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2-04-22 04:22:00

导语: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而曾是四川茶叶主产区的绵阳,在国内茶业突飞猛进的大好形势下,近几年却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为此,我们于近期对北川、平武两县茶叶产业情况进行了重点调研,现就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作如下报告。

一、我市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平武、北川两县及江油、安县部分山区乡镇产茶。茶叶作为山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其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全市共有茶园面积18.2万亩,茶叶总产(原料)3254吨,茶叶加工产值4389万元,茶叶已逐渐成为山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支柱,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市茶叶生产方式、生产机制和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致使我市茶叶产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难有突破性进展,在全省同行业中的地位逐年下降。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支撑。

目前,全市有茶叶加工企业60余家,骨干企业5家,但却无一家成为真正的龙头企业,更缺乏行业内的领军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实力不强,生产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加工设备落后,品种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不高,经营效益差。几家骨干企业基本上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前期改制的不彻底性,企业的体制、机制严重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注重市场研究,忽视产品质量管理,不注重新产品开发和品牌保护,市场开拓和营销手段落后,致使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美誉度不断下降,对茶农的带动能力日渐微弱,缺乏龙头企业支撑是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最根本的问题。

2、没有一个市场认同度高、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虽然全市众多茶叶生产企业先后开发形成了一批名优新产品,有的还开发出了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但至今仍无一个在国内、省内以至于市内叫得响的品牌。究其原因,一是名牌产品生产量小,销量少,一般仅为几十公斤,多不过几百公斤,仅仅停留在“礼品茶”、“参评茶”的规模,对消费者影响极为有限。二是企业注重创品牌而不注重保品牌。由于我市茶叶的内在品质好,先后创造了多个部优、省优品牌,80年代初期,我市茶叶首开全省出口茶叶先河。然而企业创出品牌后,既不注意对其大力宣传,也不注意保持应有的质量,有的甚至为了短期效益而以次充好,致使很多优质品牌成为昙花一现。有的在原创品牌根本没有达到成熟期则又开始创新的品牌,使原有名牌失色或被新的品牌所掩盖。三是企业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体现地区特色的区域名牌。目前全市有大大小小的茶叶生产厂家六十余家,生产销售规模差异很大,各自都有自己的牌子,质量、包装参差不齐,品牌甚多,五花八门,龙蛇混杂,消费者不知所以。

3、产品结构不合理,名优产品开发严重滞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知识的增加,绿茶特别是名优茶的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在我国茶叶出口量中绿茶占68%,我国绿茶出口量已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3%,而且绿茶附加值较高。而在我市的茶叶制成品中,优质绿茶却不到10%,其它均为花茶和边茶;加工产值中,名优茶的产值也只占25%,比省内企业的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而浙江省名优茶的产值已占茶叶总产值的70%以上。以北川沸泉茶厂为例,花茶占90%,名优茶只占0.7%,因而造成了大量的库存积压。各类企业的产成品基本上是以大袋包装为主,少有精致的小盒包装,而且都缺乏对本产品的系统详细定性介绍。在新产品特别是名优产品的开发上,企业普遍重视不够,对市场需求研究少,对业内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动向不敏锐,缺乏开发新产品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据农业部门统计,近几年全市开发形成的茶叶新品种和新的名牌产品,还不及1999年以前年度的一半;全市正规院校毕业的茶叶专业人才不到十人。

4、销售网络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缓慢,还在于市场营销的观念和手段落后。一方面缺乏对绵阳茶叶品质、历史和茶文化的系统宣传。绵阳的茶叶品质好,究竟好在哪里,业界知之甚少,普通消费者了解更少,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绵阳还产茶叶。另一方面,企业只侧重于本地销售(以老绵阳地区为半径),基本上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客户上门,没有或少有自己的销售人员。北川沸泉茶厂产值3000多万元时,厂里也仅有两名销售人员,而且还主要是收款;二级销售商因产品质量问题也由70多家减少到19家,最终导致大量产品积压。平武县茶厂除边茶销往青海、甘肃等地外,其余产品的经销商也主要集中在江油、绵阳等地。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之策,新的营销手段如建立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没有一家企业采用,国内举办的茶博会、食品节等企业也很少参加。

