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和提升工业发展环境对策研究
时间:2022-04-22 04:38:00
导语:改善和提升工业发展环境对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课题组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绵阳市工业发展现状和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同时借鉴东部沿海温州、杭州、苏州、青岛、烟台、大连六城市和省内德阳、宜宾、乐山三城市在营造工业发展环境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和提升绵阳工业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课题报告共4万余字,本文摘要了其中主要观点。
一、绵阳市工业发展现状及工业发展环境评价
(一)绵阳市工业发展现状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56.7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338.6亿元,可比增长20.9%。实现工业增加值84.7亿元,同比增长14.6%。工业实现了两个历史性的突破,即: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80亿元大关。同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经济综合指数达到141.4,比上年同期提高13.8个百分点。
尽管绵阳的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工业产业结构不协调,长虹一枝独秀,其他行业发展相对滞后,行业结构出现明显的断层;二是企业的产权结构过于单一,企业组织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不利于绵阳工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三是新产品开发的潜在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滞后;四是未能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企业配套较少,相互之间关联度低;五是私人资本少而分散,生产要素市场不发达;六是亏损企业面扩大;七是企业家和营销人力资源不足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绵阳工业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二)绵阳市工业发展环境评价
课题组对市内38户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工业发展环境一般,比以前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1、工业发展环境的基本评价。
38户企业中认为绵阳投资与创业环境较好和很好的有8户,占21%;认为一般的有23户,占61%;认为较差和很差的有7户,占18%,表明绵阳市投资与创业环境一般偏好。从投资者信心指数看,认为近年来绵阳市投资环境改善或逐步改善的投资者占到了被调查企业的71%。被调查企业中投资信心不确定的企业近三成,这一方面说明了未来投资环境的改善有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投资者对投资环境在未来的改善具有良好的预期。
绵阳工业发展环境最具吸引力的因素
认同率(%)
排序
绵阳科技城建设
57.9
1
在四川的区位优势
52.6
2
社会环境安定
47.3
3
稳定增长的经济水平
44.7
4
优惠的政策
42.1
5
交通便利
41.7
6
有企业集群氛围
40.2
7
丰富的人力资源
39.4
8
靠近科研院所、大学
38.1
9
市场潜力大
36.8
10
2、软环境评价。
绵阳市工业发展软环境综合得分为71.47分(满分100分),其中社会政治环境75.3,生活环境74.1,舆论环境73.2分,社会文化环境71.2,法制环境建设70.1,政策环境70分,服务环境69.7分,产业环境69.5,人力资源状况68.7分,政务环境68.2分,市场环境67.3。可见,构成软环境的各项指标评分均不高,基本上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
绵阳市工业发展软环境评价
项目
非常满意率(%)
比较满意率(%)
基本满意率(%)
不满意率(%)
综合得分
社会政治环境评价
21.1
60.5
15.8
2.6
75.3
生活环境评价
15.7
52.6
29.1
2.6
74.1
社会文化环境评价
13.1
50.0
31.7
5.2
71.2
法制环境建设评价
10.5
42.1
39.6
7.8
70.1
宏观经济环境评价
10.5
42.1
36.9
10.5
69.5
市场环境评价
7.8
39.6
49.1
10.5
68.6
软环境调查表明:
(1)对政府在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上所持态度及发挥的作用比较满意。在绵阳,绝大多数企业有投资信心和安全感。
(2)城市环境、生活条件让企业比较满意。投资者看好的是绵阳的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和人身安全保障。
(3)外商对投资过程中所处的公共关系基本满意。据调查,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满意度达94.8%,不满意度仅为5.2%;与顾客的关系满意度达97.3%,不满意度仅为2.7%。
(4)对涉外法规和投资政策评价中等。企业对投融资的地方性法规、有关劳资关系的地方性法规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对市场进入政策、互惠政策、投资产业和区域导向政策等满意度较高;对有关保护政策、税收政策满意度略低。
(5)对科技条件比较认可,但差距不小。其中教育水平满意度为86.6%;对当地工业配套程度及技术水平满意度达83.9%,对人才素质满意度为81.8%。但科技条件距企业的需求和要求还有差距,人才素质、工业配套程度及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不满意度还分别达18.2%、16.1%和13.4%。
(6)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10.5%的企业表示非常满意,42.1%的企业比较满意,42.2%的企业基本满意,而表示不满意的仅占5.2%。当被问及是否受到过政府部门的刁难、勒卡时,5.2%的企业回答经常受到,42.1%回答偶尔受到,52.3%企业回答没有受到过。当被问及到政府部门办事是否遇到需送礼、请客才能办事的情况时,2.6%回答经常需送礼,13.1%回答偶尔需送礼,7.9%回答经常请吃饭,21.0%回答偶尔请吃饭,71.1%的企业回答没有遇到过。当被问及政府治理“三乱”的效果如何时,5.2%的外来企业表示非常满意,26.3%比较满意,50.1%基本满意,而18.4%的企业表示不满意。企业认为纠正政府部门工作作风问题应重点解决三大问题:一是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企业认同率为65.8%;二是以权谋私、弄权勒卡,认同率为73.7%;三是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徇私枉法、执法犯法,认同率为68.4%。
