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楼道党建设工作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2-06-12 08:45:00
导语:进一步加强楼道党建设工作的实践与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针对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会生活“四个多样化”出现,原有社区党组织设置体系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难以到位的情况,海曙区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开展楼道党建工作,在选择鼓楼街道进行试点探索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在社区改革中同步调整社区党组织设置,不断夯实社区党的组织基础和执政基础,深化和推进了社区党建工作。
一、加强楼道党小组建设的动因
随着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和新的社区体制的确立,原有的社区党组织体系(二级设置)和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社区党建工作的需要。
1、社区党组织设置体系与社区体制改革后的建设管理任务和增强社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不相适应。社区体制改革后,鼓楼街道原有的13个居委会组建为6个社区,一个社区由原来的400—700户合并为2000户左右;平均每个社区有在册党员160多名。按社区党组织体系二级设置(社区党总支——社区党支部),平均每个党支部有在册党员39名(*年底鼓楼街道设有20个社区党支部)。显然,社区党组织体系的二级设置与社区承担的任务和社区党建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社区党组织对党员面孔不熟,情况不清,组织管理“断线”;有的社区党支部成员流动性较大,但支部成员调整受党章规定和届别的限制,常常滞后于工作需要;有的重支部轻小组,或有支部无小组,或有小组无活动,组织覆盖不到位等。
2、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与保持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过去,社区党员队伍中企业离退休党员达90%以上,但党员数量并不多,现在则离退休党员占65%左右,下岗失业党员占20%左右,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非公有制经济和社团组织党员等占15%左右,社区党员数量也出现了成倍增加的趋势,已达到9000多名。社区党员队伍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没有与时俱进,一般是以社区党总支或党支部为单位组织活动,由于人数多,场地小,活动难以经常化、特色化;有的只是读读报纸文件,看看电教片,活动的针对性、个性化不强,参与率只有40%左右。
3、组织上对党员的要求与党员的心理需求和生产生活实际不相适应。日常工作中,有关部门和单位忽视党员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和生产生活困难,要求党员参加活动多、捐献多、承担义务多,如一人一岗、慈善一日捐等,而对他们关爱、帮助、服务不够,致使许多党员产生厌倦情绪,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加强楼道党小组建设的主要做法
海曙区委组织部从巩固党在社区的执政基础出发,结合社区实际,适时调整组织设置,加强和改进楼道党小组建设,使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深化和加强。
1、设置小组,健全组织体系,扩大社区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海曙区委组织部根据地域相邻、利于管理、便于活动的原则,按照社区建总支(党委)、小区建支部、楼道建小组的思路,把党支部划小,以邻近的楼道、墙门里的10名左右党员为基本单位,编成一个党小组。在试点阶段,鼓楼街道共建立社区党总支(党委)6个、小区党支部27个、楼道党小组84个,形成了社区党总支(党委)——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三级组织网络。楼道党小组的设立,使社区党建工作力量得到加强。他们结合社区实际,积极开展“家访”、“让党员回家”、“双向认识”等活动,不断加强对党员特别是“断线”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党员明确职责,履行义务,享受权利,真正发挥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基层基础”作用。如中山社区有10多名党员由于户籍与居住地分离,较长时间与党支部失去了联系。党小组长们走马上任后,迅速将这部分“断线”党员找回了“家”。秀水社区的22个党小组注重加强与楼道居民和党员的沟通,逐步实现了“双向认识”:党小组与党员认识,党员与居民认识。如今,党小组对党员和楼道的情况如数家珍,党员对居民的期盼和困难一清二楚。
2、因地制宜,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党内组织生活的参与率。针对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不活、参与率不高的问题,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活动模式,使活动参与率提高到90%以上。一是保持活动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党小组因党员人数少、居住集中,开展活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的党小组先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共性部分,后以党小组为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开展特色活动;有的党小组白天组织居家的离退休党员学习,晚上组织流动党员学习;有的党小组组织党员在亭子、公园等公共场所边学边议,有的党小组送党课上门,在年老体弱党员家中或生病党员的床边过组织生活。二是注重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党小组还结合墙门实际和党员特点,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如组织开展客厅里的生活会、公园里的读报小组、车棚里的实话实说、亭子里的党员议民情、楼道里的心得交流角等,大大增强了党内生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三是增强活动内容的针对性。党小组从居民需求出发,根据党员的职业、特长和爱好,内容求特色,活动求实效,将政治理论水平高、有威望、善理事的党员编为参政议事组,将有一技之长、热心社区服务的党员编为便民服务组,将身体强壮、有治安管理经验的党员编为治安防控组,将能说会写、信息灵、渠道广的党员编为信息反馈组,将办事公道、具有法律知识的党员编为邻里调解组,受到党员的普遍欢迎。
