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心爱护党员问题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05 11:34:00
导语:关于关心爱护党员问题的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关心爱护党员是指党的组织对党员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经常性的关心爱护,特别是党员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样和那样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党组织及党员及时伸出援手,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困难和问题。党组织全心全意关爱自己的党员,这在情理之中,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作为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又本着“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准则,而使关爱党员这个问题变得十分敏感而谨慎。为完成这个课题,我们专题到基层单位进行调研,组织了一定范围的调查问卷,召开了一些座谈讨论会,试图从各地的实践探索入手,研究分析关心爱护党员的基本做法和成效、容易引起的争议和问题,以便找到一些恰当的原则和方法,为我们今后关心爱护党员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一、我市开展“关爱党员”活动的典型做法
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给人的政治、生活价值取向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和冲击。这些因素综合影响到我们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内聚力、战斗力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宁波市各级党组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关心爱护党员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内聚力的重要抓手,在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上,注重区别对象分类、分层开展学习教育,并加大了对贫困、下岗党员技术培训的力度;在服务党员的平台建设上,重点探索建立了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党员咨询服务中心,加大了党组织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在解决党员群众的困难上,重点探索建立了稳定性的利益帮扶机制,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帮困基金(据不完全统计,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共筹基金1560万元),并加大了互助、政策扶持的力度;在保障党员的基本权益上,重点推进基层党内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全面推行了“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并加大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和决策的力度;在对非公企业、新社团组织的党建上,探索了整合区域优势开展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加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等,从政治、经济、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探索了对党员关爱的针对性措施和方法。
宁波市建立党员服务咨询中心的做法。宁波市从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新要求出发,针对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迅速发展,绝大部分“两新”组织还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党的工作难以全面覆盖;部分党组织缺少活动场地,组织生活质量不高,以及党员的大量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对党员强调义务奉献多,关心帮助少,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受到影响;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等情况,突破传统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党员教育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娱乐设施等资源,以及党员志愿者队伍、人才资源和社会力量,在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工业园区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单位试点基础上,由点及面开展了党员服务咨询中心建设。通过党员咨询中心这一工作平台,开展党务工作政策咨询、党建知识教育传播、提供党员活动场所、接纳群众入党申请、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困难党员生活帮扶等服务,提供活动场地、学习资料、问题协调等有形服务和思想交流、信仰关怀等无形服务,努力营造一个关怀党员、服务党员、为党员释疑解惑、排忧解难的温馨的“党员之家”。
江北区开展党员“关爱工程”的做法。江北区把关爱党员作为新时期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激励党员发挥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给广大党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关心帮助,使广大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激发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通过培养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技能,提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实施了困难党员“温暖工程”。通过建立困难党员互助基金,发放困难党员证,开展党员结对帮扶,出台帮扶政策,建立困难党员联络站等措施,向困难党员送上党组织的温暖。二是开展了“万名党员学技能”活动。根据党员的实际需要,依托科研院所,邀请省农科院、浙大农学院等省市专家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依托市职工培训中心等单位,委托开展电工电焊、服装打样、烹饪等劳动技能培训;依托区、镇两级成人学校,举办电脑操作、公文写作、初级英语班;依托高等院校,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挂钩举办大专英语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层分批搞好党员培训。三是落实“党员人文关怀”。定期开展基层党员“健康体检”;在春节、“七一”、党员生日等特定日期来临前,向党员寄送新年贺卡、慰问信、送去生日蛋糕或鲜花;为党龄在20周年以上且逢5、10整数的党员过“政治生日”纪念活动,激励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党的信念。