3、硬环境评价。
投资者对绵阳市工业发展硬环境的总体评分为75.9分,处于中等水平,高于对软环境的评价。其中,生态环境、通讯状况及服务、市容市貌、城市管理分值较高;水电供应状况、土地使用、资金的供给满意度较低。
绵阳市工业发展硬环境评价
项目
非常满意率(%)
比较满意率(%)
基本满意率(%)
不满意率(%)
综合得分
生态环境
28.9
49.9
23.8
81.5
通讯状况及服务
28.9
47.3
23.8
80.7
市容市貌
26.3
47.3
23.8
2.6
79.8
城市管理
23.7
44.7
29
2.6
77.2
基础设施
23.7
44.7
29
2.6
75.6
运输状况及服务
23.7
42.1
29
5.2
74.7
水供应状况
18.1
39.5
34.6
7.8
72.1
电力状况
18.1
36.9
37.2
7.8
71.3
土地使用
15.5
34.3
39.7
10.5
69.1
资金的供给
11.2
22.4
50.7
15.7
66.8
硬环境调查表明:
(1)对交通、通信满意度较高。
(2)对商业设施条件比较满意。对仓储设施齐备程度、商品分销渠道畅通程度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合理程度满意度均超过88%。
(3)对资金的供给满意度较低。不满意度为15.7%。其中对资金的充足程度、融资方式多样化及融资渠道的畅通程度不满意度均在17%以上。
(4)对土地使用满意程度达89.5%。对企业投资地所处地理环境适宜程度最满意,满意度达94.8%;对办理土地使用手续的简便程度和地租价格评价较低,分别有20.8%和18.2%投资企业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
(5)对劳动力资源供给满意度达92.2%。其中,对劳动力价格便宜程度满意度最高。但对劳动力素质满意度较低,有18.3%的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还不满意。
4、企业内部环境评价。
企业对改革中主要障碍的认同率,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为60.5%,市场体系不健全为50.0%,政府转变职能滞后为42.1%,历史包袱沉重为40.0%、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为40.0%、产权不明确为21.1%。
(三)矛盾和问题
1、政策落实不力,政令难以畅通。有的外来客商认为绵阳在软环境存在几个明显反差:一是政策规定很多,非常优惠,执行起来梗阻也很多,到位率低;二是招商时承诺很多,兑现很少,领导变动后遇到问题无人负责;三是管事的部门多,办事的部门少,收费的部门多,解决问题的部门少,领导层的态度好,办事人员的作风很难让人接受;四是落实各项政策的会议多,解决具体困难的实事少。
2、偏重前期招商,忽视后期养商。有企业反映:“谈合同时什么都答应,等开业后很多都变成不行,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经常碰到难题”。一是优惠政策的落实存在两头急、中间慢的现象,执行部门有时不按政策办事;二是有些政策执行没有连续性,缺乏监督机制;三是政策的制定过于宏观,缺乏行业指导特色。
3、金融支持不够,企业融资困难。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反映资金紧张,融资渠道少。由于银行信贷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企业贷款十分困难,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4、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优势。许多企业反映在当地很难聘到懂技术、会管理的高、中级人才。
5、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国有股本比重依然较大。一些企业虽然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但在实际运作中仍不能完全按“公司法”的规定运作。由于企业股权结构较为单一,企业成立的“新三会”(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仍有“流于形式”的现象。
6、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半数以上企业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推进企业改革主要障碍。社会保障范围窄,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不健全,使得企业在推行改革过程中主辅分离有难度。
二、沿海六城市改善和提升工业发展环境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课题组先后赴温州、杭州、苏州、青岛、烟台、大连六城市就工业发展环境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沿海六城市工业发展的现状
2003年沿海六城市工业发展情况单位:亿元
GDP
全部工业销售产值
规模以上的工业实现的销售产值
个体私营企业的销售产值
2003年
比上年
增加值占GDP
2003年
比上年
增加值占GDP
2003年
比上年
增加值占GDP
温州
1220
2274
17.3%
51.7%
1050
20.8%
86%
1350
24.1
50%
杭州
1780
4237
20.3%
44.7%
2327
22.1%
69.4%
1993.8
86.6%
30%
苏州
2802
4153
22.2%
59%
2253
25%
79%
1228
33.1%
40%
青岛
1780
2559
19%
52%
2742
32.8%
38.1%
1176
23%
29.3%
烟台
1316
2493
18%
53.32%
1772
47.8%
39.5%
1489
35%
55.9%
大连
1632
2792
24.7%
48%
1542
24.8%
24%
1087
18%
15%
2003年沿海六城市利用外资情况
温州
杭州
苏州
青岛
烟台
大连
2003年合同利用外资
81.7
13.04
124.96
80.06
41.1
45.25
比2002年增长
27.6%
41.5%
24.1%
44.9%
29.3%
51.6%
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
44.12
5.02
68.05
40.34
20.5
12.11
比2002年增长
23.3%
22%
41.4%
68.8%
71%
37.9%
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数