3、集聚民智,推进民主自治,构建社区民主管理新机制。楼道党小组依靠民智民力,积极探索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和依法治区有机结合的实践形式,形成了议事、听证、决策、监督四位一体的社区民主管理新机制。首先是保障民主参与权。在社区换届选举中,党小组组织楼道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总支(党委)委员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推荐面达80%以上;引导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居委会的直选,参与率达90%以上,新当选的社区“两委”班子分别向社区全体党员和居民宣誓承诺。党小组每月还通过《走访社区居民登记表》、《社情民意情况登记表》、《日常接待处理登记表》三张表格,把居民的呼声和要求反映给上级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街道社区则通过党小组及时通报、商议、调整重大事项,形成双向互动的舆情信息沟通机制和民主参与机制。其次是保障民主管理权。围绕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问题,普遍建立起了民主议事、听证制度。有的社区每月确定一个时间和主题,开展民主议事理政活动。文昌社区确定每月的23日为民主议事日,党小组组织党员和居民代表参与到社区建设管理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中来。有的社区就居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举行民主听证会,邀请有关主管部门与社区党员和居民开展对话交流。如有的社区就社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由居民和党员代表与物业公司协商对话,有效解决了小区赃乱差、居民交费拖欠等问题。其三是保障民主监督权。党小组根据上级组织的安排,经常组织党员和居民,对区直部门、单位和街道、社区的工作情况依法进行评议、提出意见,对楼道在职党员干部的社会表现进行监督和评议,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督和质询。党小组还通过在楼道张贴党员公示牌或向居民发放党员联络卡等方式,亮出党员的身份,接受居民的监督。
4、完善政策,健全激励机制,优化党小组的工作环境。海曙区委组织部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措施,来为党小组开展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责任激励,让党小组干事有舞台。根据《党章》的有关规定,结合社区党建工作实际,区委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社区党小组长队伍建设的决定》、《社区党小组长工作手册》等,明确党小组的8项工作职责,规定党小组长选任的条件和程序;要求社区党总支(党委)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长例会,每季度对党小组的活动情况检查一次,每年度考核一次;要求社区决策之前访小组、社情民意问小组、重要任务交小组、服务群众靠小组,确保党小组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议事权,使党小组肩上有责任,干事有舞台。政治激励,让党小组干事有动力。采取以会代训、主题活动、典型示范等形式,加强对党小组长的教育培训,引导党小组长“牢记一个宗旨、筑起一道防线、管好一块阵地、发挥一定作用”。同时,注意抓典型,树榜样,先后表彰22名优秀党小组长和16个先进党小组,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措施激励,让党小组长权益有保障。当党小组长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各级组织为其撑腰壮胆;当他们遇到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时,组织上给予照顾和帮助;当他们工作上遇到矛盾和难题时,党组织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海曙区委组织部每年还拨出近40余万元用于楼群党组织的建设及党小组长的通讯费补贴。
5、关注民生,认真履行职能,形成为民服务大合唱。楼道党小组找准“党政所急、居民所需、小组所能”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在服务社区居民、服务困难群体、服务党员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形成以党小组为基础、楼道党员为龙头的为民服务大合唱。一是围绕服务社区居民,发挥好组织动员作用。楼道党小组根据党员特长和居民需求,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巡逻队、宣传队、调解委员会、大家乐演唱队、廉政文化快车等,开展各种社区服务活动,融入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之中;注重用高尚道德教育居民,用区规民约引导居民,用党员的模范行动带动居民,把广大居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上来。在党小组的组织动员下,楼道里扬起了文明新风。目前,全区63个社区共创建了近1000多个“爱心楼”、“敬老楼”等特色楼道和100余个文明楼群,涌现出了近万个五好文明家庭。二是围绕服务弱势群体,发挥好联系协调作用。楼道党小组关注弱势居民的安危冷暖,配合有关部门举办爱心用工座谈会、设立“爱心灯(铃)”、“爱心超市”、“爱心站”、“爱心车队”等,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老弱病残群体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如鼓楼街道的84个党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先后为40多名独居老人安装了爱心灯(铃),设立了6个爱心超市,帮助31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三是围绕党员的困惑和困难,发挥好帮助引导作用。