象山县关爱外出流动党员的做法。象山县在推进“党内关怀”工程中,把对外出流动党员的关爱列入重要内容。针对流动党员人员相对集中于建筑业、餐饮业和海水养殖业等行业,人员勤劳致富能力相对比较强的特点,实施了以“加强联系沟通、保障党员权利、落实精神关怀”为主要内容的关爱活动。一是加强党组织与外出流动党员的联系。一种是通过“拉线”,即在支部中确定专人(一般由委员负责),以一联一、一联多等方式,依托现代媒体、通信工具,经常与外出流动党员保持联络,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另一种称之为“建点”,即在外出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临时支部或党小组,在流出地支部的授权下进行活动,做到外出流动党员集中到哪里,组织就建到哪里。二是保障外出流动党员权利的落实。各支部积极发挥联系人和联系点的作用,定期通报党内的重大事项,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决策参与权、知情监督权、建议权、选举权的落实。三是适度经济帮扶。对外出从事种、养殖业的流动党员,一些支部为其提供小额资金贷款担保,支持其创业。四是加强人文关怀。一些支部每逢节日、流动党员的入党纪念日以及特殊时期,发送手机短信进行问候。五是提供异地培训。每年“七·一”期间,县委组织人员送教上门,在上海、宁波等地为外出流动党员上党课。县建筑企业党工委根据实际需要,对在外地从事建筑业的外出流动党员进行技能培训和认证。六是解决家庭困难。针对外出流动党员家庭留守子女缺乏家庭教育、留守老人难以照顾的实际困难,一些基层党组织采取在学校建立留守学生教育研究会、安排老人入住敬老院等做法,消除外出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
慈溪市关爱外来党员的做法。近年来,慈溪市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党员数量也大量增加,在加强对外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突出以服务为本,做好外来党员的关爱工作。一是建立三级服务网络体系。与党务服务咨询中心建设同步,构建起涵盖市、镇、村三级(包括社区、园区、协会、市场等)的党员服务网络,形成对外来党员服务的全覆盖。二是重点设置服务内容。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站)根据不同层面的工作要求,针对外来党员需求特点,设置了帮助外来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向外来党员提供活动场所,开展对外来党员的教育与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技能和素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发挥其作为外来流动党员的临时挂靠点的功能。三是加强对外来党员的人文关怀。开展对外来党员维权服务、对困难外来党员的帮扶服务、建立外来党员利益诉求渠道等,帮助外来党员解决最迫切最需要帮助的问题,增强了党组织对外来党员的吸引力。
鄞州区关爱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做法。针对农村支部书记工作环境较差、经济收入较低、进步机会较少、生活保障较弱等问题,鄞州区从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出发,加大对农村支部书记的关爱力度。一是工作上大力支持。明确村党组织书记在村级班子中的核心地位,突出村党组织在村级各项工作决策中的领导作用,重视村党组织书记对村班子配备的意见建议,支持党组织书记通过合法程序兼任村民选举委员会主任等。二是待遇上逐年提高。对全区行政村实行分层次动态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稳步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平均收入。落实村主要干部基本养老保险,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标准执行,费用由镇乡(街道)、村集体和个人按规定的比例出资缴纳。三是政治上表彰激励。评选“区十佳村党组织书记”,总结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用身边事、身边人进行教育,树立了新时期村党组织书记良好的形象。四是培训上分级实施。区委采用普遍轮训与分类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大对村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力度。各镇乡(街道)每年一次组织村两委会成员培训。五是离任后提供保障。对任期5年以上的,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任村党组织书记,每月进行生活定补;对新离任的村党组织书记,实行离任安置费制度;对离任后未到享受养老保险年龄的离任村党组织书记,给予过渡期补助,缓解生活困难。
二、“关爱党员”产生的积极效果
实施关爱党员活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适应了新形势下党员思想趋于活跃、需求多元化的要求,符合改革发展过程中党员也会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实际,在党员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给党员队伍及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带来一些新的气象。
(一)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实施关爱党员活动中,各地积极创造条件,构建网络,扩大关爱党员的覆盖面,落实对党员经济、生活和精神上的关爱措施,让党员在有困难时,可以有地方去求助;在遇到烦恼时,可以有对象去倾诉;在遇到困惑时,可以有人员去咨询。如余姚市依托党员咨询服务中心实施了“党内关怀”工程,做到党员“惑时有人解、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老时有人惦、病时有人探、终时有人送”。江北区白沙街道党员服务咨询中心对辖区内的下岗失业党员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建立了168份信息档案,帮助寻找了30多个就业岗位。通过实实在在的关爱,使广大党员深切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拉近了党员与党组织的距离,增强了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二)强化了党员的责任意识。实施关爱党员活动在增强党内凝聚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激发了党员为群众服务的热情。江北区在开展党员关爱系列活动中,不少党员转变了思想,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比以前大大增强,党员志愿者队伍正在迅速扩大,很多社区、农村党员主动参加住地的“一人一岗”活动,利用自身一技之长参与志愿者服务。党员的主动参与使得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江北区党员志愿者在行动”等系列品牌已深入人心。目前,该区已形成了以区党员志愿者工作总站为中心,19家党员志愿者分站共同参与的分级党员志愿者工作网络,全区已有3000多名党员自愿报名参加了各类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
