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中的水利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2-04-22 04:47:00
导语:市发展中的水利调研报告范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市情(水情)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2024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20万人。城区建成面积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6万人。绵阳现辖涪城、游仙2区,三台、安县、梓潼、盐亭、平武、北川6县,代管江油市和省人民政府科学城办事处,直辖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绵阳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海拔在500—3000米之间,山地占54.8%,丘陵占34.8%,平坝占10.4%。耕地面积497.65万亩,占16.45%。森林覆盖率38%。
绵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4.7—17.3℃。年均降水量825.8—1417毫米,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是四川省粮、棉、油、猪、蚕的主要产区之一。
绵阳自然资源较丰富,境内已勘查到52种矿产资源,共有植物资源3500多种,有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30多种珍稀动物。
绵阳有大小河流3000余条,除青江、西河属嘉陵江水系外,其余全属涪江水系。涪江是长江二级支流,由北至南贯穿全市,长329公里,流域面积19779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的97.6%,境内一级支流;右岸有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凯江;左岸有火溪河、芙蓉河、梓潼江等,构成不对称的羽状水系。1999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02.58亿立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1982立米。全境水能总量为293.28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为142万千瓦。
绵阳市是国家重要的军工科研基地和电子工业中心城市之一,是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主体的科学城。境内有独立科研院、所43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个,民营科技实体近300个,有各类科技人员16万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19人,各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8000多人。从1992年起,每年10月16日为绵阳市“科技节”。绵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绵阳是川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质集散地。宝成铁路、川陕公路纵贯市境,成绵、成广高速公路方便快捷,南郊机场即将通航,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市政设施综合配套,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雏形已经形成。
自改革开放以来,绵阳市国民经济以年平均增长率13%的高速度持续发展,1999年全市GDP总值311亿元,财政收入28.5亿元,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绵阳城区GDP总值154.6亿元,固定资产140亿元,大中型企业44家,其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在绵阳市及四川省发展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建国以来,绵阳市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4657处,建成干、支渠12428公里;蓄、引、堤水能力达到17.24亿立米;有效灌面达323万亩;地方电力装机近30万千瓦,年发电量13.5亿千瓦时;建成江河堤防282公里;水产养殖面积达1.96万公顷,水产品年产量3.2万吨,全市水利、水电(含堤防)固定资产总值约75亿元。
二、思路
全市“十五”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抓住西部大开发,建设中国科技城机遇,实施“治水兴绵”战略,以改革总揽全局,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法制。
(一)发展目标
主要目标是:以开发治理涪江为龙头,以武引二期兴建为重点,以实现初级水利化县为目标,完善配套“两灌区”(人民渠六、七期灌区,武引灌区),彻底解决人口和牲畜饮水问题,建成三个初级水利化县(安县、涪城、游仙),四个中级电气化县(三台、平武、北川、盐亭),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具体项目包括:水利、水电、防洪、水保、水产等五类21大项目,总投资107亿元。从2001年起每年完成各类水利基本建设投资确保8亿元,力争10亿元。
水利工程。以武引二期为龙头,开建一个大型(武都引水二期工程),四个中型(燕儿河、张家沟、祠堂湾、开茂水库);配套完善两灌区(武引及人民渠六、七期);加速水库除险加固,老堰改造,乡镇供水,人口和牲畜饮水,节水增效等项目建设。总投资52亿元。
水电工程。主要抓农网改造及电源工程,即开建四个水电站,包括三江(4.5万千瓦)、通口(4.2万千瓦)、火溪河梯级电站(水牛家5万千瓦、龙头电站自一里12万千瓦、木座8万千瓦、阴坪8万千瓦),武都电站(15万千瓦),总投资31亿元(含武都电站8亿元),全部建成可新增发电装机56.70万千瓦,全市水电装机达到86.70万千瓦。农网改造项目力争在“十五”期间完成投资7亿元。
防洪工程。以涪江为主的沿江河城市防洪堤建设为重点,主要新建绵阳城区防洪堤二期工程(涪江宝成铁路桥——绵广高速公路桥之间堤防工程)。拓展北部新城区。完建三台、江油、平武、安县(新县城花荄)、梓潼、盐亭等六个县城堤防工程。总投资11亿元。总保护效益达到142亿元。
水土保持项目。“十五”期间治理84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46平方公里,年可减少315万吨土壤流失;“十一五”期间,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平方公里,年可减少土壤流失439万吨。水保工程十年总投资13亿元。
水产工程。以市渔种站为基础,组建水产品种苗培育繁殖的龙头项目,加速优化产业结构,力争完成总投资1.0亿元,重点突出种苗繁育,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改造,完善市场体系及渔业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2001—2010年全市水利建设总投资为107亿元。
实现上述水利建设目标,全市蓄、引、提水能力达到26亿立米,可新增有效灌面60万亩,新增节水灌面100万亩,使我市有效灌面达到383万亩(接近经济可行有效灌面390万亩的极限值),旱涝保收灌面达到300万亩。可新增水电装机56.7万千瓦,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使全市地方电力年发电量达到43.5亿千瓦时。渔业水产品年产量达到7万吨。全市水利、水电(含河堤)固定资产达到170亿元,水利经济总产值达到20亿元,税利2亿元。从而实现绵阳水利跨越式发展。
(二)改革目标
集中精力抓好水务、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深入进行水价改革,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化管理制度,提高全行业人员整体素质和经济实力,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条件。
主要是“抓好四大改革、提高人员素质、增强行业实力”
1、进行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代管制。2001年要完成武引一期灌区(江油市、游仙区、梓潼县、三台县、盐亭县)管理体制改革,组建武引水利集团公司;
2、积极创造条件、直辖市解决矛盾、推进水利体制改革。撤销绵阳市及上述五县(市、区)水电局,组建绵阳市及上述五县(市、区)水务局,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3、全面推行“基本水费加计量水费”制度,力争尽快实现“成本收费”。
4、提高人员素质:①健全行业学会、加速人才培养力度,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树立四感(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②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③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和干部聘用制。重点是“改制、招贤”;④狠抓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大中型市上抓、小型县上抓。首先把直属事业单位抓好。
三、措施
(一)政策配套、重点倾斜
