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10 03:52:00
导语:提高农村党组织战斗力的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员分类管理是党建工作一个新课题。在2000年,我们针对一些年龄较大的党员在教育管理、组织活动、作用发挥方面的特殊性,在试行党员分类管理上作了初步的探索实践。2003年我们较好地把握了开展村规模调整工作这一契机,结合前几年的探索实践,全面推行了以分类设置党组织、分类教育党员和分类设岗定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对于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实践分析
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生活、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党员队伍也出现结构复杂化、就业形式多样化、教育需求多元化等新的情况。传统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在组织形式、教育内容、平台设置上与新的形势发展还不够相适应,需要我们探索更贴近实际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
第一,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需求。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群众看党员”,是指群众主要依据党组织和党员的工作实践来了解我们党,认识我们党,这关系着群众对党的态度,也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他们首先是通过看党组织怎样管理党员,党员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来看待我们党。因此,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基础,加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事关我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需求。近年来,我们提出了以“民主理事、公正办事、干净干事”为目标,以“四民主、两公开”为重点,以“村务村民理、村官村民选、村情村民知、村策村民定、村事村民管”为途径的工作思路,并首创了“海推直选”、“自荐海选”的民主选举“村官”的做法,保障了农村群众的民主权利,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同样,实施农村党员分类管理,使得属于某一专业党组织中的党员,能更有针对性地参与商定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务,更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其在村党组织中的党内民主权利得到更好的行使,同时,也使得村党组织班子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第三,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发挥党员先进性的必然需求。从我区的现状分析,农村党员的组成比较复杂,主要可以划分为老年党员、企业务工党员、从事农业生产党员三大类型,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一定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比如老年党员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年青党员要弱一些、企业务工党员因工作时间所限工学矛盾较突出、从事农业生产党员掌握知识信息方面相对欠缺,导致党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存在一定的“隔阂”,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因此,我们通过实施党员分类管理,区分不同专业党组织提出相应不同的党员先进性标准,并开展设岗定责活动,使得党员找准了自身定位,明确了相应职责,发挥了各自特长,从而也使得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体现。
第四,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和谐社会,“和而不同”,其本质就是共性、个性有机统一的社会。我们认为,共同的党员身份和不同的党员个体也是和谐统一的。从现实情况看,不同的党员因年龄、文化程度、接受教育状况、从业情况等的不同,而导致其知识信息、兴趣爱好以及价值取向等的不同,出现个性差异,需要实行分类管理。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中央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的实施,更是给基层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提供了直接便捷的方式,使得党员的身份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地域人”,而真正成为“组织人”,进一步推动了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对不同的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我区实施农村党员分类管理的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针对以上的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从2003年底开始,在南苑街道联胜村进行了党员分类管理的试点,试行把农村党员按年龄、职业进行分类,编入不同支部,对不同支部的党员提出了相应的先进性要求,并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让每个党员定责定岗,发挥先锋作用。经过一年的试点,南苑街道的党员分类管理模式取得了成功,并在全区进行了推广。我们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合资源,科学设置党组织。结合2003年开展村规模调整,将全区原505个建制村调整为262个,建立42个村党委、100个村党总支和120个村党支部。设置三种主要类型的分类支部:一是以老年党员为主的老年支部。对60岁以上的党员和企事业单位退休退职党员,单独设立老年支部。二是以从事生产为主的行业支部。对60岁以下的党员按从事的行业特点进行划分,建立由普遍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党员组成的农业党支部,由务工经商党员组成的工商业支部,并对一些行业支部再细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工商业等专业党小组。三是以流动人员为主的流动支部。对经常临时外出务工人员、不定居的外来流动人员、上级下派、村与村之间交流锻炼等人员中的党员,单独建立流动人员支部。目前,全区村级党委、党总支以下共设置分类支部478个,设置分类党小组1252个,其中,老年支部178个,行业支部254个,流动人员支部46个;在120个村党支部下设置分类党小组417个。
第二步,分类施教,创新党员管理新模式。根据党员特点,各分类党支部和专业党小组开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管理活动。一是创新分类教育方式。将原来农村党员教育方式从以会代训多、读书看报多、单向灌输多向实务培训多、实践体验多、双向互动多转变。二是区别分类教育内容。按照教育对象类型,侧重不同的主题开展组织活动。三是丰富分类活动载体。分类后的党员有了较大的群体共性,便于开展各类群体活动。
第三步,因事设岗,分层发挥党员作用。根据党员个体的特长、兴趣等综合情况,因事设岗、因岗定职、动态管理,拓宽党员发挥作用渠道。一是坚持合理设岗。结合当地改革发展和稳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置思想政治类、经济发展类、公共事务类、村务监督类四大类岗位,发挥党员作用。二是实行公开上岗。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将岗位名称、职数、工作职责向全体党员公布,由党员申报岗位。村党组织按就近便利、择优选配原则,确定上岗人选,并公布党员认岗、定岗情况和岗位职责要求,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加强引导履岗。由村级党组织总体负责,分类支部、党小组按党员选定岗位,开展教育、培训、引导,使他们明确目标,掌握程序和要求,为发挥好作用奠定基础。四是强化考核评岗。上岗党员每半年填写一次《履岗记录表》,每年向村党组织作一次汇报,党组织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评比考核。考核结果与民主评议直接挂钩,并作为党员本人选优评差、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探索实践,主要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初步成效:
第一,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有利于增强村级班子的合力。分类管理后,使基层党组织在设置上更好地顺应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属于同一行业党支部和专业党小组的党员进行分类集中管理,便于把下属党员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用于农村的生产经营,影响和带动村组群众为该村发展献计出力。分类管理后,一方面,使得党员更多地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和商议,另一方面,也使得村级班子的决策、决定的酝酿过程更加深入和全面,班子的决策更加成熟和慎重,既让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更有效行使,增强班子团结,又进一步维护了村级班子集体领导的权威,提高了村班子在村民群众中的威信。如塘栖镇丁河村在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后,村党委认为此举方便了各专业党小组议事讨论,党员在关心村级企业发展壮大方面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升,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增强。
第二,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有利于党员活动的广泛开展。党员实行分类管理以后,参加活动的对象都具有共同的群体性特点,同一产业的党员、老年党员及流动党员等都有了共同话题,在活动中交流心得体会,分析掌握情况,探讨本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避免了村规模调整后,党员相互之间缺乏认知的情况,加快了新村融合。不同党支部和党小组根据党员共性和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使原来较单一的组织活动转变为贴近党员和实际的多样化活动形式。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增强。如崇贤镇根据当地实际,在党委(党总支)建制的村分类设置了工业、农业和老龄支部,并将工业支部按从事轻纺工作、制造工作等行业类别分设党小组。在第三批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中实现了因地制宜、分类施教。党员普遍反映:党支部和党小组进行的教育活动内容更丰富了,也更贴近我们自己的生活了。
第三,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有利于党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推行党员分类管理以后,实现了农村党员的优化组合,因人定岗,以岗定责,使农村党员无职者有责、无位者有为,激发起了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乐于奉献发挥作用的热情。在开展设岗定责活动中,各村级党组织建立起相关的活动制度和考核意见,将党员的履职情况考核与民主评议直接挂钩。如南苑街道等由党支部、党小组负责对党员进行岗前培训,村级党组织每季度对党员履职情况进行通报,在当地农村党员中形成了争相服务的良好氛围。如该街道万常村在设立政策宣传岗、农业技术指导岗、村务监督岗等,几位从事花卉种植的党员,主动向党组织要求申报农业技术指导岗,在平时积极为村民提供花卉种植的技术服务和生产信息,逐步带动并发展起了当地的花卉种植业,目前该村已有60%以上的村民从事花卉种植,成为该村的支柱型产业。
三、进一步推进党员分类管理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党员分类管理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根据实际分类推进,是一项系统性和延续性很强的工程。从我区实际推行的情况看,党员分类管理为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在推进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中,应当注意把握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坚持标准,因人分类。党员分类管理不等于党员标准上的因人而异,在推进分类管理工作中,既要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又要对广大党员按从业特点、年龄层次、性格特长进行划分,要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查找不同党员的个性特点,编排建立不同的基层支部和党小组。在确定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中,则要根据不同党员群体的生产生活特点,结合群体的共性进行组织,要在强调个性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共性特征。
第二,要把握条件,分类推进。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我们在农村层面已经全部推开,下一步在非公有制企业、社区中探索推行这项工作时,可先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再全面推行。从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情况看,既有的“”制度执行得比较到位,传统的非公企业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符合企业党建工作实际,目前尚不宜全面推进分类管理,若要实行分类管理,可先行选择若干家企业进行试点;社区党员的构成比较复杂,其中以退休的老年党员占大多数,属于社会就业队伍的中青年党员较少,根据这一情况,可本着方便组织活动的原则,在实行楼道建支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党员的个性,采取市场建、个私协会建等方式建立分类党组织进行分类管理。
第三,要创新载体,发挥作用。实行分类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强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励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活动要结合党员群体和党员个人特点特长,创新组织活动载体,从服务发展大局出发,突出重点工作,开展好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群众为内容的各项活动,使党员在分类教育管理中,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和促进各项工作。
第四,要立足长效,完善机制。重点要完善好目标管理、部门帮扶以及党员人才培养三项长效工作机制。目标管理机制:即对分类支部明确职责,制定支部管理目标,建立分类支部定期向村级党组织汇报工作制度、分类支部活动制度、党小组例会制度等。部门帮扶机制:即区、镇两级相关涉农部门定期向专业党支部和党小组提供市场信息咨询、科技指导、产业开发及资金支持等配套服务。党员人才培养机制:即依托分类支部对党员教育管理上的优势,通过各类具有行业特点的组织活动,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深化“双培”工程,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骨干,将致富党员骨干培养成村级干部,造就一批新型农村党员,充实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提升村干部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 上一篇:切实加强新时期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工作
- 下一篇:促进农村党员作用发挥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