37
83
64
30
56
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数
93
188
95
88
95
外资企业数
4563
4252
9400
5346
3742
4957
单位:个、亿、美元
其中:苏州台资企业已达3297家,总投资257.28亿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230多项,3000万美元以上的有30多项,台湾排名前百位大企业和上市公司有120余家在苏州投资举办了250多个项目,平均单个项目合同外资2400万美元。
杭州销售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有2家,过50亿—100亿元的企业4家,过40亿—50亿元的企业16家。
青岛销售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达3家,先后有5个品牌商标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沿海六城市改善和提升工业发展环境的主要做法
1、硬环境。
温州、杭州、苏州作为长江三角洲经济都市圈三座重要的中心城市,毗邻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具有区位优势及中心城市的集聚和幅射功能。据统计,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8万名员工中有博士700人,硕士10000人,学士20000人。温州、杭州、苏州已成为人才精英的汇集之地,为构筑工业经济的创业平台,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大连、烟台、青岛都是港口城市,拥有海陆空全方位的集疏运系统。大连每周发出的国际航班达40个,27家外资金融机构在大连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大连已成为东北地区的国际航运中心和汇集国际资本中心。这种外连国际市场,背靠内陆腹地的优势,为实行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增添了巨大动力。
2、软环境。
(1)舆论环境。
苏州市始终坚持:经济的发展起步于对外开放,实践于解放思想,得力于外商企业。把“外商的生命财产安不安全,办事方不方便和投资赚不赚钱”作为各级各部门工作的出发点和服务的宗旨,形成了工业发展精神动力和思想导向。
(2)政务环境。
苏州成立了立即办办公室,24小时值班,一般项目24小时内答复,500万美元以下72小时内答复,500万美元以上5天内答复;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从申请审批到办好相关手续不超过7天。
大连对政府行政审批中承诺时间内办不结的,即视为批准。对民营企业登记的认定采取“无禁即通”,凡国有和外资企业可以投资的领域,都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对登记企业场所放宽到住宅;企业注册资金放宽到一元人民币。
青岛工商局实行了企业登记注册网上并联审批,进一步缩短了行政审批时间。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爱默生控股有限公司来青岛投资,当天就取得营业执照。
(3)政策环境。
①税收政策和土地使用政策。
据资料分析,这六个城市基本规定是: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其中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50%—70%以上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开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免征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辆使用牌照税,于投产之日起,免征所得税2—5年。其中,苏州规定外商来开发区投资办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10%,所得税的减免期为免5年、减5年;同时,以低廉的地价出让土地,免征地方税、免征土地使用费5年,以后减半交纳。
②财政支持政策。
大连的优惠政策是: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包括国家级或国外知名科研开发机构或开发中心的项目、国家两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的研发项目、“863”、“973”等国家级项目、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其它代表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的项目享受40%—60%的财政补贴。
投资规模密度高的项目:投资在5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密度在500美元/平方米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50%;投资在3000万—5000万美元,投资密度在400美元—500美元/平方米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30%—50%;投资在1500万—3000万美元,投资密度在350美元—400美元/平方米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15%—30%。
③奖励政策。
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定,对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符合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的新产品,在投产后3年内可按销售利润提取5%—10%奖金奖励开发新产品的人员。
烟台开发区的奖励政策规定,工业项目新增税后利润2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50万元以上,奖金按利润的10%提取;工业项目新增税后利润15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00万元以上,奖金8%提取;工业项目新增税后利润1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50万元以上,奖金按利润的6%提取;工业项目新增税后利润5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30万元以上,奖金按利润的4%提取。如项目属集体,首席主持人所得奖金不低于总数的50%。企业提取的奖金从成本中列支,免征奖金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规定:凡给开发区引荐高新技术项目者(内资),按投资额大小,奖励人民币1—10万元;凡引荐外商投资的,按外商实际到位资金的5%发给奖金,并免征个人所得税。