5、不注重基地建设,巨大的原料缺口对茶叶产业发展形成了致命的约束。

前全市茶叶加工企业年细茶加工能力为5000吨,而市内仅能提供近2000吨的原料。北川沸泉茶厂收购的本地原料只占加工量的40%,平武豆叩茶厂本地原料不到1/3。原料供应和加工能力之间的巨大缺口,造成了两种现象,一是每到采茶季节,企业就动员当地政府一道到处设关设卡,围追堵截,禁止本地茶叶流入外地;二是企业大量收购外地原料,而外地原料虽然价格低,但质量也低,只能做大宗茶,久而久之,破坏了我市本地品牌的市场认可度。

造成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原料缺口巨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茶农收入低。我市茶园面积虽有18.2万亩,但现有茶园多数都建于六、七十年代,分布在高山地带,茶叶种植基本上以一家一户为主,粮茶混种,兼业经营,管理粗放,只采一季春茶不采夏茶和秋茶,茶叶平均单产仅30-40斤/亩,亩收入200元左右,在农民家庭收入中比重微弱,农民缺乏种茶积极性。二是企业不重视原料基地建设,企业与茶农的关系仅仅是市场买卖关系,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由于缺乏长远观念,不愿意在本地原料基地建设上增加投入,而更愿意直接购进外地原料,这样在很短时期内就能把企业产值搞得很大。三是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县和乡镇两级财政在茶叶基地建设上几乎没有投入,茶叶基地建设最多只能从市级以上部门争取一些项目资金,而很多项目和资金又往往分散在若干个权利部门手中,很难整合到一起。这大大限制了老茶园的改造和良种茶园的建设,作为生产名优茶主要原料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全市至今不足5000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3%,而全国已经达到了19%,浙江等地更是达到了40%以上。

6、政府在指导茶叶产业发展上存在错位和缺位。

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将茶叶列为我市农业八大主导产业之一,有关县也把茶叶列为县域支柱产业,但在抓落实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一是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各县很少有领导具体过问,诸多问题难以协调解决,茶叶产业化过程中涉及到的农业、林业、水利、经贸、工商、技术监督、金融、扶贫等部门的资源和政策优势难以得充分整合和利用。加之受县上领导变动频繁,新的产业(如山区发展水电)相继出现,财政困难,茶叶产业投入产出见效缓慢等因素的影响,更难有领导对茶叶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一抓到底的组织措施和政策机制。二是政府在指导经济上缺乏科学的手段,往往陷入好心办不了好事的尴尬境地。如市上为支持平武、北川茶叶产业发展,在高新区各划地50亩,两个企业均投资建了厂房,但由于鲜茶不可能运往远距离加工,因此这两处厂房至今仍只能作为销售点或仓库,使用效率很低,企业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如北川沸泉茶厂在1500万元固定资产中,基本建设就占了1100万元,真正的设备资产不足400万元。北川县委、县政府1997年要求沸泉茶厂实施三个五工程(产值5000万、销售5000万、税收500万)并对企业法人实行重奖,在本地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完成任务,大量收购外地原料,加之质量把关不严,致使“北川茶叶”的质量从此一落千丈,连续几年大量库存积压。平武县在茶业发展中为保护县茶厂发展,禁止新办其它茶厂;县上早在三年前就提出对县茶厂改制,但迟迟未能进行,企业无所适从,生产停滞不前。三是市场监管不力。平武、北川茶叶均有生产和原料都不在本地的外地企业注册,还有一些企业,假冒北川、平武茶叶进行销售,工商和技监部门没能及时有效制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平武、北川茶叶的声誉,影响了其发展。

二、我市茶叶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

1、独特的内在品质决定了我市茶叶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我市茶区均地处高山深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茶树害虫天敌多,是绿色食品的理想生产基地,所产茶叶具有香高、味纯、耐泡、无污染的内在品质,有效成份含量在全省独一无二,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平武、北川两县均被列为四川省茶叶基地县。平武茶叶已经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认定为“无公害食品茶叶”,2002年平武县茶业公司又成为省内首批全国有机茶认证企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质的茶叶内在品质,无污染的绿色特性,共同构成了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大面积保持完好的老茶园的存在,又成为我市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我市茶叶品种丰富,既有本地早熟的优良品种——苔子茶,又引入了大量外地的优良品种。加之茶区农民有长期种茶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只要给予适当技术指导,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提高种茶效益,在短期内完全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我市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全市茶叶加工有一定的基础,只要再引进和培育1—2个具有战略眼光的龙头企业,增加茶叶产业的投入,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营销,绵阳茶业完全可以重振雄风,再创辉煌。

