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1-08 04:19:00

导语:关于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基层干部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他们的作风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农村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通过狠抓基层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干部作风大有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陈旧,素质不高。调查反映,部分镇村干部学风不浓,玩风太盛,学习缺乏自觉性,加上接受系统的知识培训的机会少,导致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岗位所需的法律、科技、经济等基本理论知识,尤其缺乏指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能,难以适应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不能为群众提供迫切需要的信息、技术、项目、市场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依法行政的能力依然偏低,面对农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力不从心;开拓创新能力不足,习惯于用老办法、凭经验来思考解决问题,在工作上只会照搬照套,缺乏新思路、新举措,不深入思考问题,不知道如何创造性开展工作,对村级债务化解、通村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疑难杂症问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无所作为,拿不出应对措施,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心中无底,信心不足。

2、工作漂浮,落实不力。主要表现在工作作风不实,深入基层不够,调查研究不深。有的乡镇干部呆在办公室多,深入基层少,有的甚至电话代替下乡,会议代替落实,命令代替指导,应付差事,即使下村后,与村干部交往多,与群众联系少;传达精神多,发动落实少;有的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说假话,做假象,为求“政绩”欺骗组织和群众;有的热衷于吹嘘造势,搞形式,摆“花架子”,作表面文章。

3、观念淡漠,服务不优。表现为对群众缺乏深厚感情,群众观念淡化,服务态度生硬,甚至凌驾于群众之上,肆意侵害群众利益。有的凭借手中权力,人为设置障碍,“吃拿卡要”,严重损害党和干部形象;有的办事程序繁琐、费时费劲,“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服务意识差的问题依然程度不同的存在,如基层反映,在办理第二代身份证过程中,有的公安派出所在验血、照相时办事拖拉,让群众多次起早贪黑排队等候,仍不能办成,学生耽误上课,农民误工误时;有的习惯于指手划脚、指责训斥,不耐心做细致工作,有的甚至对有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也不闻不问,漠然置之。如200*年春耕时,某村因农户水钱难收,水库不放水,农民向镇村两级反映后,镇村干部不深入细致做工作,不及时协调解决,导致2000多亩水田因缺水而耽误了插秧;还有的以权谋利,与民争利,入股矿山,经商办企业,把更多的精力关注于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发财致富上。

4、思想滑坡,精神不振。一些基层干部在相互比较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政治意识弱化,群众观念淡化。有的乡镇干部由于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认为提拔无望,级别难明,进城难调,“到点”思想严重,望退休现象占了很大比例,在工作上安于现状,消极应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些村级干部一上任就等着换届,面对村级债务、土地二轮延包等问题和矛盾,束手无策,裹足不前,静等上面出政策,满足于守摊子,当“太平官”,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干脆“撂挑子”。如有个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自去年村级换届以来,“撂挑子”的村干部达20多人,占全镇村干部的10%。

5、政治淡薄,有令不行。一些干部开展工作不够大胆,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强调个人利益多,维护集体利益少,对身边发生侵害国家集体利益的不良行为不批评、不制止,怕得罪人,担心影响同志关系。有的干部对工作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发生上访等群体性事件时,不做好群众工作,不疏导群众情绪,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的地方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上级安排部署的工作打折扣、掺“水份”,贯彻执行不力。如有个村在土地二轮延包中根本就没有动作,却向镇里谎报已经结束。一些垂直管理部门本位主义思想重,以我为主,以上级主管部门为主,不主动接受“块块”的领导和管理,不配合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办,对自己无利的事就拖,顶着不办。如某村申请的有机稻栽培项目,预计投资20多万元用于栽电杆、架电线开展灯光诱蛾,进行生物防治,但电力部门知道后要插手工程,抬高工程造价,引起资金不足被迫停建。

二、基层干部作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思想观念、自身素质等主观原因,又有体制、机制等客观原因,总体看来,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认识上的偏差与学习型干部的要求不适应。一些干部在理论学习的认识上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实用主义。在工学产生矛盾时,片面强调工作忙,认为理论学习是纸上谈兵,学好不如干好;在理论学习和学历考试产生矛盾时,认为理论学习是政治上的软任务,学历考试是个人的硬目标,理论学习不如获取学历来得实惠。二是本本主义。学用脱节,把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割裂开来,就理论学习论学习,脱离实际论学习。三是经验主义。错误地认为农村工作是粗线条的工作,“杀鸡焉用牛刀”,觉得自己文化水平过得去,在农村工作多年,经验丰富,足已应付农村的各种问题。

2、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与体制机制发生的深刻变化不适应。随着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乡镇政府职能和村级职能进一步转变,对农业生产任务的落实主要由组织指挥型向服务引导型转变,对农村社会管理主要由具体事务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体制的变化和职能的转化,要求基层干部进一步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但个别干部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组织能力不强,面对农村各自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和村民民主自治格局,思想准备不足,服务手段滞后,指导引导不力,引起群众不满。

