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

时间:2022-07-11 05:52:00

导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

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切实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带头发展产业,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重要作用,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近期,我们深入乡镇农村,通过下发调查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对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总体认为,近年来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较好,模范带头作用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建设出现了可喜局面。同时,在新形势下农村党组织建设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研究新的队策和措施,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县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着力抓好了村级班子、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文明新风建设。

1、党员素质较大提高。一是着力抓好了党员发展工作。我们严格执行“十六字”方针,进一步落实发展党员“五制”,加强党员发展宏观调控,严把党员“入口”,确保发展党员质量。近年来,我县每年发展党员在500人左右,严格控制在市委组织部的调控计划内。二是切实加强了党员教育培训。一方面丰富教育内容,既加强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学习,又加强农村党员致富技能的培训,使党员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领路人。另一方面灵活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党校、农函大、农广大、远程教育等教育资源,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把理论教育、形象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构筑立体化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网络,力求达到“确定一批项目、培训一批党员、培养一个支柱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近年来,全县各基层组织建设办点村共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50多期,培训学员8200多人。三是加大党员管理力度。积极推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责任制和设岗定责制度,强化分类指导,引导其发挥作用。对那些村、组现担任一定职务的党员,要求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对离退休回村的退休党员,要求他们树立爱家乡、爱人民的观念,当好支部的助手和参谋;对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党员,要求他们树立勇于创新、勇于奉献的观念,当好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对外出流动党员,按照“两地共建,双重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深圳流动党员管理中心党委、长沙流动党员总支部的指导。目前,纳入两个流动党员党组织管理的流动党员共有400余人。同时,积极引导无职党员根据党员个人实际,择其所长,安排合适的岗位,为他们发挥党员作用构建平台。

2、民主进程不断加快。一是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我们以2005年换届选举为契机,严格按程序抓好村党级换届选举工作,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发扬党内民主贯穿于换届选举的全过程,积极推行村支两委交叉任职,大力提倡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注重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妇女干部,优化村级班子结构。换届后共配备支部委员1186人,比换届前减少175人,实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268人,占53.8%,比换届前增加258人;交叉任职966人,占80.8%,比换届前增加224人。从年龄上看,新一届班子平均年龄43.2岁,比换届前降低了2.3岁,其中35岁以下的146人,比换届前增加51人,占12.3%。二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全县各村级班子抓住换届契机,进行整章建制,抓规范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完善了“”、党员民主评议、村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重新修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另一方面大多数村党组织对无职党员实行了定岗定责,建立了党员对口帮扶联系制。三是推行村务公开管理制。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建立和完善以村务公开为重点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提高村务公开的透明度,推进村级民主政治进程。

3、经济实力日益壮大。一是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各村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的支持下,立足当地实情,充分挖掘本地潜力,把培植特色产业,培育拳头产品,增强村级经济实力作为办点重心,引导村民积极发展了水稻制种、特种养殖、花卉苗木、沼气利用等产业项目,基本形成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格局。二是农村劳务输出队伍日益壮大。近年来,攸县作为全市的劳务输出大县,共引导劳务输出18万人,既促进了输入地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三是切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县级领导“五个一”活动为主线,积极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据统计,近年来,全县100多个县直机关、事业单位组成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240余个,共扶持70余个办点村,为促进村级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党群关系趋于和谐。一是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各基层党组织严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为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据统计,至目前为止,各办点村共计兴修山塘、水库16座,兴修水渠28公里,防渗水渠23公里,动工新建桥梁6座。同时,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还配合办点村装修改造村部办公楼18栋、村小学教学楼2栋,完成农网改造6公里,实现沼气入户350户,有线电视入户260户。帮助26户特困户建起了安居房。二是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各基层党组织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着力抓好了文明新风建设。坚持不懈地全面加强党员的理论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和对党员先进性的认识,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村民的精神文明素质。三是进一步开展扶贫帮困,爱心助学活动。全县各基层党组织认真贯彻县委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帮困活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据统计,全县25个办点村党员和群众共结成帮扶对子835对,资助贫困学生75人,捐资捐物合计6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攸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通过向农村派驻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深入开展“三级联创”、“三富三好”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主题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同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从调查问卷情况来看,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好的仅占18.6%,一般的占73.2%,差的占8.2%。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难”:

(一)村干部队伍稳定难。当前,农村村组干部由于诸多原因变动频繁,很不稳定。表现之一:人难选。由于农村党员的年龄老化,大部分青壮年党员外出务工经商,一些村只有60岁以上的党员和妇女党员在家,被群众戏称为“三八六0”部队,要从中挑选村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只能是“矮子里面选高子”。如果按照“一强二轻三高”(能力强,年纪轻、家庭负担轻,文化程度高、群众威信高、政治素质高)的标准选村支部书记,符合条件的人选更是“凤毛麟角”。表现之二:人难留。一方面,当村干部“苦”。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人民群众纠纷的调解,村干部都要管。“两眼一睁,忙到灯熄”,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另一方面,当村干部“难”。村官虽小,责任却大,管得也宽。法律管得到的要管理,管不到的更要管。村干部面对的毕竟是国民素质相对较低的一个群体,管理难度大,这种责任大、难度大、手段弱的矛盾,经常使村干部处于两难境地。一些村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完不成硬性任务上级不‘饶’你,不给群众办实事,老百姓会‘骂’你;一旦违背农民利益,群众就会‘告’你。”再一方面,当村干部吃亏。村干部的报酬很低,一年到头,最低的不到3000元,最多的也不过万把元,比不上农村普通工匠,还有的甚至几年也领不到一分钱工资。过去的村干部有的可以招干、调乡镇企业、调乡政府当管理员,而现在这种盼头没有了,在政治上没有奔头,退下来经济上也没有保障。这种“责任大、权力小、待遇低”的不合理局面,客观上造成了村干部岗位上越来越留不住人。近三年来,全县499个村的村主干陆续有40多人主动辞职外出务工经商,有45%的村干部有畏难情绪,43%的村干部表示不愿长期干下去。这种村“官”不愿为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集体经济运转难。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大多数村、组两级集体经济仍然是相当薄弱,有的无集体经营项目、无固定收入来源、无集体经济积累,日常运转相当艰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集体经济债务多。据调查,全县村集体负债的村达296个,占全县村总数的59.3%,负债总额达3659.46万元。债务主要是80年代末的乡镇企业“五轮会战”中的办厂热,村村办企业、组组上项目;教育“双基”达标活动中村村建学校,结果让村集体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另一方面,发展经济的路子窄。为数不少的村由于自然条件差,缺乏资源优势,集体经济实力相当脆弱。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一些村利用本村的优势,抢抓机遇,积极创造环境,大刀阔斧招商引资金,包括近年来基层组织建设办点村曾经上过的项目,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经营不善,管理不当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效益不佳。随着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和农业整体结构的变化,一些村由于缺乏新的项目、新的路子,村级集体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面对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社会万花筒,许多村特别是资源条件贫乏的村束手无策,昔日经济发展的强村近几年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明显的减缓,有的还甚至陷入了困境。

(三)党员素质提高难。近年来,通过开展“三级联创”、“三富三好”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加强了党员的教育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来,党员的素质仍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提高,难以承担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重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素质不够高。有的农村党员思想上有些混乱,信念上有所动摇,不能正确看待共产党的主流,对个别党内腐败现象以偏概全,时常感叹“世风日下,今不如昔”。有的对迷信、赌博等不良行为不闻不问,甚至参与其中。有的对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学习、不宣传,还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二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够强。调查显示,29%的人认为基层党员干部致富、带富的本领不强,46%的认为本领不够强,只有25%的人认为本领强。基层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现象,即:懂粮食生产的多,懂多种经营的少;懂农业生产的多,懂二、三产业的少;懂生产领域的多,懂加工、流动环节的少;懂传统生产技术的多,懂现代科学技术的少。对如何带领、引导农民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工作方法不适应。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喊喊广播,开开会,写写标语,盖盖章”的老一套,在具体的工作中感到老办法不管用,蛮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老百姓埋怨他们“传上面的言,种自己的田”,没起什么作用。