2、茶叶产业发展前景好,市场空间大。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茶叶市场需求呈现出新的趋势。首先,茶叶消费将从大宗茶为主转向以名优茶、名牌茶为主。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低层次的饮用需求,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不仅注重茶叶的质量,而且也注重茶叶的品牌、包装。其次,茶叶消费由单一同质化转向多元系列化。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以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多种茶水、茶食、茶药作为天然的绿色食品,必将在市场上大有作为,可口可乐、雀巢、统一、康师傅、娃哈哈等国内外饮料巨头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纷纷进军茶饮料市场。第三,消费者更加追求饮茶的生理和心理双重需求。茶叶具有的保健防老,治病解乏,降压、抗癌等药理作用,是其它饮料无可比拟的,能满足消费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目前,我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不到340克,远远低于日本1200克和世界500克的人均年消费量,若达到世界人均年消费量水平,则国内市场将消费茶叶65万吨。而截止目前,全国茶叶总产量只有72万吨,其中出口已达20多万吨。另外,全球有160多个国家有茶叶消费习惯,有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世界绿茶贸易量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可见,茶叶潜在的国际国内市场巨大。这些情况表明茶叶走产业化之路,形成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的前景和发展空间都是良好和巨大的。

3、我市茶叶产业发展开始呈现出一些好的态势。

我市茶业在历经几年的反复和波折后,一些有识之士也渐渐发现问题之所在,并大胆探索茶叶产业化发展之路,使我市茶叶产业开始呈现出一些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加快了茶叶加工企业改革步伐,理顺了产权关系,创新了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业化龙头开始舞动。安县茶厂98年改制成民营企业春泉茶业有限公司,并兼并了平武龙安茶厂,现在又实现了与市农业局的技术合作。北川佛泉茶业公司于2003年7月被海南一投绵阳大峰房地产公司收购重组后,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并已在企业技改、新产品研发、基地建设上展开实质性的工作。平武县茶业公司的改制也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可望在今年春茶收购前新业主进入。

二是加工企业开始意识到基地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支持基地建设。沸泉茶业公司已与全县1200户种植大户签订了茶叶订单合同,总面积达4万亩。并承诺凡是签订合同的茶农其茶叶收购价格高于市价5-10%,优先得到公司的技术指导、低价使用公司垫支的茶叶专用肥以及公司提供小额信贷担保。公司还同时落实了四个人专门抓基地建设,编印了茶叶技术手册,为茶农购置了茶苗和地膜,在陈家坝乡租地14000亩(70年)建立自己的茶叶基地。近年发展较好的北川五星茶厂也先后与擂鼓镇10个村、1200多户农民签订了3500亩的茶叶购销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并按每亩20元向茶农支付管理费,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

三是建立了一批茶叶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茶农组织化程度正在提高。佛泉公司已在全县建立8个茶叶专业协会,由协会负责组织会员按照与公司签订的合同进行生产和管理指导,协会日常费用由公司承担。北川县上也正在准备建立县茶叶协会,由协会对县内茶叶加工企业、茶叶专业协会和茶农进行行业管理。平武县从97年开始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对社员按售茶额的4—5%二次返利,现已发展到五个,社员2200多户,2003年企业二次返利6.9万余元。

四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开始逐步树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逐渐成为茶叶加工企业首要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管理上,注重以人为本,既注意发挥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又注意发挥茶农的积极性,加强与基地茶农的联系。同时,企业开始注意把握和利用先进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注意市场研究和市场营销,注意对品牌的宣传和开发。沸泉公司、五星茶厂分别与省经作处、川农大等茶叶科研机构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对外公开招聘营销人员,对如何包装宣传、开拓市场、做大做强茶叶品牌作了研究和准备。

