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9 08:51:00
导语:区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贫困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为xx区保护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目前因为各种原因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困难。为全面了解和分析全区农村贫困党员的基本现状、致困原因、相关对策,我们组织专班,实地走访了全区8个乡镇36个村122名贫困党员,并召开了乡镇、村党支部书记座谈会,听取意见、了解情况、认真分析、深入探讨。
一、基本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区1174名农村党员中,贫困党员共301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5.6%。
(一)结构情况。全区农村贫困党员35岁以下的15人,占5%,36-60岁的92人,占30%,60岁以上的194人,占65%;男党员266人,占82%,女党员35人,占12%;初中以上113人,占37.5%,小学及文盲188人,占62.5%;担任过村主职干部的约占20%,无职党员约占80%。由此可见,农村贫困党员中,以老党员居多、男党员居多、低文化党员居多、无职党员居多。
(二)经济情况。据调查,在贫困党员中,特困党员(年人均纯收入在800元以下)73人,占25%,贫困党员(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108人,占35%,一般贫困党员(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120人,占40%。从数据分析来看,贫困党员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1)耕田种地收入占35%,(2)退耕还林补助占20%,(3)家禽养殖收入占20%,(4)零工收入占5%,(5)子女救济占5%,(6)社会救助(主要包括农村低保、农村特困救助、大病救助)占15%。支出情况主要包括:解决温饱占70%,医疗费用占12%,孩子学费占15%,其他支出占3%。
(三)主要心态。在调查交流中,农村贫困党员的心态主要呈现四种类型:一是朴实向上。这种心态在农村贫困党员中占主流,约占70%。这些党员能积极参加组织生活,时时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面对困难不埋怨,身处逆境不泄气。二是失落无助。约占18%。这部分党员的反映是:过去为村集体的发展作过贡献、吃过苦、受过累,现在年龄偏大、身体不好,家庭缺乏劳动力,政策好却有心无力。在调查中,部分党员反映:现在比一般群众过得还不如,党组织又慰问关心不够,常有一种受到群众取笑的感觉。从中可以看到一部分老村干部在生活困难中的思想失落、情绪低落。三是消极等待。约占10%。这部分党员一般因为年龄较大、思想老化,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思想严重,有田不想耕,有地不想种,过一天算一天,不仅不能在农村发展、勤劳致富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反而是农村一个相对落后的特殊群体。四是“灰色”心态。约占2%。有乡镇反映:极个别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呈现与党员标准相悖的情况。极少数党员由于缺乏经常性的学习教育,思想出现滑坡,不仅不信任共产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反而误入思想歧途。有的信奉宗教思想,有的崇尚邪教思想,有的发表有悖于党的方针政策的言论,有的误导群众思想,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权益状况。在调查中,我们感到大多数党员的权益得到了维护和保证,极少数党员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其基本权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多数党员反映:“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比较了解的,对目前的农村政策还是非常满意的。”特别是去年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镇、村两级党组织都能把集中学习、交流讨论、征求意见活动延伸到基层农村党员,覆盖面达到90%,同时“七一”节、年终慰问,都能通过不同形式,把党组织的温暖带给农村基层党员。在这方面,大部分农村贫困党员比较满意。在履行义务方面,农村贫困党员能积极支持村级党组织的工作,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参与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开展村级集体建设,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这部分党员虽然比较困难,但不轻易向组织张口伸手。
二、致困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贫困党员致困原因是复杂的,有的是单一因素,更的是由多种原因造成。通过分析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主观原因致困
1、素质偏低。统计数据表明,农村生活贫困党员中绝大部分是低文化层次的,小学及文盲居多,占贫困党员总数的62.5%以上。由于他们缺乏文化,素质较低,本身没有一技之长,加上对新知识、新技术知之不多,适应性不强。在农业生产的主战场上,他们缺乏应有致富能力,自我创造能力较差,一旦家庭出现一点变故,生活就陷入窘境。