(四)思想观念更新难。面对新时期的“三农”工作,部分基层干部观念陈旧,思想不解放,用计划经济的头脑想市场经济的事情,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框框”、“老套套”。主要表现在:一是识人用人观念落后。有的地方在选拔任用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上,拘泥于“根正苗红”、“老实听话”、“稳当不出问题”等传统想法,而对能否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能力反而考虑不够。有的对使用年青干部不大胆、不放心,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农村有限的优秀人才也难以脱颖而出。还有的宗族思想严重,信任本族人、本姓人,对外姓人则一律持排斥、打击态度。二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观念落后。一些基层干部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了解不多,研究不细致,跟着传统习惯走,甚至跟着感觉走,导致有的村出现了干部提倡种什么,什么就不值钱,使群众对政府缺乏信任感。有的基层干部对于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思想不解放,工作不主动,甚至认为农村就是农村,只求能吃饭过日,平平安安渡过,保一方稳定即可,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和那么多心思搞这搞那,干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三是价值观念落后。一些从计划经济中成长起来的干部,对农村干部昔日那种一呼百应、说一不二的领导方式耳熟能详,有着浓厚的恋旧情怀。现在,农民“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对村集体和村干部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干部在农民面前说话办事都失去了以往的权威。感到当干部窝囊,没意思,不能摆正位置,工作劲头不足。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不足,战斗力不强,凝聚力下降。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深层次背景因素不可忽视。

(一)机制因素。农村党建机制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农村工作的复杂化和义务职责要求与基层党组织地位、职权的弱化形成过大的反差。

经济是政治的集中体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的运作方式、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农村党建的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管理机制在宏观管理和指导的理念上,考虑市场经济的特点不够充分,强调党性原则、组织原则的多,考虑利益分配的少,强调义务的多,重视权利的少。农村基层党组织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任务要靠基层来落实,很多的社会矛盾要靠基层来化解。尤其是现阶段,农村税费体制的改革,村干部虽然从繁杂的催收上交提留中解脱出来,但面临着新时期更高、更新、更严的工作要求的考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等,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责任越来越重大,但与之相反,农村基层党组织地位和职权却相对弱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少。农民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大为降低,而基层干部需要农民支持配合的工作却越来越多。要开展工作,发挥好作用解决好问题,没有多少职权的手段可以利用,大多靠做思想工作,靠村干部个人的人格魅力,甚至靠一些非组织因素(如血缘关系、宗族关系、朋友关系)来形成感情和权威。这是严重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是不适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

(二)文化因素。先进文化在农村市场所占的比率不高,农民思想观念的保守落后,给党在农村的一些政策的推行增加了难度。

先进的文化是开发的、科学的、面向现代化的文化。而当前的农村,信息比较封闭、科技知识普及率低,封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如黄、赌、毒、封建迷信等沉渣泛起。农民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也不透彻。因此,党对农村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农民认识上的深浅不一,而颇多艰难。如从税费改革、土地承包30年不变到林地流转机制的推行,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到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建立,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在具体的运作中都是举步维艰。另外,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之道”、“难得糊涂”等思想观念自爱农民心目中已根深蒂固,“不信科学信迷信,不去创业,去赌博”的现象严重存在,这对基层组织依法行政,建立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网状阻力。

