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生活品质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10 11:34:00

导语:提升生活品质的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提升生活品质的调研报告

对个人而言,心理健康是正常生活的保证,是正常行为能力的前提;对领导干部而言,心理健康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确保其切实履行职责的内在要求;对全社会而言,心理健康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基础,是“四位一体”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着重围绕领导干部心理保健的意义、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如何加强其心理保健等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以期该问题能引起有关方面更多关注,从而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执政能力。

一、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的作用和意义

领导干部承担着谋划全局、制定政策、决策拍板的职能,肩负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能否顺利发展的重任,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各级党组织重视。上城区加强干部心理保健工作,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直接决定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能否顺利进行。一个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干部既不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也不会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不可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心理保健教育和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干部队伍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健全他们的心理结构,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确保干部正常履职的基本要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职工和群众的思想情绪、工作作风和一个单位的整体气氛及工作干劲。一个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领导干部,能通过平时的培养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要把加强心理保健作为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此外,随着依法行政的推进,干部在权力运行上受到更多规则和舆论的监督、制约,在处理复杂利益关系时,对领导艺术的要求更高,也要求干部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再次,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肩负改革、发展、稳定等执政重任,其心理素质如何,不仅直接体现出领导干部自身的领导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还直接影响到其领导职能所涉及并“辐射”到的诸多社会人群。当前社会变革的现实、新旧体制的转轨、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复杂社会现象的出现,导致了领导干部诸多心理矛盾的形成。领导干部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情感的人,也是具有多重社会角色的人。如果领导干部自身心理不和谐、领导班子成员间个性心理特征不和谐,不能正确地判断现实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各种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很难落到实处。

最后,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题中之意。“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提高以后,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成为每个人生命中的必需。也就是说,当个体生命从“活着”上升到“生活着”的时候,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的重视也必然从“调味品”提升到“必需品”的位置。精神生活品质,是整个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但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观点相吻合,也正是我们打造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的题中应有之意。领导干部,作为是“全民”的一份子,他们只有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才能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认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应具备以下心理健康要求:一是积极的个性。善于维护正常和积极的人际关系,善解人意并为他人着想,思维敏捷,善于适应变化的环境,较快地接受新事物、热爱生活、工作态度认真。二是严谨的思维。智力水平正常、能力自然表现,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能正确地判断现实,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各种问题。三是稳定的情绪。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状态。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的情绪困扰负责,不随意迁怒别人,具有民主的性格。四是健全的人格。能对自我作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对于人生有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五是合理的应对。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激的能力,能够从危机中回复的能力。

二、当前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有效掌握领导干部队伍心理健康基本状况,上城区邀请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有关专家,以全体区管领导干部为目标群体,本着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就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上城区区管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健康危险性压力(对人的心理、生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的压力)的比例偏高。上城区领导干部存在健康危险性压力的比例为24%,其中尤以街道和经济部门的领导干部偏高,即干部的心理压力状态已经影响到其身体健康。二是心理疾患风险(可能造成心理健康损害的压力)的比例偏高。上城区领导干部队伍中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疾患风险的比例为15%,高于其他目标群体。三、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解能力。在本次调查中发现,领导干部个人应对压力的方式,成为影响健康危险性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经过对样本的仔细分析和对领导干部个人的深入访谈,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来自岗位职责的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岗位职责要求提高。随着“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等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对政府履职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机关的行政难度有所增加。特别是上城区作为地处城市中心的老城区,受地域面积小、人口密集、老龄化问题突出等影响,工作任务增加、工作难度加大,给领导干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现在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增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二是争先创优竞争激烈。近年来,各条线上争先创优的意识都比较强烈,但上城区又面临土地资源有限等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有些涉及“硬指标”的工作比如招商引资、节能减排等压力尤其明显,也造成了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如经济部门和街道)领导干部健康危险性压力较高。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显示,“单位的外部环境(争先创优)竞争激烈”这个压力源选项的认同程度位列第二。三是绩效考核标准更严。随着近年来“领导责任问责”、“一票否决”等制度被较为普遍地引入各项评比中,还有诸如综合考评、末位淘汰、效能问责等多项制度的推行,也给担负着领导责任的干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上城作为老城区和中心城区,辖区内木结构的老房子多、外来人口多,客观上存在如火灾、生产安全等突发事件等隐忧,给相关的部门领导造成了很大心理压力。

