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1-04 05:11:00
导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突出“四个重点”(强化培训、扩大输出、回引创业、维护权益),实施“三大工程”(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百亿劳务创收工程和劳务回引创业工程),促进“三大转变”(农民变工人、村民变市民、老乡变老板),劳务输出人数和收入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多次荣获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赢得国务院农民工工作督察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主要成效
一、转移输出规模稳步扩大,培育了一支新型劳动大军。2006年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351万人,其中:省外输出11092万人、国外输出2043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5%、51%和231%。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我市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已增长20倍,占全省总量的近1/10。
二、实现劳务收入大幅度增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积累。2004年以来,大力实施“百亿劳务创收工程”,劳务收入连年呈两位数增长,以农民工汇款为主体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每年均在250—300亿元。去年全市实现劳务收入9612亿元,增长141%,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64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农民人均劳务增收207元,为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农民工培训工作大力开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把农民工培训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和“劳务品牌工程”,完成技能性培训和引导性培训124万人次,目前全市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占2/3,初级以上技工占1/3,推动农民变工人达80万人,村民变市民30万人,老乡变老板8万多人。
四、回引创业发展蔚然成风,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大力实施“劳务回引创业工程”,“十五”以来全市累计劳务回引12万人,创业投资20亿元,其中2006年回引2350人,创业投资655亿元。
五、农民工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2004年以来,全市清理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11亿元,协调处理劳务伤亡事故纠纷1396件,挽回经济损失6100万元。农民工工资待遇、子女就学、签定劳动合同、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改善职业安全卫生环境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主要做法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体系。健全了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领导体制,调整充实了市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目标管理制度、专项考评制度和联合调研制度。把发展劳务经济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奖惩逗硬,并加强督查督办。同时,不断完善劳务服务体系,建立了劳务网站、劳动力开发中心,在劳务输出相对集中地设立了劳务办事处、联络处,积极发展劳务公司和中介组织。仪陇县农民工张志强在北京开办“打工妹”之家,为农民工维权上千件,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十大法制人物”。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推进产业开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积极促进劳务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劳动力转移输出方式由自发流动型向组织引导型转变,农民工培训组织方式由行政主导型向市场运作型转变,农民工工作方式由输出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劳务开发之路,形成了政府搭台、跨区域劳务协作和订单式、定向式、集团化、有序化的劳务输出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劳务经济的迅猛发展。全市6个省级劳务开发基地县、50个市级劳务培训基地、40个市级劳务龙头企业,培训农民工人数、劳务输出规模和劳务收入3项指标分别占有全市总量的80%、85%和79%。
第三、开拓劳务市场,扩大转移输出。按照“巩固东部,进军西部,面向全国,开拓海外”的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了稳固的劳务市场。一是依托窗口建基地。市、县两级驻外劳务办事处、联络处与千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每年可以成建制输出20多万人。二是依托龙头建基地。加强与在外龙头企业和龙头人物的联系,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通过建筑龙头企业和龙头人物输出的劳务人员达53万人。三是依托对口帮扶建基地。已有10万农民通过浙江等地对口帮扶,牵线搭桥,实现外地就业。四是依托劳务招商建基地。通过“川京”、“川疆”、“川藏”、“川深”、“四川·东北三省”等劳务洽谈协作会等形式,签下了20多万人的劳务订单。我市在去年“川深”劳务洽谈会上签约846万人,占全省第一。五是依托本地园区建基地。目前仅新建的南充服装工业园已招工5000人,预计两年内用工可达3万人。
第四,整合资源优势,强化劳务培训。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努力在“十一五”末使全市已转移和输出的农村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系统的职业培训,掌握1—2种市场需要的职业技能。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采取“政府引导方向,民办职教为主,校企联合办学,壮大培训基地”的方式,充分整合全市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党政部门培训机构的力量,建成1个国家级、5个省级、50个市级、100多个县级劳务培训基地,推行“初三分流”、“高中2+1”的模式,开设专业涉及一、二、三产业的工种100多个,基本形成了专业互补、信息互通、资源互助的培训网络。二是整合市场资源,搞好订单培训。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劳务人员进行订单培训、定性培养、定向输出,打造出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川缝纫”、“川电子”等劳务品牌。2004年以来订单培训输出达21万人,嘉陵“川妹子”、仪陇建筑工、南部机电工、营山电子工、蓬安缝纫工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培训输出65万人。三是整合投入资源,化解培训难题。加大农民工培训投入力度,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个人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2004年以来整合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劳动就业、财政补助等各类培训项目资金3945万元,带动全市共投入农民工培训资金近2亿元。对各级财政专项资金采取发放培训券或现金直补的方式,免费为7万多名困难农民工提供了技能培训。
第五、打造发展平台,促进回引创业。一是打造物质平台,吸引回乡农民创业。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回引创业园、回乡创业小区、回乡创业一条街,鼓励农民工进城入镇,建房落户,创办实体。南充服装工业园一期工程落户8家丝纺服装企业,有5家是回引工程,总投资18亿元,去年12月1日全部投产。二是打造政策平台,引导回乡农民创业。对回乡创业人员实行招商引资待遇,在用地、信贷、税收、规费收取、证照办理等诸多方面开绿灯,为一批能人回乡创业提供了宽松环境。三是打造情感平台,扶持家乡建设。以浓郁的乡情、亲情和友情,先后激励数十名上亿元资产的“务工老板”,支持家乡发展。仪陇县人郑大清,一次性捐资720万元,为家乡每一个乡镇修了一座慈母桥,加上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累计捐款2000多万元,被誉为“巴蜀慈善第一人”。
第六,推进维权行动,保障农民工权益。扎实推进“十大维权行动”,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一是推进农民工工资清欠行动,全面实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和重点监控制度,工资保证金帐户累计余额2845万元,从源头上预防了拖欠行为的发生。二是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行动,市内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签定劳动合同189万份。三是推进农民工工伤和医疗保险行动,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28万人。四是推进农民工最低工资保障行动,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从去年10月起统一调高至每月400元。五是推进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行动。六是推进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环境改善行动,加强了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七是推进公共就业机构向农民工免费开放行动,市辖三区每月6日、16日、26日定期举行招聘会,去年进场农民工3万多人,介绍就业率达80%。八是推进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行动,九年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共接纳进城农民工子女273万人,并免收“借读费”。九是推进农村“留守学生”和“留守老人”关爱行动,为43万农村“留守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正在逐步解决“留守老人”看病难、养老难的问题。十是推进农民工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行动,按国家规定落实了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免费服务项目和发放免费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