温州对新产品开发人员按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进行评分论奖,得特等奖者奖金50万元,得一等奖者奖金30万元。对获特等奖和一等奖的首席有功人员,除发给奖金外,另给予下列奖励:奖给住宅一套(按广东规定的装修标准,下同,建筑面积100—120平方米);获特等奖的,奖给住宅一套(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国产小汽车一辆(价值20万元以下)。获奖者在本人及配偶、子女的就业、配备助手、医疗以及考核、晋升、评定职称等方面享有优惠待遇。
青岛:对大企业实行突出贡献奖。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60亿元、30亿元、15亿元,且对地方财政增长的贡献不低于10%的,分别奖励该企业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和15万元。
3、企业内部环境。
六个城市分别采取了“国有控股,授权(民营)经营”的混合所有制、非法人的超法人经营和外资并购等形式,催生了工业发展的新格局。国有企业的改制面已达80%—95%,其中:实行产权制度和所有制变换的企业达88%—95%。青岛是我国国有经济相对集中的城市,目前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山东省10.4%,占全国1.2%,通过拍卖、外资并购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到2003年底,企业的亏损面由原来的50%降到了15%,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了37.4%,分别比集体、三资企业增长率18.9%、15.3%,高了18.5和22.1个百分点。
(三)沿海六城市改善和提升工业发展环境的启示
1、优美的自然人文环境和四通八达的疏运网络,增强了工业发展的聚积效应和扩散效应。为城市带来了大片的国际市场,大量的新技术和现代企业。形成了工业经济的创业优势。据上海权威机构“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成果,苏州的投资硬环境得分最高,美国《新闻周刊》把苏州列为全球9个科技新兴城市之一。2004年第一季度,仅园区、新区完成工业产值过千亿元。
2、超前的舆论环境,带来了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转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舆论导向。形成了发展工业经济的“蚂蚁效应”。据统计,苏州新引进的外资三分之一是已投资的外商企业追加的,三分之一是外商企业的亲朋好友跟进的。这种组团式、串联式风涌而至的“蚂蚁效应”,使得外商2003年底在苏州的实际投资累计达233.43亿美元。
3、高效的政务环境,带来了高质量的服务和“亲商”新理念,改善了政府形象。实现了政策优势的“调动”,形成了合力,强化了服务,“淡化”了审批前置的意识,促进了工业经济超常规发展。比如:张家港市(县市级)建立保税区,按正常申报国务院肯定不批,但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边申报边建设,一个月修筑12公里围墙,搬迁2500户农民,7个月建成一流的现代化专用码头。又如:一位台商到上海筹建羊毛衫厂,苏州一个镇长得知后,邀请相关部门,直奔上海,在台商房间门外等候一个晚上,使台商倍受感动,一谈即合。当年建厂,当年投资,次年见效,又引来了8位台商建厂投资,形成了第一个台胞投资区。
4、特殊的政策环境,带来了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和开发区的蓬勃发展。截止2003年底,杭州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251个,总投资155.08亿美元,入园企业已达2614家,其中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373家;累计利用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园区12个,在500万—1000万美元的园区有21个。这两类工业园区引进外资占全部工业园区的比重达93.84%。2003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68.05亿美元。台商较为集中的IT产业制造中心,由珠江三角洲逐渐转移到苏州、昆山、吴江等地就是证明。
三、省内三城市改善和提升工业发展环境的主要做法及启示
课题组在省内重点对德阳、宜宾、乐山三个城市改善和提升工业发展环境的主要做法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2003年德阳、宜宾、乐山、绵阳工业发展概况比较
2003年,德阳、宜宾、乐山三市工业继续呈现快速健康发展势头。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利税总额高于绵阳,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利润、利税等指标的增长率高于绵阳,德阳、宜宾两市工业增加值超过绵阳。
2003年省内三城市与绵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比较
工业增加值(亿元)
增长%
工业总产值(亿元)
增长%
利润
(亿元)
增长%
利税
(亿元)
增长%
德阳
96.45
24.9
283.69
24.01
18.79
28.14
44.11
20.62
宜宾
85.15
21.61
220.13
24.59
25.41
34.59
46.23
27.85
乐山
79.71
33.16
229.05
32.43
13.6
43.17
24.52
39.56
绵阳
84.65
14.6
338.61
20.9
6.34
一13.3
21.19
33.2
(二)德阳、宜宾、乐山在工业发展模式上的不同特点
德阳的工业发展可概括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培育产业集群”的模式。机械、食品、化工是德阳的三大支柱产业。德阳的装备制造业资产总量达到140多亿,从业人员达5.9万人。2001年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把德阳建成“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决策。先后制定了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优势企业发展、国企改制、发展县域经济等一系列规划。如今“重装基地”格局初见,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特色鲜明的县域工业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45亿元,同比增长21.6%,居全省第二位。