党小组把服务和关爱党员作为题中应有之义,广泛开展“五必访”(党员有思想疑虑,党小组必访;党员生病住院,党小组必访;党员生活有困难,党小组必访;党员下岗失业,党小组必访;党员家庭有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党小组必访)和“六送”(给生病党员送慰问、给困惑党员送鼓励、给年老党员送资料、给求职党员送信息、给下岗党员送岗位、给独居党员送服务)活动,及时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党员的生产生活难题,让党员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启示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海曙区楼道党小组建设,有效延伸了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手臂,扩大了社区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夯实了社区党的执政基础,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创新工作载体和活动方式,真正把党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一楼道,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海曙区针对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到位的问题,创新工作载体,适时把党支部划小,设置楼道党小组,形成社区有党总支(党委)、小区有党支部、楼道有党小组的三级组织网络。发挥党小组小型、灵活、方便的优势,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开展“家访”、“让党员回家”等活动,使党内组织生活正常化,夯实了党在社区的执政基础。由此可见,针对新形势下社区党员人数多、来源广、分布散、集中难等特点,社区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认真解决好“三个偏重、三个忽视”的问题,即偏重党支部的设置和建设,忽视社区党组织体系的深化和延伸;偏重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和功能,忽视党小组的建立和完善;偏重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活动,忽视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健全和完善社区建总支(党委)、小区建支部、楼道建小组的社区党组织体系,有效解决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的载体问题;同时,创新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具体实践形式,真正实现对党员多层次、动态化的教育和管理,不断深化和推进社区党建工作。
2、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关爱党员、服务党员、凝聚党员为工作理念,贴近党员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和生产生活困难,把对党员的教育与关爱、管理与服务、要求与尊重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广大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党的组织基础。海曙区在发挥楼道党小组的功能,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的同时,把握党员的思想脉搏和心理需求,贴近党员的生产生活实际,关注党员的困难、疑难和矛盾,广泛开展“五必访”、“六送”等活动,及时了解党员的所思所想所困,为党员解惑释疑、排难解困,激活了党员队伍,党员在社区中较好地发挥了“六大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员、党群关系的联络员、社情民意的信息员、关键时刻的战斗员、楼道党员队伍的管理员)作用。现在,楼道党小组不但成为社区党组织与居民之间的“连心桥”,而且成为社区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连心桥”,有效解决了上下沟通不畅、信息不灵、党员归属感和责任感不强的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建工作,要以关爱党员、服务党员、凝聚党员为工作理念,贴近党员的思想实际,贴近党员的心理需求,贴近党员的生产生活困难,坚持对党员的教育与关爱并重、要求与尊重并存、管理与服务并举,把党员服务与服务党员结合起来,把服务社区居民与服务党员统一起来,使服务和关爱寓于教育和管理之中,增进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激发党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党员带头增强党性、带头奉献服务、带头发挥作用。
3、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服务群众为第一要务,注重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保障居民的政治权益,真正实现社区党建工作重心下移,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两年多来,楼道党小组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区居民、服务困难群体的工作方针,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困难救助、“爱心服务”、义务宣传、维权调解、治安巡逻、文化娱乐等便民利民助民活动,有效地维护和实现了居民的物质文化权益;同时,积极构建对话平台,探索民主参与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保障广大党员和居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推进社区政治文明建设。如今,党小组成为楼道里的小型战斗堡垒和服务小分队。海曙区的经验表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社区党建工作,必须始终把竭诚服务居民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根据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既要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居民的政治参与愿望;既要做好面向广大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更要做好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形成以社区党总支(支部)为核心、楼道党小组为基础、广大党员为骨干、各方面共同参与的为民服务大合唱,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 上一篇:外来人员与基层党建工作基本情况的调研
- 下一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