2、思想偏旧。这种情况主要集中体现在老党员身上。由于年龄较大、素质不高,仅限于采用老传统、老办法耕田种地,科技意识淡薄,不善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对发展养殖业、庭院经济的办法和途径了解不多、思考不够,经济来源单一。极少数党员还存在“等、靠、要、怨”思想,一味依靠组织救济,不愿自食其力,稍不如意就牢骚满腹。
3、能力偏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年龄大,劳动力缺乏,脱贫致富能力弱;二是文化素质低,运用科技水平不高,适应能力弱;三是农业生产收入不高,家庭不富裕,抵御风险能力弱;四是思想守旧,观念不新,创新能力弱。
(二)客观条件制约
1、因“老”致困。全区农村生活贫困党员中,60岁以上的占贫困党员的65%。这些老党员,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入党,他们曾经为农村建设作出过贡献,如今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生活缺少保障,生活十分困难,有的甚至处于一种无助的处境,只能在每年“七一”或春节期间领到各级党组织送去的微薄慰问金。
2、因“病”致困。由于年龄偏大,绝大数农村贫困党员均不同程度地患有肝、肺、肾、心脑血管等疾病,以致劳动力弱,有的甚至丧失劳动力,而且还要承受因为看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只能是过一天算一天。
3、因“灾”致困。这部分党员过去家境一般,因为遇到突发的天灾人祸致困。
4、因“学”致困。这部分党员家庭本不富裕,因为有子女读高中、大学,较贵的学费使家庭经济压力雪上加霜。
5、因“地”致困。这部分党员的生活来源仅限于耕田种地,其产出效益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耕地质量较差。有一半的贫困党员承包地均是岩板地,虽然有一定的承包地面积,但是只能零星间种经济作物,土地的可使用率很低;二是地理位置偏僻。大部分耕地位于深山老林,交通极其不便,即使有一定的农副产品,但是由于运输外销不便,难以转化成一定的现金收入。调查发现:绝大部分耕地种植的是苞谷、土豆,仅限于生活食用和饲养家禽,基本不可能进入市场,极少种植其它的经济作物,日常微薄的经济收入仅能维持生活支出。
(三)社会因素造成。社会因素,是农村党员致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风气的影响。近年来,在农村特别是较偏僻农村,由于生活普遍困难,子女不养父母、房子不让父母、有钱不济父母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调查中发现,六十岁以上的农村贫困党员一般均与子女分开过生活,住的都是偏房,子女的救助非常有限,基本依靠自给。二是社会救助的欠缺。由于神农架林区属于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村级经济薄弱,不论是林区、镇,还是村,用于社会救助的能力相对有限,造成社会救助机制尚不够完善,覆盖面尚不够全面,特别是对农村贫困党员的救助机制尚未建立。
(四)其他措施缺乏。从总体上讲,各级党组织在帮扶农村贫困党员方面是比较落实的,但是尚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重面上,轻点上。从全区的整个面上讲,农村党员被关心关怀的覆盖面达到80%以上,但有少数的空白点和盲区,特别是少数乡镇党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农村经济上,对贫困党员这一弱势群体有所忽视,关心不够引起了少部分农村贫困党员的异议。二是重“输血”,轻“造血”。各级党组织对农村贫困党员的帮扶大部分仅停留在临时状态,很少注重培育他们自身的“造血”功能,在这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三是重原村干部,轻无职党员。对过去担任过村干部的贫困党员关心的多一些,对无职的贫困党员关心的少一些。
三、建议和对策
(一)着眼长效,建立农村贫困老党员帮扶救助基金。当前,探索农村贫困党员帮扶保障长效机制的当务之急就在于建立“农村贫困老党员帮扶救助基金”,以经济扶助的方式,对遇到困难的老党员进行帮助。
1、确定筹集办法和使用原则。采取“三个一点”:区财政拿一点,自留党费划拨一点,发动全区党员捐赠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在使用原则方面,必须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救助联动、逐级审批等基本原则,建立专用账户,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严格规范救助程序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成立贫困老党员帮扶救助基金管理和监督小组,负责基金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帮扶基金使用。
2、建立管理台帐,确定帮扶对象。按照一般困难、比较困难、特别困难三个层次,分别在各党支部、基层党委、林区党委组织部建立管理台帐。台帐别人包括贫困党员基本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年收入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困难情况及原因。并根据帮扶进展情况每年审核调整一次,实行动态管理。对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党员,担任过村主职干部的贫困党员,每月分别给予一定的经济扶助,解决生活困难。
