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调查报告
时间:2022-02-26 07:49:00
导语:农村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调查范围:王沈、王谷、马庄三个行政村
<二>调查时间:2006.7.21---2006.7.23
<三>调查情况:
大庙乡总体情况:行政面积6.4万平方米,现划分为14个行政村。目前总人口为5.4万人,其中大约2万人常年在外务工。全乡去年年平均人收入为1930元。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种植业和外出务工,全乡少有工矿企业或工司。
一、王沈村见到的情况:
a、据王沈村村支书王敬文介绍:王沈村村户共有730多户,而至少有700多人在外务工(主要在镇江、温州等地)。这些打工者能够为村里带来平均5000多元/年的经济收益;全村共有4200亩土,平均1.1亩/人,种植结构为小麦、玉米,每年亩产平均纯利润约在600元/亩左右。全村81名党员,其中8人为编制在内的干部。
b、大庙乡王沈村一农户家的一笔经济帐
收入:1、种地(面积1..1亩/人×4人=4.4亩)
成本:种子5.5元/市斤×8.0市斤=44.00元
化肥、磷肥、专用肥98.00元/袋×2袋=196.00元
耕作30.00元/亩×4.4亩=132.00元
农药100.00元
收割60.00元/亩×4.4=264.00元
总成本:736.00元/年
收成:小麦700.00市斤/亩×4.4亩×0.65元市斤=2002.00元
玉米800.00市斤/亩×4.4亩×0.60元/市斤=2112.00元
总收成:4114.00元/年
种地利润=4114.00—736.00=3378.00元/年
2、家中一人在外打工800.00元/月出去开销可节余300.00元/月
300.00元/月×12月=6928.0元
全年总收入=种地利润+打工收入=6928.00元/年
开支:1、教育开支(两女儿分别上小学、高中)
小学学费162.00+158.00=320.00元/年
高中学费:980.00元/学期+710.00元/学期(美术班)=1690.00元/学期
资料费:200.00元/年
生活费:100元/月×10个月=1000元/年
补课费、试卷费…约100元/学期
教育支出全年共计5100元
2、生活支出:家里平时连油都舍不得多吃,这一项并不多。全年大约300元
3、看病花销:家中主妇有心血管疾病需常年吃药花费约1200元/年
4、人情开支:30~100元/月平均下来每年大概得花费500元左右
全年总开支:4780+320+300+1200+500=7100元/年
帐算下来,全家辛苦一年基本上没有任何节余。出现任何意外事件需要花钱,除了借钱度日别无他法。
二、王谷、马庄村所见所闻
a、王谷全村有十几家板材厂,每个厂能提供10~20个工作岗位。据村民介绍,在板材厂工作一天大约能收入12~15元/天
这是该村与其他地方特殊之处,其他各方面与王沈相差不大
b、在王沈、王谷调查时遇到村民提出的一些问题:
1、土地分配问题:部分村民对“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不太理解,甚至有所抵触。据了解,当地存在不少地少人多或是地多人少的情况。每年因为土地分配引起纠纷的屡见不鲜。
2、乡村道路修建问题:据村民反映,王谷村不少公路收完集资款后,并没有吧道路修建好,有时四、五年都修不好一条路。为次,笔者特意去当地乡政府了解情况。据有关人员介绍,这是因为乡村公路筹建款一半由国家拨款,一半需当地解决。而现在地方财政很紧张所以需要村民集资,而公路的修建是分阶段进行的,有些村民因为工程没有修到家门,交完几次后不愿在继续集资,工程款无法合拢而导致工期延长。
<四>调查报告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庙乡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民负担不重,农业税政策落实到位
除公益事业建设少量集资,农民全年基本上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每亩土地的粮食补贴也发放到位。可以说,农业税免除以后,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2、干部体制精简:全乡共20余位公务员,各村也分别只有5~8名村干部,干部比例约占总人数1%。
3、外出务工人员多:劳务输出已成为当地经济收入构成的一个最大的组成部分。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
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结构单一,农业总体效益不高
农民的土地基本上全部用来种植小麦、玉米,一旦碰到雨水多的年份收成不好,农民收入将遭遇严重的打击;而且粮食作物效益远远不如经济作物,棉花、大豆、蔬菜、水果的栽培都应该是调整农业结构可以考虑的方面。光种粮食,农业是不可能有太好的收益,我认为农业想要发展好,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品牌意识
现代社会交通、信息传播发达,有产品没市场已经成为过去,只要有品质保证不存在找不到市场的问题。因此,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养殖业规模,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农、林、渔业和名、特、优、新产品,是目前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农产品要提高品牌意识,靠品牌去开拓市场!
