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
时间:2022-07-11 06:48:00
导语: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增长发展,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在这支庞大的流动大军中,有着为数众多的党员,这对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保持流动党员的先进性,是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亟待我们认真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新,在实践中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普陀区地处海岛,流动党员队伍的特点和流动区域与其他各地相比,既有着共性的一面,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近年来,区委坚持把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并紧密结合渔农村实际和流动党员队伍的特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1、建立“流动堡垒”,从组织上理顺党员关系。流动党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流动性,我区根据流动党员流向性质和工作区域的不同,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着力建好“流动堡垒”。对区内流动党员,我们将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党员采取在流动地建立党组织的管理办法,党员组织关系仍隶属于原籍地,这样,既“管住”了流动党员,又有效避免了因年轻党员外出而削弱渔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的问题。如东极镇有渔村党员247名,其中158名长期流动在外,他们大多租住在沈家门,镇党委依托驻沈家门办事处和该镇在沈的渔业服务公司,分别成立了东极、东青、东凌渔业服务公司党支部和1个城区临时党支部,确保流动党员能在流动地参加组织生活。虾峙镇依托镇海运商会,分别组建了远洋船队党支部和海上运输党支部,成为了87艘赴北太平洋鱿钓船、37艘运输作业船及2600多名渔民的“引航灯塔”。到目前为止,在区内流动党员队伍中,共成立流动党支部(含临时党支部)22个。对外出流动党员,我们采取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的办法,依托驻外办事机构,采取专人负责、分工协调的办法加强联系和指导,架起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之间的“桥梁”。六横镇是我区外出流动党员较多的乡镇之一,其中在宁波务工的就有70余人,这些党员主要集中在镀银企业和建筑工地工作。该镇党委依托宁波办事处成立了流动党员服务站,明确了专职工作人员,并在宁波主要的5家企业中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点,负责跟踪管理并组织学习教育和党内生活,确保这些外出党员“流动不流失”。对外来流动党员,我们采取“独立、挂靠、依托、统筹”的组建模式,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社区和“两新”组织中建立流动党支部或临时党小组,将市外流入的169名流动党员全部纳入社区或就业单位党组织进行管理。沈家门街道大蒲湾社区共有来自安徽、湖南等地的外来民工党员23名,社区党委积极和这些民工党员原籍地党组织取得联系后,着手组建了外来民工党支部,成为了舟山市首个外来民工党组织。勾山街道在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实施外来创业者“安家工程”的同时,将在街道辖区内零散务工的17名外来流动党员统一编组,成立了“乐业”临时党支部。朱家尖镇共有28名外来流动党员,分散在各社区居住,大部分在旅游风景点从事门票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该镇依托社区和旅游服务公司,将这些流动党员就近编入党组织,确保这些党员“离乡不离党”。
2、完善管理机制,从制度上规范党员行为。全区各级党组织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市委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抓好制度建设,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一是实行党员外出登记制度。各级党组织普遍制定了外出党员登记制度,并印制外出党员登记表、联系卡、反馈卡、学习卡等,规定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支部报告,支部负责将其外出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学习记录以及组织关系管理等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流动党员档案。二是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对外出时间不足3个月的党员,除外出前要说明外出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外,返回时要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情况。对外出时间超过3个月的党员,以信函和电话形式向党组织汇报联系,支部指定专人与外出党员联系,定期把支部活动情况、要求和有关学习资料寄送给他们,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三是建立跟踪联系制度。针对外出党员远离组织,容易放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情况,各级党组织采取“定人分片包干”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派党务工作者到外出党员所在地进行考察,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思想情况;每逢外出党员返乡时,组织他们集中培训,强化教育。四是实行综合考评制度。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了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按照年龄结构、职业特点分层管理,对外出党员实行一年一次的综合评定。流动党员考评制度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也使流动党员能时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3、坚持分类指导,在教育中提升党员素质。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学习教育作为提升流动党员素质的重要抓手,以正在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紧密结合渔农村实际和流动党员的特点,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切实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定期辅学。对工作区域相对集中、时间相对统一的流动党员,通过社区党组织或流动党支部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如沈家门街道大蒲湾社区外来民工党支部自成立以来的近三年时间里,定期于每月20日晚上组织流动党员进行集中学习,既教育了流动党员,又加深了相互之间的感情联络。二是编船组学。以海上流动党支部或“党员示范船”为核心,将在同一渔场或相邻海区作业的渔船进行编组,通过船上的通讯设备和电教设施进行学习。此外,白沙乡、虾峙镇等地还开展了“真情服务下渔场”活动,由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上渔船为渔民党员进行学习辅导。三是邮寄送学。通过邮政寄、网络送、传真传、电话联、家属转等方式向流动党员寄送学习资料,流动党员定期通过电话或回寄学习记录卡、读书笔记本、情况反馈卡等,向党支部汇报学习情况。展茅镇螺门社区还通过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开通了短信群呼平台,定期将最新的学习重点和要点及时发到每一名流动党员。四是结对帮学。各乡镇、街道党委普遍建立了社区党组织与流动党支部之间的“一对一联系结对帮学”机制,明确了联系人的职责和要求,并将每次的帮学情况记录后,定期向社区党组织汇报。五是集中补学。各级党组织利用流动党员返乡或渔民党员回港休整或避风拢洋之际,及时送资料上船头,并以社区党组织为单位,组织流动党员进行集中学习和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