宜宾的工业发展可以概括为“以饮料业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突出经济效益”的模式。2003年,五粮液的利税占该市工业的74.7%,利润占该市工业的78.4%,技改投资也占该市工业的54.3%。五粮液的发展带动了粮食、包装、印务、塑胶加工、模具制造、电子器材、运输、外贸等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与五粮液合作的大批企业也迅速壮大。逐步形成了以饮料食品、医药化工、造纸、能源、建材为支柱的工业结构。宜宾在发展传统产业、深化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技术进步、加大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
乐山的工业发展可概括为“以电子、医药、建材为支柱,突出开放吸纳”的模式。突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已初步形成电子、医药、建筑装饰材料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其产值已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3%。招商引资方面,成为四川省除成都外引进外资最多的地区。2000年至2003年,全市累计实际引进内资40.35亿元,年均增长101.6%。实际利用外资5.49亿美元,年均增长9.94%。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外派劳务等主要对外开放指标连续4年保持全省第三位。摩托罗拉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企业1994年就选择定在乐山,美国安森美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和乐山无线电股份公司合资建设的乐山—菲尼克斯公司总投资为5.09亿美元,成为目前亚洲地区最大的半导体分立器件生产基地和四川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国际人造林木业集团、日本大冢公司、荷兰BE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在乐山投资兴业。外资的进入,极大地推动了乐山工业的发展,工业经济连续四年呈快速健康发展势头。200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88.84亿元,增长36.3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4%。
(三)德阳、宜宾、乐山改善和提升投资环境的主要做法
三市都高度重视营造综合环境,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主要有以下措施。
1、加强软环境建设,筑巢引商。
宜宾提出“环境兴市”战略。主要内容是:按照“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宜宾形象”的要求,以“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秀素质、优良秩序”为标志,以“公开、公平、公正、公信”为核心,以“三减(简)一提高(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活动为载体。几年来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进一步破除了体制性障碍,坚持“党政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外商创造活力”,形成了“人人都是招商主体、处处都是招商环境、时时都是招商时段、事事都关招商大局”的共识,通过建设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廉明的法制环境,使宜宾成为西部开发热土。二是做好地方政策措施的立、改、废工作,建立健全了作风建设投诉中心和政务服务中心,进一步简化和规范了办事程序,保证了服务质量,提高了服务效率,增强了吸引外商的能力。三是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对招商引资的单位和部门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向全社会公布。四是推动信用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氛围。
乐山围绕建设“四川经济文化强市和国际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着力于构建“三高”环境。一是营造低投入高回报的赢利环境。通过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扩大开放领域、坚持诚实守信原则、加强跟踪服务、推行以商招商等措施,为投资者提供低投入高回报的赢利环境。始终不渝的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不真实的情况不介绍,不赢利的项目不推荐。二是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办事环境。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造透明的政策环境。突出围绕政府职能转变,革新政府管理理念,增强法治意识、效率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创造高效的服务环境。三是营造低污染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形象,让更多的投资者和旅游者愿意创业到乐山,旅游到乐山,居住到乐山。
德阳市从10个方面改善发展环境:转变观念、改善思想环境;兴利除弊、改善政策环境;转换职能、改善政务环境;夯奠基础、改善城市环境;亲商护商、改善开放环境;依法治市、改善法治环境;纳贤聚智、改善人才环境;创新机制、改善市场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社会环境;群策群力、共创发展环境。
2、理顺体制,强力推进招商。
宜宾市提出“招商引资是宜宾经济第二次腾飞的关键”和“生命线”,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亲自挂帅的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了一系列执行性文件,明确提出从2003年开始,在今后相当长一时间内,每年都是“招商引资年”。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部门的地位和作用,高规格高水平配置机构和人员,从行政体制上保证其有效发挥联络、召集、协调、统筹招商引资工作的职能作用。
3、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鼓励全民招商。
