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条件分析的报告
时间:2022-07-13 09:00:00
导语: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条件分析的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平分配是社会充满活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细致阐述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思路——“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公平”二字被置于相当显著的位置。如何才能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战略构想?笔者认为:公平的收入分配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公平。
一、确保社会成员受教育和就业的权利是实现公平分配的起点公平
所谓起点公平就是指社会成员在从事某项社会活动时具备相同或相近的起点。在现代社会中,确保社会成员受教育和就业的权利是实现公平分配的起点和前提。
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对收入分配有着重要影响。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往往意味着就业机会、就业能力的不同,也意味着将来收入的不同。中外大量的事实都证明,受教育越多,掌握的知识越多,一般来说发展的机遇就越多,工资收入和生活质量也就越高。就我国目前情况看,虽然各级政府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教育不公平还是十分明显的,突出地表现在城乡教育的差距上。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人口受教育机会少,受教育年限短,教育质量低。目前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而农村人口还不足7年,相差近一倍。由于农村教育落后,导致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在农业生产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率低,经营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优先发展教育提到了人才强国、民族振兴的高度,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设想通过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对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实行特殊政策,建立对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以及改革教学内容和考试招生制度等等办法,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接近教育公平的目标。近几年,国家加大了教育的投入和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据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介绍,自2005年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贴住宿费。与此同时,国家助学体系不断完善,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达500亿元。到去年,“两免一补”政策已在全国农村全面推开,惠及全国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新的资助体系解除了社会困难群体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担忧。所有这一切都是围绕满足社会成员公平的接受教育而采取的有力措施。
就业关系个人的收入状况,关乎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让每个劳动者拥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也是实现收入分配起点公平的必要条件。就业平等意味着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有平等的就业权利,这一权利不因个人性别、年龄、民族、地域、文化、经济能力及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我国目前就业不平等主要表现在: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未必取决于真才实学,有些名义上是公开招聘,实际上存在暗箱操作;劳动力自由流动受到种种制约,处于就业最不利地位的是农民,尤其是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农民。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而要实现这一思想,就必须改革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准入、户籍管理等制度,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为就业者和创业者提供诸如税收优惠政策等必要的条件;建立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以及解决零就业家庭帮扶制度。等等。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一方面要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通过自主创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让每个劳动者拥有自己的就业岗位和合法收入,满足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就业总量保持了持续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地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失业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从2002年的73740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76400万人,增加了2660万人,年均增加665万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2年的33.6%上升到2006年的37.1%,使乡村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2002年的66.4%下降到2006年的62.9%。2002—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保持在4.0%—4.3%的较低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公平分配的过程公平
如果说起点公平是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那么过程的公平就是指人们在竞争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从而获得相应的利益,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过程公平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激发社会活力的源泉,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作为分配的依据,既体现了不同劳动岗位劳动的质的差别,又体现了同一劳动岗位劳动的量的差别。但是在社会实践中,由于对按劳分配认识上的偏差或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还存在诸多不公平的分配现象。一些单位内部仍然不同程度地实行着平均分配,不同岗位劳动者的收入未能充分体现岗位特点和贡献大小;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同样的劳动岗位和劳动贡献得到的是不同的收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因此,要正确实施按劳分配,必须深入研究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和现阶段劳动的特点,合理计量不同岗位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合理拉开贡献不同的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切实做到多劳多得,克服平均主义。同时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标准和支付保障制度,通过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手段来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并以此为基数交纳社保金;通过建立工会组织和强化用工合同制度建设,确保职工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针对劳动者因客观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收入分配中的事实上的不公平,政府要通过完善经济调节、缩小按劳分配实施对象客观条件的差异等办法,防止一些部门、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和国家权力为本部门谋取私利,进而转化为个人的福利。
其次,要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在分配上实行按照各种生产要素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是实现收入分配过程公平的重要条件,也是使社会充满活力、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努力创新、创业的初衷所在。但也必须看到,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和混乱的现象,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着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不完全、生产要素泛化、分配的具体衡量标准不确定、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比例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尤其是完善生产要素的产权界定工作,改善生产要素价格的形成机制,依法保护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各类投资者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参与分配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让群众手里的财富和国家的财富一同增长,用财富分配多样性来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三、合理的调控收入差距是实现公平分配的结果公平
党的十一大以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成为贯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成为决策的主导思想。应当说,效率优先的分配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打破“平均主义”,为推动社会的“共同富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即使在平等起点的基础上参与到公平的竞争过程之中,由于资质、禀赋、所处环境、对机遇的把握以及主观能动性等方面的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又往往会被市场机制放大或缩小,使竞争被各种随机因素和偶然因素所扭曲,其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不一样的,出现要么收入差异悬殊,要么由于外在的干预而出现收入的平均化。不管是收入差距悬殊,还是平均主义,都不是真正的公平分配。
就我国收入分配情况来看,中国社科院研究收入分配的专家顾严指出,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0.4,收入差距已经处于高水平,形势严峻。2005年城乡整体的基尼系数持续上升并达到0.465,2006年已迅速逼近0.47。中国目前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和“两极分化”程度的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收入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二是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三是行业和部门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四是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差距过大,超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危及到一部分人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就可能引起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实现大会构想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目的,就必须在保证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的前提下,确保分配结果的公平,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成果共享。分配结果的公平,就是社会的一切财富和利益要均衡分配于全体公民,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当然,结果的公平并不是意味着平均主义,收入差距是必然存在的,但这个差距必须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持在社会各个收入阶层都能认可和接受的程度。这就要求加强政府在社会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缩小这种差距,使收入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首先要完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作用,通过税收调节收入过高者的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增长,政府的税收增长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也可以采取直接个人税收减免、公共品投入及增加公共服务等方式,让国人直接享受到经济成长的好处。其次要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使有限财力更加倾向于贫困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实现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和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改变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好基础。再次是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通过这些措施,达到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 上一篇:从强化五个环节入手
- 下一篇:加强团组织民主政治建设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