3、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与基层干部高涨的工作热情需要不适应。目前,农村干部处于最基层,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受乡镇财力因素的制约,乡村干部工资普遍较低,工资不高。据调查,大部分乡镇干部月工资不足900元,自筹工资很难到位,只得给干部打欠条,有的干部手中的工资欠条达2万多元。而且很多同志没有任何补贴,不少乡镇干部出差、下乡、培训没有差旅费、交通费。村干部年均工资5000元左右,尽管是财政直达,但到手的工资所剩无几,基本上用于替村集体偿还欠债,有的村干部每逢过年,为了躲债,有家不敢回。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的措施乏力,村干部退职后生活无着落,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乡村部的选拔、激励机制不健全。选任机制不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政策的系统性、配套性和规范性还不强。对乡村干部的推荐、考察和选拔等环节还不规范,而且选人渠道较窄,“进”、“出”口不畅,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些干部深感前途渺茫,升迁无望,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虽然基本能完成本职工作,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打折扣,创造性不够、热情不高,工作不安心,人心思走。

4、农村沉重的债务包袱与与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特别是村级债务已严重阻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无钱办事,公益事业难办,服务难到位,群众有怨气,干部有苦衷。据调查,某县有249个村,仅有13个村无债务,其中负债最多的达300多万元。某乡镇有34个村,村级债务共有3600多万元,村平达100多万元,其中负债最多的达400多万元。有的乡镇经费困难,负债达数千万元,已经影响了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乡村巨额的债务包袱,已成为广大乡村干部的一块心病,已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桎梏,势必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5、形式主义的检查考核与基层干部求真务实的作风要求不适应。一段时期以来,目标考核不顾基层实际,层层加码,以数据论英雄,以增幅论政绩,干部工作压力大,以致于弄虚假数字,虚报浮夸。一些以听汇报、看资料为重点的检查考核名目繁多,忽视了工作实效。有些迎检迎评工作任务繁重,大大增加了基层的工作量,使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耗费了大量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高效运作。个别干部甚至错误地认为应付好检查就是搞好工作,导致个别工作流于形式。

三、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要坚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强对干部的培训教育,着力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在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上寻求突破。

1、强化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素质。把培训作为提高基层干部素质的根本性和基础性措施,建立健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要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和完善培训工作责任制。对基层干部进行分层次、分期分批培训,坚持经常性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手抓。把学历教育当作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治本之策,支持、鼓励基层干部参加各种学历学习。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除加强政治理论、经济法律知识的培训外,侧重进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农村工作、实用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要改进干部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多购进和制作高质量的电教片,进行观摩教育。要加强对学习的督促和考评。建立理论业务知识培训制度,特别是督学、考学、考评制度,把理论学习考试成绩与年终工作考核相挂钩,督促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转变工作职能,推行优质服务。当前群众“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愁的是投入”。广大基层干部要当针对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千方百计地满足群众要求,积极做好服务工作。要量化服务指标,根据行业、岗位、职务的不同情况,量化服务指标,明确服务任务、要求和完成时限,做到目标明确,科学考核,在广泛进行民意测评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服务政绩,让群众来评价服务效果,严格考核,兑现奖惩。要简化办事程序。对办事程序和审批制度做出具体规定,使办事程序简化、公开;对日常性事务限制办结时限,接受群众监督。要创新服务载体。深入开展“驻村包企”、“科技下乡”、“进百家门晓百家情解百家忧”、“结贫亲、交穷友”、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等“聚民心”活动。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并在活动中使基层干部思想潜移默化地得到锤炼,素质得到提高。

3、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内外监督。探索建立一整套简便、易行、管用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监督和管理。一是规范基层干部工作制度。重点是建立健全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同时,逐步完善年度考评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村组财务审计制度和个人收入申报等制度,实现农村基层干部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二是完善民主管理机制。重点是推行“阳光政务”。在乡镇,落实好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在村级,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抓好村务公开。三是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乡镇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和项目出台前,要集思广益,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把群众意志贯彻于决策全过程。村级要落实好村民议事、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把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四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探索群众和党代表列席党组织会议、聘请群众监督员和村民代表监督镇、村重大工作等制度;落实好民主理财、定期向群众报告工作和接受群众质询等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员代表大会、党员大会制度,健全镇、村党组织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制定党组织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围绕政策制度的落实、转变行业作风,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严肃查处“三乱”和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现象,促进干部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4、突出检点,完善检查方式。要坚决制止各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检查评比,使基层干部从应付这些检查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去,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突出检点,改善检查方式,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实地查看、访谈等方式,重点检查工作实绩,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促进干部不断适应农村形势变化,转变工作作风,做到办事讲原则、讲效率,工作讲勤政、讲实效。

5、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健全干部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在乡镇机关干部中实行竞争上岗、择优汰劣,把干部的选拔使用、报酬奖励、优化组合、待岗上岗要同工作实绩相挂钩,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选人标准,创新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前提下,把经济的发展程度、农民的富裕程度、群众的拥护程度作为选拔村镇干部的重要标准,选准配强干部。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对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可以选拔到乡镇事业单位,或通过公开选拔方式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探索村党组织书记实行职业化管理的办法,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村党组织书记聘任为合同制干部,将符合条件的村支书和村主任纳入乡镇后备干部人才进行培养管理。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政绩突出、有较强议政能力的村干部参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探索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有效办法和措施,解决乡镇干部中思想政治素质高、工龄长、政绩突出同志的级别问题。建立村干部报酬的最低保障线,研究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离职补偿制度,解决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