3、明确审批程序和监管制度。申请帮扶救助基金必须由贫困老党员本人提出书面申请通过所在党支部的核实后在支委会或党员大会进行分析评议,并在支部氛围内进行公示,然后报所在基层党委审核,基层党委必须对帮扶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逐个入户了解情况,分析党员产生困难的原因集体研究处理办法,并签署所审核情况是否真实有效的意见,并报林区党委组织部给予复核和审定。同时各级党组织必须严格按照财经管理要求,自上而下开展对帮扶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督察,检查年度帮扶救助的金额和人数。对虚报、挪用和截留帮扶救助资金的相关人员按照党费管理和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和责任追究。
(二)标本兼治,既要“输血”又要“造血”。对贫困党员进行帮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帮扶方式,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
1、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实行激励性引导。对于那些存在“等、靠、要、怨”等观念落后、思想僵化的贫困党员,要突出思想引导。要采取正面引导、集体谈心、典型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摒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陈旧思想,克服思想障碍,启发他们增强自力更生、依靠科学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尽快脱贫致富。
2、从解决贫困党员的当务之急入手,进行生活性扶助。贫困党员由于生活状况的艰难,生活上自顾不暇,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是当务之急。对于那些因年老体弱、天灾病痛或不可抗拒的突发性自然因素而导致一时贫困的党员,要及时采取雪中送炭式的生活性扶助,以“输血”扶贫为主,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3、从增强贫困党员的造血功能入手,开展生产性扶助。对于那些有脱贫的愿望和信心,因缺少资金而无法起步的贫困党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性扶持。各级党组织、参与帮扶的党员要形成合力,充分盘活现有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脱贫生产。
4、从加强科技培训入手,加强智力性帮扶。要针对不同情况,通过组织党员参观学习、外出考察或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利用村党员电教活动室定期播放科技电教片等形式,确保每个党员掌握1-2项致富技术,提高党员的致富能力,引导党员贫困户树立致富信心。特别是当前应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方式,针对扶贫项目进行大范围的农村党员科技培训,通过致富技能的提高,为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创造条件。
(三)整体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
1、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各级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采取“一帮一”、“几帮一”的形式,与贫困党员结成帮扶对子。重点帮助贫困党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致富技能,提高自我脱贫致富的能力。要求每位党员领导干部每年应为帮扶党员做二至三件实事,深入帮扶党员家中座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提供致富信息,帮助发展经济。各级党组织建立帮扶工作档案,将帮扶救助基本情况、帮扶的主要做法、经验和效果等及时记录,帮扶情况纳入科级领导干部年底考核。
2、建立督查考核制度。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督查,每年开展一次帮扶工作考核总结评比,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单位年度目标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和民主评议党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3、坚持党员走访慰问制度。在每年的“七•一”和春节期间,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看望慰问曾获各种荣誉称号的、担任村主职干部的贫困党员,注重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帮助。
4、建立党员谈心谈话制度。把物质救助与精神救助结合起来,对生活贫困党员适时谈心谈话,掌握党员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帮助生活贫困党员解开思想疙瘩,鼓励士气,振作精神。
5、完善党员社会救助制度。把帮扶贫困党员纳入整个社会救助体系中,在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农村五保户供养、再就业免费培训时,适度向生活贫困党员倾斜,使党内互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建立生活贫困党员大救助工作格局。对重病重灾党员户,采取集体救助、倡议社会募捐等办法,筹措资金,帮扶救助。
- 上一篇:区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情况汇报
- 下一篇:发展沼气生产 建设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