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报告

时间:2022-07-11 06:49:00

导语: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报告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目标,着力在党员学习教育、培养发展、监督管理、关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及时总结新鲜经验,探索构建渔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以“”为载体,构建抓党员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

加强学习教育,是党员增强党性、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几年来,我区不断加强渔农村党员学习教育工作,促进广大党员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特别是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适应知识创新时代、终身学习时代的需要,安排党员学习科学文化、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知识等,渔农村党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的任务要求,渔农村党员学习教育工作还存在针对性不强、内容比较枯燥、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必须认真寻找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要继续保持党内组织生活的优良传统,巩固和完善党支部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和党课等载体,突出经常性和实效性,建立规范督促机制,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改进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果。

一是丰富学习教育内容。坚持围绕加快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调查研究,扑下身子,深入进去,真正把准渔农村党员的思想脉搏,了解他们关心什么、思考什么、疑惑什么。在此基础上,注重突出针对性,精心选择政治理论、党纪条规、法律政策、科学文化、致富技能等内容,安排党员学习,使党员普遍对学习有兴趣、学得进、能消化。根据某阶段的工作需要,专题学习相关内容,帮助党员消除和纠正思想疑虑和错误认识,进一步确立与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改进学习教育形式。按照渔农村党员生产、生活特点,认真坚持“”制度,严格做到支部全体党员每季度集中学习一次,支部委员会委员每月集中学习一次,党小组成员每月集中学习一次,全体党员每季度至少能够接受一次党课教育。采取集中培训、中心发言、参观考察、业余学习等方法,坚持听、看、讲、走相结合,正面灌输和灵活启发相结合,增强学习教育的效果。坚持从党员实际出发,根据党员的年龄、文化程度、从业特点、思想觉悟程度等分层分类,因人施教。

三是强化学习教育保障。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采取邀请上级业余宣讲团成员、专业人士为渔农村党员学习作辅导,同时采取渔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党员之间互教互学等方法,切实解决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过程中反对照本宣科,提倡务实管用,提高学习对于党员的吸引力,并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注重建立和落实党员学习考勤、考学等制度。注重学习对象的覆盖面,对由于身体不适、接受能力差等原因,造成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党员,可通过上门送学、帮扶促学等办法帮助解决,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以“三推一定”为前提,构建抓党员培养发展的长效机制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一项重要任务。我区各级党组织结合开展渔农村基层党建“三培养”活动,严格按照《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要求,认真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有领导、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渔农村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快,“四个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发展党员工作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发展新党员视野不够开阔、群众参与不够广等,同时整个渔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好渔农村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必须按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使基层党组织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要求,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这是发展党员这项基础工程的基础。坚持全面准确地把握党员的政治标准、时代标准,认真规范和严格执行“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群团组织推荐和支委会研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制度,从把好“入口关”做起,不断为渔农村党员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改善结构。

一是认真制定计划。各基层党委按照区委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层层细化到人。在标准把握上,既防止求全责备,将党员标准人为拔高到不适当的位置,使入党申请人感到高不可攀;又防止降低标准,简单地用“能人”、“富人”、“好人”标准代替党员标准。防止把有计划地发展党员机械地理解为“限制发展”或“必须完成”。有的入党积极分子虽已列入发展计划,但尚未培养成熟,不急于发展;有的入党积极分子虽未列入发展计划,但经过教育和考察,确已具备党员条件的,也可以发展。

二是把握发展重点。坚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改善党员的年龄、性别、知识等结构,注重在党的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发展党员。全面把握党员的时代标准,既要继续扎实推进“三培养”活动,吸收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也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大力培养发展那些政治思想素质好,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文化建设、维护稳定等方面工作,现实表现较为突出,群众反映好的优秀分子入党。

三是严格履行程序。通过积极的教育和引导,激发群众的政治热情,落实“三推一定”等制度,同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推优”作用,把个人申请和党员推荐、群众推荐、有关组织推荐结合起来,多渠道发现、推荐入党积极分子。针对不同行业、年龄、文化、群体等入党积极分子的特点,采取“导师结对”等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措施,探索实行定人培养、定岗锻炼、定点培训、定期考察等制度,注重理论提高和业务提升相结合,不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落实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等行之有效的制度,认真做好考察、审查、公示、吸收等各项工作,保证每位新发展党员都符合党员条件。

三、以“三定一强”为手段,构建抓党员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党章规定: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强对渔农村党员的监督管理,创造性地开展了诸如“党员责任家庭”、“党员示范户”、“党员带头船老大”和党员“设岗定责”等工作,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意识,落实了对党员的管理监督,改善了党员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监督管理办法对党员要求总体上还比较笼统,效果还不够明显。结合渔农村新社区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我们对党员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实现“全体党员定要求、无职党员定岗位、流动党员定位置”,采取有效手段,切实强化党员监督管理措施。

一是全体党员定要求。适应时代需要和阶段性工作要求,突出可操作性,针对处在不同岗位的党员,提出考核的具体标准要求,让党员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干、该干到什么程度,从而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比如要求党员必须支持和配合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在联系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处好邻里关系,带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头支持社区工作,带头创业致富等。

