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8-02 10:44:00

导语:关于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我区位于某市中心城区,面积31平方公里,人口53万。区委下设24个基层党(工)委,19个党总支,543个党支部,有党员8033名。

一、我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1、基本情况

我区目前有流动人口26200余人,其中:流动党员653人,287人为农民工党员,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4%。农民工党员有两个特点,一是年轻力壮,但文化程度低。他们年龄普遍集中于26-49岁之间,文化层次多为初高中。二是分布广泛,且流动性很大。他们主要分布于我区市场中心下属各市场、街道下属各社区、非公经济组织和行政村,大多从事一些临时或短期性工作,其中以完成某项工作为限的占总数的75%,流动性特别大。

2、主要做法

(1)认识明确,思路清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新城区作为某市的中心城区和市场群落的集中分布区,吸引汇聚了大量的农民工,其中农民工党员占有相当比例。区委对做好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高度重视,早在90年代末,就对如何加强市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进行了专题研究,新一届区委更是站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稳定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将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由依托市场党组织向社区党组织延伸,实现了对农民工党员8小时内外的管理和监督,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农民工党员纳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范畴,提出了管好农民工党员必须坚持的四项原则,即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的繁荣稳定,有利于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合理流动,有利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有利于及时参加党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始终保持农民工党员的先进性。原创:为此,全区各级党组织按照区委要求,定期摸清农民工党员底数,在实践中既加强管理,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又兼顾农民工党员实际,做到管而不死、放而有序、活而不乱。1999年,市委在我区召开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现场会,我区加强市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做法和经验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可以说,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在我区已经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理顺关系,夯实基础。区委坚持分类指导,健全组织,对农民工党员工作比较集中的市场或非公经济组织,由市场或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对农民工党员实行依托式管理;对农民工暂住地社区或村子,由社区或村党组织对农民工党员实行挂靠式管理,较好地将农民工党员8小时内外的教育管理整合起来,使分散于不同行业的农民工党员有了自己的“家”,找到了“离乡不离党”的感觉。

(3)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一是各市场、非公经济组织、社区和农村党组织建立起严格规范的党组织关系转接制度。对本地区、本单位务工经商时间在六个月以上、相对稳定的农民工党员,及时督促其接转正式党组织关系;不足六个月的,采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认真填写该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记录,并定期将该党员现实表现向其所在党组织反馈,以此作为该党员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二是各相关党组织建立了证、卡、册、簿制度,对农民工党员逐人建立起流动党员登记卡、流动党员花名册和好人好事登记簿。三是实行目标管理制度,每年年终,各基层党(工)委都要对一线党组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进行目标考评,区委组织部也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基层党(工)委党建目标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形成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良好工作格局。

(4)注重实际,加强教育。为了消除农民工党员对城市工作生活的陌生感和不适应,增强他们对城市党组织的认同和信任,各基层党组织一是开展与农民工党员群体的双向沟通,主动深入农民工党员家中,了解他们“想什么、干什么、要什么”,努力成为他们的好朋友、知心人。如太华路街道八府庄社区党支部了解到由于户口壁垒的原因,新城温州黄力皮鞋厂部分温州籍农民工党员子女存在上学难问题,就积极与区教育局沟通协商,就近安排入学。尽管事情不大,但拉近了党组织与农民工党员的距离,为开展好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坚持发挥好各类载体作用,以多元化的活动吸引农民工党员。实践中,各市场、非公经济组织、社区和农村党组织分别创设了流动人员社区学校、流动员工教育中心、流动人员法律援助中心等各类载体,开展了安全生产教育、中短期知识培训、文化娱乐等各类活动,在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党员知识结构和劳动技能的同时,也为他们交流信息、学习技术、展现才华提供平台,培养了一批带动经济发展的技术骨干,进一步增强了农民工党员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三是坚持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活动,积极在农民工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如陕西贝斯特企业集团党委多年来坚持在农民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市场开展党员先锋岗活动,涌现出了一批像俞发柱等爱岗敬业、诚信至上的优秀农民工党员,进一步激励广大农民工党员向先进看齐,保持了农民工党员的先进性。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们在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一项全新领域,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农民工群体中的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不完善。城区作为农民工群体的输入地,本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依托社区、企业、市场和农村党组织将农民工党员纳入教育管理范畴,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对党建工作遗留下来的条块分割,使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统一协调。例如:社区或农村党组织虽然可以对8小时以外农民工党员纳入有效管理,但是对社区以外农民工较集中,属市建、市政部门管理的建筑工地却没有有效介入办法,导致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在衔接上出现断档。加之个别非公经济组织法人对党建工作认识不到位,对建立党组织心存排斥,使部分农民工党员未能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中。

