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现实问题和探究
时间:2022-11-21 11:52:00
导语:阶段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现实问题和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展党员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断的充分和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对于巩固和提高先进性教育成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镇坪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近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89%以上,且每年有1万余农村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农村发展党员,成为工作的难题所在,关键所在。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县农村党员发展状况,提高农村党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近期我们组织人力对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调查,共召开座谈会15场次,发放调查问卷144份,走访党员干部、非党群众46人。通过上述形式,进一步总结我县发展农村党员的做法,了解掌握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现状和发展党员工作的难点所在,现对当前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做以下探究。
一、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来,县委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做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加强宏观指导,认真研究和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县委组织部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实行“三级联责、齐抓共管”,努力营造职责明确、程序严密、多方把关的党员发展新格局,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双联双定”活动、出台党内关爱机制政策,为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搭建起了平台,调动起了农村党员积极性,使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各基层党组织狠抓薄弱环节,坚持实行发展农村党员“早期培养、群众推优、支部联系、领导负责、督查指导”等“五项制度”,注重培养和发展政治素质好,具有一技之长,能够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村干部、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能人等群体入党。2005年至2007年6月期间,共发展农村党员137人,每个村每年至少发展一名新党员,没有出现空白村。
同时,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发展党员源头不畅。一是普通群众想入党的积极性不高。我们在对46名非党员的群众的随机调查问卷中,30.5%的人“不想入党”,25.6%的人“以前想,现在不想”,18.6%的人认为“入不入党无所谓”,只有26.3%的人表示“想入党”的愿望,而在想入党的人群中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占了90%。二是入党积极分子外出较多。每年每个村至少培养2-3名入党积极分子,但是这部分人大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就外出打工,经常不在家,也不主动汇报思想、汇报工作,长期与组织失去联系。三是申请入党人数量在逐年下降。在各方面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每年都还能培养2-3名积极分子,在一些边远、偏僻的村几年培养不到一个积极分子。农村女青年要求入党的人数更少,分别仅占农村女青年数和农村申请入党人数的1.1%和2.3%。
2、新发展党员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程度不高。2005年到2007年发展的农村党员中,35岁及以下党员87人,占63.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党员29名,占21.2%,未能从整体上优化队伍结构。二是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只顾自己发展生产,对组织上安排的一些工作可干可不干,甚至有得连党员会都不参加。再加之有些党支部只求数量不讲质量,使一些素质本来就不高的人进入了党员队伍。
3、新党员思想不活。一是表现在组织活动上,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无创新、无突破,发言不积极,组织性不强,个别党员甚至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二是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上,虽然有想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想法,但由于市场经济知识欠缺,经营意识差。三是表现在服务人民群众上,服务意识淡薄,小农思想较重,思想上放不开,只为自己打算,缺乏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把自己放到服务人民群众的更高位置上来。
4、新党员入党目标不明。由于上级党组织对党员、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不够,特别是对党支部书记的党员发展业务知识培训不到位,使一大部分农村党员和党员干部对党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党性意识和组织意识较差,造成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上知识欠缺,表现在新入党的党员宗旨意识不强、入党目标不明,对入党动机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二、原因分析
农村发展党员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
1、党组织不够重视,造成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滞后。个别乡镇党委对发展党员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计划和措施;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观念不适应,拓不宽发展党员工作的入口;有些村党支部发展党员“坐等上门”思想严重;个别村党组织负责人妒贤嫉能,害怕优秀青年入党后威胁自己的地位,不愿发展党员;有的党支部书记员思想保守,对人求全责备,没有认真培养。
2、大批农村青年外流,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外出务工、发家致富仍是欠发达地区青年的首要选择,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务农守业,但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据调查统计,农村18-35周岁的非在校男女青年,外出半年以上或半年以内的近1万多人,占这一年龄段全区青年的近50%。不少村党支部反映,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留下的多“993861”部队(即老人、妇女、未成年人)。
3、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青年入党积极性。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对党员的总体评价”回答“好”的仅占23%,“较好的”占56,“一般的”21占%,“较差”的没有。多数群众感到党员素质一般,与一般群众没有什么区别,有的甚至还不如普通群众。如有的党员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滑坡、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双带”能力不强等。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许多青年感到党员也不是什么特殊材料做成的,入党缺乏“光荣感”和吸引力。
4、缺乏相配套的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度,造成错不当罚。长期以来,我们党对发展党员工作,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规范章程和规则,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为或工作上的失误,表面上看,其过错和情节都不是很严重,往往失之于宽,失之于管,失之于罚。有的党组织多年未发展党员,支部书记照样可以连任;有的党务知识欠缺,业务操作不规范,时效性不讲究等。这些问题显然影响了发展党员工作,但目前还没有处罚的制度措施,有的属于软性、潜意识的问题,很难用硬性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使得有关责任人“幸免于”责任追究。
三、建议和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从思想上提高,加强重视;要从机制上创新,改进方法;要从基础上抓起,注重效果,要从源头上保证,拓宽渠道;要从考核上落实,严格奖惩,不断地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长效机制,并一以贯之地抓好落实。