二是无职党员定岗位。坚持以“按需设岗、因人选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为原则,为渔农村无职党员设立勤劳致富带头岗、民情民意收集岗、外出创业标兵岗、社(村)务工作监督岗、社会治安维护岗、民事纠纷调解岗、为民服务排忧岗、环境卫生保洁岗等“先锋岗”,切实让渔农村“无职”党员变“有责”党员,“无位”党员变“有为”党员,使党员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流动党员定位置。基层党组织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制度,切实掌握流动党员的去向、联系方式、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等,并向他们通报党组织工作情况,教育他们在外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还要主动与党员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尽可能将流动党员纳入当地管理;对于具备条件的流动党员群体,应及时建立党的组织,确保流动党员在流动不流失。

四、以“三服务一覆盖”为主线,构建抓党建工作“落实三真,关爱基层”的长效机制

基层是党执政的基础,渔农村党员干部是渔农村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创建渔农村小康社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重视渔农村基层工作,关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区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落实三真,关爱基层”行动,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如对原村(乡、公社)干部实行“以奖代补”办法、开展党内募捐帮扶生活特别困难党员、为基层党员活动解决经费、改扩建渔农村新社区办公场所等,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与为基层服务、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得到了渔农村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拥护。通过这些经验,我们认为要做好当前渔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服务的理念,坚持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建设“全覆盖”的党的基层组织网络体系,营造党内和谐氛围,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一是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上级党组织要积极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物质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保障机制,按党员人数核定经费,改善设施,加强阵地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设置,做到组织网络化、活动经常化。选好配强下级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分层次开展经常性培训,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作本领;切实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使他们在工作上有“干劲”、政治上有“奔头”、生活上有保障。加强对下级党组织落实学习教育、管理监督等制度的检查督促,建立定期汇报研究党建工作的相关制度。

二是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要进一步重视党内关爱,努力增强凝聚力。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建设和实践培养,为党员学习知识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党员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一专多能,促进就业致富和优质完成任务。探索建立各级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和活动平台。进一步建立党内维权和党内互助救济机制,开展党内募捐活动,定期慰问探视优秀党员、重病党员、年老体弱党员,帮扶生活困难党员。逐步拓宽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实施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三是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建立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符合条件的党员一般每人联系10—20户群众。通过发放党员联户联系卡、开展民情访谈等形式,使党员宣传发动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真实情况逐步制度化。逐级建立定期民情分析会制度,汇总群众意见、建议,研究解决突出困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工作督查约束机制,建立考核评价与奖惩体系,使联系服务群众的党员有压力、有动力,有热情、有激情,推进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正常化,达到预期工作目标。

五、以“三融合一推进”为目标,构建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管理互为促进的长效机制

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在一段时期内,渔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不同程度存在着就党建抓党建的情况,如何使渔农村党建工作逐步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管理有机融合,与渔农村时代变革、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紧密结合,才会有迸发勃勃生机。

一是坚持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相融合。本着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的精神,继续深化渔农村基层党建“三培养”活动,进一步探索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实施党员人才工程,大力开发渔农村实用人才资源,造就一支数量可观、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实用人才队伍,努力培养新渔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头人,在服务经济建设中推进党建工作,通过加强党建工作为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二是坚持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相融合。结合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切实搞好新社区文化设施规划,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新社区文体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群众文化设施。积极支持基层文化、体育等各类社团的发展和建设。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大力开展各种积极向上、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社区的文明程度,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是坚持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相融合。健全党内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包括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述职述廉述学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谈话和诫勉制度等。健全渔农村新社区审批办证服务制度,方便群众办事。通过创建示范单位,健全完善党务、社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六、以“三评议一争创”为动力,构建抓党建工作效能提升的长效机制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的上下级组织之间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上级组织要使下级组织和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这是体现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党的上级组织的服务是否到位、效能有否提升,既要有上级的评价,更要有被服务对象的评判。我们在渔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坚持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促进了党员作用发挥和党组织战斗力提升,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在渔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要引入民主评议党员好的做法,大力扩大评议的范畴,积极实施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党组织、下级党组织评议上级党组织,推进党组织“争优创先”活动,使党建工作不断通过倾听党员群众的意见来查找不足,提升效能,持续发展进步。

一是群众评议党员。结合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让广大群众重点是党员所联系的群众来参与评议。每个党员对照党员标准和评议内容,认真总结思想、工作、学习特别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尤其要自觉检查问题、反思不足,虚心接受群众代表的监督评估。把群众代表评议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参考依据,促使全体党员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和责任意识。

二是党员评议党组织。明确党员评议党组织的依据、原则、标准和方法,结合党内组织生活,由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分别进行述职述廉述学,并采取书面调查、民主测评等形式,由党员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党组织应诚心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对党员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当场解答的当场答复,能尽快解决的尽快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也必须拿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和期限。

三是下级党组织评议上级党组织。在明确和分解各级党组织工作目标的前提下,利用年度考核的时机,组织开展下级党组织评议上级党组织工作。具体可采取述职述廉述学、发放评议表、个别谈话、座谈征求意见等方式,使下级党组织的意见、建议、评价顺畅地反映上来,促进上级党组织不断改进作风、推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