(三)提高了党员的整体素质。在实施关爱党员活动中,不少地方不仅向党员提供政治上、精神上、人文上关怀,而且突出与提高党员素质、体现党员先进性的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党员体检活动,在特殊日期寄送卡片、发送手机短信慰问,为党员过“政治生日”等多种形式,激励党员牢记宗旨,坚定党的信念。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党员的能力和素质。如江北区开展的“万名党员学技能”活动,累计培训党员近8000人次,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状况的党员的需求,提高了党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四)加强了党员的有效管理。在实施党员关爱中,各地把关爱党员活动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在党员教育管理中体现服务理念,在服务关爱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效果。象山县根据外出流动党员的实际,在落实党组织的关爱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外出流动党员的联系和管理,在今年村两委会换届选举中,该县从事建筑业的外出流动党员回村参选率达到了93%。慈溪市从实际出发,开展外来党员维权服务、帮扶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外来党员的实际困难,增强了外来党员对当地党组织的向心力,为有效管理外来党员,发挥外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条件。许多外来党员积极协助地方党组织管理外来人口,起到良好的效果。鄞州区实施对农村支部书记的关爱,既充分体现了组织上对农村支部书记的重视,也增强了组织上对农村支部书记的调控力。
三、关心爱护党员的必要性
(一)关心爱护党员是我党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我党在建党初期,面临反动派扼杀的极其艰难的斗争环境,作出了从组织上解决党的生存发展的一系列关爱党员的措施,包括给因投身革命工作而失去生活来源的党员发放生活补贴、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等,并紧紧抓住发展党员、建立组织这个基础环节做好干部党员的训练等工作,使我们党迅速发展壮大,由最初只有50余名党员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拥有57000余人的政党,有力地推动了大革命运动。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强调党的干部政策“就是用人之道”,就是要“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为抗战时期大量发展党员、增强党的团结与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党内也实施了一系列的关爱措施,对于调往新解放区工作的干部党员家庭给予特殊照顾,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于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同志,及时召开追悼会,并以党组织名义给其亲属以安慰,发放特别怃恤金,体现党组织的关爱。解放全国成为执政党后,为了适应执政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党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大规模的干部调整和培训等工作,充分调动了党员、干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但有关政策也一度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光从1958年到1961年的三年及在“”等运动中受到批判和处分的干部党员,据23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就有434万人,严重挫伤了干部、党员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中,一大批党员在所谓的“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等运动中,被错定为“走资派”、“叛徒”、“特务”而遭“蹲牛棚”、下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甚至在冤假错案中被摧残至死,使我们党的事业受到重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从1977年底到1982年,全国平反了约300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给47万名党员恢复了党籍,给12万名党员撤消了原来给予的处分,使党的事业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把关心爱护党员作为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章规定,“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党组织也较好地坚持了走访、谈心等制度,及时了解所属党员在学习、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着力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严肃革命纪律的同时,又使我党的工作具有很浓的“人情味”,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党的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亲和力、感召力。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党员得不到正常的关心爱护,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什么时候党员真正受到尊重和爱护,党员和组织关系就会密切,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就强,党的事业就能蓬勃发展。
