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支部建设情况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26 05:57:00
导语:村党支部建设情况工作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拨开云雾见晴天——农村党支部存在的问题
能力有限,如何驾驭?
目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村一级,但党支部的能力不适应与之形成很大的反差,具体表现为“四弱”:社会治理能力弱;发展经济能力弱、解决困难能力弱;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弱。其主要原因是农村是我国社会结构中的人才弱势地带,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业知识。从赛驰村党支部的统计资料表明,全村90多党员中,35岁以下仅占15%,而60岁以上则占29%。所以,虽然农村大多数党员政治素质都较好,主观上都想做好工作。但这种文化水平和年龄结构客观上适应不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局面,往往是老一套办法解决不了问题,新的办法又拿不出。农村党员的能力决定党支部的战斗力,党支部的战斗力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农村党员能力的弱化,导致村委会党支部驾驭农村工作能力弱化。
从村委会党支部的现状分析,提高其执政能力的核心是人才问题。解决的思路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现有党员尤其是班子成员实施教育工程。提高党员素质,结合农村实际,着重对党员进行有关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教育。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长抓不懈。二是与时俱进,以改革的精神对党员尤其是班子成员逐步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首先改变农村党员的单一农民身份结构,从农村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分子中大胆发展新党员。其次是加大在农村知识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力度。现在每年全村都会发展2—3名党员,大抵都是以“80后”一代为主的青年。
没有威信,如何工作?
在从全村村民的走访中笔者了解到,目前的村委会党支部普遍面对着群众的信任危机,威信降低。具体表现为“三不”:讲话群众不听,许诺群众不信,指挥群众不从,这种现象在经济落后地区和边远山区更为严重。这些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少数支部党员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二是一些农村的封建势力和宗族势力的影响;三是农村分户经营制的实施,党支部丧失了对农村生产资料的直接配置权。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法给农民看得见的利益和实惠。甚至连农民遇到的危难问题也无力给予救助。因而导致党支部领导普遍感到:“办事无实力(无钱),讲话无牙力(无号召力)。”
农村党支部的威信弱化问题,其本质是民心问题,是党的领导在农村的群众基础问题。正如同志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党支部建设,一定要明确“围绕民心,狠抓中心”的思路。“围绕民心”:就是要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农村党支部建设要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干好事,多解难,多服务;二是要树立“三心”,即办事有公心,工作有责任心,精神上有信心;三是要规范村务管理。对集体收支、土地征租、工程建设等关系到群众利益的大事,一定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民主化。“狠抓中心”: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结合农村实际发展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使村委会党支部有经济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体制不改,工作难行!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管理体制发生了两个重大变革:一是由生产队的集体管理体制变革为农户经营分田到户责任制;二是由生产大队的党政合一领导体制变为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党支部领导责任制。党章规定,村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障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按村民自治原则实行民主选举和村务自治。这就客观上在体制中产生了“领导”与“自治”的矛盾,村委会党支部建设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党的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关系的新挑战。这种体制的矛盾使村党支部的领导工作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领导不直接,时有架空。二是活动无经费。党建活动需要经费,没有合法的经济来源,有的地方甚至拖欠支书和委员的工资。因此,这个体制矛盾不解决,会直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动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在农村的落实失去体制保证和支撑。
从目前基层的现实出发,总的思路是应逐步实行党支部村委会统一化领导。具体应采取三条主要对策:一是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交叉任职。这是近几年来各地普遍采用的经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模式,要坚定不移地加以完善和实施;二是积极吸收非党员的村委会成员入党,并在条件成熟时调整兼职党支部委员,逐步过渡到支书和主任交叉任职的一元化领导;三是加大对村委会党支部建设的投入,提高其竞争能力。县镇两极党委要改变只重经济发展投入不重党建投入的倾向,认真解决党建经费的合法来源。对落后农村尤其是目前无法实施交叉任职的村党支部要给予经费的特殊支持,提高党支部在村委民主选举中的竞争力,通过竞选获胜,从而实施交叉任职一元化领导。