1、认真研究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市、县水利部门的各级领导要吃透水利产业政策,水利产业政策既体现了中央对水利产业的重视,也是水利部门多年努力的重大成果,来之不易,要珍惜这个机遇。《水利产业政策》实施的有效期从现在到2010年,时间还有10年。2001年到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2000年的基础上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水利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期定在2010年就是要和这个目标相一致。同时,水利作为基础产业必须为2010年以后国民经济发展作超前发展。绵阳市又面临创建中国科技城的历史机遇,水利事业应有更大的发展,才能适应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市必须在此有效期间,打一场轰轰烈烈的水利产业攻坚战,任务繁重,必须认真研究政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取得大发展。
2、政府投入机制与市场投入机制相结合
制定政策和贯彻政策,都是政府行为。因此,对贯彻实施政策而言,目前国家政治稳定是最重要的有利因素。水利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伴随着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基本保障作用的认识而愈加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水利优先,随着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国家对西部水利、防洪、电力、生态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的财政投入将加大,所以在防洪、农业灌溉、生态环境建设、水污染治理等公益性很强的方面,政府投入机制将产生重大作用。同时要结合国家将剩余的财力、物力、人力向西部水利产业倾斜投入的机遇,充分利用市场投入机制,发展城镇供水,水电、水利旅游等多种经营,发展水利经济,壮大水利实力。能将政府与市场两个方面的投入机制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就能使水利产业快速增长,以此满足社会保障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重点倾斜,加快水利建设步伐
我市水利产业与全国比较,仍然较为滞后。就蓄水工程而言,按全国平均水平应达到18亿立米,而目前全市蓄水工程仅接近9亿立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且缺乏具有调节能力的、综合性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供水网络也还没有形成,要达到解决涪江左岸灌溉问题,西梓干渠必须兴建,城镇供水、防洪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水环境治理、水电、水产等都需要有较大的发展才能满足需要。因此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出台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我市水利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外商采取BOT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经营。水电站、水厂等水利项目,要鼓励国内外朋友以独资或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鼓励单位和个体承包、购买小型水利工程或“四荒”,兴办水利、水保、水产等项目,推广“九五”期间我市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集资修水利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对重点水利工程以及重点水利项目实行重点倾斜政策,努力开创我市水利建设新局面。
(二)改革
1、加大改革力度,实现一龙管水、多龙治水
首先要实现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意识的转变,要牢固树立改革和发展意识以及市场经济意识,确定水是商品的观念;要从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要加快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成立市、县(市、区)水务局,实现对城乡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严格实现统一的取水许可制度,对城乡的防洪、除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地下水回灌等实行一体化管理,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体制保障,实现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水利建设与管理格局。
2、进行武引灌区的管理体制改革
武引灌区的体制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精简机构人员;按照有关政策,区别公益性,经营性和综合利用工程,“剥离辅助、精干主体”,畅通经费来源,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提高水管单位的管理水平,早日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代化。
武引一期工程灌区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水量统一调配,水费统一征收的“三统一”原则,即武引灌区内的有工程:中型工程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县武管局代替;小型水利工程由县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县武管局代管。武引灌区内各乡、镇原水利、水土保持、水产管理服务机构和上述水利工程单位的在册人员一并委托县武引工程建设管理局代管。灌区内,水量统一调配,按计划供水,以保证灌区内的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效益,水费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统一征收,并直接由水管单位征收。坚决杜绝水费层层截留交叉收费现象。灌区内的水利工程委托县武引管理局代管后,县武管局要保证其水利工程的资产保值、增值,并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搞好工程的安全管理、用水管理、经营管理,并遵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大力推进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同时要进一步深化水管单位的内部改革,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组建股份公司和集团公司,利用资产重组,盘活存量,壮大实力。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用工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
3、加大水价改革力度,保证水利产业良性发展
水价改革工作,我市已取得重大进展,全市中型及其以上水利工程水价已经市物价局和市水电局联合确定,成本均价为52元/亩,小型水利工程的成本水价多数也已经县物价局和县水电局确定,争取在2003年达到按成本收费。近日,国家计委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将逐步提高城市用水和水利工程供工业、自来水厂用水价格,同时,对各类用水实行定额管理,超额加价,对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实行惩罚性收费。全市要通过水价改革来充分体现供水的商品价值,使水价达到合理水平。同时要将水价改革与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造供水设施、推行科学节水制度结合实施,综合考虑水利工程供水、城市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的需要,兼顾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通过水价改革,保证水利产业良性发展。
4、强化服务意识,树形象、练内功、全方位服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水行业的机关单位,要强化水利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要充分认识到水行政主管部门树立水是商品的观念的重要性,要按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要树立水利行业的良好形象,水利部门的干部职工要不断地提高素质、苦练内功,做到为投资者,即为纳税人服好务,为城乡群众服好务,为全社会提供水利、水电、防洪、水保、水产等全方位的服务。全市水利行业要根据行业特点,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和技术设备优势,因地制宜选择经营方式。要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和推行竞争上岗,干部聘用制,用“改制、招贤”来优化干部职工队伍,实现“优化组合、动态管理”。以此迎得水利事业的大发展。
- 上一篇:用改革的精神建设开放的组织工作系统
- 下一篇:新时期农业人才开发战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