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时间:2022-07-12 11:40:00

导语: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作为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县和山区农业县,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问题是文成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加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农村党员外出流动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截至2004年底,文成县共有党员16755名,其中农村党员(仅指建制村党员,下同)10494名。截至2005年10月,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为2004名,占全县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9.1%。总的来看,近年来农村党员外出流动情况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总体数量强劲增长。2000至2005年外出流动党员数量分别为862人、1086人、1250人、1382人、1764人和2004人,五年间增长近2.4倍,呈强劲上升趋势,数量达到全县农村党员总数的五分之一,特别是60岁以下流动党员总数更是达到同年龄段农村党员总数的近四分之一。

二是从事行业比较单一。据调查,2004名外出流动党员中,在温州市区、瑞安等地私企务工的775名,占总数的38.7%;在上述两地城郊结合部从事种菜等农业劳动的260人,占总数的13.0%;在杭州、金华(义乌)、温州等地从事布料、皮鞋、箱包、小五金等小成本个体经营的861人,占总数的43.0%。三项合计1896人,占总数的89.5%。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党员流入城市以后,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生活比较艰难。

三是流向地点比较集中。由于市场经济逐渐成熟,农村外出党员就业方向逐步稳定,党员流向也相对固定,主要流向邻近的省内第三产业发达城市,以毗邻的温州、瑞安两市为主。2004名外出流动党员中,省内跨市的425名,主要集中在杭州、金华(义乌)两地。市内跨县的(主要流向温州市区和瑞安市)的1214名,主要是在温州市区和瑞安市。跨省流动的365名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两地。与前些年相比,党员盲目流动现象逐步减少。

四是外出时间较长。结合调查数字和实际情况看,2004名农村外出党员中,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1170人,占总数的58.4%,他们一般一年回家一次,在家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外出时间在一年以上的322人,占16.1%,他们举家外迁并在外就业居住,逐渐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外出时间在半年以内的512人,占总数的25.5%,他们大部在文成周边县市工作,因主客观原因较经常回家。

五是综合素质较好。与农村党员整体状况相比,外出流动党员队伍综合素质相对较好。从年龄看,2004名流动党员中60岁以下的1759名,占总数的87.8%,比同年龄段农村党员占总数比例的61.1%高出近27个百分点,并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从学历看,流动党员中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02人(其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12人),占总数20.1%,比全县高中以上文化农村党员所占比例的13.2%高出7个百分点。与在家的农村党员相比,这些党员长年在外生活工作,受到较直接的市场经济熏陶,学到了一定的经营管理技术,视野更开阔,致富能力更强。

二、近年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措施和问题分析

近年来,文成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主要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落实《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要求党员外出前必须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凭证参加流动地党组织生活。二是坚持党员外出行前报告和登记制度。规定农村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所在的党支部报告并登记,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党员外出原因、外出地点、外出时间以及外出后与党组织联系的方式等方面内容。三是坚持流动党员节日联系制度。确定“元旦”、“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为“流动党员联系日”,要求各基层党委通过寄一封信、打一个电话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及生活情况。四是设置流动党员党支部。几年来先后在瑞安等地设立了几个流动党员党支部。五是设置流动党员服务站。2005年9月份,文成县在巨屿镇进行流动党员服务站试点。服务站设党总支,总支下设4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其中包括1个外出流动党员党支部,将全镇136名外出流动党员、32名外来流动党员纳入服务站管理。服务站和服务站党支部公开挂牌开展活动,并组建专门机构和落实专人,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发挥服务站教育管理和服务流动党员的功能,较好地解决了外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问题,为流动党员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

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县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仍比较薄弱,外出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落实、党费难收缴、权利难保障”等“五难”问题仍十分突出。据今年8月份调查显示,2004名外出流动党员中,未办理任何组织关系凭证的1192名(占59.4%),失去联系的342名(17.0%),就突出显示了这一问题。这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些客观因素:

一是党组织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些基层党组织认为流动党员情况复杂,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些基层党组织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对管好管活信心不足,无所作为,放任自流;一些基层党组织认为流动党员只占党员总数中的一小部分,抓不抓无碍大局;一些基层党组织工作浮在面上,发号施令多,实际行动少,如少数基层党组织连最基本的调查摸底工作没有做好。

二是党员党性观念有所弱化。部分农村外出流动党员组织纪律性不强,外出时不愿向党组织报告,不愿暴露党员身份,怕受约束,把自己置于党组织之外,平时既不参加所在地的党组织生活,也不向原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情况。部分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嫌接转组织关系“麻烦”,外出时不辞而别,一干就是几年,杳无音信,成为“挂名党员”、“口袋党员”。部分党员重经济创收轻思想建设,宗旨意识淡薄,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另外,也有一部分党员虽外出多年,但由于受文化素质、技能结构、经营水平、资本基础等因素限制,整体经营收入和薪酬收入水平不高。在沉重的生活、工作压力下埋首经营,没有时间和精力兼顾支部工作和家乡建设。

三是现有管理机制不适应形势需要。目前党员接转组织关系,至少要到转出方和接收方的支部、基层党委和县(市、区)组织部门等六个单位办理相关手续,接转组织关系费时费力。在市场经济条件日渐成熟,党员跨地区和跨行业流动人员增多、流动频率提高、流向分布趋广的情况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理念和制度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同时,对于农村党员长期、大量外出的情况,现行的流动党员服务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作用发挥机制等明显不适应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需要。

四是当前社会现实造成的负面影响。当前社会客观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和阶层差别,农村党员流入城市以后,受地域文化、资金实力、综合素质等种种因素限制,大部处于社会弱势地位,不能真正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在此背景下,农村党员普遍处于较封闭的城市边缘人状态,缺少与当地城市居民沟通交流的意愿和机会,不愿意亮出党员身份,不方便和不能参加城镇社区党组织生活。而现行的《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三、农村党员外出流动对基层党建工作造成的影响