2、来自社会公众的期望。目前我国正进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又大量集聚,社会心理问题凸显。领导干部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其队伍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和转型,而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从某个层面反映了一些社会心理问题。作为领导干部,要处理和协调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尤其有些工作部门处在和群众接触的最基层,是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创建最清洁城市、退休工人社会化管理、居家养老等大量创建工作和管理职能落在了他们肩上,在危旧房改造、拆迁安置、抗高温、防台、预防越级上访和群体事件等突击性、阶段性工作中,部门、街道的领导干部都直接站到了第一线,很多甚至需要挨家挨户和群众面对面地打交道,工作繁杂,责任重大,虽然干部队伍整体精神面貌较好,能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但客观上存在超负荷运行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选人用人日益民主、公开,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和监督网络日益健全,社会公众对领导的期望值也比较高,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成为“半公众人物”,其言行举止无不受到制度和舆论的监督,要遵守相对较高的行为准则。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3、来自“双圈”的压力。领导干部处在繁杂的工作和多重社会角色中,很多时候不得不面临选择。比如经常有干部碰到这样的情况:一边在处理一批群众上访的突发性事件或者拆迁现场,一边接到家人生病住院甚至病危的消息;一边是工作应酬难以脱身,一边是家人催其回家吃饭……由于领导干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难免对家人产生一种愧疚。同时,家庭对领导干部本人的期望值也比较高,认为其有一定的权力和社会关系,希望很多家庭问题通过领导干部经一定“活动”后得以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在愧疚和补偿的双重心理驱动下,增加了心理负担。有的干部则是在与周围人群的比较中产生了心理疾患。比如自认为不比别人差,但人家屡屡得到提拔重用而自己却原地踏步,心里倍感挫折失意。有的和亲朋好友、战友同学或其他群体比职务、比收入、比住房,感到自己样样不占优势甚至差距较大,加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自卑或失衡心理便油然而生。还有的领导干部因年度考核或民主测评结果不理想而灰心丧气。此外,在社会上种种人际关系的交往中,领导干部还要克服和抵御因利欲诱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这种诱惑的压力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4、来自调节能力的缺陷。尽管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衡量领导干部综合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但当前很多领导干部仍对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一方面,对心理保健知识知之甚少。在许多人看来,只有“心理阴暗”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干部认为过分强调克制、忍耐,完全是性格上的软弱、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对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自我调节的手段缺乏,能力有限。即使有些领导干部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也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解压。不少干部在有了压力以后,往往是“上级面前不敢说,同事面前不能说,亲朋面前不愿说”。由于缺乏适当的自我调节手段和发泄渠道,导致心理压力不能及时得到释放,出现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从调查中发现,有些领导干部尽管已在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和课程的学习,但对自身压力的释放却没有起到特别有效的作用。

三、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的思考和对策

针对上述现象及原因,结合上城区的一些实践和探索,我们觉得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营造氛围,提高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认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领导干部自身的努力,包括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也需要组织上的关心帮助和氛围的营造。近年来,上城区每年都邀请省、市心理专家为全区干部讲授心理保健知识,开展健康咨询;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干部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专题纳入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并在干部培训主体班次中增设心理健康学,使广大干部正确认识自身心理特点,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积极整合资源,依托社区学院开展面向全体机关干部的心理讲座和辅导;为全体区管干部订阅《现代领导》杂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此外,还坚持“双管齐下”,坚持身体和心理并重,开展健康教育,调整基层干部的整体状态。如聘请专家针对基层干部工作性质和特点,专门编写印发《干部健康知识手册》,就基层干部群体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心理健康、饮食结构、健身运动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目前已开设各类心理健康讲座50余场,受众达26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保健资料1600余册。

2、建立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日常管理。关注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需求,要从制度上确保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为此上城区从实际出发,投入人、财、物,从结构机制上将干部心理健康建设纳入工作体系。一是建立领导保障机制,确保投入到位。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区委办、政府办、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党工委、区卫生局、区人事局、区财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干部保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机关干部的身心健康和保健工作,并落实了配套的经费保障机制,目前每年干部健康工作投入达40万元。二是完善健康检查制度,调整干部身心状态。除了每年安排全体干部参加一次常规的健康体检外,还专门组织开展体能测试,分年龄段、分性别对机关干部进行体质监测,出台针对性报告,并跟踪观察,督促广大干部增强体质,维护身心健康。落实年休假制度,保证干部每年有一段集中的休息调整时间,使其工作张弛有度。三是坚持文娱活动制度,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从2002年以来,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型“全民健身月”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开展棋类、球类、游泳等多种形式的竞技比赛,并使“环湖走”、登山、划船、健身操等一系列锻炼活动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进一步丰富广大机关干部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调节好身心状态。四是建立培养锻炼制度,提高三种适应能力。通过组织有意识培养锻炼,如课堂培训和安排新提拔干部到一线担任信访督查员,到重点工程挂职等,提高他们的三种适应能力:即心理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和敢于肯定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增强自信心、锻炼意志力,宠辱不惊、平衡心智;人际适应能力,增强沟通力,提高尊重度,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容忍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弱点和缺点,善于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处事适应能力,增强承受力,善于处置应急事件、化解工作难题。