(三)政策因素。生产发展活力不够,农民增收路子不宽,隐性负担加重,使农村矛盾日益尖锐。

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产业化基地+中介机构+市场的经济模式和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而小农生产意识尚未完全打破的农民,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产业结构调整不敢搞,生产规模不敢扩大,农产品的深加工路子不敢闯,这种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动的矛盾十分突出,从而导致发展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越来越窄,而随着社会化消费的不断增长,给农民带来的隐性负担越来越重,城乡差别、贫富差别越来越大。同时,相比之下,虽然在农村改革的进程中,配套改革的惠农政策措施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但这知识杯水车薪,永远摸平不了随着社会化消费的不断增长,给农民负担带来隐性负担的裂痕。致使农民在农村改革的整体利益中得到的实惠少,增加的负担多。甚至有的行业的改革还伤害到了农民的利益,如粮食体制的改革,刚开始时就在不少地方造成了“谷贱伤农”的后果,且农资的涨价幅度也使得农民怨声载道,农民由此对党和政府产生不理解、不信任、不支持,甚至产生对抗情绪。而这些日益膨胀的不满情绪的发泄对象恰恰是党在农村一线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这使得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经常处于两难境地。

三、对策和建议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肩负起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任,应对农村新的形势和挑战,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当好代表,就必须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认真审视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既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建设和整顿,同时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机制和制度,使农村党组织建设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一)坚持上下联动,着力落实县乡管党责任机制

首先,要强化县委的“第一责任”。县委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盘规划,整体部署,,定期开会研究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新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县委要根据全县基层党组织的现状,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责任人,认真落实方案,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帮扶工作。

其次,要充分发挥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乡镇党委必须充分发挥指挥、协调、管理、落实的作用。要建立起党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的党委分工负责制,形成一级一级抓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党建工作格局。要实行目标管理制,将党建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人。要建立包村办点责任制,乡镇党委书记、党委成员要做到管一个片或包一个村,落实党建具体工作。

再次,要发挥部门协调配合作用。各部门单位要在县委领导下,继续按照县级领导“五个一”活动的要求,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办点工作中利用部门优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强大后盾。

(二)坚持内争外引,不断壮大村级经济

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才能赢得一方人心。找准发展路子,致富一方经济,是基层组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济基础的现实选择。

一是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要立足村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创造特色。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不断挖掘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造和扩大生产,以形成地方特色产业。要抓好矿产资源、山地资源、水面资源、农产品资源的系列开发,通过资源开发来主导村级经济的发展,形成资源集约经营特色。要利用地利之便,形成地缘经济发展特色。地处集镇要塞的,要利用城镇的辐射效应,大力发展为城镇服务的产业;地处国道和省道沿线的村,可以利用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业、运输及服务业等。要努力实现基地化生产,形成规模特色,积极推介“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经济组织,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发展规模特色经济。

二是要拓展农民就业空间。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进一步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经济财富。对于村干部来说,要主动做好三件事:其一,传递信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多形式、多途径搜集有关信息传递给农民,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减少盲目性;其二,推介典型。要宣传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典型,激发农民外出创业的热情,同时要鼓励和引导“打工能人”爱心回流为家乡做贡献,带领帮助更多的农民走出去或在家乡投资置业;其三,加强培训。要根据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和劳务输出的要求,为劳动者提供技能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养,扩大他们的择业空间。

三是要扎实开展党建帮扶。要通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办点工作,着力创建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产业发展示范村,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潜力,挑选一定数量的产业发展示范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资金、信息、技术上进行重点扶持,为全县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样板。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后进村的转化工作力度,选派得力工作队驻村入户,建立包干责任制,形成县乡村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三)坚持选育并重,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村级班子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最基层的战斗堡垒,村干部是推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终落脚点。新的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机遇与挑战、动力与压力并存。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解决当前村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素质不高、队伍不稳、人才难留、形象欠佳等问题,适应农村新形势的变化,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力和较为稳定的村干部队伍。