(二)关心爱护党员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客观需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着眼于增强党员意识、提高党员素质、促进党员履行义务和保障党员行使权利,建立健全融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于一体的党员队伍建设的制度。这是我们党从新时期履行“三个代表”重要使命出发,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对关心帮助党员提出的明确要求。党员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党的历史使命要靠每位党员完成,党的先进性要依靠每位党员去体现,使命神圣而艰巨,必然要求党员比一般的群众具备更高的素质,担当更重的责任,做出更多的奉献,牺牲更多的利益,有的时候为坚持真理、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受到个别人不公正的待遇,甚至受到打击报复。而从我们的问卷调查看,有的党组织对党员关爱不够,有36.7%的党员觉得党组织关爱“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比较淡漠”。有18.3%的党员认为党组织对普通党员的关爱比不上教会对教徒的关爱,有61.3%的党员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帮忙的是"朋友"和"亲戚"。因此,作为党组织要做好党员的坚强后盾,使党员“惑时有人解、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老时有人惦、病时有人探、终时有人送”,使每个党员能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温暖,才能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义无反顾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三)关爱党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领导力量,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从我党抓建设的实践看,各方面的工作都是从党内到党外,从党员再到一般群众,建设和谐社会也不例外。只有党内的团结和谐,才能带动其它组织乃至全社会的团结和谐。在现实生活中,党员确实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期待党组织能够帮助解决。从我们这次调查问卷的情况看,在抽样调查的300名党员中,有73.7%的党员对党组织有就业技术培训、提供致富信息、经济补助、职务提升、解决医疗条件等方面的关爱需求。因此,必须首先在党内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对党员施以更加人性化的关爱,尽量满足全体党员在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多元化需要,在党内形成一个相互帮助、文明健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氛围。通过每个党组织和党员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和创建更大范围的和谐。
四、关心爱护党员应注意把握的几个原则
在调研中,有些干部群众也对关爱党员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担忧,许多也是我们共同担心、认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对党员的利益关爱问题。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有的同志认为,党组织对党员进行关爱,有悖于这条原则。特别是给予特殊的利益关爱,是不是会被认为是执政党滥用人民赋予的职权,对自己的党员搞特殊化,容易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有的同志说,在普通群众的心目中,共产党员是先进分子,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果党员也成了需要照顾的对象,岂不是降低了党员在普通群众中的威信?2、关于关爱党员的效果问题。有的观点认为,党组织的凝聚力靠健康的组织生活制度、组织纪律、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法和手段来维持和增强,用关爱的方法,容易使党内形成“一团和气、做老好人”的风气,最终会使我党失去原则性,失去有效的党内监督。同时关爱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容易让部分党员把关爱党员当作给自己谋私利的借口,可能滋生更大的党内腐败,非但不能达到增强内聚力的目的,把握不好还会影响我党的形象,削弱我党的战斗力。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有15.3%的党员认为影响党组织吸引力的最大因素"对党员的关心爱护不够”,而84.7%的党员都认为是“党内缺乏民主、作用发挥不明显、组织生活方式不适应”等其他方面原因。认为增强党组织内聚力的重要手段是“关爱党员”的占20%,其它手段的占80%。3、关于关爱党员和关爱群众的关系问题。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章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在困难群众较多的情况下,对占少数的困难党员进行特殊的关爱,这明显与我党的宗旨相违背。有的群众议论说,党组织理应照顾普通群众的利益,为普通群众分忧解难,党员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怎么能开展关爱党员活动呢?这不是偏心吗?4、关于党员主动要求关爱的动因分析。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不少党员要求得到关爱的呼声比较高。这里面有许多是存在实际困难和问题的同志,有的却是生活相对处于比较优裕的党员。分析其中的动因,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氛围有所淡化,组织生活制度也不象计划经济时代那么严格、规范,客观上造成党与组织的关系有些疏远,而从情感上党员又对党组织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感情,所以从精神上有要求关爱的呼声。另外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利益价值的最大化,这种价值取向给党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往往对自己的付出有期待回报的心理。因此对党员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不再象往常不考虑得失,而要“有所得”,出现了一种“功利化”的倾向。有人认为是党组织叫我作牺牲奉献,理应由党组织来关爱和补偿。
综上所述,关爱党员问题之所以引起这么多的争论,焦点在于关爱党员的度是否超出了党章规定的范畴。党章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法规,党员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党章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关爱党员当然也要以党章为标准和依据,我们认为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爱党员应以保障党员权利的正常行使为首要原则
