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
时间:2022-07-10 05:32:00
导语:关于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的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富阳市现有26个乡镇(街道)、612个行政村、62万人口。2001年8—11月,该市在全市推行了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工作,共有1600多名38周岁以下、高中以上的农村青年参加了村级后备干部的公开选拔。通过公开报名(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和讨论公示等程序,1252人被确定为后备干部,其中高中以上学历857人,占68.5%;大专以上学历23人,占1.8%。为总结其成效得失,进一步加以完善,富阳市委组织部于2002年8月,组织人员赴部分乡镇和街道,通过召开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座谈会、与部分乡镇(街道)领导个别访谈了解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富阳市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的成效、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健全这项工作的对策措施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初步成效
在调查中,大多数同志对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这一做法总体上持肯定态度,评价较高。
对于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取得的成效,多数同志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使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进一步拓宽了镇村两级组织的选人视野和推荐渠道,向每一位有志青年敞开了大门,实现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同时,通过严格规范的选拔程序,确保了最终胜出者的较高素质,从而使一批平时思想好、表现优秀、积极进取的中青年骨干脱颖而出,为村两委班子储备了一支年轻化、知识化,开拓创新、朝气蓬勃的后备力量。在2002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共有357人进入了村级领导班子,占后备干部总数的28.5%;当选为村两委“一把手”的有88人,其中,任村党支部书记的34人,任村委会主任的54人,书记、主任“一肩挑”的5人。
二是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的推行,改变了以往在村级后备干部推荐中由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使后备干部的选拔任用接受了群众的监督,扩大了党员群众在后备干部选拔使用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有效遏制了一些村和个人在选拔使用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行为,在克服“家庭政权”、“小集团政权”等现象上更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村级领导班子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是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公开选拔制度的推行,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置身于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约束之下,促使后备干部更自觉地增强群众观念,取信于民、服务于民,树立起村干部为广大群众赤诚服务的新形象。
二、存在问题
在调查中,许多同志也认为,尽管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工作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但这项制度的推行也受到不少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这项制度本身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1、意义认识不深。一是镇村两级干部,特别是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干部,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形式主义”的思想认识,觉得“公选”的可操作性不强,无多大实际意义,一时难以接受这一新做法。二是抵触情绪的存在。部分村干部存在着官本位主义的思想,觉得真正能干的后备干部产生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他们难以“控制”,权衡利弊,不支持也罢;有一些村主要领导认为村干部是靠党员和群众来选的,培不培养后备干部无所谓;还有的认为富人就是“能人”,把培养后备干部的眼光盯在了村里的少数几个富人身上。
2、人才资源匮乏。一是后备干部来源不足,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并且外出的是相对较有活力的年轻人,导致组织选择面不广;二是后备干部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部分村对优秀退伍军人、高中毕业生化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培养,在即将起用时,他们却外出打工或自己置办起了实业;三是村干部工作吸引力不大,部分村比较优秀且组织打算培养的年轻同志,因受经济利益驱动,对当“村官”不感兴趣。
3、培养力度不足。后备干部经公开选拔产生后,面临的是对他们的“培”与“扶”,相当部分的村因无这方面的经验可借鉴或主观上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对他们放任自流。后备干部普遍有文化水平较高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工作热情较高而影响力不大的共性特征,再好的苗子,缺少传、帮、带总难以茁壮成长。富阳市多数选拔、培养成效不明显的村,都因培养力度不足、“备而不用”,最终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导致村级事业的全面建设难以“更上一层楼”。
4、工作胆魄不大。一是村级班子成员对后备干部到乡镇(街道)上挂或在本村担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做法难以把握,心中无底,在培养过程中畏手畏脚。二是后备干部在开展村务工作中不够大胆。有些后备干部虽则担任了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职务,但在实际工作中总觉得自己名不正、言不顺,位置难以摆正,心态调整不好,具体工作中顾虑较多,做了怕引起村民反感,“还没当‘官’就这样”,不做了又怕群众说闲话,担心被看作无能或积极性不高,左右为难。
5、对新选举方法不适应。从总体情况来看,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与预定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后备干部因种种原因对新的选举方法较难适应,导致不少优秀后备干部没能通过选举进入村级领导班子。对新选举方法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组织缺乏选拔时的针对性和选拔后的正确引导。“公选”要公开、公平、公正,但并非放任自流,党管干部是我党一贯原则,不坚持这一条,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富阳市2002年村级班子选举情况看,有的村推出的后备干部素质一般,难以服众;有的村推出的后备干部虽然素质较好,但组织上没有在选举过程中正确引导广大党员群众,讲明事理,力荐优秀人才,因而难以脱颖而出。二是主观上后备干部在选举中的号召力不大。后备干部因年轻,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培养期间,部分后备干部参与处理村级事务的机会不多,即使担任“助理”等非领导职务的,也属“虚职”,群众认可度不高,在选举中往往“影响力”不大,特别是在“海选”中还存在着一些不正当行为的村,后备干部往往处于相对劣势。
三、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完善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今后主要要抓好三项工作。
1、加强宣传力度。在公选前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对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工作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以此来提高镇村两级干部,特别是村支两委会班子成员对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重要意义的认识,寻得广大村民群众对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在平时,要特别注重对优秀后备干部走上村领导岗位后各方面表现的宣传,树立一批典型,消除一部分人对“公选”工作的疑虑。
2、健全有关制度。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还处在摸索阶段,努力适应形势,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努力做到对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尤为重要。当前应重点建立健全以下制度:一是建立推优荐贤的科学选拔机制,要提高优秀人才参与“公选”竞争的积极性,同时各级组织部门也要把优秀人才尽量吸引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二是建立健全后备干部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培养目的、目标,因材施教,增强培养针对性。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要求,动态监管,由村支两委班子成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及时反馈给后备干部本人,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及时对后备干部进行帮助教育,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进一步促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四是完善培养制度,由市委组织部或各乡镇(街道)组织,以市委党校或成人学校为载体,定期进行各类法律、法规和实用致富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为日后走上村级领导岗位顺利开展工作夯实基础。
3、构筑“成才平台”。对后备干部进行培养,其能力需要通过实践锻炼来得到提高,需要乡镇(街道)和村支两委为他们提供机会,积极构筑“成才平台”。就富阳的调查情况看,凡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任用较成功的镇村,均有思想认识重视,培养力度大的共性特点,反之则毫无成效可言。如该市高桥镇自后备干部确认后,抽选9位同志到镇机关上挂锻炼,选举结果显示9人全部进入村支两委领导班子,成功率达100%;其次是在本村为后备干部设置副职、助理等职务进行锻炼的,其成效也要明显高于其他各村。分析其原因是挂职为后备干部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挂职期间,后备干部在接触处理日常工作的同时,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后备干部本人在党员群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群众认可度增加,为换届选举的成功胜出奠定了基础。
- 上一篇: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 下一篇: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