为进一步鼓励、调动社会各界招商引资积极性,宜宾探索建立“政府—中介机构—投资者”的招商引资模式,制定出《委托招商暂行办法》。实行劳务费和奖金相结合的奖励机制。劳务费按在工商登记注册资本金的0.1‰—5‰提取,奖励金按该项目上缴地方税收的4%—20%提取,对重大项目(到位资金在人民币5亿元以上),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实行特殊奖励。
4、加强跟踪服务,以商招商。
乐山重视引进后的跟踪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进出口经营权、运输等问题,让已经进入乐山的商人们能够有大的发展。乐山-菲尼克斯公司在建设过程中,进出厂通道过于狭窄,影响了建设进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府投资700多万元修建了以投资企业名称命名的安森美路,使菲尼克斯公司的进厂通道缩短了22.5公里,通车典礼日成为菲尼克斯芯片项目的签约日。该公司不仅将在马来西亚的十条生产线关闭后全部迁入乐山,而且又在一、二、三期工程累计投资已达2.3亿美元的基础上,2002年8月再次增资2.3亿美元,开工建设第四期芯片项目。
5、突出重点,内外招商。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内开放。宜宾采取相应措施,突出招商引资的重点,以增强招商引资实效。一是引进市外国内资金。尤其抓住东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批企业转移西部的契机,大力引进东部转移企业来西部投资。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释放内部活力,促进招商引资。三是结合外商投资新动向,结合推进“三个百分之百”,重点推进外资并购。
(四)德阳、宜宾、乐山改善和提升工业发展环境的启示
1、发挥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模式。
从德阳、宜宾、乐山工业发展模式的不同可以看出,由于区位和资源禀赋的差别,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和工业发展模式。同时,又不能局限于本地区,而必须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高度,从技术、信息、资金、知识、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综合比较中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2、明确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职能定位。
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目前尚处于打基础的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目前实力还有待增强,企业发展的外向度低,专门从事投融资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数量少,经验缺,档次低,还不足以成为各微观主体同国际资本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现阶段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必须强化政府的作用,扮演“主导”的角色。同时,尊重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企业的自主权,这也是政府自始至终必须遵守的原则。
3、按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规则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近年来,投资商对软环境的要求,转向了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经营风险、保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等方面。任何与国际惯例、国际通行规则不吻合的地方,他们都认为应该列入改革之列。外商对投资环境的要求,重点已经从优惠政策为主转向了以改善综合环境为主。改善投资环境就是改革不适应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制度、习惯、方式,而各地投资环境的差别,相当程度上是地方政府工作的差别。
4、培育产业集群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已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也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合理有效的区域政策可以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产业和区域的竞争力。。
四、改善和提升绵阳工业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改善和提升绵阳工业的发展环境,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城建设总揽全局,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立足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不懈地实施“工业千亿工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绵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改善和提升绵阳“三大板块”的工业发展环境
1、第一板块: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的环境。
绵阳有以长虹为代表的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它们在资产规模、技术实力、人力资源、经营管理、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发展壮大优势骨干企业,是绵阳工业发展的重中之中,是改善和提升工业发展环境的首要任务。
(1)实现产权制度改革与企业制度创新。一是要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构筑世界级大企业、国内大企业的角度,通过引入在资本运营、资源整合、技术创新、产业扩张、市场重组、流程再造、组织文化建设等全方位具有超强优势的国内外顶级战略投资者,有效地置换出全部或大部分国有股份,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要从保护和激发重点国有(控股)企业员工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的积极性角度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员工持股计划”、“经营管理层收购计划”、“员工股份奖励计划”等,有效地消除改革过程中剧烈的人事震动和心理波动。
