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
时间:2022-04-22 05:06:00
导语: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全国地级市中,绵阳具有相对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拥有中物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有大专院校10所、两院院士26名,有800多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10万余名各类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科技资源、发挥好这些科技人员的作用,为推进绵阳发展新跨越做出积极的贡献,是绵阳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十分关心和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绵阳建设科技城的初衷所在。
笔者结合近期参与人才工作调研的体会和自己近年来的一些思考,就当前制约我市科技人员潜能释放的主要因素作一些简要分析,就如何促进创新创业提出一些探讨性的对策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制约科技人员潜能释放的主要因素
1、城市创业氛围不浓,个人创业意愿不强。
由于绵阳地处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盆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人们的生存压力小,走出去的愿望不强;“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因战备需要,在绵阳布点了一批国防科研单位和军工生产企业,奠定了绵阳发展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和建市以后又因为长虹等大企业快速发展的拉动,绵阳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综合经济实力处于四川第二位,在西部地区曾经一度排在第五位。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便不自觉地产生了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不愿吃苦、怕担风险、缺乏创新精神以及自我感觉良好等行为意识,成为制约绵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整个城市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浓,个人自主创业意愿不强。据调查,只有6%的人才表示会自主创业,有63%的人才表示不会自主创业。
2、信息交流渠道不畅,资本与技术结合较难。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感到最缺的是市场信息,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感到最缺的是技术和项目信息。这与地处绵阳的国防科研院所与绵阳地方间长期存在的“技术条块分割、人才部门所有”状况有很大关系。这些国防科研单位与绵阳地方经济社会联系较少,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尽管绵阳市政府为打破这种障碍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所、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加强了军地间的高层交流,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也促成了西普油化、利尔化工等较成功的军转民企业。但是多层次、全面、广泛、深入、经常的交流沟通机制尚未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所、技术转移中心的“桥梁”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致使企业和科研单位都感到信息交流不畅,彼此感觉不到对方的需求,资本与技术较难结合。
3、政府政策透明度不高,一些政策有效性不足。
一是政府政策透明度不高。大多数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固定的接收政府政策的渠道,多是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传媒或朋友关系了解。而我市的报刊、电视、电台报道领导活动多,对政策的系统宣传和介绍少。许多重要政策,如促进科技城建设、加快工业发展、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人才激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优惠办法等一系列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政策,大都在对外封闭的党政网上。由于宣传不够,透明度不高,政策的知晓面较窄,职能部门执行市委、市政府优惠政策与否、执行得怎么样,大多数企业都不甚清楚。政策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不充分。几次调查都发现,有不少从事高科技开发的企业,对绵阳已出台的人才激励政策、鼓励创新创业政策以及促进产业发展政策了解不多。一些企业在办理与政府相关的事宜时,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不清楚办事程序,以致在办理过程中感到茫然,产生怨气,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有所降低。
二是一些政策的有效性不足。比如市级拔尖人才的补贴问题,绵委发〔2001〕5号文件规定,对市级拔尖人才每月补贴150元,这本来是个好政策,但由于文件规定经费来源按原经费渠道解决,这就出问题了,一些民营企业见此规定要企业出钱,就不愿申报。又比如,企业人员职称评审申报时,一些区市县的人才服务中心规定必须先进行人事,否则,不予申报;而进行人事就要先缴纳费。据调查,民营企业有高达23%的人才没有评定职称,这很不利于民营企业吸引人才创业。因此,民营企业职称评定工作亟待加强。再比如,对风险投资公司亏损的补贴条件设置过高。规定风险投资额必须达到高新技术企业总投资的50%,才返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的50%用于弥补风险投资公司当年或以后年度的亏损。类似这样的一些政策,应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及时予以修订,以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另外,我们制定的许多政策文件中“积极鼓励”、“大力支持”之类的话很多,但仔细一看,没有多少“实质性”的鼓励和支持措施。如在《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中,先讲目的意义,再讲组织领导,而对最关键的如何引导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如何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的补偿机制着墨较少。致使外面的难以引进,本地的不愿进入,大量资金拥挤在房地产市场,只好政府唱独角戏。
4、激励机制不够科学和完善,一些鼓励政策落实不够好。
首先是激励导向问题。不少单位现行的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没有吸引力。在拥有大量高层次人才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个科技人员通过申报科研课题的经费远比进行创业活动获取的支持经费多、且更易完成;同样地,在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师范学院,一个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课得到的课时补贴远比搞成果转化的报酬高、且付出心血更少。
其次是激励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绵阳市本级的科技投入呈逐波下滑趋势(科技三项费2000年950万元,2003年500万元),与国家和省科技经费对绵阳投入大幅增长的状况极不相符(科技部2000年190万元,2003年3849万元;四川省2000年213.5万元,2003年725万元)。且没有或者很少按规定给申报到国家和省科技资金支持的项目匹配资金。企业研发经费不足,企业发展动力受到影响。
第三是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作用发挥不充分。绵阳目前的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数量少、资本金额度低;自身抗风险能力弱,没有风险补偿机制;企业申报支持的手续繁杂、条件苛刻,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而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的多少是一个城市创新创业活动是否活跃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二、促进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1、努力营造有利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一是狠抓思想观念更新。“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新思想、新观念,就很难有新办法、新行动。绵阳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设立“创业周刊”,大力宣传创业政策、创业典型,系统介绍创业经验、创业信息。通过强有力的舆论宣传,促使人们牢固树立“观念就是财富”的新理念和“爱拼才会赢”的新观念,着力营造允许自由探索、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宽松和谐的城市文化氛围。
