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  互助  整推  共建

时间:2022-01-04 05:58:00

导语:自主  互助  整推  共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自主  互助  整推  共建

脱贫是是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近年来,仪陇县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在扶贫开发中探索出“自主互助、整推、共建”的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抓住新机遇

准确把握县情。仪陇县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张思德的故乡,位于川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总人口107万,其中农业人口93万。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中国革命作出过特殊贡献的革命老根据地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5年全县人均GDP、人均财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2%和1.7%。全县尚有17875户、67500名贫困人口,饮水难、上学难、行路难、就医难、增收难现象十分突出。可以说,仪陇是全国低山丘陵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

牢牢抓住机遇。2004年1月,总书记对仪陇26万农民饮水困难的问题做出了批示:要切实帮助老区人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8月,总书记视察仪陇,作出了“一定要把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故里建设好”的重要指示,表达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厚感情,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总书记视察后,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此高度重视,在与省、市、县反复探讨研究的基础上,于2005年6月在仪陇县开展了“搞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仪陇县抓住试点机遇,认真落实总书记对仪陇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仪陇两年内要有大变化”的阶段性目标,按照南充市委“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群众疾苦促进和谐”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一切发展依靠群众,一切发展为了群众,一切发展成果群众共享”的建设理念。在实践中,他们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完善措施,逐步形成了“自主互助、整推共建”的仪陇发展模式。

试点成效明显。全县建成各类人饮工程19593处,在今年特大旱灾的情况下,确保了26万人的饮水供应。修建村社道路139公里,便民路216公里,“两路一桥”(潆新路、新马路、新政嘉陵江大桥)竣工通车。占地6平方公里的新县城在嘉陵江边拔地而起,并顺利地实现了县城的整体搬迁。维修扩建后的纪念馆大气恢宏,已正式对外开放。在校中小学生全部享受了“两免一补”,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改造了11所乡镇卫生院,新建乡、村卫生站59所,近70%的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特别是农业特色产业的新发展,使农民增收有了新的希望。更为可喜的是,广大农民群众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建设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干部信心倍增,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社会的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明显转变。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新井、新路、新村、新县城、新风貌证明,“自主互助、整推共建”的仪陇模式,是贫困地区搞好扶贫开发、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条可行之路。

闯出新路子

自主,就是群众作主。这是仪陇模式的主线。具体内容有:新村确定民争、建设项目民决、村务活动民理、“和谐农家”民选、贫困农户民评、扶贫互助社民办、环境卫生民护、后续工程民管、强化农民自我教育。以建设项目民决为例,日兴镇九湾村的群众以“投玉米籽”的方式,从兴水、修路、发展产业、改善人居环境等十个项目中,确定了“一水二路三产业”的项目建设顺序。为确保群众作主真正落实,仪陇在村务管理上建立和实行了民主管村的“四权”制度。“四权”是指村党支部通过提案听证,实施领导权;村民代表大会对重要村务进行决策,实施决策权;村委会负责对决定事项抓落实,实施执行权;组建村民监督委员会、聘请“农民监察员”,全程参与和监督村务,实施监督权。

“四权”制度的推行,改变过去由村“两委”管理为群众直接参与管理,规范了村“两委”工作运行机制,保障了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四权”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统一的问题,真正体现了村民自治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扶贫开发主体的原动力。分了权力,聚了民心。农民的心热了起来、动了起来,他们高兴地说:“过去是政府包办,开会什么的我们都不愿意参加,现在村里的啥子事情都是我们说了算,打井、修路,好处都在我们,我们不干谁干?”

互助,就是引导农民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组建不同内容的互助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这是仪陇模式的重要抓手。对无发展基础、无主导产业的村,从科技文化入手组建科技文化扶贫互助社;对有一定基础、正在发展产业的村,从金融合作入手组建扶贫互助基金;对基础较为完善、已有一定产业的村,从生产经营入手组建产业互助社。金融合作互助社采取“贫困户赠股、一般户配股、富裕户入股”的方式,按照每股1000元的标准入社,政府扶贫资金提供配股和赠股,建立起扶贫互助基金,把农户个体的资金特别是闲散资金聚积起来。按照章程,将资金发放到有需求的社员手中,整借零还,使社员实施生产计划成为可能。互助社每10天组织一次集中活动,审核社员申请并发放借款,组织社员交流生产发展心得,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讨论开展技术、信息、购销等生产经营的合作。试点最早的昆山村扶贫互助社集聚了116户农民7万多元的资金,已向村民发放小额借款7万多元,解决了群众启动项目资金不足和日常开支周转困难的问题。目前,全县已有村级扶贫互助社20个,共有1404户农户加入,基金规模达到147万元,还款率达100%。

扶贫互助社把农民组织了起来,改变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千家万户小生产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状况。随着互助社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其功能也从单一的合作向其他领域合作拓展,在农村的社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新构架雏形正在逐步显现。