党员的八项权利是党章赋予的,关爱党员,首先就是要保证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这不仅是对党员个人政治上的尊重和关爱,也是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党员之所以对党组织产生离心力,主要是因为一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对保障党员权利不够重视,有的从内心上根本不愿意看到党员行使权利,认为党员行使权利就是给自己分权,与自己作对,会阻碍自己工作思路的贯彻和实施。个别的甚至会不择手段地采取打击和报复的手段,千方百计地压制党员的民主权利,给党员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创伤,严重地伤害了党员的感情。从我们这次问卷调查的情况看,有37.7%的党员反映向所在党组织反映困难和问题感到“不太方便”或“不太好意思说”。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中央于去年9月专门研究出台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对有关党员八个方面权利如何进行保障制定了详细的规定,还明确了各级党组织、纪律检查机关、组织宣传部门以及领导干部等在保障党员权利上的职责。关爱党员,首要的就是要把这些措施和职责落到实处,使党员时刻感到自己是党组织中平等的一员,强化主人翁意识,自觉为党的事业作贡献。
(二)关爱党员利益应以关爱群众利益为前提的原则
党章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因此,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把党员作为一个集体来关爱,出台特殊的利益关爱政策是不合适的,也与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违背。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出现党内“既得利益集团”,党员的利益要放在全社会的大局下去实现,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而提高,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的工作的着眼点始终放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提高上。同样,对于困难党员的关爱,也只能放在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下去考虑,与困难群众一视同仁,而不能利用国家财政搞另外特殊的党员补助政策。在这点上,党员必须有足够的胸怀和气度,甚至在有些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一定要发扬风格,牢记入党时的誓言,先照顾一般群众的利益,而不能与民争利,在群众中树立和维护我们党的良好形象。
(三)关爱党员应把握适当、适度的原则
我党的性质决定了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侵犯群众利益,损害群众利益。因此关爱党员只能局限于党组织范围内进行,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用党组织内的资源给存在困难的党员以适当的帮助,二是鼓励党员之间开展互助。比如对因坚持原则而在企业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党组织和党员,上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同企业经营者进行交涉,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于生活确有困难,无力缴纳党费的党员,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党支部委员会批准,也可以少交或者免交党费。对于生活确有较大困难,自己暂时无力克服的党员,也可以从党费中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但必须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基层党组织还可以探索和建立党员之间生活互助的方式或方法,但必须是以互助为前提的方式,逐步形成党员之间互帮互助的模式,可以但不宜单纯号召对生活困难党员的捐款捐物活动等,更不宜利用执政资源谋取党员的特殊照顾。
(四)关爱党员应本着以人为本、因人施爱的原则
党员作为党组织的一个分子,由于他们所处的岗位、个人的情况不同,必然存在着不同的困难和需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机关党员,他们渴望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有与组织、与上级领导交流的机会,渴望在面对职务升迁时,有公平竞争的机会,相对物质方面的利益,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慰籍和激励。对于农民党员,他们急需科技知识、致富技术和再就业技能的培训。对于企业党员,他们要求维护合法权益、维护正当劳动权益,要求技能培训的愿望十分强烈。对于离退休老党员,他们希望能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环境。对于困难弱势党员,他们最需要生活上、经济上的帮助。党组织对党员的关爱,也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对不同的党员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关爱,才能把关爱做到每个党员的心坎上,激发他们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从宁波市近几年各地的实践看,正因为抓住了各类党员不同的特点和困难,工作有比较强的针对性,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五)关爱党员应着眼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原则
关爱党员的目的在于为党员正常行使权利和义务、在群众中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创造条件。围绕这个目的,关爱党员就是要着眼增强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要力所能及地通过培训、交流等手段增强基层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使之更好地为困难群众服务。要尊重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有服务群众愿望、又有好的点子的,党组织要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尽力促成其办成好事、办成实事。关爱党员就是要主动为党员搭建服务群众的平台,如我市的党员服务咨询中心,社区的“一人一岗”,江北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都是党员服务群众,展示党旗风采极好的窗口和舞台,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党员的荣誉感,在群众中也收到了很好的反响。关爱党员就是要大力表彰奖励履行党员权利、实践“三个代表”表现突出的党员。对于每个党员履行义务情况,党组织要经常性地加强了解和掌握。对于履行义务较好的党员,党组织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坚持原则、无私奉献的优秀党员,要通过发党员荣誉证、“七一”表彰、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等途径大力予以宣扬,并给以适当的物质奖励,使党员真正把党组织的关爱转换成一种激励,成为一种责任,变成一种动力,更加自觉地投身到践行“三个代表”的行动中去,时时处处体现先进性。