三、做大做强我市茶叶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虽然茶叶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但要做大做强茶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茶叶进口国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同行业的竞争也将十分激烈。绵阳茶业的发展不仅要面对内部的相互竞争,面对省内企业如乐山竹叶青、名山蒙顶甘露、自贡龙都香茗等全省十个知名企业的竞争,更要面对国内众多企业甚至国外企业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单打独斗都难以胜任。产区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基本相同的内在品质,共同构成绵阳茶业完整的产业群体,完全应该也有条件通过充分整合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因此,发展绵阳茶叶产业,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做好“大品牌、大产区、大市场”的文章,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绵阳茶叶的声誉,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才能实现绵阳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1、创新体制,壮大龙头。

加快企业改革,尽快完成对原有国有、集体茶叶加工企业的改制和重组。按照“三个百分百”的要求,尽快了断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了断职工身份,了断企业的债权债务,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激发产权人、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长远来看,如果绵阳茶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有一户领军企业对全市茶业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因此,应充分利用茶叶加工企业改制重组和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从浙江、福建或省内茶叶发展先进地区引进一家经济实力强、经营理念先进、市场营销好的龙头企业,通过资产并购、品牌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将绵阳原有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农有机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以尽快实现生产组织形式的更新升级,同时也带领绵阳茶业更好地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如果短期内难以找到这样一户领军企业,各县(市)也应按照这一思路,重点支持和帮助一家龙头企业发展,集中力量扶持其做强做大,通过它对辖区内茶叶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利用,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

2、整合品牌,打造名牌。

今后茶叶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品牌的竞争。但一个品牌无论其声名如何显赫,若没有一定的产量和规模,就很难占领更多的市场分额。市场经济讲的是区域经济优势。因此,要创新茶叶发展理念,突破当前以行政区域抓茶业的思维方式,树立起“大品牌、大产区”的意识,针对我市茶叶品牌多、规模小、效益差的实际,建议对全市茶叶品牌开展专题研究,进行整合,推出1—2个知名度高、前途好的品牌作为我市茶叶的首选品牌,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全市茶叶产业中龙头品牌的作用。品牌确定后,可将品牌扩散到全市的主要产区,使各地都围绕这个品牌建生产基地,使这个品牌成为绵阳名茶的公共品牌。

要坚定统一品牌的信心和决心,尽快明确我市茶叶主打品牌。尽管这工作很艰巨,但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值得我们借鉴。如大名鼎鼎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以及省内的“竹叶青”等都是以地市甚至更大生产区域命名的,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要实施我市的主打品牌,必须尽快组建茶叶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自律、服务、协调等功能,集中力量打品牌,按“行业协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指导生产、加工和销售,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对主打品牌要实行严格的统一宣传、统一质量检验、统一包装设计进行管理,并实行市场准入,对不符合品牌要求的产品,取消其以该品牌进入市场的资格。对因生产环境差异而形成茶叶品质的不同,可以采用在同一品牌下分设不同等级的办法予以解决。同时要加大对名牌茶叶的原产地域保护力度,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使品牌茶叶得到健康发展。

3、调整结构,扩大销售,拓展市场。

产业化的关键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龙头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农户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顺应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主攻绿茶、名优茶、特色茶,减少大宗茶生产,有条件的企业,应逐步向饮料茶、袋泡茶、速溶茶市场进军。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开发力度,既开发春茶,也开发夏茶和秋茶,变一季茶为多季茶,变季节性生产为均衡性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茶农经济效益,增强茶农种茶积极性。

企业要高度重视质量管理,狠抓从茶地建设、原料收购到初加工、精加工、检测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改造传统落后的加工工具,下大力气提高产品质量,保证所创名牌能够保持长久的声誉。

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培育专业营销队伍,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在稳定市内市场的同时,开拓省内和国内市场,积极争取打入国际市场,重现昔日辉煌。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仓储配送中心,发展各类专营店、代销店、连锁店,积极采用超市、连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手段不断扩大市场半径。

要把茶文化渗透到茶叶产业中去。中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弘扬茶文化,有利于刺激名牌产品在市场上的活力和“升温”。笔者曾在云南切身体会到将旅游与品茶结合起来,对茶产业产生的巨大拉动作用。因此,政府、企业应双向努力,精心策划,推出一批“茶文化”、“茶乡游”、“休闲观光茶园”、“茶叶精品拍卖”等文化旅游项目和设施,将茶业与文化、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我市茶业经济的发展。

