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04 11:24:00

导语:莆田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莆田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面对增收致富任务和人多田地少的现实,我市在严格执行中央、省市系列惠农政策的同时,并不满足于政策的直接实惠,深入展开了一场农村富余劳力向非农业发展、向非农村转移、向非农民转变持久战。2005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455787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较往年净增转移就业26446人,打工这个无资金投入、无环境污染的产业,使农村劳动力劳务收入近28亿元。从转移就业分布的区域看,县外省内转移就业112920人,占24.77%。转移省外就业103510人,占22.7%。从从事的行业看,主要从业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境外输出也有突破,仅仙游县就达1.2万人。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全市共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9754人次,其中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14671人,社会力量组织17948人,政府其他部门组织37135人,培训后外出就业43036人。仙游县作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试点县,建立了强有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领导体系,2005年初,深入各乡镇(街道)、村(居)进行科学、系统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掌握了全县十八个乡镇(街道)共有劳动力资源53.5万人,转移就业劳动力24.2万人,县外以上异地就业12.8万人,在外经商占41.5%。其中应届初、高中和大中专毕业生2600多人;文化结构小学以下占33.2%、初中占45.8%、高中以上占21%。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的原因

1、各级政府重点关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突出抓清理拖欠工资维权工作,对农民工的服务和培训刚纳入重要日程,政策缺乏,投入不足。199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政策,但由于农民工不在此服务之列,他们基本无法享受。政府用于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目前仅有“阳光工程”培训经费,地方配套的资金也有限,这对于解决40多万流动就业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培训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2、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在农村基础薄弱。主要面对城市对象的服务和培训模式不适应大批农民工流动就业要求。目前,城市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已比较完善,而乡镇的就业服务工作却还十分薄弱。85%的农民外出务工是靠亲友获得信息,而从公众信息渠道获得就业信息的却很少。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虽然开始对农民工免费服务,但岗位类型、服务模式又往往不适应农民工的需要。

3、市场中介行为不规范,初次求职农民极易上当。一些非法职业中介机构和一些未经批准擅自扩大经营范围、非法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信息咨询公司,利用农民工求职心切和缺乏辨别能力,以虚假信息骗取农民工钱财。这一情况不仅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挫伤了他们对职业介绍服务的信任。

4、培训项目与生产和服务实际脱节,不能满足就业需要。真正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往往收费很高,农民工难以承受;有些培训机构只追求参加人数,不关心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从全市培训情况看,虽然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数增加很快,但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并没有明显改善,企业急需技术工人的突出矛盾并未缓解。

5、企业和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阻碍相关政策的落实。尽管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少人思想中存在的对农民工的歧视观念还根深蒂固,严重影响了各项涉及农民工的劳动法规的执行。

6、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导致管理服务的缺失。首先,劳动力市场基础信息体系建设跟不上,缺乏有效的信息统计手段和制度,在取消“证卡”管理后,新的管理体系没有建立,对农民工的数量、结构等最基础的底数都难以搞清楚,对农民工就业的基本信息,包括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情况、社会保险情况等更难以掌握;其次,人员、经费严重不足。劳动保障部门现有的人员编制和经费连应付城市居民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管理和服务都困难重重,再将流动性大、人数庞大的农民工全部纳入管理,更是难以承受的。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增收的途径

1、要加强宣传和制定政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各类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劳务致富”、“劳务光荣”的观念,创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良好舆论环境,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外出务工;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让农民工放下包袱,轻装进城。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让进城务工农民在孩子就学、户籍管理、订立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和征收税费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

2、要将自由外出与有组织转移相结合。尽管劳动力的转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积极支持农民的自由外出务工,但也要特别强调有组织的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民工因为有组织而有保障、有靠山、心里踏实,也便于管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统筹考虑,将转移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等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管理;要加大规模劳务输出的宏观调控力度,重视联络和签订跨地区大规模的劳务协议,进一步加大境外就业市场的开发力度。