2、农民工党员多数不愿暴露身份。今年6月,区委组织部以街道为单位对全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发现多数农民工党员不愿暴露身份,有的即使公开了身份,也不愿意接转党组织关系。认为自己的身份是农民,进城打工是临时行为,亮党员身份没有任何益处,不会增加经济收入,反而要受组织约束。

3、农民工党员整体素质较低。就我区农民工党员群体看,全区287名农民工党员中,初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有264人,占农民工党员总数的92%。文化程度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多数只能从事低技术的重体力劳动,收入较低,生活艰辛。

4、对农民工党员实施教育管理难。上述问题,再加上输出地与输入地党组织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联系渠道,导致对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出现“四难”,即组织活动开展难、组织关系接转难、党费收缴难和党员发展难等。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现行农民工制度的弊端所形成的体制性障碍。计划经济时代的户籍制度沿革至今,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劳动力流动的需要,尽管农民工成为城市二、三产业的主力,但农民身份不改变,不能与城市工人同工同酬同权,由此带来农民工主人翁地位不明显、临时感强、权利得不到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2、个别党组织对农民工党员从思想上未引起足够重视。一是认识不到位,个别同志错误地认为农民工党员素质低下、吃饱穿暖就行,过不过组织生活、交不交党费都是次要问题,在他们中开展党建工作必要性不大。二是有畏难情绪,尽管个别党组织已经看到做好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但是过分强调和夸大农民工党员存在问题,导致主动意识不强,采取措施不得力。

3、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指导性、操作性强的政策。尽管近年来我们制定了《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定效果,但现行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没有对农民工党员输出地与输入地的职责权限做出明确规定,沟通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致使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存在漏洞。

4、基层党务干部的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距离。主要表现在学习不系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缺乏整体了解和掌握;在工作中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不够,对诸如如何管理教育好农民工党员、做好发展农民工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有针对性的党建工作等,缺乏思考,也就不可能探索出对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致使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三、对策与建议

我们认为,抓好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关键在于观念要创新,核心在于体制要理顺,重点在于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

1、建立领导责任机制。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我们区(县)、街道(乡镇)两级党(工)委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从进一步增强党在城市执政能力,促进城市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抓好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把农民工及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工作来抓,层层落实相关责任制,并健全、完善和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

2、建立农民工党组织经常化运作机制。一是立足于从基础工作做起,按照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依托社区、非公经济组织、市场、农村等党组织,将农民工党员编入不同的基层党组织,做到农民工群体出现在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二是针对农民工群体和党员的不同特点,原创:明确党建工作的重点和要求,对农民工群体和党员较集中的建筑工地等场所要单独建立党组织,对党组织不健全或暂时不能建立的,要着重在如何创造条件,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理顺关系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还可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已经建立党组织的,重点抓好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民工群体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运作。

3、建立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网络。网络是现代化信息传播最富有生命的手段,要彻底解决在城市经商、打工的农民工党员居所不固定、工作不固定,教育难开展、管理难实施等问题,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科技优势,进一步创新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方法。建议由中组部牵头,建立一个专业的全国性流动党员管理网络,各省、市、区每个一级党委组织部门分别建立本地本部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站(或网页)、设立与流动党员联系沟通的电子信箱,为各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民工党员之间搭建一个“永不消失”的互联平台,实现对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覆盖。

4、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切实维护农民工党员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农民工群体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少,自我保护意识差,合法权益时常得不到保障,急需劳动、民政、司法、公安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为农民工在整个务工过程中提供有效保障。我区目前已在各街道和社区先后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站和劳动保障工作所,我们将进一步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主动为农民工解难,帮农民工所需,维护农民工利益。另外,由于区县职能范围有限,我们建议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积极建立有效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农民工子女正常入学和教育机制等。只有切实为农民工群体着想,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爱护,才能从根本上使各级党组织对农民工党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不断巩固党在这个领域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