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报告
时间:2022-07-13 08:46:00
导语: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加强乡镇驻村干部队伍建设,使工作作风在一线得到转变,干部能力在一线得到提高,工作责任在一线得到落实,具体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现代农业步伐加快,农民持续增收的今天,大部分驻村干部兢兢业业,主动进村入户,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地融入了群众,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乡镇驻村干部长期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他们的精神状态如何、作风状况如何,服务水平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农村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形象。松门镇于2006年开始对驻村干部队伍建设做了一些探索,建立了“驻村八制”,即驻村干部“任前”公示制、驻村工作分片负责制、驻村干部去向留言制、驻村干部与村干部集中办公制、驻村工作公开制、驻村工作定期交流制、驻村联企联户制及驻村工作考核制,取得了一定成效,进一步加强了驻村干部队伍建设。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乡镇驻村干部队伍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乡镇驻村干部的作风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
1.工作不深入,下村时间少。随着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改善,村干部以及村民普遍反映现在的驻村干部下村次数少了,时间短了。一部分驻村干部把本应下村工作为主变成“坐班制”,平时多数时间待在乡镇机关,驻村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村里有要求时也等村干部找上门来,很多时候是乡镇布置了工作任务,或是村里出了事,才到联系村去一下,即使下村了,也只是向村书记或村主任作个交代,很少接触群众。
2.服务意识不强,为民办事不够。少数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下村往往是“身下心不下”,深入基层真正倾听群众呼声较少,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作用仅仅停留在传传话、送送信、填填表上,充其量只是个“通信员”、“联络员”。
3.发展意识淡薄,促进农民增收缺办法。一些驻村干部驻村工作仅停留在一些事务性工作上,对如何促进村民增收,如何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等考虑不多,缺少办法。
4.组织建设不重视,制度执行不到位。少数驻村干部对村班子的要求往往停留在“能完成布置的任务、不出大事”上,而对书记主任不团结、党员不发展、后备干部不培养、村务财务不公开、村民代表不开会等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5.综治信访未尽责,矛盾纠纷调处不及时。驻村干部处在农村第一线,本应在化解矛盾、促进农村稳定工作中起到“急先锋作用”和“缓冲作用”,使一些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但是,由于驻村干部主观上原因,要么信息掌握不灵、汇报不及时,要么回避矛盾、一推了之,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矛盾不断激化升级。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方面是驻村干部队伍自身存在的原因。部分干部自我要求不够高,工作缺乏激情和责任心,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淡忘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有部分同志存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贪图安逸的思想,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现有的乡镇驻村干部构成分析,主要有三类人员:第一类是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的高校毕业生、军转干部。据统计,松门镇现有驻村干部65名,其中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的高校毕业生及军转干部有15名,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23.08%。这一群体工作积极性很高,并有着做好农村工作的良好愿望,但由于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往往工作成绩平平,难以赢得村民的好评。第二类是50岁上下的老乡镇干部。松门镇现有驻村干部中,48岁到59岁的达29.23%。这一群体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想滞后,创新精神缺乏,对农村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识不清,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层次思考。第三类是事业干部。松门镇现有驻村干部中事业编制的共有43名,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66.15%。这一群体因为编制问题,认为个人发展无望,往往会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安于现状,消极应对,平庸渡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第二方面是驻村干部管理制度上的原因。一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动力。一些埋头苦干的干部受冷落,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影响了驻村工作的积极性。二是交流机制不完善,缺乏活力。由于驻村干部大都是乡镇一般干部,异地交流较少,在同一乡镇工作时间长了,就滋长了惰性,不注重创新,工作方法固定僵化,习惯于按照老办法解决问题,干部队伍缺乏生机活力。三是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压力。乡镇考核往往以机关干部之间民主测评为依据,而不是以实绩论英雄。我们现在的考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仅仅只为评出优秀,而在年度考核中定为“基本称职”或者“不称职”的少之又少,缺乏压力。
三、对策建议
针对新形势下驻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要做好驻村工作,必须要提高驻村干部综合素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其工作作风:
(一)创新驻村干部教育培训
在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领导干部受培训的机会多,一般干部受培训的机会少,而专门面向驻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完善、创新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培养锻炼其学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依法办事、驾驭经济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协调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开拓创新、抓工作落实、拒腐防变的能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营造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氛围。针对驻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至关重要。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农村在改变,村干部在改变,农村工作也在改变,用一成不变的工作态度,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去应对变化发展的农村工作是行不通的。因此,参加适当适量科学的教育培训对于驻村干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更好地进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创新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一是创新培训方式。驻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应该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可以组织驻村干部参加集中教育培训,邀请各级领导、专家授课,加强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电脑、法律、经济以及实用技术、技能等等,另一方面乡镇机关可以组织村级干部来讲讲村干部所期望的驻村干部所需要具备的各项素质,也可以邀请工作出色的驻村干部来谈谈驻村心得,交流农村工作方法。二是更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充分体现“按需施教”原则,即驻村干部最想学什么,最缺什么,如新农村建设相关信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现代科技知识、乡镇工作法律基础知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知识、领导科学知识等等,然后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研选题进行充分细致的论证,使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增加驻村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形式的自主选择,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由干部自己来选择修哪些课程,以怎样的形式来修,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二)健全驻村工作机制
1.强化激励机制。驻村干部多层次的结构构成以及不平衡的工作能力,必然要求应该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来安排工作,人尽其材,扬长避短,以激励其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出色的驻村干部进行适当的表扬以及物质奖励,如开展“十佳驻村干部”评选活动,而对工作相对落后的干部进行谈心交流,更好地形成“能上能下”、“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良好氛围。
2.健全考核制度。制定出硬性的考核内容,可以采用“村民考乡官”的方式,从村民代表、镇干部和镇领导三个层面加强对驻村干部的考核,并从新农村建设、村务财务党务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级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考核,以提高驻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其实际工作业绩,在考核结果中明显拉开差距,并在干部使用、奖金评定等方面运用好考核结果。
3.完善交流机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一般干部的流转机制,对长期在同一乡镇、地域工作的驻村干部实行异地交流。通过建立干部交流制度,分化“小团体”,消除了排外思想,激发工作活力,形成奋发向上,克难进取的良好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索乡镇干部与市级机关干部进行交流,激活驻村干部队伍活力。
(三)加强驻村干部作风建设
1.重学习。强化驻村干部的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切实增强驻村干部指导农村经济特别是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的能力,拓宽工作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大力倡导基层干部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分责任。明确驻村干部职责,把责任分到每个驻村干部身上,使其切实挑起重担,“愿抓、敢抓、会抓”农村工作。驻村干部从职责上来讲,要求做到“宣传、监督、协调、帮扶”。一是宣传,及时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精神,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二是监督,监督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民主制度的执行等等。三是协调,了解和掌握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和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农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情民意。协调好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增强村级班子的合力,摸清村里的不稳定因素,协调好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四是帮扶。帮助村两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培育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3.严管理。乡镇、管理区可以建立驻村干部督查制度,设立驻村干部监督考核记录,安排专人对联村干部下村情况进行督查;也可以在各村设立驻村干部办公室,公开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责、去向安排及联系电话、照片等,便于群众进行监督。
- 上一篇:一线工作法思考与实践
- 下一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做法及存在问题的对策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