1、要严格德才标准“选好人”。在村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德才兼备的标准,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的文化、年龄和能力结构,把能干、实干、敢干的优秀青年农民选拔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目前,选拔任用村干部的标准主要应把握四条:一是政治上强。能真心拥护和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能把“三个代表”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既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又要有执政为民的情操。二是有经济头脑,善于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方面的知识,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三是要有勤政廉洁、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四是要有事业心。村干部要有一股不负组织和人民重托,干好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在把握村干部选用标准的同时,要严格依法依程序,搞好村干部的选拔工作。既要确保村干部选举工作的民主化、公开化,使“群众公认、德才兼备”的干部任用原则落到实处,又要注意克服村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宗派性”和随意性。另外,在全面推行“公推直选”、“海推海选”,挖掘本村优秀人才的同时,还要创新村干部选拔机制,拓宽选人视野大胆探索村干部选任的新途径,从而真正把能力强、素质高的农村优秀人才选出来。

2、要强化教育培训“育好人”。村干部教育培训,要从其所处的农村环境、自身特点和工作需要出发,有领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注重政治理论培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当前特别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村干部头脑,增强其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又要经常性地进行使用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增强他们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在培训方式上,既可以采取集中办班的方式,又可以适当地采用到先进地区学习、挂职锻炼以及选送参加大中专层次的函授等形式。在培训要求上,可以选择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行任职资格培训制度,对村支书、村主任、村秘书等职位实行先培训、后上岗。

3、要壮大后备队伍“储备人”。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往往与村干部可选范围窄、可选对象少,选用村干部普遍存在“箩里选花”、“矮子里面拔将军”的现象紧密相关。因此,要立足长远,从长计议,培养和壮大一支村干部后备干部队伍。村干部后备队伍建设,一要有一定规模,村主干职数与后备干部人数要保持1:2左右的比例。要把后备干部培养与发展青年农民入党结合起来,为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二要实行动态管理,对已确定的后备干部要精心培养和定期考察其表现,对表现较差的要及时调整,并从村里党员、组长补充优秀分子。三要经常压担搭台阶。把后备干部放到青年团、民兵、妇联等村级配套组织中担任职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坚持以人为本,推行村级民主政治进程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体现在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的物质文明上,又体现在知识文化和道德水准等精神文明上,既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农村干部,又要致力提高全体党员的整体素质,培育一代新型的农村干部,又要致力提高全体党员的整体素质,培育一代新型农民,倡导农村文明新风。

1、改进农村工作方式方法。一是领导方式要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顺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适时调整领导方式,实现由单一的政治领导向政治领导、思想领导、重大决策的领导并重发展。在政治领导上要支持和保证村委会及群团组织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依法依规开展工作,在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上把好关。比如在村民自治、村务公开上,党支部就要履行职责,确保依法依规进行。在思想领导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村党员干部的头脑,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在决策上,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主科学决策,用党内的民主带动整个农村民主进程。二是工作方法要由指令性向服务性转变。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有效工作方法,在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和农民意愿的条件下,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实现由指令性向服务性转变。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改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改单一的农业生产领域为提供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科学技术等全方位的服务。三是管理形式要由封闭性向公开性转变。要顺应农村民主政治进程,尊重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意愿,实现管理形式

2、全面推行村务公开管理制度。以村务公开为重点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进程、改善农村党群关系的有效手段。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必须将这一“民心工程”办好、办实。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人负责,制定工作计划。要成立村民公开理事会、民主理财小组等专门班子履行职责。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要建立详细具体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将村务公开的时间、范围、内容、要求告知村民,做到村民最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最担心什么就公开什么,最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最希望什么就公开什么,公开范围要全,公开内容要实,公开数据要真,让群众看得明白。三是要完善监督机制。要建立民主监督小组或民主监事会等监督机构,强化对村务的监督,通过推行村务公开,使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步入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3、倡导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用正确的理论牢固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引导农村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和致富观。狠刹“三风”,大兴“三风”。即狠刹封建迷信风,大兴科学之风;狠刹玩牌赌博风,大兴学习创业之风;狠刹落后畸形消费风,大兴文明进步之风。要积极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情,推介身边先进典型的方式,培育一代有文化水准、有致富技能、遵纪守法的新型农民,构建和谐村庄。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文明屋场,评选“文明户”、“星级户”、“小康户”等活动,引导农民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惯,创造新生活,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