4、搞好规划,增加投入,狠抓基地建设。

茶叶原料来源的严重短缺已成为我市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基地建设已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虽然茶叶的生物特性决定了我市宜茶地带十分广泛,但各地的小气候、各类不同的土壤和对不同茶树品种的要求却不尽相同。因而有必要对全市茶叶产业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技术部门要在对区域特性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各地宜茶区域、宜茶品种作出具体规划,明确划分高山茶、半山茶、沟糟茶、老品种、新品种、有性系与无性系的种植范围,促进不同品种、不同季节的合理搭配。要突出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对现有老茶园要制定分次分批进行良种化改造的规划。龙头企业应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茶叶基地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把基地建设计划和措施落实到村、组和农户,与农户签订稳定的生产合同,对种苗选定、栽培、施肥、病虫防治、鲜叶采摘等及时给予技术指导,对原料收购、产品初加工和农户收益给予最大程度的保证,坚持常抓不懈,一抓到底,以促进基地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要搞好试验示范,实施标准化生产。要根本解决我市茶叶产业化中原料短缺的问题,提高名优茶的比重,必须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逐步改造老茶园。据介绍,无性系良种茶园单产可达200斤以上,亩收入在千元以上,如果多产名优茶,效益则更加可观。鉴于无性系茶园投入大(每亩500元),见效慢(3—5年),农户一般不敢贸然涉足。为了引导和示范农民,可采取“农民出一点、企业投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办法,在各生产片区建立一个或几个试验示范点,北川苏保就采取这种方式建设了上千亩的无性系良种茶园,效果非常好。试验示范点要以推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以提高茶叶质量、增加茶农收益为目标。市级农业部门要按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产品标准体系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并指导农户严格按规程操作,这是提高茶叶品质、塑造茶叶品牌形象的重要保证。

三要多渠道解决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首先龙头企业应该把基地建设作为第一车间,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为茶农提供一定的底垫资金或向农户垫支部分种苗、肥料、药物等费用,为茶农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与茶农建立稳定长期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保护价收购,按质论价,全面调动茶农的种植积极性。其次,要充分利用政策,整合部门力量,把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退耕还林、种草养畜、水土保持、以工代赈等项目和资金进行捆绑使用,帮助基地搞好道路、水系建设,改良土壤,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等。各级财政也应从年度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大引导力度,引导茶农增加投入,在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茶叶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建立茶叶担保基金,帮助企业和农户融资。

5、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为茶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我市茶业有优势、有基础,对山区保护生态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切实提高对发展茶叶产业化的认识,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茶叶产业化领导机构,落实专门人员,组建专门班子,经常研究和协调解决产业化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着实帮助和支持龙头企业及基地的发展,支持做大做强知名品牌。同时要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有具体的监督考核措施,真正做到经常抓、抓具体,坚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以不断推进茶叶产业化的发展。

制定和落实好茶叶产业化的促进政策,政府应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投入,各级财政都应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老茶园改良、新茶园建设及各种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政府要加大协调力度,有效整合部门力量,把分散在各部门手中的项目资金集中安排,捆绑使用,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要建立健全茶叶生产服务体系,为茶农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服务。引导茶叶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引导茶农建立专业生产合作社,充分发挥这些中介组织,在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中的作用,提高茶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经营、自求发展的能力。

要公平税负,减轻负担。地方政府和税务部门要尽快按照既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又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对各类茶叶生产企业的税收征管作出具体规定。鉴于我市茶叶产业还刚刚起步,建议税收征管上应当实行轻税基、严征管,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国家取消农业特产税后,不得将减少的税收转嫁为新的税负。同时,要对茶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收费进行认真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和罚款;政府有关部门也不得向企业进行任何形式的摊派、集资。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茶叶作为竞争性行业,良好的经营环境必不可少。工商部门要对本地注册的茶叶经营企业进行清理,对不符合条件特别是不属本地而以本地名义注册的企业予以注销,对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有力查处。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茶叶质量标准的监督管理,对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有关产品进行及时检定和认证,对未经检验和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给予及时处理,同时加大对市场销售的各类茶叶的质量监督和有效查处,保护和支持茶叶的正常经营,共同为我市茶叶产业化的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