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性教育误区面面观报告
时间:2022-07-12 04:01:00
导语:先进性教育误区面面观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全党从2005年初开始,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分期分批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这次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来看,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应当注意引导广大党员走出五个“误区”。
误区一:把本职工作等同于党的工作
判断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先进,除了要看他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要看他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不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些党员本职工作干得非常出色,有的还是某些部门的“业务尖子”,但在评议中群众却认为他们只是“业务骨干”,而不是先进党员,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好本职工作和党的工作的关系问题。
党在执政之前,党员的本职工作和党的工作可以说泾渭分明,界线非常清楚。例如,解放前一位店员党员,白天他要站柜台,下班后他要参加党的会议和学习,要完成党交给他的散发传单、传递情报等工作。西方许多政党的党员对本职工作和党的工作认识也是明确的,所以,德国社民党的章程里就有这样一个要求“党员对党的工作要有政治热情”。
党执政以后,党员的本职工作和党的工作往往难以分清楚,尤其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尤其如此。长期以来,在这些部门工作的党员,思想认识上有个误区:只要完成了本职工作,就算完成了党交给的工作。实际上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作为一个执政党的党员,在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党员的本职工作和党的工作还是有区别的。由于一些党员在思想上没有分清本职工作与党的工作,把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简单地等同党的工作,他们对本职岗位倾注全力,工作干得很出色,而对于以党组织名义召开的各种会议(党委会和支部会除外),开展的各种活动,总是以种种理由,能躲则躲,能逃则逃。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在某些机关党委召开的时事政策报告会上,普通群众席上是“济济一堂”,而党员干部席上常常是“一片荒凉”,为什么现在党的各种活动越来越失去吸引力,广大党员参与的政治热情不高,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尤其是身居领导岗位的党员注重干好本职工作而忽略参与党的工作造成的。通过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全党同志明确了在执政条件下,党员的本职工作与党的工作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激发起广大党员自觉参与党的工作热情,使我们这个具有85年历史的大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误区二:把工作实绩等同于工作精神
在先进性教育中,尤其是在评议阶段,工作实绩是评判党员先进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德、能、勤、廉是考核党员干部的综合指标,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它也是评判普通党员先进与否的综合指标。这里讲的绩,就是工作实绩。因为工作实绩是证明党员先进与否最有说服力的根据之一。
在先进性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是,有些党员工作平平,多少年来工作都没有冒过“尖”,这些党员是否就不先进了?对此,各方的意见很不统一。
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能搞“一刀切”。有一个单位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位从事教学科研的党员,平时备课很认真,但由于表达能力欠佳,教学效果一直很差,学生意见很大,多年来年终考评常常被评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在“先教”活动中,有人提议把他列为“不合格党员”。党支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并对他近几年来的工作进行历史性的回顾与考察,感到这位党员只是能力有限,工作态度还是好的。如果把这位同志调到适合他工作的岗位,相信这位同志一定能干出成绩。基于这样的考虑,党支部没有把他列为“不合格党员”,而是让他做专职资料员。短短的几个月,他的工作便得到大家的认可。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我们既要坚持工作实绩标准,但不能唯实绩,一定要把工作实绩与工作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工作精神归根结底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误区三:把组织观念等同于纪律观念
长期以来,党内不少同志有这样一种误解:把组织观念等同于纪律观念。说某某同志组织观念不强,往往是指其纪律观念不强。这种误解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初步得到澄清,但深层次的问题还没解决。
组织观念就是党员对党组织的基本看法,是衡量一个党员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志。要增强组织观念,就是要遵循《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努力做到认真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坚持参加组织生活,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执行组织作出的各项决议,自觉遵守党的纪律。
纪律观念就是党员对党的纪律的基本看法,是衡量一个党员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志。增强纪律观念,就是要提高对党的纪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由此可见,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是包容而非等同关系。即组织观念是个大概念,它包含了纪律观念的内容;纪律观念是构成组织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组织观念等同于纪律观念,实际上是降低了对党员先进性的要求。
目前,党员队伍中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组织观念不强主要是“两面人”现象比较严重。何谓两面人?就是有些党员,尤其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他们言行不一。在公开场合,他们千方百计把自己装扮成党的人。在私人场合,却破口大骂共产党,历数共产党的种种不是。好像党内存在的种种弊端与他毫无关系。曾经要求中央有关部门,能否发明一种“政治上的X光机”,对我们的干部心灵深处进行透视。说的“政治上的X光机”,意指建立一套完备的干部选拔任用考察监督制度。
误区四:把发展党内民主等同于党内矛盾公开化
不少人希望此次先进性教育活动要进一步促进党内民主,真正让广大党员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不要像过去那样对党内发生的事情老是“捂着”、“盖着”,主张把党内矛盾公开化,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发展党内民主是否要把党内矛盾公开化,不仅是先进性教育中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党内民主建设整个历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指出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正确道路。
发展党内民主,关键是要做到“两个统一”。一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发展党内民主,如果不分层次,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点,随随便便地使党内矛盾公开化,只会在党内造成混乱,给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二是民主与团结的统一。党的八大《党章》指出:“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所在”。十六大报告又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可见,党的团结和民主都是党的生命,如果随便公开党内矛盾,势必会破坏党的团结和统一,也会危及党的生命。
为什么有些同志主张党内矛盾公开化?并把它看作是先进性的象征?这里有一个认识的误区,以为西方政党民主化,就是允许将党内矛盾公开化,其实并非如此。德国社会法律顾问卡斯腾施丹恩德博士指出:“党员可以而且应该能够批评自己的党,但党内一致性原则却要求这种批评应在党内,尤其是在相应的责任委员会中进行。”西方政党尚且如此,作为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如何处理党内矛盾的问题上,难道还要倒退到西方政党的后面去吗?
误区五:把“带头致富”等同于先进性
在郊区农村,许多群众希望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处理好“带头致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富民政策。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党的这一政策还心存疑虑,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一些人的头脑里仍然残存着“富”则意味着是资本主义的僵化思想,党的富民政策难以得到贯彻。因此,提出了共产党员要“带头致富”,以促动党的富民政策的推行。通过党员敢于富、可以富这样一种事实,向人们昭示党在特定时期的一种政策取向,表明党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并以此推动和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与转变,挣脱“左”的思想的禁锢和羁绊。
提倡党员“带头致富“也是重新塑造共产党及其党员的崇高形象的需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我们党不断地发挥其先进性和战斗性的作用,使党树立起了崇高的形象。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下降,“无钱办事和无力办事”的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在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因为集体经济的匮乏而无从发挥,一些党员因为自身的贫穷而人微言轻,以致被人瞧不起。在这种形势下,党以与时俱进的政治勇气和气魄,大胆鼓励共产党员“带头致富”,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然而,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在人人都想富、人人都敢富,甚至有一部分人不择手段非法致富,而且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今天,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应当主要体现在带领群众“共同富裕”上。2005年底,总书记在青海等地视察工作时,明确提出“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号召,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是贯彻落实“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求的具体体现。作为“先富起来”的党员,应当把自身致富的本领、经验、手段传授给群众,使
- 上一篇:新形势下机关干部关注的几个问题的调研报告
- 下一篇:发挥党代表桥梁作用的制度探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