进一步理清加快西部新城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加快西部新城建设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载体,西部新城建设并不是要消灭农业,相反,要按照新城规划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农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西部地区共同富裕,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快西部新城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融相补,应该统筹协调考虑。二是结合全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更新各级干部的观念,树立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发展理念,结合实际,分类指导,在新农村建设上大胆探索,推陈出新。三是大力宣传,广泛动员,破除许多农民存在的等、靠、要陈旧观念,充分调动农民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建设热情,投身新农村建设。
第二、明确重点,加大投入,全力以赴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区镇联动,多元共建”的投入机制,保证新农村建设需要。明确财政投入的重点,主要在于规划的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
第三、灵活机制,政策引导,大力支持新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创新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范围,以属性相近、类型相似的片区组建专业合作社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进集中规模经营。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宅基地置换、撂荒地和河滩地整治集中等流转方式,鼓励村按照规划兴办经济实体,发展集体经济。三是加强政策分类引导,区别实际给予不同扶持。主要分华岩都市型新农村模式、白市驿绿色生态模式和西彭工业型新农村模式三种模式从不同侧面给予扶持,对示范村、推进村和一般村也要体现政策差别。
- 上一篇:教育均衡与优质教育
- 下一篇: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