五、当前关心爱护党员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党员队伍建设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落实到关心爱护党员这个方面,突出表现在我们的一些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务干部的亲和力不够,创新意识不强,为广大党员服务的工作水平和态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党员之间、党员和组织之间联系沟通渠道还不够通畅,党员的身份、责任意识比较淡化,参与党内组织生活和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够高,发挥党内民主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不少党员存在实际困难和问题多,党内也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同志特别是基层党员怨言较多,党的一些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给党的健康的肌体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埋下了较大隐患,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必须从解决这些问题为抓手,认真搞好关爱党员工程建设。
(一)整合区域党建优势,实现党在各个领域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基层党组织是党员之家,是对党员进行关爱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目前,在一些非公企业和新社团出现了一些零散党员,按照企业和社团为单位建立党组织缺少规模和开展活动的条件。要切实按照有党员的地方就要有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要有党员队伍作用在发挥和组织关爱活动在开展的目标,探索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近年来,奉化“力邦村”等地探索了一种整合区域党建优势,以一个区域为单位建立党组织的模式,开辟了企业、社区党组织双向互动、优势互补的党建工作新途径,做到了人才共用、资源共享、信息共通、活动互比、效果互促,破解了非公企业和社团党建工作对企业经营者和社团负责人过分依赖的难点问题,实现了党组织在非公企业和新社团组织中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和探索。
(二)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供党员正常行使权利的舞台。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不断完善保障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运行机制。一要创新党内选举制度。在基层党组织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办法,先由党员和党外群众推荐党组织班子成员候选人,再提交党员大会进行选举产生正式人选,凡是多数群众不拥护、多数党员不支持的,不能提名为党组织班子成员候选人。二要建立党务公开制度。对党组织的重大问题决策、党的干部考察任免、党员发展、后备干部培养、党费收缴使用、党员教育管理、党员结对帮扶等方面内容,分别通过公开栏、广播电视、多媒体等形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公开,保障广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和了解。三要健全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在关系党员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出台前,事前组织党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上级党组织要认真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在绝大多数党员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科学决策。四要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坚持做到重大事情党内先知道,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内先讨论,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发动,切实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五要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不断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个层面的党代会常任制。在市级,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在县(市、区)继续扩大进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在乡镇(街道)要充分调动党员代表参与、监督党内事务特别是重大问题决策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党的代表大会作为本地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三)加强和改进党员的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质。目前各个层次、类型党员受到学习教育的机会和力度不够均衡,往往是一些素质较底的、处于最基层的党员很少有机会参加学习,而一些素质较高、处于一定领导层的党员得到学习教育的机会更多,有些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要把加强党员的学习教育作为关爱党员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构建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以乡镇成校为主导、远程教育为基础的基层党员政治理论培训体系;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各级党校、基层成校为主干的党员学历教育体系;以业余函授、集中培训和电化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体系;以各类示范服务基地为基础、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践锻炼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基层党员人才培训格局。