整推,就是整村推进和整体推进,是仪陇模式的实现途径。整村推进就是以村为单元开展扶贫开发。整体推进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建设,是对整村推进在内涵上的丰富和发展。具体做法是,以村为单元制定综合发展计划,捆绑各类项目、各种资金,一次性集中投入,解决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农民增收等问题。在推进的思路上,坚持从群众最急盼解决的问题入手,从现实最可能解决的事情起步,从打基础利长远项目办起的原则,全县确定了“兴水、修路、培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民主法制”的顺序,重点突出了产业发展。整体推进的具体内容是“十进村十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安全用水入户;通村公路进村,便民道路入户;特色产业进村,助农增收入户;三建五改进村,美化家园入户;教育科技进村,技能培训入户;广播电讯进村,电视电话入户;医疗卫生进村,初级保健入户;先进文化进村,文明礼仪入户;民主法治进村,村规民约入户;党建示范进村,两带三为入户。在推进的方式上,采取群众自主定项目,部门指导规划为基础,主要从重点项目资金、部门技术指导、派出驻村干部帮扶三个方面推进。得到实惠的老百姓对此的感受很深,“自来水到了户,煮饭烧沼气,水冲式厕所,水泥路通到组,家家户户发展起了小果园,这样的日子真让我们高兴。”

整体推进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经济扶贫,成果难以巩固的问题,较好地解决了脱贫和返贫问题,有利于贫困地区可持续地全面发展,体现了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对扶贫开发的新要求。

共建,就是整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仪陇模式的推进手段。整合政治资源:充分挖掘和整合仪陇是总司令、张思德同志的故乡和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紧抓总书记特殊关怀仪陇的良好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争取对口帮扶单位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整合经济资源:按照“政府投入为引导、群众投入为主体、业主投入为重点、信贷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新机制,整合各类经济资源,尤其是资金资源,使之成为推动和谐试点进程的“助推器”。特别是对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打破条块、部门分割,将各类资金聚合起来,实行捆绑使用,集中投入试点村建设。整合文化资源:把农民作为教育者主体,以农民自学实践为主要方式,在全县开展“争做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教育活动,弘扬“两德”(、张思德)文化,挖掘客家文化,传承以“书法、篆刻、剪纸”为代表的“三乡文化”,培养知荣辱、讲文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宣传动员、感动社会,建设网络、提供服务,政策引导、舆论鼓励,聚集县内外、国内外的各种资源,共同推进仪陇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深入乡村,以捐建、认建、结对帮扶等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投资创业。广辟选才引才之路,盘活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各类人才。

共建促进了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创新,使各部门密切协作、齐抓共促,形成了广大群众踊跃参与、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共建和谐社会良好格局。

几点新启示

贫困地区最大的问题就是落后的现状和群众脱贫致富强烈愿望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方面。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以此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就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的“牛鼻子”。但是,如何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不仅要有正确的产业选择和扶持,更要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扶贫开发必须激发建设主体的活力。人民群众是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建设和谐社会就是“空话”。仪陇县坚持把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意愿结合起来,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的事,不干群众不受益的事。通过扶贫互助社、村务“四权”下放等机制创新,让农民群众参与决策、规划、建设、管理、监督全过程,强化了群众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使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由“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激发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保证了群众的权利,提升了群众的素质,这是试点短时间内能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仪陇的实践,就是变党委政府决策为群众共识的实践,变农民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的实践,变迫切愿望为现实行动的实践,其核心价值就在于群众做主,激发了主体的活力。

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必须进行资源有机整合。资源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有机整合,使之发挥最大效能,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仪陇把胡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转变为巨大的精神动力,把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转变为强大的助推力,把仪陇人民渴望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转变为现实的发展动力,汇聚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向扶贫开发上整合,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完成,一个村一个村地推进。他们上下整合、内外整合,整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资源,使有限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有机的整合中产生新的裂变,发挥出叠加效益和乘数效益,产生出“1+1〉2”的效果。仪陇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大事的实践为我们贫困地区解决资源缺乏的难题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做好贫困地区工作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是统领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在贫困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干部的政绩观是否正确尤为重要。贫困地区往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困难大、问题多,干部能否克服浮躁心理、脚踏实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发展道路。那种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都是与科学发展观严重背离的,不可能创造真正的政绩,而只能留下包袱和隐患。仪陇试点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仪陇县的领导干部有很强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一大批安于清苦、甘于艰苦、乐于辛苦的干部。他们牢记总书记的重托,躬身实践执政为民,俯首为民办事。他们不搞树“形象”的宽马路、大广场,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治水改土工程和村道建设放在首要的位置,沉下心来抓落实。他们的举动,赢得了群众的口碑,赢得了群众的支持,这正是仪陇变化巨大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