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12 11:01:00

导语:关于中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中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中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镇村经济实力增强,突出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积极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区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0.95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49.02%;在今年天旱的情况下,夏粮总产13400吨,完成年计划的37.6%;肉类总产4802吨,完成年计划的48.5%;禽蛋总产6912吨,完成年计划的48%;奶类总产6678吨,完成年计划的66.8%;蔬菜总产7791吨,完成年计划的51.6%;果品总产250吨,完成年计划的2.3%;农民人均纯收入1781元,完成年计划的49.9%。

一、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农业生产结构分布状况。南部山区以干鲜果品为主,城乡结合部和平原地带以花卉、鲜食瓜类、蔬菜类为主,二环路、104国道和103省道两侧以肉蛋奶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形成了“南抓林果、北抓菜、中间发展肉蛋奶”的格局。种植业主要是井家沟、陡沟、大庙屯一带5160亩的葡萄基地;十六里河镇南部山区5000亩的“红荷苞”杏和5700亩的“济丽红”杏基地;杜庙、小庄水晶梨、中华寿桃等2600亩特色果品基地;十六里河、党家庄两镇南部干旱区速生薄皮核桃、冬枣、雪枣等5400亩干杂果品基地;党家庄镇两个平原办事处5000亩“四鲜食品”基地;七贤、党家庄、十六里河三镇保护地栽培5000亩的蔬菜、花卉基地。

2、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全区科技示范园区、示范点已建成12个,基本形成集生产服务、科技示范、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基地,辐射带动了104国道以北2万多亩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改瓜、菜、果3000亩。其中,投资400余万元的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一期工程已全部完工,共建成39个高标准冬暖温室;包括12个果树和花卉大棚、8个食用菌大棚、2个育苗大棚、8000平方米的鱼池及其它附属设施的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

3、专业村发展情况。形成了井家沟、陡沟等葡萄专业村,九曲、南康、岳而等养猪专业村,大涧沟、小庄等养鸡专业村,南红庙、党西等奶牛专业村,文庄、尹家堂、董庄、红卫等加工、运输专业村。

4、经济群带建设情况。在104国道两侧、103省道两侧、西、南二环路两侧已形成三条以小城镇改造、房地产开发、市场建设、三产设施等小城镇经济发展带。

5、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目前呈现“三多三少、两个不平衡、一难、一薄弱、一偏高”的局面,即:传统大路货占农业生产的比重多,粗放型农业生产、加工项目多,零散小规模企业多;精品、名牌农产品少,精准农业、科技含量高的农副产品少,规模化、产业化龙头项目少;南部山区和交通干线两侧发展不平衡,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科技投入、融资难;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特别是水利、交通设施薄弱;传统粮食作物所占比重较大,粮经比例偏高(3.8:6.2),作物品种单一、老化,效益较低。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1、发挥近郊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是以园区、基地为依托,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一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点建设,强化引导和服务功能,以点带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区12个区、镇、村三级示范园区、示范点已培育了国内外十几个优良品种的蔬菜和果品。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区里加大了扶持力度,规定凡进农业产业园学技术的村民,每天发补贴12元;凡承租园区大棚的,每个大棚只收承租费1000元;为鼓励农民自建蔬菜大棚,区里对每个自建大棚补助1000元,同时无偿提供技术、信息和种苗服务,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了种植业基地建设,在山地丘陵地区退耕还林还果,在平原地区退粮还菜,突出抓了优质杏、葡萄、鲜食食品、特色果品、干杂果品、花卉等六个种植基地建设;同时兼顾创汇型和订单型农业的发展,已种植圆葱800亩,与市农业高技术开发区联合发展大蒜135亩。目前,六个基地种植总面积已达3.11万亩。

二是以专业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广和优化养殖业。我们本着稳定食粮畜禽、发展食草畜禽、强化特种养殖的原则,加大了养殖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充分发挥传统养殖优势,巩固和发展10多个养牛、养羊专业村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消费需求,积极发展奶业生产,新建奶牛饲养小区2个,全区奶牛饲养量已达到4600头。同时,我区还积极吸引多方投资,发展特种养殖,引进了美国落地王肉鸽、双阳梅花鹿、波尔山羊等优良品种,建起了肉鸽、梅花鹿养殖场。

三是以培植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扩大农牧加工业。围绕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增值、市场化增效,提高农业产出效益,重点扶持发展了圣都食品、尹家堂豆制品和文庄面条等一批加工基地。现在全区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9家。在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带动下,形成了井家沟、杜庙、九曲、大涧沟、董庄等一批种植、养殖、加工专业村,走出了一条龙头带基地,基地连专业村和农户的发展路子,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四是实施“市长三号工程”,切实搞好荒山绿化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鱼鳞坑63.5万个,雨季造林植树127万株,综合治理荒山头39个;对南部山区的老化果树品种进行了改良,作业面积17488亩;退耕还林还果1.25万亩,植各类果树125万株。在斗母泉、大东、渴马、而头、西东、土屋、张庄、义和等村钻井8眼,埋植管道5000米;在义和、郭家、郑家、石崮、王家等村新建了蓄水量在300~350立方米的蓄水池5处;维修了侯家村1000立方米、兴隆村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加大节水力度,在岳而、陡沟、红星等村新建防渗渠3500米,维修、检修灌渠、农渠11000米;同时,党家庄镇6000米长的丰齐路已基本完工,渴马路700多米长的浆砌石排洪沟已基本完工。

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1、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水利设施条件差,是制约南部山区发展的最大障碍。目前,仍有部分村人畜吃水困难。

二是科技投入经费、上项目经费较少,农业融资较难,影响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是科技服务力量不足,市场信息不畅,造成有些高新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新品种的引进,老品种的更新、改良步伐较慢。

四是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尚未形成规模,成本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较少,规模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小,辐射面窄。

五是部分基层干部素质和群众对近郊整体规划把握不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2、发展建议

一是切实加大对农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力度,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发展符合城郊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化农业,由二元向三元或多元调整种植业结构,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园区化新型农业发展。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硬件”。采取蓄水、节水、发展设施农业相结合,修复山峪小水库,每20~50亩耕地建一个50立方米的三级全硬化封闭式集雨蓄水池、窖,发展大棚或拱棚等设施农业,采取滴灌或微灌等节水技术;搞好荒山绿化、减少水分的蒸发,涵养水源;同时,建设好从二环路到兴隆、巩村、涝坡、侯家等村40余公里的乡村路,104国道到渴马村、吴家村、卧虎山一线的道路,确保巩村佛峪旅游资源、南部生态园林旅游资源、卧虎山水库旅游线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是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实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综合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同时,积极吸引多方资金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生产中,逐渐形成产、供、销互相衔接、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格局。

四是培植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农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对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园区、小城镇工业园区等要给予扶持,促进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五是搞好科技信息服务,实施科技兴农。有关职能部门要提供好科技、信息服务,加速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新品种的改进与老品种的改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使先进适用技术深入广大农户,切实实现传统农业的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