(2)构筑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壮大的“大本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内产业竞争和城市竞争的加剧,以长虹为代表的优势骨干企业的供应链、运输链越来越长,产业配套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宽,生产制造成本越来越高,高端人才的引进、留用难度越来越大,发展新的产业对综合配套条件的要求越来越多等等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综合竞争实力的增强,企业的产业外移、资本外移、人才外流、发展机会外流的情况已露端倪。因此,要把构筑优势企业发展大本营作为改善和提升绵阳工业发展环境的关键的问题来对待。一是要巩固“大本营”的历史地位。必须引入新的资本、技术、人才和组织文化与现有的资产进行嫁接、融合,并进行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等。二是要拓展“大本营”的功能地位。通过建设科技城,构筑“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形成“洼地效应”,使这些企业坚定不移地把区域性的决策中心、信息中心、规划中心、投资中心、人才中心、创新中心、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商务中心等放在绵阳,使绵阳成为这些企业的产业基地、制造基地、配套基地、物流基地,成为四川盆地的次区域经济中心。
(3)强化人力资源环境建设。一是要统筹兼顾地处理好端掉“铁饭碗”与稳定员工队伍的关系,设计并实施有利于体现人力资本价值、稳定人才队伍、调动人才积极性的股权配置方案。二是要创设虚拟化的人才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性、灵活性思路,网络国内外相关人才,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固定或不固定、课题式或非课题式、团队型或非团队型等工作方式,协助或独立完成一些基础性、尖端性及急需性课题或项目,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资源的“为我所用”。为此,需要探索创新人才流动机制、科研机制、激励机制、管理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等。
(4)创建产业集团,促进产业集群。一是要加快创建新型产业集团。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为中心,通过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周边协作关系,再造企业营运模式,将现有的优势骨干企业裂变为若干个具有产品竞争优势、企业集群优势的大型产业综合体。二是要促进产业集群。绵阳要根据自身制造业的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实施本地企业配套发展计划,培植本地企业配套发展体系,使加工制造链条尽快地生根和升级换代。
2、第二板块: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1)形成求真务实地放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务环境。绵阳中小企业总体上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普遍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大力扶持和帮助。要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绵阳的长期目标和战略重点,做到真心实意、一以贯之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发展中小企业必须充分地体现政府的意志和决心,高度地统一思想、统一政令、统一政策、统一行动,决不允许政出多门,各行其是。
(2)要积极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积极可靠的财政金融支持环境。要坚持不懈地创建金融安全区。政府和司法机构要坚决维护金融机构行使债权人的权力,积极主动地协助其清收债务和处理不良资产。要引导企业增强信用观念和履约能力,把信用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要综合运用财政手段,引导和配合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要进一步从政策上、业务上支持绵阳市商业银行和各级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使它们在近期成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渠道。积极探索组建或引进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中小企业产业投资集团,鼓励其介入到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和融资担保业务中来。积极调整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贴息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荐条件成熟的企业到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
(3)要建立中小企业的成长辅导机制,推动企业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一是要建立创业辅导机制,帮助投资者进行项目的前景和风险分析,协助制定和实施项目投资计划,协助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二是要建立经营管理辅导机制,协助企业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经营计划,协助搭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协助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提供解决经营管理难题的方案建议。三是要建立技术辅导机制,协助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开发机制,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和技术攻关建议,协助企业组建专业或兼职的技术队伍。四是要建立政策辅导机制,把政策导向融入到企业经营决策活动之中,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4)发挥科技城的比较优势,创造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在优势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集结,形成一个围绕龙头企业的中小企业配套企业群落。释放科技潜能,营造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大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吸引中小企业向科技城聚集。