b>依托于农业,发展相关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例如:针对当地油料作物种植情况,在增大种植面积的同时鼓励村民成立油料加工厂,出产品质优良的大豆油,一方面为油农销售提供市场;一方面拉动当地民办工厂的风气,同时为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政府对于发展此类工厂应大力提倡、扶植,在宣传、税收等各方面要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当地农民兴办工厂,一方面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另一方面提高政府税收水平,同时对稳定社会等各方面都有好处,最终建立一个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
象王谷村的板材长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政府对本地工厂企业的扶持实质上就是对自身发展的助力!
c>依靠科学管理和指导,节约农业生产成本:
水、电、土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都是农业所必不可缺的,这些东西的成本不是我们一个地区所能控制的。但而今,农民在用水、用电、用油等各方面缺乏科学指导,浪费比较严重。因此,依靠科学管理对降低农业成本,增加效益收入都是一项重要举措。
d>增加农业投入,降低农业风险。
政府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增加农业投入,治理河流、兴修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加快农业科研攻关和新技术推广,以此来增加农业保障,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农产品流通成本,减少农业市场风险。
总体而言,农业,特别是灵璧县这样结构单一的农业要发展壮大,就得拓宽视野,寻求多重出路,用现代市场运作的战略眼光去研究农业的发展。
2、劳务输出比例过大带来的影响
劳务输出作为当地经济的最大来源,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经济状况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凡是有利必有弊,在劳务输出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种种问题。
a>18~45岁青壮劳力的大量外出务工,意味着当地最重要的一个消费群体的流失。这时当地经济发展(包括食品、服装、纺织、服务等行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可以说灵璧县经济要真正发展劳务输出的减少是必须走的一条道路。
当然,不可能很快做到这一点。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暂时都无法做到。否则,村民就连生存都有问题,谈何消费。我的想法是:
1、当地政府应该通过对本地企业的大力扶持来增加本县的劳工容纳量。当然,招商引资也有利于此;
2、加快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奇石产业,也可以是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来吸引本地人留在家乡;
3、改变农业结构,(前已提及,不再赘言)。
b>造成学生的大量流失,影响本地人的受教育水平。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一个地区大学生数量的多少是衡量该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依据,劳务输出的过多造成大学生辍学放弃升学机会,从短期发展来看,给家庭带来一定经济收入,长远来说,这对个人,对当地,对整个国家社会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教育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制约了个人的发展,可能在外能做几百几千的月薪,但不管怎样终究逃离不了一个打工者的命运,放开打工受年龄、体力限制不说,一个打工者不可能对当地经济带来多大的提升价值。
c>此外,劳务输出比例过大还带来了各种治安隐患、社会问题、伦理问题等多种现实问题。
安徽省是一个打工大省,但是我们不能一辈子给别人做嫁衣,在劳务输出的同时要发展本省经济。从来没有哪一个地区、哪一个省份因为集体外出打工而达到富裕!
个人总结:这几天来其实见到的情况还很多,在次无法一一述及。作为一名初涉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在许多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把握上都显幼稚。做此篇调研报告,也是一些心理体会,不吐不快!其中肯定有很多不到之处,希望能有一两点有价值的想法能与大家分享。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我还会继续学习、继续积累,也希望能在以后的时间了了解更多安徽农村的实际情况,为安徽农村乃至中国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 上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 下一篇:三八妇女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