3、完善管理,实现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提前干预。关注干部的心理健康需求,要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的有效方式。上城区着力落实关心关爱领导干部的各项措施。从组织的角度,努力为干部“减压”,使他们“轻装上阵”。一是努力实现人岗匹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选拔任用干部时,既考察和衡量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情况,又注意了解和掌握干部的心理素质,选拔与岗位职责要求相符合的干部,避免出现上岗后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的现象。二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科学考核评价干部。探索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机制,以科学的考核评价为干部创造保持良好心态的环境和条件。坚持“三个留人”,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在本职岗位上默默无闻奉献的同志“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以进一步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谈心交流制度,缓解干部心理压力。为缓解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上的心理压力,确立一年一度的“谈心月”活动制度,即每年集中一个月时间,由区委领导带队,组织、纪委等部门的同志参加,走访全区各个部门,与全体区管干部交流谈心。并坚持做到“三个必谈”,即干部遇到挫折时必谈,工作调整时必谈,思想作风等方面发现不良苗头时必谈,以引导广大干部经常进行自我调整,引导情绪不稳定的同志追根溯源、摆正心态。四是深化基层联系点制度,拓宽心理求助渠道。建立区级领导与基层领导定期沟通制度,规定每位区级联系点领导每年至少与基层干部领导进行一次谈话,了解干部的工作、生活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拓宽基层干部倾诉心声和心理求助的渠道。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近年来上城区领导干部的自我保健意识得到加强,干部队伍呈现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全区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有效加强。在本次调查中显示,90%以上的领导干部在感到压力时根据平时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采取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措施,其中65%以上的人所采用的措施较为得当有效。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领导干部的业余生活得到较大丰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机关工会平均每月组织1-2次集中的文体活动,如近期推出的网球培训班、自行车环区行等活动都得到了区管干部的积极响应,报名比例达到了87%以上。干部队伍呈现良好的精神面貌。通过科学有效的调控,上城区干部队伍呈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克服土地资源匮乏等“瓶颈”,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争先创优,有力推动了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对建立领导干部心理保健长效机制的启示

上城区开展领导干部心理保健课题的调研,并不是简单地就心理健康问题谈心理健康问题,而是旨在把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同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和执政能力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促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队伍整体健康发展,为推动干部教育管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提供参考和借鉴。

1、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应该说,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关注,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要从新公共管理向新公共服务过渡,对外是要转变职能,对内也要转变角色,从生硬的上下级管理变成人性化高效管理。过去对干部管理,更多的是关注其工作有没有完成好,当地GDP增长了多少。现在既要关注GDP增长,更要关注领导干部个体健康和心理和谐。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上城区有关部门认为,领导水平和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不能单靠思想教育、行政管理和纪律手段以及“整顿”的方法完全解决,首先必须通过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把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规划,除了主体班次以外,在全区干部“时代光华”选修课中增设全年24学时的《心理健康知识》,让领导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应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分层次培训,使各级领导干部了解心理健康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掌握心理领导科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工作技巧等,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构建领导干部心理安全监控体系,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确立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课题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形成一个领导干部心理安全监控及有效调整的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既能够将领导干部的心理问题解决,同时也将承担起构建公务员和谐心理的职责。上城区在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工作的过程中,努力整合资源,利用外脑,建立心理健康顾问机制。比如,通过聘请富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领导干部、心理医师、高校心理学研究人员等专业人员,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在每年一度的健康体检同时,增加对心理健康的测评,让领导干部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身心健康状况,帮助其应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预防机制,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此外,聘请的“外脑”还可以帮助政府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组织开展基层干部心理症状测试,将测评结果分析汇总,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改善指导和治疗方案。同时,结合谈心走访活动及联系点制度的落实,建立干部心理素质跟踪考察机制,一方面结合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及时掌握领导干部心理动向。另一方面及时与干部进行沟通谈话,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排解心理压力,愉快开展工作。

3、健全完善科学的干部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当前各级党组织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关注,中组部曾提出了考察干部“心理素质的情况,是否具有宽广的胸怀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的要求。选拔干部,不仅要像传统那样考查工作能力和文化知识,同时要增加对心理素质方面的考查内容,这是党政领导干部为了应对国家社会环境的变化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需要。上城区通过探讨领导干部中带有共性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压力源”,找出保持健康心态的有效途径,不但帮助干部个体完善人格,而且为组织上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参考。比如,在公选中,除笔试面试外,请专家结合岗位实际设置参数,从心理抗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心理适应性、意志力、领导能力、应对能力、信心、成功指数等方面对考察对象进行心理素质测试,全面考查应试人员在领导能力方面的潜在素质。根据测试结果,组织部门分别对其进行沟通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意志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得出干部的心理状况和性格倾向,以此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