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解决农村党支部建设相关问题之我见
(一)在这种西部农村的具体情况下,如果党支部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力度不强,久而久之,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就会受到影响和削弱,干群关系受到影响,甚至会积聚与群众的矛盾。据对赛驰村的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农民认为本村干群关系较好或很好,大多数的农民认为干群关系处于一般状态,少部分的农民认为干群关系较差或很差。据了解,干群关系不协调甚至出现矛盾的现象,大部分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在对村干部的管理上,不同程度存在着激励不足、约束软化以及权利义务脱节等问题,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缺乏应有的良性互动机制。
首先,在西部农区的一些乡镇,普遍缺乏对村干部应有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一是村干部低微的工资报酬与其承担的繁重工作任务不相称。据了解,赛驰村的村干部年工资一般在几百元左右,且不能按时发放,从而使相当数量的村干部在实际利益少和工作负担重的比较中削减了政治热情,弱化了工作的责任心,有的通过怠工来寻求心理的平衡,有的则利用职权寻求合理报酬以外的灰色收入,如贪污、利用公款吃喝等。我们在驻村期间,走访了赛驰村的多位村干部,他们多道出了自己的苦衷。二是对勤廉兼优的村干部,一般难以给予应有政治荣誉,更没有在政治上升迁的机会。按通常惯例,一般党支部可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支书被评为优秀党员,这基本上算是最高奖赏了,从而使村干部缺乏使工作更上一层楼的内在动力。
其次,在对村干部在法律、纪律制度的约束方面,也存在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鉴于当今农村工作困难程度大和村干部报酬低的状况,县、乡党委、政府对村干部的一些轻微的越轨行为往往是网开一面,或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而不予深究。与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座谈时,他们认为村官难当,待遇又低,多吃多占一点在所难免,况且有能力的村干部不好找。政法部门对村级班子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往往由于村级账目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情况复杂等原因,一般不愿过多地介入。这样就使得法律和纪律在对村干部的监督和约束上出现了软化,进而也使得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淡薄,不能做到警钟长鸣。
凡此种种,使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缺乏应有的良性互动机制。首先是村干部不好选,不少有能力、有威信的人不愿当干部,尤其不愿当村支书,在个别村甚至出现了“有本事的不想干,想干的没本事”的现象。其次是村干部不好管。由于激励不足和约束软化,村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多吃多占的现象比较普遍,已成为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问卷调查显示,只有少数的农民认为村干部“廉洁”,认为村干部廉洁程度“一般”的占大多数;认为“不廉洁”或“腐败”的也有一定比例。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应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改革和探索中,拓展自己的活动领域和工作渠道,强化党组织的整体功能。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农民享有了较高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一部分党组织在生产经营指挥权失落的同时,也失去了引导组织农民群众的渠道和手段,凝聚力和政治影响力减弱,个别甚至陷入单纯的负责“收粮派款、刮宫流产”的尴尬境地。对这种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求得解决。
一是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组织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其它经济合作组织,变过去单纯的指挥为科学的引导,变管理为服务。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把农民的分散生产经营与集体规划结合起来,把家庭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联接起来,从而取得领导和组织农民的主动权。
二是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和活动方式。首先,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起以党支部为核心,村民委员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依托的农村领导新体制。农村党支部书记可作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候选人,经村民投票选举予以认可;党小组长同样要作为村民小组长候选人,经村民认可后才能担任。从而将以党治村的传统结构融合于村民自治体制之中,使党组织权力化的领导方式取得法律化的力量支持,使党组织深深植根于群众之中,进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其次是适时调整组织设置。应在着力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适时调整党组织的设置,拓展党组织的活动领域。如应积极在个体工商户、私营和“三资”企业中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在流动人员多的地方及时建立临时党组织,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同时,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党的活动融入到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动之中,大力运用党务工作和经济工作、社会工作三位一体的途径和方法。
- 上一篇:村干群关系的现状及其分析
- 下一篇:努力做好新时期农村建设的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