3、要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在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上下功夫,更要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工培训,成立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增加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技能,提高我市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要强化品牌效应,在培育农民工品牌上下功夫,靠品牌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转移。要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抓住市、区实施“阳光工程”、扶贫培训等有利条件,探索实行街镇组织、部门审核、财政拨款、学校培训、农民受益的运作流程,将培训补助定到人、补到校,吸引农民参加培训,支持学校组织培训,鼓励多培训、多输出。

4、要实行“订单培训”促进转移就业。抓转移,先抓培训,抓培训,先抓订单。要坚持以劳动力市场为参照系,以培训订单为风向标,捕捉用工信息,狠抓订单培训,在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要探索以“三定”为核心的模式:培训前定订单。各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要努力寻找合作伙伴,与企业签订培训订单,与其联烟,建立紧密型诚信供求关系;培训中定标准。要结合员工的必备特长、企业的个性特点和文化特色,推行“普通话+计算机操作+专业特长+劳动法律法规”教学模式,主攻专业技能,开展模块式教学,使受训人员全面了解和基本熟悉新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成为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发展的技术能人、熟练员工,达到“零适应期”上岗的培训标准;培训后定去向。将转移输出的主渠道定位于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在具体组织转移输出时,严把出口关,要做到“四不送”:规模不大的企业不送,后劲不足的企业不送,执行《劳动法》不好的企业不送,拖欠工资的企业不送。

5、要加强管理不断强化服务手段。外出务工者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我们再用老思路、用原来管理农村和农民的做法已经不行了,要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管理办法。各级党委政府要用关爱亲人的感情来关爱外出务工人员,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认真清理整顿用工市场,加强对民办中介机构的监管;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使用童工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务工环境。同时,要不断营造声势,诱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举办大型招聘洽谈会,定期组织供需见面。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组织用工、务工双方面对面,相互交流,双向选择,促其“心连心”,“手牵手”。二是开辟固定宣传渠道,及时用工信息,引导农村富余劳力有序转移。

6、切实加大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基础建设的投入。这些年来针对农民工流动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很好地落实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组织和技术保障,在经费、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上无力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服务。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在促进就业、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切实在资金保障、组织保障和物资技术保障方面加大投入,促进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尽快建立。

7、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缴费方式灵活、可随参保人转移、适应性和可推广性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建立直接向农民补贴的转移支付机制,引导、扶持和激励农民参保,逐步形成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完善和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和基金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采取适合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的方式,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进城区灵活就业务工人员和务农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8、充分利用我市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做大境外劳务输出这块“蛋糕”。

一是加强宣传,抓好外派劳务的”双基”建设。即外派劳务基地和专业基地建设。基地负责挑选组织劳务人员,专业基地则负责培训、合同、服务及输送等工作。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抓好重点部门、重点乡镇、重点项目成功经验和个人宣传,通过宣传,让公众了解出国(境)劳务的一般程序,知道怎样走出国门,怎样保护自我,怎样提高识别判断能力。同时,通过典型宣传、经验介绍,使民众尽快打消故土难离的恋家观、树立四海为家的进取观、打破温饱即安的满足观,树立敢闯风浪的探索观。

二是提供政策扶持,为境外劳务输出创造良好环境。我市应成立专门的境外劳务输出管理组织,统一各县区的劳务输出工作,还应出台鼓励支持境外劳务输出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譬如借鉴外地做法,政府拿钱设立境外劳务输出保险基金,然后通过银行担保向那些一时难以筹集履约保证金的务工者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相对于其他贷款,劳务输出的贷款风险要小得多。外经贸、劳动、公安、外事等部门应密切合作,协同作战,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尽快让务工人员早日出行。

三是认真解决境外输出人员急需解决的技能培训。目前,最主要问题是不少想出国就业的人还缺乏经过培训的就业技能,即外劳人员知识技能不能满足需要一直是制约对外劳务合作的关键。因此,政府部门要下大力气加强培训,着力提高劳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外经贸、劳动部门及一些海外劳务输出公司通力合作,联合一批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建立境外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在培养学员熟练掌握专项劳动技能的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外语听说能力和涉外礼仪及所赴国家法律法规常识,提高他们在海外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