(5)发挥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形成中小配套企业的发展环境。按照“分类指导,整合资源,专业分工,规模生产”的原则,对新建、扩建、转产、联建、引进的配套企业给予相关的支持和协助。引导大企业适当调整自身的配套产品供应链,优先向本地企业提供配套加工信息,指导和帮助本地企业尽快形成配套加工能力。组建具有类似“孵化器”和“担保者”功能的“承包集团”,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成长为合格的配套企业。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对中小配套企业给予财政和金融支持;建立配套企业集群发展园区。建立高效的招商引资机制,优先引进外地现成的配套企业。
3、第三板块:科技创新环境。
(1)围绕发挥创新主体的能动作用构建创新环境。政府在区域创新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提供支持创新活动的公共产品,包括地方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制定地方创新战略、构建地方创新体制、聚合和整合地方创新资源、营造地方创新活动的优良环境等。充分发挥微观创新主体能动性。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是创新活动的主力军,政府要根据其创新活动的特点,创造相应的良好环境。
(2)构建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的互动模式。不仅仅包括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上的企业与企业之间正式的经济网络,而且还包括企业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与当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等科教组织、协会等中介组织以及地方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而结成的研究和开发合作网、企业家网、社会关系网等。
(二)强化政府在改善和提升绵阳工业发展环境的作用和责任
1、政府的首要职责是创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环境作为企业外部的客观存在,构成了企业的附加运行成本或额外收益。一般而言,企业对内部生产成本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而对外部环境所引发的交易成本则无能为力。良好的环境地强有力影响着经济增长。政府本身就是发展环境的组成部分,甚至是“第一环境”,是推动环境建设的主导力量,是创造发展环境的第一责任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推进发展环境建设的第一位的重要任务。
2、政府率先实现创新,构建良好的政务环境。
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总要求,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改变工作作风入手,实现由“政府改革”向“改革政府”的转变。
(1)以“亲市场化”战略为第一价值取向。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小而能”的政府模式。要“弱化”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直接管制或控制职能,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要“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要做好政府职能向社会、市场和内部的“转化”工作。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通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社会化“转化”政府职能。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通过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转化”政府职能。在政府内部的职能分工方面,通过职能的重组来“转化”政府职能。
(2)合理配置政府职能。一方面要创新政府的横向职能设置。横向职能设置涉及到政府承担公共事务的范围。遵循“大部制”原则,将相关联的职能集中在一个大部门,可以减少职能交叉和权限冲突,减少行政部门和审批环节,有利于建立精简、高效、服务的政府机构。对政府的部分职能进行外移(移给公有事业法人、企业法人、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下移(移给县区、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和居民委员会以及社区)和重新整合。对“条条”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专门部门统一履行或协调垂直机构的各项职能。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规范和监管职能。另一方面要创新政府的纵向职能设置。强化政府纵向职能设置的系统性,探索建立决策、执行、调解裁决、监督四项职能的“模式化”配置体系。
(3)深入进行直接面向市场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遵循合理性原则,即凡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解决的,不得设立审批;通过市场机制难以解决,但通过公正、规范的中介组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不得设定审批;通过市场机制、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均解决不了,但通过事后监管可以解决的,也不得设定审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要进一步集中到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方面上来。
- 上一篇:浅析我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困难与对策
- 下一篇:市基础教育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