从远期来看,农村党员外出流动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村党员总体素质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但从近期来看,农村党员大量外出流动,对农村基层组织客观造成了“掏空”效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一,农村党员大量外出流动,直接影响了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外出时不办理党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的问题严重;党员外出后,既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活动,也没有参加流动地党组织生活,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成为“挂名党员”,相当一部分党员不能正常交纳党费,有的党员甚至没有参加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工作;党员组织关系凭证制度落实不到位,组织关系管理混乱;有的党员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到期不能按时提出转正申请,党组织对党员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也很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党员权利落实无保障,义务履行无监督。

第二,农村党员大量外出流动,客观削弱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据统计,全县有近四分之一劳动力党员外出流动,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外出流动党员达到了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如峃口乡203名农村党员外出93名,黄寮乡103名农村党员外出32名,百丈际富洋村60名党员外出21名,二源乡呈岭村16名党员外出10名,等等。党员大量外出,极大影响了这些党组织的正常活动,削弱了这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产生了极大影响。一些村里重大事项、重点决策、重要建设都缺少了这部分党员的参与。同时,由于青壮年党员大量外出,村级干部队伍面临无人可选的尴尬局面。在2005年村级组织换届中,尽管县委反复强调提拔中青年干部,但选后全县仍有60岁以上党支部委员162名(占13.7%),其中党支部书记32名(占8.4%)。

第三,农村党员大量外出流动,较大程度地影响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一方面,党员大量外出,极大改变了文成县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结构。据统计,全县剔除2004名外出流动党员后,农村党员8490名,其中60岁以上的3838名,占45.2%,党员队伍年龄结构明显偏老。2004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文成县生活比较困难的农村党员有1068名,占全县农村党员总数的10.2%。他们大部为农村老党员,由于年老体弱无收入和灾、病等原因,生活陷于贫困,先进性不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农村外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不明显。2004年8月先进性教育活动准备阶段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4.3%的党员和群众认为,现在农村党员的日常表现“与普通群众差不多”,有28.6%的认为“不如普通群众”。

四、加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促进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机制,提高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水平。同时,树立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为我所用”的观念。充分发挥农村外出流动党员年富力强、掌握一定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文化素质较高、视野比较开阔的优势,能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注入强大的活力。

(一)创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网络,加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全面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服务网络,县委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各乡镇党委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赋予流动党员服务站以下几项职能:一是管理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职能。帮助流动党员转移和接转组织关系,出具和审验组织关系凭证。二是定期联系和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的职能。定期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资料,了解和掌握流动党员在外工作、生活和思想情况。三是组建和管理流动党员党组织的职能。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组建流动党员党组织,并从必要经费、业务指导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四是服务流动党员的职能。接受流动党员的咨询和求助,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和思想方面的问题,增强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政治归属感。五是支持和鼓励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职能。建立适当的机制,支持和鼓励流动党员为家乡建设发挥作用。六是发展党员的职能。在农村外出流动人员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

(二)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扩大外出流动党员管理的工作覆盖面。一方面,要根据农村外出流动党员的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实际,按照便于加强管理、便于组织活动的原则,设立流动党员党组织。在党员流向集中,基层党委有条件单独建立党支部;对聚居地党员涉及多个基层党委的,由县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协调组建联合党支部,并指定隶属的基层党委。同时,要切实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支持力度。要通过函调征询、电话沟通及与原所在党组织联系等方式,对当地流动党员的思想状况、工作能力等情况进行研究,确定合适的人选担任流动党员党组织书记。要充分利用支部书记所在商会、公司、商场等地方,建立固定的流动党组织活动地点。要加强业务指导,提供学习参考资料,帮助支部定期开展活动。要从县级留存党费中拔出一定经费用于流动党员活动。另一方面,要根据中组部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的规定,全面理顺党员组织关系,严格落实《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

(三)实施“关爱离乡党员”计划,增强外出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感。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制定实施关爱流动党员工作计划。一是开展“关爱离乡党员”活动。通过流动党员服务站、流动党员党组织,与外出流动党员保持联系,接受他们的咨询和求助,帮助他们解决在外工作上、生活上面临的困难,尽力为流动党员排忧解难。在党员面临农忙等重大困难而不便返乡时,党员服务站及村党组织要主动出面帮助外出流动党员家庭解决困难。二是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培训资料。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向外出流动党员寄送一些法律知识、农村实用技术资料,供流动党员学习,提高流动党员综合素质。三是坚持流动党员联系日制度。每逢“元旦”、“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通过一封信、一个电话等各种关心方式,了解流动党员在外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让他们时刻感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他们的组织归属感。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流动党员进行电脑操作和网络基本知识培训,充分发挥《文成党建》网站作用,利用互联网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四)建立流动党员奉献家乡机制,充分发挥流动党员作用。一要广泛开展“创业在当地、奉献为家乡”活动。通过召开外出流动党员返乡座谈会等形式,向他们通报家乡建设成就,支持和鼓励他们返乡投资创业,充分利用他们市场经验和技术优势,推动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二要为外出流动发挥作用和施展才华搭建舞台。注重选拔政治素质好、懂经济、会经营、善管理、有开拓进取精神、事业心强、群众拥护的农村外出流动党员进村级领导班子中,为村级班子建设增添活动。三要将外出流动党员纳入评先评先工作范围。要加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的组织考察工作,将外出流动党员纳入评选表彰视野。要从各个外出流动党员党组织、各行各业党员中评选出先进分子,引导外出流动参与“比成绩、比奉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