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宏观调控的着力点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11 10:14:00
导语:加强宏观调控的着力点的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04年以来,国务院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作为中观管理层级的乌海市,怎样贯彻国家、自治区的宏观调控政策,发挥自身优势,使本地区实现有效调控,是事关全市发展的重大问题,非常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通过产业政策调控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的发展,没有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支撑,就不会有持久力。我市虽然通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逐步发展壮大并形成了能源、建材、化工、特色冶金四大支柱产业,但是从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企业规模偏小,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有23户,超5亿元的只有5户;生产工艺落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集中度、关联度不强,循环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很大,并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一旦国家产业政策趋紧,有些企业将面临被迫关停的可能。为此,从增强抗风险能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我们应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产业政策,明确扶持什么产业,限制什么产业,淘汰什么产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产业政策应着眼实际。在认真研究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的基础上,既要考虑现有产业结构状况,又要着眼未来,总的原则是"鼓励先进、提高标准、关小促大、促进联合"。产业政策一经制定,就要公布于众,重点要给投资者宣传到位,严格执行。
第二,产业政策应有调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作用。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明确生产企业用地规模。水资源要优先保证重大项目用水,鼓励节约用水。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统一规划。鼓励单产在15万吨以上矿井,彻底关闭3万吨以下煤矿。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原煤外运,使我市的焦煤资源得到就地转化增值。其它资源的应用也要向优势行业和重大项目集中。
第三,确定产业政策鼓励支持的领域和行业。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只要高于目前技术水平且具有实用性,我们就应该予以大力支持。二是消化废弃物的产业,即循环经济。用必要的产业政策和具体的优惠条件去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消化固、气、水等废弃物。三是新型替代产业。加快对我市高岭土、硅石、白云石等资源的勘探开发,尽早形成新的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国家鼓励支持的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研究开发特种钢材、水泥、玻璃、耐火材料以及新型建筑材料和塑料制品等新材料,增强产业后续开发能力。
第四,产业政策应体现扶优扶强。一产业应支持几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富裕农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主力军;三产业应支持一批大项目,成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产中心的主力军。二产业要围绕建设全国高载能工业基地、自治区大型氯碱化工基地、全国西部煤焦化工基地等基地建设,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提高工业企业的准入标准,焦化100万吨以上;电力33万机组以上;硅铁封闭式单炉产能1万吨的4台以上;电石封闭式单炉产能2.5万吨的2台以上等。只有规模上去了,环保、节能等措施相应才会适度超前。同时要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的重组联合,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调节,加快自备电厂建设,推进电力企业与高载能企业的直供电联合。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规模偏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改造无望的企业,要按照淘汰进度表进行关停。
二、通过调整各区功能提高整体竞争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划分市区两级事权和财权等政策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各区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经济活力明显显现,各区依托工业园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为全市经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各区之间争项目、争资金、讲平衡,都在为自己的"小而全"而不懈努力,从根本上削弱了全市的整体竞争力。为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科学划分各区的经济社会功能。乌海区域面积小,各区经济社会事业联系紧密,各搞各的"小而全"达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应该站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考虑各自功能划分,打出自己的"特色牌",形成共同优势,以便在大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整体竞争力。目前,"十一五"规划正在制定之中,各区应该站在全市、"小三角"甚至宁蒙陕甘区域中谋划未来的发展,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理性分析研究各区的优劣势,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海勃湾区要强化中心城区功能,高起点规划建设,优化人居环境,高度集聚人口,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突出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成为有一定辐射半径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中心;即使发展其它产业也应侧重于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效农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和轻工业。乌达、海南区要强化发展工业经济的功能,把工业作为重中之重。一产业重点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三产业重点围绕高载能工业的发展,集中搞好配套服务,建成高载能产业服务中心和产品集散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要重点集中在两个城区,有序收缩矿区,引导人口梯度转移。
第二,市区合理划分事权。
各区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界定之后,重点是市区两级要合理划分事权。从长远来讲,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要弱化,社会事业管理职能要加强。而社会事业管理需要坚实的基层基础工作,重点在区、乡两级政府,事权全部下放是必然趋势。要充分调动市区两个积极性,重点发挥区级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作用,合理划分事权。市级机构应该发挥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功能,强化向上争取资金的能力,经济职能放在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实施资源开发和抓重大项目上来,社会事业职能要把握好少量关键性资源,每年集中财力办几件区里无法办成的大事。大部分具体事务还应转由区、乡两级政府来承担。使市区两级政府担负起统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来,真正开始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三、通过调整体制、机制达到调控目标
第一,思维转换。无论是产业政策调控,还是市区功能划分,都会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势必引起一些思想上的波动。这就需要我们的干部树立全局意识,围绕全市大局,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主动站在全市的角度去分析认识问题,换位思考,紧盯外部竞争,促进内部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追求共同利益,实现合作"双赢"。
第二,理顺体制。一是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出发,理顺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乌海高载能工业园区管委会对三个工业园区的调控功能,督促按功能进行经济布局,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促使园区产业不断升级换代。二是要从利益调整的需要出发,理顺招商引资和企业管理体制。保持现有经济布局与利益不变,新上项目按照统一政策以乌海高载能工业园区的名义进行招商引资,统一服务管理标准,坚持"谁引入、谁主要受益"的原则,鼓励市区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第三,创新机制。一是要形成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对符合我市产业政策的企业和重大项目,市政府要从资源、电力、运输、资金等方面给予协调并强力支持。二是要形成鼓励先进的激励机制,对各区经济社会事业走在前列的工作,通过财政政策给予适度倾斜;对工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适度在园区建设上给予倾斜;对社会事业,根据人口状况和工作量大小以及工作优劣给予适度倾斜。三是要形成利益协调工作机制。由市委、市政府统一组织,定期协调各方利益,争取使各方实现利益最大化。
- 上一篇:责任及责任追究制的研究报告
- 下一篇:公务员雇佣制及相关配套制度问题研究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