1、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机制。一是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要把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列入乡镇党委书记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中,作为政绩考核的依据。明确乡镇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村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职责,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党务的副书记和组织委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村支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对支部书记提出具体要求,凡两年内没有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给予黄牌警告;对三年内没有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不能连选连任,党支部不能评先评优。对不重视发展党员工作的村党支部书记要降职或免职。二是加大督查指导工作力度。实行县委领导包乡镇、乡镇党委成员包村、村支委及党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的责任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三是检查、汇报制度。县委每半年对乡镇党委发展党员工作进行检查,检查的办法主要是采用“听、查、测、谈”的方式进行。听取乡镇党委汇报,查看相应的表、卡、簿等档案材料,对重点对象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测评,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测试,并同重点对象个别谈话。对检查中发现的苗头性的问题要及时制止,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检查的结果作为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及班子成员届中、届末考察、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考核结果与干部的业绩、调配、任用挂钩,并作为评判乡镇党委组织委员和支部书记是否称职的主要依据。
2、创新机制,规范完善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一要创新党员培训教育机制。党组织要注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随时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党员头脑,引导党员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结合农村实际,充分运用“党员义务劳动日”、“送学上门”、“党员帮带贫困户”和“五好杯争先创优”等有效载体,让党员在实践中长见识,在参与中受教育。要坚持并落实好“”制度,激发广大党员奋发向上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要采取集中式、分散式、巡回式教育,现场观摩、现身说法、观看录像、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的“双带”能力。二要创新农村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机制。要适应外出务工党员分散性、随意性较大的特点,建立“双管、协管、托管”机制,避免出现流动党员管理上的“真空”,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延伸到哪里。如通过乡镇党委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制作流动党员联系登记卡、在家党员与流动党员“结对子”等多种途径,把流动党员与其党支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让一名流动党员在流动期间游离在党组织的视线之外。三要创新党员实绩考评机制。要针对有职党员、无职党员、老党员、青壮年党员不同特点,制定不同标准、不同类型的具体工作,年底或半年实行“支部+党员+群众”相结合的测评、评议,促使党员自觉发挥作用。如我们县上实行的“双联双定”活动,给无职党员定岗位,给有职党员加担子,兼顾不同类型、不同身份党员特点,科学制定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档案。同时要结合考核评议,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对不合格的党员要敢于动真格处置,保证党员队伍每年有0.5%左右的出党率,以纯洁党员队伍。在党员队伍建设中,只要我们始终做到日常管理到位、出口渠道畅通、,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会越来越好,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会越来越高,党对优秀分子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强。
3、建强堡垒,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一要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最大限度地把农村生产一线的优秀分子吸引到党组织的周围。通过广泛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纲领、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农村青年对党的认识,引导有志之士和优秀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威力,使他们相信党、跟党走,不仅把加入党的组织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而且把为党为人民服务作为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二要加强班子建设,提高素质,增强党组织为民办事的能力。切实把有能力致富,而且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质高的能人选进班子,在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上提高班子的感召力。三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多办利民之事。村党支部要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改进工作方式、提高为民办事能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从得实惠中增强对党的认识,增强向党组织靠拢的自觉性。特别是在一些急难险重的问题处理上,关键时候党支部要站得出来,党员要勇挑重担。不断提高党的威信,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
4、搞活源头,拓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渠道。要解决有人入党的问题,必须从源头上保证。一是把外出优秀青年作为一个重点。要克服“无法进行考察,发展后不利于管理,不在本村劳动不能为本村作贡献”等错误认识,建立外出务工优秀年青分子培养的党务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和外出务工党员党小组的作用,及时了解外出青年工作、学习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加强与他们的联系,搞好对他们的教育,鼓励和帮助他们回乡创业,引导他们加入到党组织中来。二是把发展经济能人作为主体。农村经济能人是生产工作一线的农民,也是农民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不但能够实现自己的脱贫致富和发展,还能够带动身边的农民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他们与广大群众朝夕相处,对群众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发展他们入党时要做到适时引导、经常教育、定点联系,有目标、有重点的把他们及时纳入到党员队伍中来。三是把非党村组干部作为重点。这支队伍数量庞大,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参与在村级事务的具体管理中。为此我们要从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入手,对他们分任务、压担子、强考核,有针对性地把他们选拔到党员后备队伍中。四是把群团组织推荐的作为重点。通过开展党建带群建,要求群众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人才,尤其是35周岁以下青年,有针对性地鼓励他们自愿写入党申请书,努力壮大申请入党人员队伍。同时,从所有写申请入党书人员中,“好中选优”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并在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等环节上接受党员和群众测评,确保新发展党员的质量。
5、严格奖惩,营造党员发展风清气正环境。规定对违反《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规定吸收党员,突击发展党员,弄虚作假,致使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人进入党员队伍的,或因工作不力贻误党员发展工作的;工作严重失职、渎职,激化农村矛盾,引起群众激愤的。经查实,哪个环节出的问题就追究哪个环节责任人的责任,对已构成违纪违规的责任人,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坚决果断地进行处理。对由于非正常因素连续三年以上不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不能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对任期内由于主观原因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发展党员的村支书,要坚决予以调整,违纪的要予以必要的处分。凡是有出现发展党员空白村和违规发展党员村的乡镇党委、相关责任人,不得评为先进。
6、坚持和完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的党内关爱机制。在政治上要保障党员权利地位。制定一套规范的组织制度,做到中央的方针政策、上级的文件精神首先向党员传达贯彻;村里党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首先向党员通报,工作进展情况首先向党员反馈;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征求酝酿讨论,重大事项决策前,支部还要征询支部内的外出流动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贫困党员关爱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生产上要为党员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增强党员和党组织对群众的吸引力,在生活上要给党员实在的温暖。
- 上一篇:发挥妇联优势 构建和谐社会
- 下一篇: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新模式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