二是抓住创业的重点群体——大学生。大学生的显著特点是年轻、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有激情、可塑性强。建议由市中小企业局和团市委负责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绵阳市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吸引更多群体参与,激发其创业热情;并有针对性的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到创业成功企业参观学习,进一步强化其创业意愿。
三是搞好典型示范。结合人才工作“双争双创”活动,在全市开展创业示范单位和示范岗位评选活动,两年评选一次,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政府对创业示范单位给予一定奖励,并在项目资金申报、技改贴息、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对示范岗位人员每月补贴100元。
当前可首先在由博士和硕士领办创业、且已在绵发展三年、在绵阳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200万元以上、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1至2年可上500万元、3至5年可上1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中选择3至5家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典型示范,形成创业成功的财富效应,推动更多人员投身创业活动,从而激发绵阳经济的活力,壮大绵阳发展后劲。
2、加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促进资本与技术的有效对接。
一是进一步完善军地互动机制。要继续完善绵阳地方政府与国防科研院所业已建立起来的军地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互通信息,及时研究解决军地合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搞好信息交流平台建设。首先要搞好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各类孵化器等项目源头建设,尽量多地产出项目;其次是要下大力气搞好绵阳技术产权交易所,请高水平的专家帮助策划,与发达城市技术产权交易所进行战略合作,定期组织开展技术产权交易日活动,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促进投资者与技术方的了解与合作;第三是要加大行业协会组建力度,并通过行业协会多组织中小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到同行业先进企业考察学习,请知名专家来绵讲课、作报告,多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措施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产学研结合。
三是整合人才市场,完善服务功能。根据“人人都可能成为人才、各行各业都有人才”的新的人才观,传统的人事局管干部、劳动局管工人这种按“身份”进行分别管理的办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要求(一个人今天是工人,明天可能就是管理者;同样地,今天是管理者,明天又可能变成工人)。可先将市人事局管理的人才服务中心和市委组织部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推荐评价中心合并(待条件成熟时将市劳动保障局管理的劳动力市场职能一并纳入),赋予其更多的职责。比如,客观调查和准确掌握绵阳各类人才状况;根据绵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和绵阳人才发展规划;帮助绵阳企事业单位物色和引进紧缺人才和关键性人才等,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功能,促进人才有效流动。
3、提高政策透明度,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一是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政策透明度。一切与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都要在报纸、电视、电台、广场电视屏、街头宣传栏等处公开刊载,广泛宣传;对重大的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人才、经济、社会等一切政策要长期在政府公众信息网站上;政府公报也要面向企业公开发行;以推进电子政务为契机,加强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充实政策法规和部门办事规定和程序等内容,并及时更新,使其真正成为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人才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信息查询的资料库。
二是对已出台的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进行修订,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在人才引进方面,应根据绵阳人才队伍结构和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分类设定落户条件,不能简单地以大学本科或专科文凭为条件。要重视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降低门槛,欢迎技工技师乃至有专长的高职毕业生落户绵阳工作,为创业者提供坚实的技工人才队伍;在人才使用上,不要平均用力,要紧紧抓住少数关键性人才。管理学的“二八”原则认为,一个组织中,20%的关键性人才做出了80%的贡献,而80%的一般性人员只做出了20%的贡献,因此,必须尽力抓住关键的20%。浙江民营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再次对此作出了印证,他们紧紧抓住少数的关键性人才,给予有效的激励,充分发挥这些关键性人才的脊梁作用,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我们应该学习其经验,在工资报酬、住房、交通、通信等生活待遇,以及家属安排、子女入学就业、个人进修等方面给予更大的倾斜;在人才激励方面,引导用人单位少给予一次性的现金重奖,多采取期权、住房、提供交通工具等具有长期激励效应的激励方式。
4、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完善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
一是对现有的政府出资的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进行多元化重组。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扩大其规模,增强其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和对外的投资和担保能力。
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吸引外地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来绵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本地民营企业投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建议市财政对新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按注册资本的1%给予一次性补贴;对购买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不同地段每平方米补助300-500元;对租用办公场地的给予1至3年的租金补贴。
三是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良性发展的补贴机制。市财政每年对风险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分别按其对绵阳鼓励类产业投资额和担保余额的1%给予补贴,以促进其对绵阳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
5、改革激励机制,引导科技人员积极创业。
一是要修正激励导向。从市科技研发资金做起,提高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比例和资金支持额度;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大对创新创业项目和人员的经费支持力度;要对成果转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各种激励,无论在薪酬增长,还是职称职务晋升方面都优先考虑。
二是要建立多元化奖励体系。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协会四个层次除现有的科技奖励项目外,都要增加设立“优秀创业奖”,并将其逐渐搞成第一大奖。
三是改革科技资金使用方式。可从科技项目资金中提取20%直接用于奖励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人员。
四是建立创业人员创业知识免费培训制度。重点针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下岗失业人员,以及有创业意愿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员。推动校企合作加强技能型人才培训。
五是对创业人员实行保险补贴。按现行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创业人员只需缴纳个人应缴费比例的一半,其余不足部分由创业企业所在地政府补贴缴纳。
六是完善高级人才选拔激励机制。对市级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每月150元的补贴由市财政支付,并增加创业人员比例。
七是搞好一年一度的技术能手大赛,对获奖者予以奖励。
八是改进民营企业人员职称评定办法,放宽条件,简化程序,提高民营企业职称评定比例,吸引更多人员到民营企业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