二是要大力实施“三培养”活动,拓宽党员实践成才途径。要广泛开展以"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建"三培养"活动,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要实施立体服务,创新党员人才服务体系。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科技人才与培养对象结成帮扶对子,建立结对帮扶网;进一步发挥人才市场的带动辐射功能,在各县区建立集配置、交流、培训、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市场,不断完善党员人才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党员人才信息库,及时为农村、企业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
(四)搞好党员咨询服务中心建设,让党员都能找到“家”。要针对目前党员流动性进一步加大的特点,以市、县(市)区两级党员服务咨询中心为龙头,乡镇、街道党员服务咨询中心为重点,村、社区党员服务咨询站为基点,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员服务咨询网络。要拨出专项资金,整合各类有效资源,购置各种设备,充分利用现有的党员教育活动场所、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娱乐设施等资源,以及党员志愿者队伍、人才资源和社会力量,做到资源共享、场地共用、人员共通,以最少的投入,发挥最大的功效。不仅要有规范、充足的硬件设施,还要保证服务中心活动的经常性、有效性和吸引力。要根据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提供党务工作政策咨询、党员求助热线、党建知识教育传播、党员活动、群众入党申请、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等服务,努力使其成为服务党员的温馨家园。
(五)搭建党员展现先进性的平台,激发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一是要深入实施党员“先锋岗”活动。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党员的特点,积极开展“一面党员一面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成为本系统、本工种、本岗位的技术能手、业务标兵、科技尖子,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大力开展党员联系群众制度。要广泛开展以上级组织关爱下级组织、党组织关爱党员、党员联系关爱群众为主要内容的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实现党员联户、党群联心、组织联动,通过每一名基层党员联系若干户群众,实行定人、定时跟踪联系服务,进一步明确党员的责、权、利关系,使党的工作触角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延伸到每一户基层群众,真正发挥好党员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三是要深入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根据农村无职党员能力和特长设岗定责,把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结合实际予以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老党员要凭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向群众宣传村党支部的决议,同时把群众的意见、建议与要求及时反馈给党组织;务农党员要将重点放在带头从事优高农业或家庭工业发展上,通过先行示范、提供信息、传授技术和帮助促销,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带动农民群众致富;经营企业或营销大户的党员要正确把握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带头照顾那些弱势群体;非公企业党员,要根据党员分布及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把党的活动寓于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党员在决策中的参谋作用、管理中的骨干作用和生产中的表率作用。
(六)建立党内互助机制,让党员感受组织大家庭的温暖。要按照“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三个层面开展党内互助活动,构建完善、便捷、有效的党内互助机制。一要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互助网络。建立党内需求的表达机制,上级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对党内需求进行摸底,也可在党员服务中心中开设热线、咨询等,随时掌握党组织和党员的需求。建立多层次的互助平台,采取组织结对、干部结对和党员互结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扩大党内互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拓宽党内互助活动的内容,不仅要解决部分党员的生活困难,而且要注重党员的思想倾向和精神需求。二要挖掘整合各类互助资源。要在各级设立党员互助基金(或资金),把组织引导与市场行为结合起来,在党内大力开展面向困难党员的捐款捐物活动,以“党费拨一点、党员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探索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经常性的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先富群体、党员干部等社会各方面的捐助平台,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全面推动党内关爱基金建设。要根据资源类型的不同,采取无偿、低偿、有偿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提高党互助的质量。三要完善党内互助的参与机制。要转变观念,党员既可以是受助者同时又可以是施助者,积极鼓励和引导帮扶对子按照自愿原则,根据自己的优势和需要实现互补互助。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制定如志愿者注册登记制、服务承诺制、爱心储蓄制等一系列制度,将党内互助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轨道。
- 上一篇:关于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问题的对策研究
- 下一篇:两观为指导构建政绩考核体系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