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报告
时间:2022-07-12 03:42:00
导语: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有企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企业形成参与市场竞争、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主体,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有所下降;随着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逐步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由过去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逐步向多元参股直至股权高度社会化和分散化的公众公司以及民营企业转化;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比重增大,一线职工党员所占比重变小。这些变化,使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永葆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对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谐社会的有力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深入推进,特别是在产权多元化的趋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表现为“三难一多”:
(一)党组织摆正位置难。党组织应在国有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但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在认识上特别在实践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对改制企业怎样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有的认为企业应把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党建工作要服从于经济建设,党组织成为了附庸,企业党建工作变“矮”了;有的认为企业重大问题由董事会决策,党管干部、党管人才难以实现,党委职责变“瘦”了;有的认为抓党建与经营生产相冲突,重生产,轻党建,不仅“”制度无法坚持,一些重要党内活动也开展不起来,企业党组织变“虚”了。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极易出现党政关系不协调、放松党建工作等现象:一是党组织参与决策难。企业改制后,虽然建立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但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的工作职责、相互关系和工作制度还不规范、不健全,不能从制度上保证企业党委会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二是党组织监督难。企业党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同企业具体利益、效益密切联系着,有时很难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国家利益与企业集体利益之间的各种矛盾,党组织监督作用难以发挥。三是党组织开展活动难。过去国有企业实行党政并行的领导机制,党组织可以无偿地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活动。改制后,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企业资源不只是国有资源,还有其他产权资源,企业改制对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提出了新课题。
(二)党组织自身建设难。有的企业党组织把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建理解为局限于生产经营抓党建,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发挥不够,党组织自身建设薄弱;有的党组织活动场所、活动经费等得不到保证,活动内容单调空泛;有的受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及职工思想多变等因素影响,企业党组织失去吸引力,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新党员方面出现“断层”,有的企业甚至多年未发展过新党员;有的企业党务干部的薪酬明显低于同一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致使很多人不愿从事党务工作,即使从事党务工作也不安心;少数国有企业在机构改革和分流人员过程中,党组织工作机构和党务工作者往往成为首选,党务干部“兼职化”、“业余化”问题突出。
(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随着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加大,下岗分流自谋出路的党员和离退休党员占有较大比重,流动党员增加,党员教育管理出现许多问题。一方面,困难企业面对大量矛盾和问题,受经费、人员等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企业根据党员的分布状况,将分流党员的组织关系转至党员居住地,但由于企业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协调衔接不够等原因,有的街道、社区党组织不愿接纳“外来党员”,即使接纳,也不积极履行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党员流动性大,党组织难以找到得力措施进行管理。有的流动党员主要精力放在重新就业、忙于生计上,或是长期外出务工,与组织失去联系;有的流动党员受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负面影响,价值观发生偏移,逐渐丧失党性原则,认为“温饱都不能解决,还搞什么学习教育”;有的流动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另谋职业,不愿暴露或无人知其党员身份;有的企业有关职能部门教育管理滞后,没有及时根据党员分布状况调整党组织设置,导致下岗分流和离退休党员成了无组织管理、无活动经费,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的“两无、两不党员”。
(四)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利益重新分配与调整,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较多。有的改制企业,对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有的企业管理层实行年薪制,而一线员工的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差距明显过大。有的职工群众对国有企业的腐败现象反映较大,主要表现为在企业改制资产变现、重要岗位人事安排变动、重大工程招投标、大额度资金使用、大宗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转磨账”等方面的“权力寻租”,以及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捞取经济上的实惠,为亲戚朋友提供发财机会,等等。职工群众对上述问题深恶痛绝。
二、对策与建议
(一)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准确定位,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组织处于政治领导地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和国有企业产权的性质决定的。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要抓好四个关键:管方向,承担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纲领、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中把好政治关、导向关;管思想,承担促进企业职工全面发展的责任,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的素质建设;管培养,承担企业人才培养的责任,吸引、留住和用好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管协调,承担协调企业各方利益的责任,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统筹各方力量,化解利益矛盾,促进企业和谐发展①。在具体实践中,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注意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党组织与董事会的关系,发挥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参与者”职能;处理好党组织与经理层的关系,发挥企业决策执行的“监督者”职能;处理好企业内部各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协调各方的“协调者”职能;处理好企业党组织与企业内各群众组织的关系,发挥“领导者”职能。
(二)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一是在完善职能上下功夫。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领导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工作的能力;倡导民主作风,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党内监督,不断增强党委班子的整体合力;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注意倾听职工群众的心声,维护他们的权益,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认真执行党章规定,配齐配强党委班子,合理设置党委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保证党的工作有人管、有人做。二是在抓基础上下功夫。要做到企业改革与党组织的调整、设置同步进行、同步规划、同步运转,杜绝“有党员无组织”的现象发生。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措施、新途径。三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党的十六大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没有企业文化是无法在愈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行进的。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担负起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任,深化“凝聚力”工程,在企业中形成上下一致的企业文化,促使广大职工为自己的信仰而工作,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更大的经济价值。四是在党员教育管理上下功夫。一方面,在坚持“”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党员教育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员素质和宗旨意识。通过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落实党员对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保证党员始终在党组织的监督和教育下,认真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及时发现和树立党员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工作,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通过制定和落实工作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做好在科研生产经营一线发展党员的工作。
(三)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按照“依托实体,分块集结,以变应变,逐步规范”的原则,理顺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方法,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体制。对流动到党组织健全企业的党员,实行再就业企业管理,由所在企业党组织负责接纳管理;对流动到个体工商的党员,实行行业归口管理,由工商等行政职能和行业管理部门党组织进行管理;对离退休党员和下岗党员流动到社区的,实行社区管理,加强企业党建与社区党建的协调衔接,街道、社区居委会要主动接纳流动党员,履行好教育管理职责;对外出经商、务工的下岗党员,原企业党组织健全的,由原企业党组织管理,原企业党组织无法正常管理的,可实行属地管理,征求党员意见后,开具临时组织关系由所在地党组织托管。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国有企业广泛开展的“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使流动党员异地有“家”,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
(四)关心群众,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一是有效遏制国有企业的腐败问题。要通过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管理规范等方法,建立健全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体制和机制。二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充分发挥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营销人员的积极性,重视生产一线广大普通工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尊重职工群众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首创精神,采取有效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式,引导和发动职工群众在《公司法》、《劳动法》和《工会法》等法律框架下,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真正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三是千方百计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关注困难群体,关注特困职工、双下岗职工、一家几代人同时下岗以及老、弱、病、残、遗属等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努力做到精神上给予慰籍、感情上给予关怀、生活上给予照顾。四是强化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能力。通过采取筹措技能培训基金、建立培训基地、组织培训考核等措施,向下岗职工、传递就业信息等途径,帮助职工提高竞争能力,使之竞聘能上岗、在岗能增收、转岗能适应、下岗创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