4、实施“关爱工程”,在服务中激发党员责任意识。我区各级党组织在严格教育管理的同时,注意把解决流动党员思想问题与解决流动党员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流动党员最关心的问题着手,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到组织的温暖,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如沈家门街道、勾山街道党委针对外来流动人员居住条件差、生活环境恶劣的现实,积极筹资建造外来民工公寓,并为外来民工党员提供会议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配备电教器材和必要的学习资料,使外来民工党员真正有了自己的家。六横镇从解决流动党员就业难问题入手,积极与中远集团、金润石化、鑫亚船舶等大型企业联系,当好流动党员的“就业红娘”。同时,我区积极引导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在外来民工党支部中探索建立了“1名外来民工党员联系10-20户外来民工”的党员联系群众制度,走出了外来民工队伍管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外管外”的有效路子。登步乡、佛渡乡等地还利用每年的清明、中秋、春节等节日期间召开外出流动党员恳谈会,鼓励他们树立“在外不忘家乡、富了不忘乡亲”的思想观念,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广大流动党员能充分发挥自己见识广、懂经营、善管理的优势,积极为家乡群众传递致富信息,支持家乡建设,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不断探索,努力构建流动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社会转型时期党建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巩固和深化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不断构建流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1、注重责任落实,着力建立分级负责、分工协作的组织体系。搞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首先要从责任落实、组织设置、运作方式等方面下功夫,为全面推进这项工作提供可靠的体制保障。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要坚持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破除狭隘思想,消除畏难情绪,自觉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各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创新管理方式,改进工作方法,着力“管住、管好、管活”每一名流动党员,从而形成分级负责、责任明确、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二是要合理构建党组织。党组织设置应以分层分类为宜,在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且相对集中的地方,可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对于“两新”组织中的党员,条件成熟的可单独建立党支部,党员人数不够的可依托工业园区或行业协会成立联合支部;对于居住在社区中的单个流动党员,则就近编入社区党组织。同时,要通过适当的竞争机制,选拔政治素质高、党性强的党员担任流动(临时)党支部书记。对于那些单独建立支部的外来民工党组织,可采取“以外管外”的办法,党支部书记可在外来流动党员中直选产生。三是要积极改进工作和活动方式。坚持“业余、小型、务实、高效”的原则,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活动。要利用电信、网络等技术加强与流动党员的沟通,使党组织与流动党员保持紧密的联系。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流动党员活动登记制度、专人联系制度、流动党员活动日制度、流动党课制度等,加强教育管理。四是要加强资源的整合与保障。流动党组织不像其他党组织有行政、事业单位或群众团体作为依托,其本身资源十分匮乏,因此必须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切实解决流动党员的活动经费、活动场地等问题。
2、注重服务引导,积极营造关爱流动党员、凝聚流动党员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关心流动党员的利益诉求。当前,很多流动党员忙于生计,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各级党组织应该积极主动地关心流动党员,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妥善协调好各种关系,如务工党员与用工单位之间的矛盾,非公企业中党员与企业主的矛盾,从事个体经营的党员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等,确保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并能安心进行工作和生活。其次,要真情服务于流动党员。强大的凝聚力蕴含在优良的服务之中,认真确立并切实坚持服务理念,是各级党组织搞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环。但服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会议上或者文件上,必须要努力探索服务的途径、渠道,以使服务流动党员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当前各地建立流动党员活动点、流动党员帮困基金以及社区党组织与流动党组织结对、社区党员与流动党员结对等,都不失为有益的探索。各级党组织要把握服务的重点,着力解决对于党员生活、工作来说最为重要的事情,着力解决凭借党员个人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努力通过切实有效的服务来凝聚流动党员的人心,达到教育管理党员的良性效应。
3、注重制度激励,努力构建流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如果把党员教育管理仅仅理解为传达党的文件,进行组织关系接转,开展一些活动,那是非常片面的。离开了先进性这一价值诉求,一切形式的党员教育管理都背离了我们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我们要把思想教育与管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一种催人奋进的制度环境,切实保持流动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一是思想激励机制。由于流动党员工作环境多变、生活压力较大等特征,如何使他们保持先进性,增强党员意识、组织观念等,使他们在思想素质上高于一般群众,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各级党组织要继续采取结对联系、上门谈心、个别交流等有效的办法,主动关心流动党员的思想情绪、生活疾苦,帮助他们消除心中疑虑,解开思想上的疙瘩。二是学习激励机制。流动党员集中学习机会不多,但效果明显,各级党组织更坚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员学习教育方面的成功做法,采取专家辅导、电教辅学、座谈讨论、现身说法、技能培训等措施,增强学习教育的主动性、实效性,激发流动党员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此外,各级党委要重视流动党员争创争优活动,每年表彰一批表现突出的流动党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引导流动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动“亮”出身份,树好形象。三是淘汰激励机制。没有淘汰就没有激励。绝大多数流动党员受过党的多年教育,对党是有感情的,其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应看到,由于流动党员的特殊情况,确有个别党员表现较差,不能保持先进性。有的流动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长期不与组织联系,甚至不缴纳党费;有的流动党员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说什么“是不是党员无所谓,有钱就够了”等等,使党的形象受到很大损害。因此,必须建立淘汰激励机制,将一些不合格的党员淘汰出党,这样,既鞭策了党内的其他同志,又保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 上一篇: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研究报告
- 下一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思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